“朕觀古代創業撥亂之主,都超過四十始登大位,只有東漢光武帝在三十三歲就登位了。但是,朕年十八即舉兵經綸王業,二十四歲就平定天下,二十九歲即已升為天子。自謂古來英雄撥亂之主,還有誰人能比得上我!”唐太宗在即位後八九年間,曾兩次自豪地說。

唐太宗李世民的家世與性格

唐太宗名叫世民,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於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戊午生於今陝西省武功縣的別館。

李淵家族系出隴西李氏,是閥閱之家,門第甚高,累世仕西魏、北周和隋朝,均為最高級的將領之一,封為唐國公,也曾經一度被賜姓“大野氏”,至隋文帝時才歸宗姓李。

隋文帝楊堅即是李淵的姨父,因此李淵在隋仕途頗暢,他與竇氏所生的長子取名為“建成”,次子取名為“世民”,以後諸子才以“元”字排行。李淵為次子取名為“世民”,即寓“濟世安民”之意。

世民的母親出身京兆竇氏,是屢代顯貴的最高門第之一。竇氏的舅舅就是北周武帝。她有智略勇氣,識大體,頗善書法和寫文章,後來長孫晟(shèng)把女兒許配給世民,即與此有關。

李淵和竇氏都具有胡人血統,是胡、漢混血兒,所以他們的子孫也是如此。

竇氏在隋文帝開皇九年——中國南北統一那年(589),為李淵生下第一胎,即李建成,又過了九年才生下李世民,所以建成比世民整整大了十歲。第三子李玄霸早夭,第四子李元吉則在隋文帝仁壽三年(603)才出生,比世民小六歲,比長兄小十四歲。李淵另有十八個兒子,均不是竇氏所生。

至於女兒則一共有十九人,第三女即後來著名的平陽公主,也是竇氏所生的。平陽公主可能是建成之妹、世民之姊。

李淵七歲就襲唐國公爵位,以後一直任官,也常常外調為地方長官。隋朝制度,地方長官赴任,只可以攜帶十五歲以下的兒子同行,所以李建成在文帝末年及煬帝時期,常常是留在京師的家裡主持家事,世民則得以隨同父母赴任,兄弟之間因此形成隔膜。

李元吉在隋朝崩亡時才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少年,所以留在家裡由長兄照顧,這是日後元吉協助建成,而對二哥世民不好的伏因。

世民則因隨侍父母,尤其最得母親寵愛,這是形成世民青少年時代,比較任性剛烈,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的性格的基本因素(太宗後來即曾自述此性格)。

世民是軍事閥閱的子弟,自小即喜飛鷹走馬,尤精於射箭。至於讀書方面似乎不甚了了,他沒有下過苦功,也缺乏師傅的指導,很少聽到賢達之言。及至十七八歲時,又碰到天下大亂,於是提劍躍馬,東征西討,想求學也無暇了。後來當了皇帝,就曾多次對此表示咎悔。

事實上,由於經過南北朝數百年的分裂,造成了地區風尚的差異,西北一帶的社會,大多崇尚政治事業與軍事功業——當時稱為“冠冕”“武功”的成就,李世民自不例外。

他少年時代的摯友如長孫無忌、柴紹和竇誕,皆為貴胄門第的公子。

無忌較好讀書,有智略,反應敏捷,後來協助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成為第一功臣。

柴紹亦出身軍閥之家,自幼即身手矯捷,勇力過人,任俠之名聞於關中,少年時代即成為煬帝太子的帶刀侍衛,李淵將平陽公主嫁給他,可說是世民的姐夫。

竇誕則是李淵夫人竇氏的族人,後來亦協同世民東征西討。

這群貴介公子,都是活潑、外向、進取、堅強,喜愛武功,甚至有膽大妄為、敢說敢做的傾向,所以世民後來說他們不是益友。

竇氏在四十五歲那年逝世,這時天下已經崩亂,李淵經常奉煬帝的詔命領軍征伐,他似乎並沒有很多時間去留意教育世民。

事實上,他稍後即有志乘時起事,暗中結交天下豪傑,建成、世民、平陽公主等也分擔了父親的憂勞,均在暗中各自結交豪傑。所謂豪傑,大多是指那些任俠敢為之士,這是建成、世民後來各有人事集團的原因之一。

隋煬帝大業九年(613),煬帝決定二徵高麗。在遠征期間,楊玄感舉兵起事——這是隋朝貴族大臣首次大叛變(玄感時為禮部尚書,是前任宰相楊素之子),李淵奉詔馳鎮弘化郡(治今甘肅慶陽)。

就在這一年,十六歲的李世民和十三歲的長孫氏——長孫晟之女、長孫無忌之妹——結婚了。據說兩家通婚,是因為長孫熾——長孫晟的哥哥——認為竇毅之女李淵夫人是聰明睿智的婦人,她所生的兒子之中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和李家談婚論嫁,因此長孫晟就把女兒許配給李世民。

世民成了家,但卻沒有讓婚姻絆阻了他的事業,長孫氏是知書達理、富有智略的人,正好能成為世民的賢內助;事實上,她確為中國史上少見的模範皇后。

兩年後——世民十八歲、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由於雁門事變,遂使世民展開了軍旅生涯。

這年四月,煬帝北巡至汾陽宮(在樓煩郡,今山西靜樂縣境)避暑,李淵則奉詔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討捕管區內的群盜。八月,煬帝出巡北塞,一向稱臣的東突厥始畢可汗突然率領數十萬騎兵來襲,將煬帝一行圍困於雁門郡(治今山西代縣)。

煬帝急令天下募兵前來赴難。世民因而應募,隸屬將軍雲定興麾下,建議雲定興多張旗鼓為疑兵,全速前赴解圍。這就是世民後來自述的“朕年十八即舉兵經綸(lún)王業”。

翌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世民即將兵從戰,並協助其父策劃起事大計。部署進行得差不多,遂於大業十三年(617)五月十五日甲子發動太原兵變,舉兵起事。這年世民才二十歲。

這時天下分崩,群雄割據,煬帝遠在江都,李淵自稱為大將軍,東連山東最大的李密集團,使東線無所顧慮;然後北連東突厥為軍事同盟,突厥遣兵來助戰,約定西入長安之後,人民和土地歸唐公,金玉財物則歸東突厥,李淵遂起兵西進。

太原集團留守是李元吉,西攻部隊總兵力共三萬人,李淵自領中路軍,左、右兩路軍則分由建成、世民指揮,以起義為國、尊立代王(煬帝孫,西京留守)為名義,浩蕩出發;平陽公主則在關中起事,統率豪俠群盜響應李淵,牽制隋朝首都地區的兵力。

西進部隊勢如破竹,沿途亦有群雄來響應,收編為西進軍,其間曾一度在河東郡(治今山西永濟)為強勁的屈突通兵團所阻,令西進軍繞道攻長安。

同年十一月九日,大軍圍攻長安時,已發展成二十餘萬眾的大兵團,把首都攻陷了。屈突通兵團見大勢已去,尋即崩潰東撤,半途被俘,關中隋朝政府武力被徹底摧毀,奠定了大唐開國的基礎。

十一月十五日,李淵迎立十三歲的代王楊侑(yòu)為皇帝,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年號改為“義寧”,意謂起義寧國,然後自為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唐王,實際執政。

建成則成為世子,李淵隨即讓他為尚書令(相當於總理);世民則為京兆尹、秦公,元吉則為齊公;稍後李淵分任建成、世民為左、右元帥,元吉為太原道行軍元帥,各付與軍國重任,力量相埒,分庭抗禮。

義寧二年(618)江都兵變、煬帝被殺的消息傳至,李淵乃於五月二十日廢楊侑為“恭帝”,自己即皇帝位,改元“武德”,創建唐朝。

由於建成升為皇太子,所以尚書令遺缺遂由世民出任;世民接著晉封為秦王,主掌大政至兵變即位才停止。

因為世民是首任尚書令,後來群臣不敢與他相比,遂無人再出任尚書令一官了,而分由左、右兩僕射(yè)掌握行政大權。這時李世民才二十一歲,可謂年少得志了。

-end-

本文選摘自《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雷家驥 著,九州出版社

內容簡介:

李世民,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剋制私慾、廣納雅言;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幾位公忠體國的大臣,不畏君威、廣進忠諫,營造了專制時代的民主氛圍,成就了歷史上輝煌的“貞觀之治”。

如何做一個統治者,論政治的重要原則,治理國家的實際問題,戰爭和國防建設,君臣相處之道,個人美德的建立。一個理想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

本書是改寫本,既有對《貞觀政要》原文精華的解析,也有改編者對當時人與事的歷史引述,使讀者對君臣所論之事的來龍去脈有大致的瞭解,更便於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