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死刑犯,為何偏要在秋後才能問斬?你看皇帝自稱什麼

我們經常會在書上或者是電視裡看到“秋後問斬”這個詞,顧名思義,就是被判了死刑的人,要等到秋後才能問斬,這是什麼道理?是不是真有這種情況?

可以肯定的是,“秋後問斬”確實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刑法制度,就是表面上的含義,並不是什麼文言文還有特殊的含義,我國早在漢朝時期便有“秋冬行刑”的規定,除了一些謀反或大逆不道的罪犯,其他的死囚都要等到秋霜降後,冬至之前行刑。

古代的死刑犯,為何偏要在秋後才能問斬?你看皇帝自稱什麼

比如說發生在唐朝的一件奇聞,此事在眾多史書中都有記載,說貞觀六年的中秋節,有一群京城的死囚在監獄中鬧事,似乎想要越獄謀反,此事驚動了李世民,李世民決定親自審理帶頭鬧事之人,第二天審問之後,李世民才明白,原來這帶頭鬧事的不是有什麼謀反之心,而是想在臨死前,回家見一見自己八十歲的老母。

古代的死刑犯,為何偏要在秋後才能問斬?你看皇帝自稱什麼

李世民宅心仁厚,聽了對方的願望之後,便將390名死囚集合在一起,跟他們來了個君子之約,將這群犯人放回家中團圓,但明年的今天,他們都要回到遠處接受問斬,結果三百九十名死囚無一人爽約,李世明自己都覺得驚奇,便赦免了這些人的罪。

可見就算是在盛世唐朝,也沒對“秋後問斬”做出什麼改變,也證明了“秋後問斬”確實是在秋天來後問斬死囚。

古代的死刑犯,為何偏要在秋後才能問斬?你看皇帝自稱什麼

古人常說“人命關天”,古人的命可不像古裝劇中演的那麼不值錢,這點從朝廷對待死囚的慎重程度上就可以看出來,尤其是隋唐之後,重要的案件需要交給核心複審,而且但凡被定了死罪的,都要反覆的奏審,最終由皇帝親筆定奪,明清時期更是增添了“秋審”和“朝審”的制度,進一步減少了犯人被冤枉的機率,但有一點不變的是,最終的決定權都在皇帝的手裡,這就很好解釋,為什麼死刑犯要在秋後問斬了,“皇帝”的稱呼可不僅僅有這一個。

古代的死刑犯,為何偏要在秋後才能問斬?你看皇帝自稱什麼

“皇帝”又被稱為“天子”,也就是天的兒子,或者是天神的兒子,彰顯的是君權神授,秉承天意,如果說還有比皇帝最大的,那就只有天了,所以皇帝做什麼事都要“順從天意”。

古人認為,春夏是萬物復甦生長的季節,與之相反的秋冬則是凋零枯萎的季節,如果說春夏象徵著蘇生,那秋冬便象徵著肅殺,秋後問斬其實就是皇帝順應天時的表現。

古代的死刑犯,為何偏要在秋後才能問斬?你看皇帝自稱什麼

皇帝是天的兒子,即便有些皇帝不在意這些,但為了自己的統治,也不會在表面上做出一些違反“天意”的事情,包括處決犯人這一項,也是如此,如果做了,那就是在否定自己的統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