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記憶:從洗手間想到的國人思維短板'

"


"


旅遊記憶:從洗手間想到的國人思維短板


從洗手間想到的國人思維短板

這次旅遊正值旺季,每個景點人潮如海,烏央烏央的很是壯觀,洗手間自然也緊張得不行了,但一般來說,男廁所倒也還行,總是不算太擁擠,外面是幾乎看不見人在等待,但女廁所就不同了,姑娘女士們上百人地排成了長龍,紅衣綠裙的煞是好看,也是一景哈。

每到一處都有這一景,情況相同,而細看每處的男女廁的建築面積都是相等的,各佔二分之一,可能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國之男女平等觀吧,於是便大惑不解了,為什麼不把女方那面修大點呢,三分之二抑或五分之三?畢竟男女進這五穀回輪之所花費的時間是不同的,“天下英雄到此俯首稱臣”很是容易,點個頭就行,而“世間貞烈女子進來寬衣解帶”就複雜得多了,這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吧。

就此可以看出國人設計方面的缺陷,也許叫思維定勢更確切些吧,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修的,就是這樣分配的,我不知道國外是不是這樣,但在國內這應該是無一例外吧。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於是景區高端的如此,鄉間蔽陋的也如此,無一越雷池。

由此想到了以前的一些不解,古代時,馬鐙的使用至少是漢朝以後的事了,有考證說國內大範圍使用是起自晉代,這東東還是人家匈奴人發明的,在這之前,人騎在馬上,至少要用一支手來扶鞍,只能單手使用短兵器來搏殺,那時候的騎兵除速度佔優外,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騎兵只有到達目的地後下馬才能作戰,所以,什麼關公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些,統統是後世的想象而已。

"


旅遊記憶:從洗手間想到的國人思維短板


從洗手間想到的國人思維短板

這次旅遊正值旺季,每個景點人潮如海,烏央烏央的很是壯觀,洗手間自然也緊張得不行了,但一般來說,男廁所倒也還行,總是不算太擁擠,外面是幾乎看不見人在等待,但女廁所就不同了,姑娘女士們上百人地排成了長龍,紅衣綠裙的煞是好看,也是一景哈。

每到一處都有這一景,情況相同,而細看每處的男女廁的建築面積都是相等的,各佔二分之一,可能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國之男女平等觀吧,於是便大惑不解了,為什麼不把女方那面修大點呢,三分之二抑或五分之三?畢竟男女進這五穀回輪之所花費的時間是不同的,“天下英雄到此俯首稱臣”很是容易,點個頭就行,而“世間貞烈女子進來寬衣解帶”就複雜得多了,這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吧。

就此可以看出國人設計方面的缺陷,也許叫思維定勢更確切些吧,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修的,就是這樣分配的,我不知道國外是不是這樣,但在國內這應該是無一例外吧。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於是景區高端的如此,鄉間蔽陋的也如此,無一越雷池。

由此想到了以前的一些不解,古代時,馬鐙的使用至少是漢朝以後的事了,有考證說國內大範圍使用是起自晉代,這東東還是人家匈奴人發明的,在這之前,人騎在馬上,至少要用一支手來扶鞍,只能單手使用短兵器來搏殺,那時候的騎兵除速度佔優外,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騎兵只有到達目的地後下馬才能作戰,所以,什麼關公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些,統統是後世的想象而已。

旅遊記憶:從洗手間想到的國人思維短板

椅子和凳子也是這樣,古時是沒有這東東的,椅子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凳子也是在漢魏時才傳入中原,唐以後還一直將其稱作“胡床”。皇帝上朝也稱之坐床,直到後來應用廣泛後,才從床的品類中剝離開來。我是不能蹲的,也許是骨骼和遺傳的原因,不掂起腳是蹲不下去的,沒有椅凳是萬萬不行,與我相同的大概不止我一人吧。

再有如馬車的轉向系統,古代就一直沒有設計出來,根本就沒有這個裝置,轉個彎是多麼的艱難,以至於在“六藝”中特別有一藝是“御”,即如何駕車,這個系統歐洲在公元前後就有了,中國直到晚清還沒有普及,整整落後了兩千多年,中西交流不算少了,何以一直沒有人關注過,沒有人造出來呢,也許,出去的是如玄奘或張騫這樣的高僧位臣;進來的是像湯若望或郎世寧這些的學者名士吧,他們這些人自然是不屑於來設計和改造這些的,而像魯班這樣的能工巧匠肯定是沒有機會的。

這些東東的設計想來也並不複雜,但又何以至此呢,這恐怕只能用“思維定勢”來解釋了,沒有人想過創新,也沒有人覺得現行的需要改進,這可能是我們民族深潛於骨髓中的惰性吧。

當然,你可以用什麼“四大發明”或各種各樣的創造來反駁,我在此並不否認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和人民的智慧,只是對有些現象感到有點奇怪而已,沒有其它別的意思哈。


"


旅遊記憶:從洗手間想到的國人思維短板


從洗手間想到的國人思維短板

這次旅遊正值旺季,每個景點人潮如海,烏央烏央的很是壯觀,洗手間自然也緊張得不行了,但一般來說,男廁所倒也還行,總是不算太擁擠,外面是幾乎看不見人在等待,但女廁所就不同了,姑娘女士們上百人地排成了長龍,紅衣綠裙的煞是好看,也是一景哈。

每到一處都有這一景,情況相同,而細看每處的男女廁的建築面積都是相等的,各佔二分之一,可能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國之男女平等觀吧,於是便大惑不解了,為什麼不把女方那面修大點呢,三分之二抑或五分之三?畢竟男女進這五穀回輪之所花費的時間是不同的,“天下英雄到此俯首稱臣”很是容易,點個頭就行,而“世間貞烈女子進來寬衣解帶”就複雜得多了,這應該是不言而喻的吧。

就此可以看出國人設計方面的缺陷,也許叫思維定勢更確切些吧,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修的,就是這樣分配的,我不知道國外是不是這樣,但在國內這應該是無一例外吧。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於是景區高端的如此,鄉間蔽陋的也如此,無一越雷池。

由此想到了以前的一些不解,古代時,馬鐙的使用至少是漢朝以後的事了,有考證說國內大範圍使用是起自晉代,這東東還是人家匈奴人發明的,在這之前,人騎在馬上,至少要用一支手來扶鞍,只能單手使用短兵器來搏殺,那時候的騎兵除速度佔優外,戰鬥力是遠不如腳踏實地的步兵的,騎兵只有到達目的地後下馬才能作戰,所以,什麼關公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些,統統是後世的想象而已。

旅遊記憶:從洗手間想到的國人思維短板

椅子和凳子也是這樣,古時是沒有這東東的,椅子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凳子也是在漢魏時才傳入中原,唐以後還一直將其稱作“胡床”。皇帝上朝也稱之坐床,直到後來應用廣泛後,才從床的品類中剝離開來。我是不能蹲的,也許是骨骼和遺傳的原因,不掂起腳是蹲不下去的,沒有椅凳是萬萬不行,與我相同的大概不止我一人吧。

再有如馬車的轉向系統,古代就一直沒有設計出來,根本就沒有這個裝置,轉個彎是多麼的艱難,以至於在“六藝”中特別有一藝是“御”,即如何駕車,這個系統歐洲在公元前後就有了,中國直到晚清還沒有普及,整整落後了兩千多年,中西交流不算少了,何以一直沒有人關注過,沒有人造出來呢,也許,出去的是如玄奘或張騫這樣的高僧位臣;進來的是像湯若望或郎世寧這些的學者名士吧,他們這些人自然是不屑於來設計和改造這些的,而像魯班這樣的能工巧匠肯定是沒有機會的。

這些東東的設計想來也並不複雜,但又何以至此呢,這恐怕只能用“思維定勢”來解釋了,沒有人想過創新,也沒有人覺得現行的需要改進,這可能是我們民族深潛於骨髓中的惰性吧。

當然,你可以用什麼“四大發明”或各種各樣的創造來反駁,我在此並不否認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和人民的智慧,只是對有些現象感到有點奇怪而已,沒有其它別的意思哈。


旅遊記憶:從洗手間想到的國人思維短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