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木乃伊》的慘敗讓我們學到這麼多

《新木乃伊》口碑和票房的雙重“滑鐵盧”恐怕會讓出品方環球影業很是尷尬。我們且分析一下《新木乃伊》給好萊塢和環球帶來哪些教訓。

《新木乃伊》的慘敗讓我們學到這麼多

《新木乃伊》6月在美國舉行首映式

你還記得《新木乃伊》嗎?它上映多久了?好像也就一個多月,看來要想忘掉某部電影,時間過得還真是快。

《新木乃伊》的最大賣點是以搏命著稱的主演湯姆·克魯斯,故事講述的是阿湯哥飾演的美軍士兵阻止一具復活的木乃伊毀滅世界的故事。不過在整部電影裡,這位反派大部分時間都死氣沉沉地融入背景,完全沒有娛樂價值可言。當然這也要“歸功”於混亂的劇本、潦草的剪輯以及乏善可陳的導演技巧。

《新木乃伊》口碑和票房的雙重“滑鐵盧”恐怕會讓出品方環球影業很是尷尬,畢竟環球還指望著這部作品開啟其 “黑暗宇宙”的大幕。所謂“黑暗宇宙”,就是環球計劃通過系列電影將旗下的各類怪物角色打造成動作英雄,類似漫威電影宇宙的超級英雄。但顯然環球這次出師不利。

暫且不去關心接下來環球要如何推進“黑暗宇宙”項目,我們且分析一下《新木乃伊》給好萊塢和環球帶來哪些教訓。

《新木乃伊》的慘敗讓我們學到這麼多

教訓一:明星效應已成過去式

湯姆·克魯斯喜歡親力親為出演驚險的動作場面,他主演的大多數商業片都很成功,偶爾也會主演例如《大開眼戒》或《木蘭花》(Magnolia)這樣的文藝片,以展示他的表演實力,他毫無疑問是個敬業也非常具有娛樂精神的演員。

但《新木乃伊》上映後不久,美國一家媒體援引了一位來自環球內部人士的言論,認為《新木乃伊》失敗的原因應當歸咎於阿湯哥。按照文中所言,這部電影劇本最初要打造的是以驚險刺激為賣點的暑期檔恐怖片,其中由索菲亞·寶特拉飾演的木乃伊公主的戲份,本與阿湯哥平分秋色。可是在阿湯哥正式進入劇組後,一切都改變了,他和他的團隊對劇本做了重新編排,讓故事重心更偏重於湯姆·克魯斯飾演的角色。文中引用電影藝術總監弗蘭克·沃爾什(Frank Walsh)的話:“這部電影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湯姆加入以前的和他加入以後的。”

這個路數並不新鮮,在過去十年間,湯姆·克魯斯接拍的每部電影基本都逃不開這個流程。據《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的記者金·馬斯特斯(Kim Masters)透露,阿湯哥手下專門有一隊編劇,每週拿25萬美元的薪酬,主要工作就是修改阿湯哥接拍的劇本,讓他的戲份更加突出。

好萊塢每個電影公司都明白這是請大牌主演的代價,但這次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今明星效應已經是過去式了。知名電影媒體Indiewire的專欄作者大衛·埃瑞克在其文章《奧登·厄倫雷克飾演韓·索羅證明“星效”已死》的文章中,就對此有著到位的詮釋:“過去電影作品打造出的是一輩子的電影明星,現在只有快餐式的流量紅人。”以前不出名的演員幾乎不可能在大電影公司製作的商業大片中出演主角,但現在由誰出演不再是觀眾覺得是否觀影的決定因素,明星的重要性越來越小。

《新木乃伊》的慘敗讓我們學到這麼多

比如在《銀河護衛隊》中飾演“星爵”的克里斯·帕拉特(Chris Pratt),毫無疑問,他已經從當初出演情景劇的無名小卒,成為拿頂級片酬的超級巨星,但除了帕拉特的經紀人,估計誰也不會認為《侏羅紀世界》取得的高票房要歸功於克里斯·帕拉特的出演吧?否則,同樣是他主演的《太空旅客》為什麼沒能複製這樣的成功?更何況《太空旅客》裡的另外一位主演同樣是位大腕——奧斯卡影后詹妮弗·勞倫斯。

環球影業知道,要想讓《新木乃伊》與同檔期的《神奇女俠》和《銀河護衛隊2》競爭,就需要藉助湯姆·克魯斯的明星效應,但就算湯姆·克魯斯是一位公認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電影公司也必須明白,明星這個詞的分量已經大不如前。環球似乎認為,把阿湯哥推到“黑暗宇宙”系列第一部的中心位置後,電影的其他重要元素,比如劇情和剪輯上就不需要太下功夫,這顯然大錯特錯。

回顧湯姆·克魯斯近年主演的成功作品,《碟中諜》系列拍到第三集已經索然無味,而第四集《幽靈協議》明智地選擇了跳出單一中心角色,加重了對整個特工小組群戲的筆墨,才能一舉實現突破,成為真正吸引觀眾的佳作。在去年上映的最新一集《碟中諜:神祕國度》中,與其說阿湯哥是主角,倒不如說麗貝卡·弗格森飾演的女間諜更有魅力。《明日邊緣》也很智慧地將劇情重點轉向了艾米莉·布朗特飾演的女戰士角色。以上是湯姆·克魯斯近年主演最熱門的三部片子,以此作為先例,如果在《新木乃伊》中,加重木乃伊公主的戲份,讓她和男主角勢均力敵,才能讓影片更好看。畢竟,一部名為《新木乃伊》的片子,木乃伊總共沒多少戲份,這難道不是很尷尬?同樣尷尬的還有美其名曰為女主角的安娜貝拉·沃麗絲,她飾演的考古專家在片中毫無存在感,完全不知道這個角色的意義何在。

環球的“黑暗宇宙”如果想繼續推進,就必須明白,宇宙中心不能只圍繞一個人。

《新木乃伊》的慘敗讓我們學到這麼多

教訓二:別試圖一口吃成胖子

漫威的電影宇宙之所以讓觀眾趨之若鶩,是因為觀眾對於漫威所塑造的人物感興趣,迫切想知道這些超級英雄們的世界將產生怎樣的交集。

漫威目前的模式雖然票房口碑雙豐收,但這種成功畢竟罕見。

電影公司需要投資回報,需要利潤,如果能靠拍一部電影打造出一整個電影宇宙,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但是踏實拍好一部單集大片,明明也可以取得很好的票房。最好的例子當屬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他大半的職業生涯都在創作大片,其中大多都是單獨成片,而非系列電影。就算是打造《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的時候,諾蘭也曾說過,他並沒有太考慮前後系列,只關注手上正在做的這一部。

也許這是各大電影公司應該好好學習的——要開啟自己的電影宇宙,就應該從每一部電影做起。要讓觀眾對系列中的下一部電影有所期待,就必須先讓他們愛上正在看的電影。如果《新木乃伊》是一部有趣好看的暑期檔大片,觀眾自然會對“黑暗宇宙”接下來要講的故事有所期待。但如今《新木乃伊》就像一段2個小時的超長預告片,沒有一點個性和脫穎而出的特質,因而失去了一切吸引觀眾的力量。拍成現在這個樣子,只怕觀眾對於環球后面還要打造什麼宇宙都不會有興趣了。

《新木乃伊》的慘敗讓我們學到這麼多

教訓三:要找“有想法”的導演

環球在“黑暗宇宙”裡致力於打造的都是些經典怪物形象,有些角色甚至從黑白片時期就存在,講述的也是悲傷與死亡的人性故事,把他們打造成變形金剛類型的動作派,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今年有一部由喬丹·皮爾(Jordan Peele)執導的小成本恐怖片《逃出絕命鎮》(Get Out),在全球席捲了2.5億美元票房,其成本只有450萬美元。如果環球將《新木乃伊》定義為低成本恐怖片,獨闢蹊徑,如今可能完全不一樣。收回投入自不必說,也許還能贏得口碑。

喬丹·皮爾眼下雖然算不上好萊塢的重量級人物,但他顯然是個非常“有想法”的導演,這就讓《逃出絕命鎮》的走向完全不同。好萊塢電影公司如今僱用新手或獨立導演拍大型商業片的先例不少,這很大程度上是電影公司“宣佈主權”的策略,以保持對作品的掌控,畢竟對一個新手呼來喝去,要比讓大牌導演聽話容易得多。不過無論是大導演還是獨立導演,最終能獲得成功的影片,都是出自有想法的導演之手。再看《新木乃伊》的導演是艾裡克斯·庫茲曼,他此前只導演過一部《我們這樣的人》(People Like Us),完全沒有明確的個人風格,走的全是套路,使得其作品也毫無個性可言。

但以上這些教訓也許都無所謂。

《新木乃伊》的慘敗讓我們學到這麼多

接下來要說的是一個殘酷的事實了:以上的教訓可能都無所謂。因為雖然《新木乃伊》在北美票房一般,但在海外市場卻還是吃得開,湯姆·克魯斯的明星效應在美國雖然不行,但在海外依然具有相當的商業價值,68個海外市場在影片上映後的首週末拿下5300萬美元,海外票房總計2.39億美元,全球總票房近2.96億美元。

國際票房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很有可能讓環球可以繼續其“黑暗宇宙”的項目,口碑什麼的沒人會在意。再說,電影人對差評的反駁不是一向有“為粉絲而拍”這種百試不爽的理由嗎?《新木乃伊》導演艾裡克斯·庫茲曼就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過:“我認為,這部電影是為觀眾打造的,在我看來,評論家和觀眾的口味經常不一樣。”

所謂“為影迷不為評論家拍片”的觀點,簡直貽笑大方,影評人哪個不是影迷?要不是愛電影,誰會走上這條無利可圖的路?但這個理由總是被電影人和演員們拿出來說事,一些死忠粉倒也次次都中。

說不定,環球會從《新木乃伊》中總結教訓,但也有可能,我們下次仍將看到一部像《新木乃伊》一樣糟糕的電影,並不得不在痛苦地看完一部又一部乏味無趣的大片後,繼續像中了魔咒一樣“期待”下一部。那樣的未來,恐怕比任何一種怪物都更恐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