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在大學的生涯規劃(父母必讀篇)「心跳原創」'

"
"
新生在大學的生涯規劃(父母必讀篇)「心跳原創」

清華

剛起筆就恭喜能夠讓孩子上大學的父母們,絕大多數父母已經把孩子送到學校開始返程了吧?返程的路上,再次恭喜你在欣賞一路風景的同時讀到這篇文章,不妥之處,還請海涵。

首先要說的大學是孩子浴火重生的開始。告別了高考,填報志願,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段期待和興奮後,孩子獨自野蠻生長的時段來了,因為大學是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是與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機構既相互關聯又鼎足而立的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高深學術的高等學府。而傳統中“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乃大人之學,大人之學大矣,如何把握?既然是大人之學,那麼獨立思考,自我管理,興趣培養,自學能力等基礎品格應當建立。要說我們還沒有形成歐美經濟獨立的氛圍,絕多數孩子的學費,生活費等還是要家長承擔的,這不是缺憾,也不是孩子們的弱項,既然是大多數,我們遵從便是。要說大學錄取依照一本,二本,三本的高考成績,那麼自己孩子的同學們在大學的競爭從智商上說差距不大,無須擔心。孩大不由娘,從此四年的大學生活全靠孩子自己的把握了。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做什麼?

第一:學費和生活費。經濟社會,不談錢多沒意思,但談的多了,也沒意思。學費都是有規定的,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但學費誰來交到是一門學問。很多家長都是自己管理,親自去繳納,筆者認為不妥。現在為了孩子學費的安全,學校也是費了心思的,早早就把銀行卡辦好和錄取通知書一起寄來了,所以讓孩子自己拿錢去存,自己刷卡交學費再正常不過,也許很多孩子還沒有自己掌握過這麼多錢,培養孩子正確對待金錢的態度也許就此開始。生活費每月800-3000元不等,先和孩子商量一下初步方案,過後調整是必須的。到底該給多少?和孩子的學長們交流,平均數就是標準,而後依照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對生活的有計劃開銷是大學新生面臨的第一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都這麼大了,你不要叮囑早上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應該買什麼等一籮筐的問題,孩子自己去解決就好。

第二:孩子的專業問題。孩子學什麼專業,填志願的時候就很鬧心,尤其是服從調劑,不填,害怕滑檔,填了,心裡不一定滿意。其實孩子喜歡什麼,除了特長,其他的連孩子自己都說不請,作為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不喜歡這個專業,有轉專業的規定,當然有學校的具體規定,讓孩子自己去了解。第一年都是基礎課,孩子如果有這個志向,一定會加倍努力,去爭取轉專業的指標,如果提前能夠知道轉不了,家長就應該考慮二學歷的問題。看看孩子所在的城市還有那些學習招生二學歷,有孩子渴望的專業,一般應該這樣去選,比孩子上學的學校排名靠前,二本的學生選一個一本的學校,一本的選一個211或者985的學校比較有利,並且培訓,上課的便利也必須在考慮範圍。一般大三上學期就可以二學歷結束,很多家長孩子學不了什麼,但跨專業學習本身就很具有挑戰性,T型人才不就是這樣嗎?現在叫複合型人才,有了這個學習經歷,優勢不言而喻。學習和身體的營養是一樣的,缺什麼補什麼沒什麼不好,作為家長,經濟能力許可的情況下一定要重視。

其次,就是孩子讀書的問題,與學校規定的課程無關。博覽群書是一個人學識的開端,真正的興趣除了天賦之外,都是閱讀和吸收來培養的。每個大學都有圖書館,網絡上也有海量的信息,讓孩子知道在大學階段讀的書是奠定未來的基礎,只需告知“讀書,讀好書,有選擇地讀書”即可。

再次,社會實踐,打工,旅遊的問題。如果離家很遠,大體上有八次回家和返校的旅途,第一次已經讓家長陪伴完成,剩下的七次就很重要。第一次作為家長,你是不是已經做到每次在旅途點餐,打開水,上廁所,換乘車輛等細節讓孩子來做主呢?如果你沒有做到,就剩下孩子自己摸索了,還讓你一路擔心,但絕大多數孩子都能自己完成或者在學長的幫助下完成,尤其是過節,很多家長一味地視頻過多佔用孩子的時間是不對的,知道孩子一切安好即可,你不能安排他的人生,就應該放手讓孩子去適應。面對孤獨,是一個哲學命題,每個人都應該堅強適應,而不是哭訴。我覺得每次學校放假讓孩子完成旅行社安排的旅遊挺好,孩子在不同的城市玩玩,雖然不能完全融入到某個城市,但可以增長孩子的閱歷。當然。還是反對一覺睡到家的旅途,不要因為想孩子就急著見面,陪孩子在視頻,電話裡一起成長總比見面親熱幾天就吵架強。另外,鼓勵孩子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去打零工或者社會實踐是比較好的,孩子親身體驗會比我們說的更容易成為經驗。參加學校的社團,創業協會等都有益於孩子長大。我們看家鄉成材得的樹,有幾棵是你用心澆灌的?我們都關注有果實的樹木,澆水施肥割草,可有幾棵成為參天大樹?

"
新生在大學的生涯規劃(父母必讀篇)「心跳原創」

清華

剛起筆就恭喜能夠讓孩子上大學的父母們,絕大多數父母已經把孩子送到學校開始返程了吧?返程的路上,再次恭喜你在欣賞一路風景的同時讀到這篇文章,不妥之處,還請海涵。

首先要說的大學是孩子浴火重生的開始。告別了高考,填報志願,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段期待和興奮後,孩子獨自野蠻生長的時段來了,因為大學是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是與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機構既相互關聯又鼎足而立的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高深學術的高等學府。而傳統中“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乃大人之學,大人之學大矣,如何把握?既然是大人之學,那麼獨立思考,自我管理,興趣培養,自學能力等基礎品格應當建立。要說我們還沒有形成歐美經濟獨立的氛圍,絕多數孩子的學費,生活費等還是要家長承擔的,這不是缺憾,也不是孩子們的弱項,既然是大多數,我們遵從便是。要說大學錄取依照一本,二本,三本的高考成績,那麼自己孩子的同學們在大學的競爭從智商上說差距不大,無須擔心。孩大不由娘,從此四年的大學生活全靠孩子自己的把握了。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做什麼?

第一:學費和生活費。經濟社會,不談錢多沒意思,但談的多了,也沒意思。學費都是有規定的,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但學費誰來交到是一門學問。很多家長都是自己管理,親自去繳納,筆者認為不妥。現在為了孩子學費的安全,學校也是費了心思的,早早就把銀行卡辦好和錄取通知書一起寄來了,所以讓孩子自己拿錢去存,自己刷卡交學費再正常不過,也許很多孩子還沒有自己掌握過這麼多錢,培養孩子正確對待金錢的態度也許就此開始。生活費每月800-3000元不等,先和孩子商量一下初步方案,過後調整是必須的。到底該給多少?和孩子的學長們交流,平均數就是標準,而後依照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對生活的有計劃開銷是大學新生面臨的第一個問題,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都這麼大了,你不要叮囑早上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應該買什麼等一籮筐的問題,孩子自己去解決就好。

第二:孩子的專業問題。孩子學什麼專業,填志願的時候就很鬧心,尤其是服從調劑,不填,害怕滑檔,填了,心裡不一定滿意。其實孩子喜歡什麼,除了特長,其他的連孩子自己都說不請,作為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不喜歡這個專業,有轉專業的規定,當然有學校的具體規定,讓孩子自己去了解。第一年都是基礎課,孩子如果有這個志向,一定會加倍努力,去爭取轉專業的指標,如果提前能夠知道轉不了,家長就應該考慮二學歷的問題。看看孩子所在的城市還有那些學習招生二學歷,有孩子渴望的專業,一般應該這樣去選,比孩子上學的學校排名靠前,二本的學生選一個一本的學校,一本的選一個211或者985的學校比較有利,並且培訓,上課的便利也必須在考慮範圍。一般大三上學期就可以二學歷結束,很多家長孩子學不了什麼,但跨專業學習本身就很具有挑戰性,T型人才不就是這樣嗎?現在叫複合型人才,有了這個學習經歷,優勢不言而喻。學習和身體的營養是一樣的,缺什麼補什麼沒什麼不好,作為家長,經濟能力許可的情況下一定要重視。

其次,就是孩子讀書的問題,與學校規定的課程無關。博覽群書是一個人學識的開端,真正的興趣除了天賦之外,都是閱讀和吸收來培養的。每個大學都有圖書館,網絡上也有海量的信息,讓孩子知道在大學階段讀的書是奠定未來的基礎,只需告知“讀書,讀好書,有選擇地讀書”即可。

再次,社會實踐,打工,旅遊的問題。如果離家很遠,大體上有八次回家和返校的旅途,第一次已經讓家長陪伴完成,剩下的七次就很重要。第一次作為家長,你是不是已經做到每次在旅途點餐,打開水,上廁所,換乘車輛等細節讓孩子來做主呢?如果你沒有做到,就剩下孩子自己摸索了,還讓你一路擔心,但絕大多數孩子都能自己完成或者在學長的幫助下完成,尤其是過節,很多家長一味地視頻過多佔用孩子的時間是不對的,知道孩子一切安好即可,你不能安排他的人生,就應該放手讓孩子去適應。面對孤獨,是一個哲學命題,每個人都應該堅強適應,而不是哭訴。我覺得每次學校放假讓孩子完成旅行社安排的旅遊挺好,孩子在不同的城市玩玩,雖然不能完全融入到某個城市,但可以增長孩子的閱歷。當然。還是反對一覺睡到家的旅途,不要因為想孩子就急著見面,陪孩子在視頻,電話裡一起成長總比見面親熱幾天就吵架強。另外,鼓勵孩子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去打零工或者社會實踐是比較好的,孩子親身體驗會比我們說的更容易成為經驗。參加學校的社團,創業協會等都有益於孩子長大。我們看家鄉成材得的樹,有幾棵是你用心澆灌的?我們都關注有果實的樹木,澆水施肥割草,可有幾棵成為參天大樹?

新生在大學的生涯規劃(父母必讀篇)「心跳原創」

北大

總之,孩子上大學了,家長應該學會放手。女兒上大學臨走的時候,我對女兒說從此我們就是朋友,一切好自為之,有什麼困惑我們可以平等的交流;女兒大三,給孩子在大學裡租了一套小房子,讓她學會做飯,自己整理家務,準備考研,順便把二學歷,有些必考的證書安心完成;經過兩年的集體宿舍生活,孩子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生活中所有的瑣碎都應該自己應對;未來兩年,確切的說只剩下一年半的時間,如何讓孩子在成長中度過,也是我所要思考的,並且實時與孩子交流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