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上臺後,大力推動旨在疏遠中國大陸的“新南向政策”。儘管臺灣與新南向地區經貿關係有所進展,也取得一定成效,但遠未達到預期目標。特別是蔡當局“政策導向”效果不佳,臺灣與新南向地區經貿關係的發展緊密與強弱程度,與“新南向政策”沒有實質性關係。

臺灣與新南向地區貿易、投資等經貿往來主要受地理區位與市場因素驅動或主導,不是臺當局的政策導向所能改變的,反而越是臺當局違背市場規律,強勢政策介入,效果反而不佳,不論是過去的李登輝推動的“南向政策”,還是蔡英文倡導的“新南向政策”,均是如此。

事實上,除南亞地區外,臺灣與東南亞地區經貿關係一直很密切。這是地理區域、歷史文化與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造成的。東南亞地區一直是華人集中地區,是歷史上下南洋的首選之地,大陸東南沿海與臺灣均與東南亞保持著密切的經貿與人員往來。李登輝執政時就推動南向政策,鼓勵與支持公營機構配合,旨在分散臺商對大陸投資,然而不少配合臺當局南向政策的企業尤其是公營企業多以失敗告終, 反而到大陸投資的臺資企業迅速發展壯大,造就成了統一、旺旺、康師傅、天福與鴻海等一大批臺資企業。不過,在市場因素驅動與東南亞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臺灣與東南亞地區的經貿往來仍保持了相對平穩的展態勢,而臺灣與印度等南亞地區經貿關係依舊不夠密切,顯然都不是臺南向政策作用的結果。

蔡英文上臺執政後,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而且範圍不斷擴大,從原本的東南亞地區擴大到南亞與大洋洲等地,共計18個國家。由於有經濟與政治等多重考慮,有強烈的政策導向性,蔡當局給予許多政策支持,成立多家政府主導的公司,但大多以失敗告終。蔡上臺不久就推動成立“臺灣農業國際開發公司”,計劃籌資10億元新幣,鼓動外貿協會、“國合會”與兆豐金控等參與,旨在推動與新南向地區的農業合作,但當局過度干預,不符市場規律,成效不彰,不到兩年時間公司就虧掉了三分之二的資本額,農業合作也沒有明顯進展,還不如韓國瑜年初一次出訪農業採購規模大。2018年,蔡又下令成立 “工業國際投資公司”,又要求經濟主管部門等籌資10億元新臺幣,協助企業前進新南向國家投資,希望促進雙方產業合作與雙邊關係深化等。然而,由於政治性過強,違背市場原則,工商界興趣不大,結果又以失敗告終,日前臺經濟主管部門公開承認已“胎死腹中”,公司資本額大幅降為象徵性的6000萬新臺幣,由當局編列預算,僅提供臺商投資媒合服務。

為推動新南向政策,蔡當局還大力鼓勵金融機構配合與支持。事實上,臺灣金融機構在新南向地區佈局與投資部分是也市場驅動,企業金融跟著企業市場佈局走,但也有部分金融機構特別是有官股的金融機構,為獲得當局的“恩惠”與利益,也配合蔡當局政策加快新南向佈局。然而,臺灣銀行在新南向地區的經營效果遠不如預期。依據臺灣“金管會”於年初(2月19日)公佈的2018年臺灣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稅前獲利情況,在港澳與大陸的銀行分支機構合計獲利達398億元新臺幣,年增長29.5%,而對新南向18個國家的獲利僅67.6億元新臺幣,同比下降近20%,其中東盟10國分支機構獲利更是同比下降27%。臺中信銀行一位負責人表示,“在大陸拚7年(大陸分行資產已超過上千億元),勝過東南亞20年”。

可以說,臺灣與新南向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投資發展,更多是市場因素與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影響的結果,也與蔡當局的“新南向政策”沒有太多直接關係。前兩年,臺灣與東南亞地區貿易呈現較快增長,去年以來貿易出現衰退,是大環境所致。依臺灣“財政部”統計,2019年1-5月,臺灣對東盟出口額為214.5億美元,同年下降10.5%,是臺灣對外貿易主要對象衰退幅度最大者,而且是連續7個月負增長。臺商對新南向地區的投資已有數十年的歷史。東南亞及南亞作為重要的新興市場,多年來外資普遍加大對這一地區投資,日本與韓國是兩大主要投資者,同樣近年大陸企業也在加快向這一地區投資轉移。而中美經貿摩擦的出現與加劇,則加快了臺商、陸商與外商向東南亞與南亞地區的投資轉移,這與蔡當局的“新南向政策”也沒有多大關係。

可見,區域經濟合作主要依靠市場驅動,政府政策可以提供支持,是非常正常的經濟行為與做法,但如果懷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就像臺灣的蔡當局那樣,企圖通過加強與新南向國家經貿往來提升雙方實質關係,企圖分散臺商對大陸投資,讓臺灣在經濟上疏遠大陸,讓政府介入經營活動,企圖在經濟上“聯美抗中”與“遠中近南”,就背離了市場規律,就難以達到預期目標,甚至適得其反,不利區域經濟合作與經貿關係的正常發展。(作者王建民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閩南師大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