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人口也在加速向一二線中心城市集聚,多個新一線城市(強二線城市)正在邁向千萬人口的門檻。

東莞市發展和改革局日前發佈了《東莞市人口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下稱《規劃》)公開徵求意見的公告。《規劃》明確,東莞將實施積極的人口調控政策,2025 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 960 萬人;2030 年,常住人 口達到1020萬人;2035年,常住人口達到1080 萬人。

"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人口也在加速向一二線中心城市集聚,多個新一線城市(強二線城市)正在邁向千萬人口的門檻。

東莞市發展和改革局日前發佈了《東莞市人口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下稱《規劃》)公開徵求意見的公告。《規劃》明確,東莞將實施積極的人口調控政策,2025 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 960 萬人;2030 年,常住人 口達到1020萬人;2035年,常住人口達到1080 萬人。

東莞未來人口將超千萬 多個新一線城市邁向千萬人口門檻

東莞加快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經濟快速發展帶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來莞就業生活,外來流動人口由1986年的15.62萬人增至2018年的453.45萬人,其間的2001~2008 年出現跳躍性上升。

不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外貿依存度很高的東莞受到巨大沖擊,人口流入也明顯放緩。數據顯示,2010 年以來,東莞市常住人口規模進入低速平穩增長階段,由2010年的822.48萬人增至2018年的839.22萬人,年均增加2.1萬人,年均增長0.25%,低於 2000~2010 年間的2.46%平均增速。東莞市常住人口規模佔珠三角九市常住總人口的比重呈下降狀態,人口流入趨勢有所減弱。

《規劃》指出,受農業轉移人口日益減少的影響,2015年開始,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從此前的持續上升轉入緩慢下降通道,東莞市外來人口在源頭上將受到擠壓。流動人口向一二線大城市、大都市圈及部分區域中心城市集聚的趨勢仍將持續,而農民工的增量部分則主要流向中西部地區。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分析,由於東部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很多產業和人口轉移到中西部地區。中西部不少中心城市,如武漢、鄭州、長沙、合肥、重慶、成都近幾年經濟發展都十分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大型製造業企業落戶,對農民工的需求量大。很多人會選擇就近就業,而不再到沿海地區了。

2008年後,東莞開始積極謀劃產業突破機器換人、智能製造設備更新、互聯網滲透工業流程、商事制度改革等變化,激發了創新熱情,東莞工業從低端向中高端探路。在這一階段,一批企業家開始探索轉變,東莞的智能手機產業逐步凸顯,並不斷做大做強。華為、OPPO、vivo等一批東莞製造和東莞品牌嶄露頭角,並逐漸發展為龍頭企業。目前,東莞轉型已抵達向質變突破的“關口”。

另一方面,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佈,賦予了深圳重大使命、重大任務、重大機遇。未來深圳對周圍的輻射帶動能力將進一步增強。目前深圳可供開發的土地空間已經基本飽和,因此,未來深圳的的製造環節等也在加速外溢,這個過程中,毗鄰深圳的東莞無疑成為產業外溢的首選,人口也會加速向東莞的環深地帶流動。

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科技、人才對城市競爭的作用日益凸顯。

《規劃》提出,東莞將全力建設“技能人才之都”。圍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對接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在存量上全面提升勞動者技能,在增量上擴大高技能人才規模,打造多元化國際化技能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大力實施百萬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將我市建設成技能人才的集聚中心、培養中心和輻射中心。

而要吸引人才,打造創新高地,東莞的城市模式也需要轉型。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對於東莞來說,過去幾十年經濟發展主要分佈在鎮域,主體架構比較分散,主城區較弱,存在著小馬拉大車的現象。

在過去,鎮街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當經濟進入轉型升級階段後,城市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功能不完善,在發展高端產業方面較弱的弊端不斷凸顯。比如,由於中心城區平臺不夠完善,對人才的吸引力相對有限。

對此,《規劃》提出,東莞加強中心城區、松山湖、濱海灣新區“三心”之間的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網絡聯繫,發揮其對全市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常住人口密度。全面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強化集聚發展和輻射帶動能力,打造東莞市“美麗城央”,重點集聚科技創新和現代服務業人才。至2035年,“三心”常住人口占全市比例達 20%以上。

表1:東莞市人口發展規劃目標指標體系

"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人口也在加速向一二線中心城市集聚,多個新一線城市(強二線城市)正在邁向千萬人口的門檻。

東莞市發展和改革局日前發佈了《東莞市人口發展規劃(2020-2035年)》(下稱《規劃》)公開徵求意見的公告。《規劃》明確,東莞將實施積極的人口調控政策,2025 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 960 萬人;2030 年,常住人 口達到1020萬人;2035年,常住人口達到1080 萬人。

東莞未來人口將超千萬 多個新一線城市邁向千萬人口門檻

東莞加快轉型

改革開放以來,東莞經濟快速發展帶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來莞就業生活,外來流動人口由1986年的15.62萬人增至2018年的453.45萬人,其間的2001~2008 年出現跳躍性上升。

不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外貿依存度很高的東莞受到巨大沖擊,人口流入也明顯放緩。數據顯示,2010 年以來,東莞市常住人口規模進入低速平穩增長階段,由2010年的822.48萬人增至2018年的839.22萬人,年均增加2.1萬人,年均增長0.25%,低於 2000~2010 年間的2.46%平均增速。東莞市常住人口規模佔珠三角九市常住總人口的比重呈下降狀態,人口流入趨勢有所減弱。

《規劃》指出,受農業轉移人口日益減少的影響,2015年開始,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從此前的持續上升轉入緩慢下降通道,東莞市外來人口在源頭上將受到擠壓。流動人口向一二線大城市、大都市圈及部分區域中心城市集聚的趨勢仍將持續,而農民工的增量部分則主要流向中西部地區。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對第一財經分析,由於東部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很多產業和人口轉移到中西部地區。中西部不少中心城市,如武漢、鄭州、長沙、合肥、重慶、成都近幾年經濟發展都十分迅速,吸引了一大批大型製造業企業落戶,對農民工的需求量大。很多人會選擇就近就業,而不再到沿海地區了。

2008年後,東莞開始積極謀劃產業突破機器換人、智能製造設備更新、互聯網滲透工業流程、商事制度改革等變化,激發了創新熱情,東莞工業從低端向中高端探路。在這一階段,一批企業家開始探索轉變,東莞的智能手機產業逐步凸顯,並不斷做大做強。華為、OPPO、vivo等一批東莞製造和東莞品牌嶄露頭角,並逐漸發展為龍頭企業。目前,東莞轉型已抵達向質變突破的“關口”。

另一方面,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佈,賦予了深圳重大使命、重大任務、重大機遇。未來深圳對周圍的輻射帶動能力將進一步增強。目前深圳可供開發的土地空間已經基本飽和,因此,未來深圳的的製造環節等也在加速外溢,這個過程中,毗鄰深圳的東莞無疑成為產業外溢的首選,人口也會加速向東莞的環深地帶流動。

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科技、人才對城市競爭的作用日益凸顯。

《規劃》提出,東莞將全力建設“技能人才之都”。圍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中心,對接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在存量上全面提升勞動者技能,在增量上擴大高技能人才規模,打造多元化國際化技能人才教育培養體系,大力實施百萬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將我市建設成技能人才的集聚中心、培養中心和輻射中心。

而要吸引人才,打造創新高地,東莞的城市模式也需要轉型。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對第一財經分析,對於東莞來說,過去幾十年經濟發展主要分佈在鎮域,主體架構比較分散,主城區較弱,存在著小馬拉大車的現象。

在過去,鎮街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當經濟進入轉型升級階段後,城市中心城區綜合服務功能不完善,在發展高端產業方面較弱的弊端不斷凸顯。比如,由於中心城區平臺不夠完善,對人才的吸引力相對有限。

對此,《規劃》提出,東莞加強中心城區、松山湖、濱海灣新區“三心”之間的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網絡聯繫,發揮其對全市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常住人口密度。全面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強化集聚發展和輻射帶動能力,打造東莞市“美麗城央”,重點集聚科技創新和現代服務業人才。至2035年,“三心”常住人口占全市比例達 20%以上。

表1:東莞市人口發展規劃目標指標體系

東莞未來人口將超千萬 多個新一線城市邁向千萬人口門檻

(來源:《東莞市人口發展規劃(2020-2035年)》)

多個新一線城市邁向千萬人口門檻

在東莞之外,目前越來越多的新一線城市、強二線城市正在加速人口集聚,人口總量邁向千萬級門檻。

2018年末,杭州常住人口達到980.6萬人,比2017年增加了33.8萬人。其中,2018年杭州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2‰,也就是說,去年杭州自然增長人口為5.87萬人,新增淨流入人口達到了28萬人。

按照預計,杭州人口總量今年大概率會超過千萬的門檻。

而在杭州之前,西安和鄭州在去年均已突破了千萬大關。西安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00.37萬人,比上年末淨增加38.70萬人,常住人口總量首次突破千萬大關。

在鄭州,數據顯示,去年鄭州常住人口增長25.5萬人,常住人口總量突破千萬大關。這也是鄭州連續8年常住人口增量超過15萬,人口快速增長的勢頭可見一斑。

根據智聯招聘發佈的《2019年大學生求職指南》,2019應屆畢業生期望就業地比例最高的依舊是新一線城市,佔比為44.18%,同比上升4個百分點,說明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就業機會不斷釋放的新一線城市,最受畢業生的青睞。新一線城市由於新興產業飛速發展、人才引進政策門檻降低,甚至許多地區對大學生實行零門檻落戶,導致新一線城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長,對年輕人才的吸引力也持續上升。

胡剛說,目前我國還處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更願意去到一二線中心城市去。但京滬等一線城市作為超大城市,已經基本飽和。因此把新一線城市(強二線城市)發展起來,這些城市可以承擔京滬等超大城市的部分功能,這些城市也將是未來人口流入的重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