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

"

文/韋菊梅

"

文/韋菊梅

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


出城回孃家,從家一直往南,孃家在18公里外的小村子,每一次,無論是坐在大巴車上還是自己驅車前往,都有不同的情愫在心有盪漾,從幼年到而立之年,那條路,見證了時光的變遷,也承載了我太多的回憶。

90年代,我還年幼,基本沒有出過村子,雖說家在路邊上,最遠也不過是去不遠處的小商店而已,再遠一點就是去離家兩公里的鎮上,記得有一年夏天父親騎自行車帶我到那個地方,剛過了一條寬闊的溝渠,我就以為是到城市了,那條路比家門口的路寬了好多,路的兩側栽滿了樹,灑下一片陰涼來,再往下走,兩側都是商店,還有一個新華書店,父親給我買了一本《現代漢語詞語小詞典》,記得花了35.5元,當時那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父親為了我們的學習,願意傾其所有。記得那天我捧著詞典,向北看著那條路,那條通往城市的路對我充滿了吸引力,我渴望走出去,走到城裡去,看看小鄉村之外的樣子,聽人說要想走出農村到城裡去,只能靠學習,我以後也要到城裡去上學。

高一是在鎮上中學上的,但是我的目光已經從鎮子轉向了18公里以外的城市,從此我也更多了一個要努力學習改變自己命運的理由。終於在一個春季,我決定要去城市上高中了,一年前的那場中考,成績好卻比不過經濟條件好,我以為上高中我就可以去城裡,但是貧困的家庭卻是阻礙,我安慰自己,成功和環境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怎麼能沒有關係呢?城市的優質教育上千人的學校豈能是鎮上百人小學校能比的?我的心裡像紮了一根刺一樣,刺得我自卑的心生生地疼。

"

文/韋菊梅

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


出城回孃家,從家一直往南,孃家在18公里外的小村子,每一次,無論是坐在大巴車上還是自己驅車前往,都有不同的情愫在心有盪漾,從幼年到而立之年,那條路,見證了時光的變遷,也承載了我太多的回憶。

90年代,我還年幼,基本沒有出過村子,雖說家在路邊上,最遠也不過是去不遠處的小商店而已,再遠一點就是去離家兩公里的鎮上,記得有一年夏天父親騎自行車帶我到那個地方,剛過了一條寬闊的溝渠,我就以為是到城市了,那條路比家門口的路寬了好多,路的兩側栽滿了樹,灑下一片陰涼來,再往下走,兩側都是商店,還有一個新華書店,父親給我買了一本《現代漢語詞語小詞典》,記得花了35.5元,當時那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父親為了我們的學習,願意傾其所有。記得那天我捧著詞典,向北看著那條路,那條通往城市的路對我充滿了吸引力,我渴望走出去,走到城裡去,看看小鄉村之外的樣子,聽人說要想走出農村到城裡去,只能靠學習,我以後也要到城裡去上學。

高一是在鎮上中學上的,但是我的目光已經從鎮子轉向了18公里以外的城市,從此我也更多了一個要努力學習改變自己命運的理由。終於在一個春季,我決定要去城市上高中了,一年前的那場中考,成績好卻比不過經濟條件好,我以為上高中我就可以去城裡,但是貧困的家庭卻是阻礙,我安慰自己,成功和環境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怎麼能沒有關係呢?城市的優質教育上千人的學校豈能是鎮上百人小學校能比的?我的心裡像紮了一根刺一樣,刺得我自卑的心生生地疼。

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


我哭著向母親說出了我的想法,母親做出了影響我一輩子最讓我感動的決定,讓我去城市讀書,已經是高二,如果努力,還來得及。

那天我乘車去學校,母親送我上車,就去忙地裡的活計,看著她的背影我一陣鼻酸,眼淚不斷,不是別離,但卻止不住眼淚,那條路好長好長,彷彿我永遠都走不出去一樣,淚眼朦朧中我只記得途中的樹已經抽出了葉子,正努力向上向陽生長。

一路上的樹綠了枯了幾次,我無數次從那條路上走過,春夏秋冬,回家帶著忐忑,回校帶著愧疚和父母的希望,我不知道城市會不會包容我的所有。

上大學我去了省城,離開了養我22年的故鄉,要去上學的那天,兩側的樹木葉子已經有點泛黃了,路也早就拓寬了,車流飛快,跟那些流逝的時光一樣,似乎再也回不去了。

每學期放假,我總是迫不及待回家,下火車轉公交,直到坐上通向家門口的車我才會心安,車子在那條路上飛馳的時候,我想象著母親早就已經替我準備好的簡單可口的飯菜,真正才知道了有母親在的地方,才是家。

參加工作後,去了最遠的山村,依舊是那條路,不過是城市到家裡兩倍的距離,向南邊一直延伸,週五放學,週一上班,我總是昏昏沉沉,對環境的陌生和不適應,對自己命運的不甘心,覺得那條路就跟我的人生一樣,除了兩側單調的樹木,沒有鮮花和掌聲,沒有吶喊和喝彩,似乎遠到沒有終點,我看不見我的目標在哪裡,難道自己真的要在這個偏遠的山村小學校待一輩子?我不甘心,我的人生路啊,該從何處起航?

"

文/韋菊梅

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


出城回孃家,從家一直往南,孃家在18公里外的小村子,每一次,無論是坐在大巴車上還是自己驅車前往,都有不同的情愫在心有盪漾,從幼年到而立之年,那條路,見證了時光的變遷,也承載了我太多的回憶。

90年代,我還年幼,基本沒有出過村子,雖說家在路邊上,最遠也不過是去不遠處的小商店而已,再遠一點就是去離家兩公里的鎮上,記得有一年夏天父親騎自行車帶我到那個地方,剛過了一條寬闊的溝渠,我就以為是到城市了,那條路比家門口的路寬了好多,路的兩側栽滿了樹,灑下一片陰涼來,再往下走,兩側都是商店,還有一個新華書店,父親給我買了一本《現代漢語詞語小詞典》,記得花了35.5元,當時那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父親為了我們的學習,願意傾其所有。記得那天我捧著詞典,向北看著那條路,那條通往城市的路對我充滿了吸引力,我渴望走出去,走到城裡去,看看小鄉村之外的樣子,聽人說要想走出農村到城裡去,只能靠學習,我以後也要到城裡去上學。

高一是在鎮上中學上的,但是我的目光已經從鎮子轉向了18公里以外的城市,從此我也更多了一個要努力學習改變自己命運的理由。終於在一個春季,我決定要去城市上高中了,一年前的那場中考,成績好卻比不過經濟條件好,我以為上高中我就可以去城裡,但是貧困的家庭卻是阻礙,我安慰自己,成功和環境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怎麼能沒有關係呢?城市的優質教育上千人的學校豈能是鎮上百人小學校能比的?我的心裡像紮了一根刺一樣,刺得我自卑的心生生地疼。

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


我哭著向母親說出了我的想法,母親做出了影響我一輩子最讓我感動的決定,讓我去城市讀書,已經是高二,如果努力,還來得及。

那天我乘車去學校,母親送我上車,就去忙地裡的活計,看著她的背影我一陣鼻酸,眼淚不斷,不是別離,但卻止不住眼淚,那條路好長好長,彷彿我永遠都走不出去一樣,淚眼朦朧中我只記得途中的樹已經抽出了葉子,正努力向上向陽生長。

一路上的樹綠了枯了幾次,我無數次從那條路上走過,春夏秋冬,回家帶著忐忑,回校帶著愧疚和父母的希望,我不知道城市會不會包容我的所有。

上大學我去了省城,離開了養我22年的故鄉,要去上學的那天,兩側的樹木葉子已經有點泛黃了,路也早就拓寬了,車流飛快,跟那些流逝的時光一樣,似乎再也回不去了。

每學期放假,我總是迫不及待回家,下火車轉公交,直到坐上通向家門口的車我才會心安,車子在那條路上飛馳的時候,我想象著母親早就已經替我準備好的簡單可口的飯菜,真正才知道了有母親在的地方,才是家。

參加工作後,去了最遠的山村,依舊是那條路,不過是城市到家裡兩倍的距離,向南邊一直延伸,週五放學,週一上班,我總是昏昏沉沉,對環境的陌生和不適應,對自己命運的不甘心,覺得那條路就跟我的人生一樣,除了兩側單調的樹木,沒有鮮花和掌聲,沒有吶喊和喝彩,似乎遠到沒有終點,我看不見我的目標在哪裡,難道自己真的要在這個偏遠的山村小學校待一輩子?我不甘心,我的人生路啊,該從何處起航?

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


抱怨?不甘?碌碌無為?夏日午後寧靜的校園絲絲涼風,孩子們純真的笑臉,熱情的同事們和我同行,我還年輕,應該為自己的人生拼搏一把,奮起,為自己種下一片芬芳!

而後的幾個春秋,我在城裡有了自己的房子,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但依然繞不開那條路,儘管在那條路上來回奔波,但再也沒有細看過它的變化,我始終覺得自己離城市離家好遠,像離開了母親的孩子,找不見自己的歸宿。有了孩子,母親幫我帶孩子,那條路有我太多的牽掛和思念,一頭是我的工作和我的學生,一頭是我組建的小家,中間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孩子。星期五的下午母親早早等到路口,我帶孩子去城裡,母親開始忙碌幹農活,星期一的早晨母親依舊在路口,從我的懷中把孩子接過去,帶著我的思念和牽掛開始新一週的生活。走的次數多了,已經熟悉到了看不見那條路的變化,前幾年工作調動,到了新的單位,除了週末假日回孃家,那條路幾乎從我的記憶中漸漸淡出去了。每次行走,車開得飛快,眼睛盯著前方,那條路,終於只是成了路。

好多時候,我習慣了不再開車,坐在車上,透過車窗,我看到了她的變化,以前那條有點顛簸的路更加寬闊平坦了,除了參天的白楊樹,也多出一些花花草草了,靠近村鎮的地方被住宅樓代替,小區門口景觀樹,擺放整齊的垃圾桶,儼然已經和城市沒有區別了。

如今,每次回孃家,有時也不過呆上半天,和母親家長裡短,絮絮叨叨,要離開的時候總還是有不捨得,城市的發展帶走了年輕人,像父親和母親那樣年邁的老人,一些也已經隨著子女搬到小區的住宅樓裡去照顧幼小的孫子孫女,只有我的父母親還守在老院子裡,守著他們的土地和兒女們的牽念,不給兒女們增添一點兒負擔。

每每要離開的時候,帶了大包小包的菜,車子開出去了,母親還一直站在門口,待轉了一道彎,母親的身影最後變成一個小黑點,直到再也看不到家裡的房子和站在門口的母親,我又踏上了那條路,那條路已經不再遙遠,在腳下,也在心上。

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從坎坷到如今康莊大道,到香花滿路,見證了農村的變化,留下了我成長的回憶,走出了父母的白髮,走出了我的新天地。然而無論怎麼變化,它始終就像一根風箏線,一頭系在我的腳上,一頭牽在家裡,哪怕我飛再高,走再遠,那始終相連斬不斷割捨不斷的是血濃於水的愛和親情……

"

文/韋菊梅

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


出城回孃家,從家一直往南,孃家在18公里外的小村子,每一次,無論是坐在大巴車上還是自己驅車前往,都有不同的情愫在心有盪漾,從幼年到而立之年,那條路,見證了時光的變遷,也承載了我太多的回憶。

90年代,我還年幼,基本沒有出過村子,雖說家在路邊上,最遠也不過是去不遠處的小商店而已,再遠一點就是去離家兩公里的鎮上,記得有一年夏天父親騎自行車帶我到那個地方,剛過了一條寬闊的溝渠,我就以為是到城市了,那條路比家門口的路寬了好多,路的兩側栽滿了樹,灑下一片陰涼來,再往下走,兩側都是商店,還有一個新華書店,父親給我買了一本《現代漢語詞語小詞典》,記得花了35.5元,當時那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父親為了我們的學習,願意傾其所有。記得那天我捧著詞典,向北看著那條路,那條通往城市的路對我充滿了吸引力,我渴望走出去,走到城裡去,看看小鄉村之外的樣子,聽人說要想走出農村到城裡去,只能靠學習,我以後也要到城裡去上學。

高一是在鎮上中學上的,但是我的目光已經從鎮子轉向了18公里以外的城市,從此我也更多了一個要努力學習改變自己命運的理由。終於在一個春季,我決定要去城市上高中了,一年前的那場中考,成績好卻比不過經濟條件好,我以為上高中我就可以去城裡,但是貧困的家庭卻是阻礙,我安慰自己,成功和環境沒有多大的關係,但怎麼能沒有關係呢?城市的優質教育上千人的學校豈能是鎮上百人小學校能比的?我的心裡像紮了一根刺一樣,刺得我自卑的心生生地疼。

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


我哭著向母親說出了我的想法,母親做出了影響我一輩子最讓我感動的決定,讓我去城市讀書,已經是高二,如果努力,還來得及。

那天我乘車去學校,母親送我上車,就去忙地裡的活計,看著她的背影我一陣鼻酸,眼淚不斷,不是別離,但卻止不住眼淚,那條路好長好長,彷彿我永遠都走不出去一樣,淚眼朦朧中我只記得途中的樹已經抽出了葉子,正努力向上向陽生長。

一路上的樹綠了枯了幾次,我無數次從那條路上走過,春夏秋冬,回家帶著忐忑,回校帶著愧疚和父母的希望,我不知道城市會不會包容我的所有。

上大學我去了省城,離開了養我22年的故鄉,要去上學的那天,兩側的樹木葉子已經有點泛黃了,路也早就拓寬了,車流飛快,跟那些流逝的時光一樣,似乎再也回不去了。

每學期放假,我總是迫不及待回家,下火車轉公交,直到坐上通向家門口的車我才會心安,車子在那條路上飛馳的時候,我想象著母親早就已經替我準備好的簡單可口的飯菜,真正才知道了有母親在的地方,才是家。

參加工作後,去了最遠的山村,依舊是那條路,不過是城市到家裡兩倍的距離,向南邊一直延伸,週五放學,週一上班,我總是昏昏沉沉,對環境的陌生和不適應,對自己命運的不甘心,覺得那條路就跟我的人生一樣,除了兩側單調的樹木,沒有鮮花和掌聲,沒有吶喊和喝彩,似乎遠到沒有終點,我看不見我的目標在哪裡,難道自己真的要在這個偏遠的山村小學校待一輩子?我不甘心,我的人生路啊,該從何處起航?

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


抱怨?不甘?碌碌無為?夏日午後寧靜的校園絲絲涼風,孩子們純真的笑臉,熱情的同事們和我同行,我還年輕,應該為自己的人生拼搏一把,奮起,為自己種下一片芬芳!

而後的幾個春秋,我在城裡有了自己的房子,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但依然繞不開那條路,儘管在那條路上來回奔波,但再也沒有細看過它的變化,我始終覺得自己離城市離家好遠,像離開了母親的孩子,找不見自己的歸宿。有了孩子,母親幫我帶孩子,那條路有我太多的牽掛和思念,一頭是我的工作和我的學生,一頭是我組建的小家,中間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孩子。星期五的下午母親早早等到路口,我帶孩子去城裡,母親開始忙碌幹農活,星期一的早晨母親依舊在路口,從我的懷中把孩子接過去,帶著我的思念和牽掛開始新一週的生活。走的次數多了,已經熟悉到了看不見那條路的變化,前幾年工作調動,到了新的單位,除了週末假日回孃家,那條路幾乎從我的記憶中漸漸淡出去了。每次行走,車開得飛快,眼睛盯著前方,那條路,終於只是成了路。

好多時候,我習慣了不再開車,坐在車上,透過車窗,我看到了她的變化,以前那條有點顛簸的路更加寬闊平坦了,除了參天的白楊樹,也多出一些花花草草了,靠近村鎮的地方被住宅樓代替,小區門口景觀樹,擺放整齊的垃圾桶,儼然已經和城市沒有區別了。

如今,每次回孃家,有時也不過呆上半天,和母親家長裡短,絮絮叨叨,要離開的時候總還是有不捨得,城市的發展帶走了年輕人,像父親和母親那樣年邁的老人,一些也已經隨著子女搬到小區的住宅樓裡去照顧幼小的孫子孫女,只有我的父母親還守在老院子裡,守著他們的土地和兒女們的牽念,不給兒女們增添一點兒負擔。

每每要離開的時候,帶了大包小包的菜,車子開出去了,母親還一直站在門口,待轉了一道彎,母親的身影最後變成一個小黑點,直到再也看不到家裡的房子和站在門口的母親,我又踏上了那條路,那條路已經不再遙遠,在腳下,也在心上。

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從坎坷到如今康莊大道,到香花滿路,見證了農村的變化,留下了我成長的回憶,走出了父母的白髮,走出了我的新天地。然而無論怎麼變化,它始終就像一根風箏線,一頭系在我的腳上,一頭牽在家裡,哪怕我飛再高,走再遠,那始終相連斬不斷割捨不斷的是血濃於水的愛和親情……

那條回家的路,幼年時向北,向著城市,如今向南,向著家的方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