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半燒現在有在用IFI的電源在我自己的隨身聽CD機上,對CD機的音質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入手了電源,效果有口皆碑。雖說IFI在圈內沒做什麼營銷推廣,品牌本身比較低調,但其黑科技含量足,值得去好好了解和嘗試。

繼續回到耳機的話題上來,HP1000確實讓我小驚豔了一把。伴隨這這幾年發燒器材消費群體的不斷成熟,以及在可見未來的十年左右,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型化,數量可觀的燒友發燒的終極形態必將是小型臺式系統退燒的。加上近年來不斷有新廠牌進來搶佔發燒音頻這塊大蛋糕,因此,性價比高,相對容易驅動的耳機型號,將會越來越多的出現。



場 景 三

高端民用大耳機定價新常態 ---- 萬元起步,旗艦型號在兩三萬甚至更高。在過去兩年裡,我們眼見著越來越多隨身領域的播放器,耳塞,線材都紛紛推陳出新,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這類型的高端器材價格也屢攀新高,並且還伴隨著一個現象就是,萬元以上的器材的比例,也漸漸大了起來。隨著這股高價的熱潮湧動,臺式耳機系統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高端器材加入萬元俱樂部的行列。部分HIEND廠牌,比如FOCAL,也在近年來推出多款大耳。其中的旗艦與次旗艦型號售價都超過萬元。可見,足夠豐厚的利潤讓有實力的傳統品牌投入開發出更優秀的產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新廠牌在這個小眾中的小眾範圍裡競爭。

傳統音箱品牌FOCAL推出的旗艦耳機新品STELLIA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半燒現在有在用IFI的電源在我自己的隨身聽CD機上,對CD機的音質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入手了電源,效果有口皆碑。雖說IFI在圈內沒做什麼營銷推廣,品牌本身比較低調,但其黑科技含量足,值得去好好了解和嘗試。

繼續回到耳機的話題上來,HP1000確實讓我小驚豔了一把。伴隨這這幾年發燒器材消費群體的不斷成熟,以及在可見未來的十年左右,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型化,數量可觀的燒友發燒的終極形態必將是小型臺式系統退燒的。加上近年來不斷有新廠牌進來搶佔發燒音頻這塊大蛋糕,因此,性價比高,相對容易驅動的耳機型號,將會越來越多的出現。



場 景 三

高端民用大耳機定價新常態 ---- 萬元起步,旗艦型號在兩三萬甚至更高。在過去兩年裡,我們眼見著越來越多隨身領域的播放器,耳塞,線材都紛紛推陳出新,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這類型的高端器材價格也屢攀新高,並且還伴隨著一個現象就是,萬元以上的器材的比例,也漸漸大了起來。隨著這股高價的熱潮湧動,臺式耳機系統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高端器材加入萬元俱樂部的行列。部分HIEND廠牌,比如FOCAL,也在近年來推出多款大耳。其中的旗艦與次旗艦型號售價都超過萬元。可見,足夠豐厚的利潤讓有實力的傳統品牌投入開發出更優秀的產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新廠牌在這個小眾中的小眾範圍裡競爭。

傳統音箱品牌FOCAL推出的旗艦耳機新品STELLIA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半燒現在有在用IFI的電源在我自己的隨身聽CD機上,對CD機的音質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入手了電源,效果有口皆碑。雖說IFI在圈內沒做什麼營銷推廣,品牌本身比較低調,但其黑科技含量足,值得去好好了解和嘗試。

繼續回到耳機的話題上來,HP1000確實讓我小驚豔了一把。伴隨這這幾年發燒器材消費群體的不斷成熟,以及在可見未來的十年左右,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型化,數量可觀的燒友發燒的終極形態必將是小型臺式系統退燒的。加上近年來不斷有新廠牌進來搶佔發燒音頻這塊大蛋糕,因此,性價比高,相對容易驅動的耳機型號,將會越來越多的出現。



場 景 三

高端民用大耳機定價新常態 ---- 萬元起步,旗艦型號在兩三萬甚至更高。在過去兩年裡,我們眼見著越來越多隨身領域的播放器,耳塞,線材都紛紛推陳出新,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這類型的高端器材價格也屢攀新高,並且還伴隨著一個現象就是,萬元以上的器材的比例,也漸漸大了起來。隨著這股高價的熱潮湧動,臺式耳機系統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高端器材加入萬元俱樂部的行列。部分HIEND廠牌,比如FOCAL,也在近年來推出多款大耳。其中的旗艦與次旗艦型號售價都超過萬元。可見,足夠豐厚的利潤讓有實力的傳統品牌投入開發出更優秀的產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新廠牌在這個小眾中的小眾範圍裡競爭。

傳統音箱品牌FOCAL推出的旗艦耳機新品STELLIA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杜林之聲:由拾壹音響代理的意大利品牌杜林之聲的高端耳機基礎款在展會上亮相,一聽聲音,就知道是萬元的素質。問了價格,果然也是萬元以上。儘管是新晉品牌,實力不容小覷。雖說外形跟歌德相仿,但聲音風格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半燒現在有在用IFI的電源在我自己的隨身聽CD機上,對CD機的音質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入手了電源,效果有口皆碑。雖說IFI在圈內沒做什麼營銷推廣,品牌本身比較低調,但其黑科技含量足,值得去好好了解和嘗試。

繼續回到耳機的話題上來,HP1000確實讓我小驚豔了一把。伴隨這這幾年發燒器材消費群體的不斷成熟,以及在可見未來的十年左右,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型化,數量可觀的燒友發燒的終極形態必將是小型臺式系統退燒的。加上近年來不斷有新廠牌進來搶佔發燒音頻這塊大蛋糕,因此,性價比高,相對容易驅動的耳機型號,將會越來越多的出現。



場 景 三

高端民用大耳機定價新常態 ---- 萬元起步,旗艦型號在兩三萬甚至更高。在過去兩年裡,我們眼見著越來越多隨身領域的播放器,耳塞,線材都紛紛推陳出新,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這類型的高端器材價格也屢攀新高,並且還伴隨著一個現象就是,萬元以上的器材的比例,也漸漸大了起來。隨著這股高價的熱潮湧動,臺式耳機系統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高端器材加入萬元俱樂部的行列。部分HIEND廠牌,比如FOCAL,也在近年來推出多款大耳。其中的旗艦與次旗艦型號售價都超過萬元。可見,足夠豐厚的利潤讓有實力的傳統品牌投入開發出更優秀的產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新廠牌在這個小眾中的小眾範圍裡競爭。

傳統音箱品牌FOCAL推出的旗艦耳機新品STELLIA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杜林之聲:由拾壹音響代理的意大利品牌杜林之聲的高端耳機基礎款在展會上亮相,一聽聲音,就知道是萬元的素質。問了價格,果然也是萬元以上。儘管是新晉品牌,實力不容小覷。雖說外形跟歌德相仿,但聲音風格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半燒現在有在用IFI的電源在我自己的隨身聽CD機上,對CD機的音質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入手了電源,效果有口皆碑。雖說IFI在圈內沒做什麼營銷推廣,品牌本身比較低調,但其黑科技含量足,值得去好好了解和嘗試。

繼續回到耳機的話題上來,HP1000確實讓我小驚豔了一把。伴隨這這幾年發燒器材消費群體的不斷成熟,以及在可見未來的十年左右,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型化,數量可觀的燒友發燒的終極形態必將是小型臺式系統退燒的。加上近年來不斷有新廠牌進來搶佔發燒音頻這塊大蛋糕,因此,性價比高,相對容易驅動的耳機型號,將會越來越多的出現。



場 景 三

高端民用大耳機定價新常態 ---- 萬元起步,旗艦型號在兩三萬甚至更高。在過去兩年裡,我們眼見著越來越多隨身領域的播放器,耳塞,線材都紛紛推陳出新,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這類型的高端器材價格也屢攀新高,並且還伴隨著一個現象就是,萬元以上的器材的比例,也漸漸大了起來。隨著這股高價的熱潮湧動,臺式耳機系統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高端器材加入萬元俱樂部的行列。部分HIEND廠牌,比如FOCAL,也在近年來推出多款大耳。其中的旗艦與次旗艦型號售價都超過萬元。可見,足夠豐厚的利潤讓有實力的傳統品牌投入開發出更優秀的產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新廠牌在這個小眾中的小眾範圍裡競爭。

傳統音箱品牌FOCAL推出的旗艦耳機新品STELLIA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杜林之聲:由拾壹音響代理的意大利品牌杜林之聲的高端耳機基礎款在展會上亮相,一聽聲音,就知道是萬元的素質。問了價格,果然也是萬元以上。儘管是新晉品牌,實力不容小覷。雖說外形跟歌德相仿,但聲音風格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場 景 四

對燒友而言:監聽耳機的潛力,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

對廠牌而言:舊的,經典的監聽耳機型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新的,更好的監聽耳機已經悄悄的來臨。

監聽耳機,一般是用於音樂專輯製作的錄音棚,節目採訪,影視製作等場景的。因此監聽耳機對聲音的準確度都有著苛刻的要求,在舒適度,在耐用性以及應用場景的適用程度都會有具體要求的。由於定位的目標人群本身就是拿監聽耳機作為工具使用的,因此售價,一定不會高。

另外,由於監聽耳機(以及絕大多數優秀的監聽器材)都被少部分的水準一般但又比較出名的型號害了,以至於監聽類器材在大多數燒友的認知裡都是乾冷硬薄刺(音源錄音本身中高頻過量過硬而導致的刺耳則不在本段內容的討論範圍之內),沒感情可言,以至於到後來,個別廠商在開發器材時,為了標榜自己 器材擁有“監聽的氣質”,還刻意的把自己的器材做得沒有感情,這就比較蛋疼了,不過這裡就不點名吐槽了。另外,監聽耳機由於本身面向的客戶群體就並非民用發燒圈的用戶,因此幾乎沒啥宣傳。以至於監聽耳機這塊相對於熱火朝天的民用發燒耳機而言,基本屬於毫無存在感的種類。

回到我們的廣州展上,半燒自己帶去的HD25(森海出的廉價監聽耳機)在搭配了多款器材後發現,無一例外的都沒有出現所謂的乾冷硬薄刺的情況,並且在比如QA390這類優秀的器材上還出現非常溫潤通透的音色,讓在場聽過的人為之一驚。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半燒現在有在用IFI的電源在我自己的隨身聽CD機上,對CD機的音質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入手了電源,效果有口皆碑。雖說IFI在圈內沒做什麼營銷推廣,品牌本身比較低調,但其黑科技含量足,值得去好好了解和嘗試。

繼續回到耳機的話題上來,HP1000確實讓我小驚豔了一把。伴隨這這幾年發燒器材消費群體的不斷成熟,以及在可見未來的十年左右,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型化,數量可觀的燒友發燒的終極形態必將是小型臺式系統退燒的。加上近年來不斷有新廠牌進來搶佔發燒音頻這塊大蛋糕,因此,性價比高,相對容易驅動的耳機型號,將會越來越多的出現。



場 景 三

高端民用大耳機定價新常態 ---- 萬元起步,旗艦型號在兩三萬甚至更高。在過去兩年裡,我們眼見著越來越多隨身領域的播放器,耳塞,線材都紛紛推陳出新,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這類型的高端器材價格也屢攀新高,並且還伴隨著一個現象就是,萬元以上的器材的比例,也漸漸大了起來。隨著這股高價的熱潮湧動,臺式耳機系統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高端器材加入萬元俱樂部的行列。部分HIEND廠牌,比如FOCAL,也在近年來推出多款大耳。其中的旗艦與次旗艦型號售價都超過萬元。可見,足夠豐厚的利潤讓有實力的傳統品牌投入開發出更優秀的產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新廠牌在這個小眾中的小眾範圍裡競爭。

傳統音箱品牌FOCAL推出的旗艦耳機新品STELLIA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杜林之聲:由拾壹音響代理的意大利品牌杜林之聲的高端耳機基礎款在展會上亮相,一聽聲音,就知道是萬元的素質。問了價格,果然也是萬元以上。儘管是新晉品牌,實力不容小覷。雖說外形跟歌德相仿,但聲音風格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場 景 四

對燒友而言:監聽耳機的潛力,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

對廠牌而言:舊的,經典的監聽耳機型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新的,更好的監聽耳機已經悄悄的來臨。

監聽耳機,一般是用於音樂專輯製作的錄音棚,節目採訪,影視製作等場景的。因此監聽耳機對聲音的準確度都有著苛刻的要求,在舒適度,在耐用性以及應用場景的適用程度都會有具體要求的。由於定位的目標人群本身就是拿監聽耳機作為工具使用的,因此售價,一定不會高。

另外,由於監聽耳機(以及絕大多數優秀的監聽器材)都被少部分的水準一般但又比較出名的型號害了,以至於監聽類器材在大多數燒友的認知裡都是乾冷硬薄刺(音源錄音本身中高頻過量過硬而導致的刺耳則不在本段內容的討論範圍之內),沒感情可言,以至於到後來,個別廠商在開發器材時,為了標榜自己 器材擁有“監聽的氣質”,還刻意的把自己的器材做得沒有感情,這就比較蛋疼了,不過這裡就不點名吐槽了。另外,監聽耳機由於本身面向的客戶群體就並非民用發燒圈的用戶,因此幾乎沒啥宣傳。以至於監聽耳機這塊相對於熱火朝天的民用發燒耳機而言,基本屬於毫無存在感的種類。

回到我們的廣州展上,半燒自己帶去的HD25(森海出的廉價監聽耳機)在搭配了多款器材後發現,無一例外的都沒有出現所謂的乾冷硬薄刺的情況,並且在比如QA390這類優秀的器材上還出現非常溫潤通透的音色,讓在場聽過的人為之一驚。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半燒現在有在用IFI的電源在我自己的隨身聽CD機上,對CD機的音質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入手了電源,效果有口皆碑。雖說IFI在圈內沒做什麼營銷推廣,品牌本身比較低調,但其黑科技含量足,值得去好好了解和嘗試。

繼續回到耳機的話題上來,HP1000確實讓我小驚豔了一把。伴隨這這幾年發燒器材消費群體的不斷成熟,以及在可見未來的十年左右,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型化,數量可觀的燒友發燒的終極形態必將是小型臺式系統退燒的。加上近年來不斷有新廠牌進來搶佔發燒音頻這塊大蛋糕,因此,性價比高,相對容易驅動的耳機型號,將會越來越多的出現。



場 景 三

高端民用大耳機定價新常態 ---- 萬元起步,旗艦型號在兩三萬甚至更高。在過去兩年裡,我們眼見著越來越多隨身領域的播放器,耳塞,線材都紛紛推陳出新,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這類型的高端器材價格也屢攀新高,並且還伴隨著一個現象就是,萬元以上的器材的比例,也漸漸大了起來。隨著這股高價的熱潮湧動,臺式耳機系統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高端器材加入萬元俱樂部的行列。部分HIEND廠牌,比如FOCAL,也在近年來推出多款大耳。其中的旗艦與次旗艦型號售價都超過萬元。可見,足夠豐厚的利潤讓有實力的傳統品牌投入開發出更優秀的產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新廠牌在這個小眾中的小眾範圍裡競爭。

傳統音箱品牌FOCAL推出的旗艦耳機新品STELLIA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杜林之聲:由拾壹音響代理的意大利品牌杜林之聲的高端耳機基礎款在展會上亮相,一聽聲音,就知道是萬元的素質。問了價格,果然也是萬元以上。儘管是新晉品牌,實力不容小覷。雖說外形跟歌德相仿,但聲音風格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場 景 四

對燒友而言:監聽耳機的潛力,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

對廠牌而言:舊的,經典的監聽耳機型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新的,更好的監聽耳機已經悄悄的來臨。

監聽耳機,一般是用於音樂專輯製作的錄音棚,節目採訪,影視製作等場景的。因此監聽耳機對聲音的準確度都有著苛刻的要求,在舒適度,在耐用性以及應用場景的適用程度都會有具體要求的。由於定位的目標人群本身就是拿監聽耳機作為工具使用的,因此售價,一定不會高。

另外,由於監聽耳機(以及絕大多數優秀的監聽器材)都被少部分的水準一般但又比較出名的型號害了,以至於監聽類器材在大多數燒友的認知裡都是乾冷硬薄刺(音源錄音本身中高頻過量過硬而導致的刺耳則不在本段內容的討論範圍之內),沒感情可言,以至於到後來,個別廠商在開發器材時,為了標榜自己 器材擁有“監聽的氣質”,還刻意的把自己的器材做得沒有感情,這就比較蛋疼了,不過這裡就不點名吐槽了。另外,監聽耳機由於本身面向的客戶群體就並非民用發燒圈的用戶,因此幾乎沒啥宣傳。以至於監聽耳機這塊相對於熱火朝天的民用發燒耳機而言,基本屬於毫無存在感的種類。

回到我們的廣州展上,半燒自己帶去的HD25(森海出的廉價監聽耳機)在搭配了多款器材後發現,無一例外的都沒有出現所謂的乾冷硬薄刺的情況,並且在比如QA390這類優秀的器材上還出現非常溫潤通透的音色,讓在場聽過的人為之一驚。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玩了發燒器材二十年,半燒發現儘管發燒是一個很燒錢的愛好,但其實它也悄悄的給有心人開了後門,讓一小部分人能用便宜很多的錢,玩出高端耳機才有的效果。其中一個後門就是部分性價比極高的監聽耳機。

比如去年半燒分享過的T60RP,這款監聽耳機就在燒友圈內引起不小的轟動。到目前依然是不少追求性價比的燒友的好選擇。不過今天半燒並不打算炒冷飯,而是要重點說說我在鐵三角展廳上看到的監聽新品:


第一款 ATH-M60x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半燒現在有在用IFI的電源在我自己的隨身聽CD機上,對CD機的音質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入手了電源,效果有口皆碑。雖說IFI在圈內沒做什麼營銷推廣,品牌本身比較低調,但其黑科技含量足,值得去好好了解和嘗試。

繼續回到耳機的話題上來,HP1000確實讓我小驚豔了一把。伴隨這這幾年發燒器材消費群體的不斷成熟,以及在可見未來的十年左右,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型化,數量可觀的燒友發燒的終極形態必將是小型臺式系統退燒的。加上近年來不斷有新廠牌進來搶佔發燒音頻這塊大蛋糕,因此,性價比高,相對容易驅動的耳機型號,將會越來越多的出現。



場 景 三

高端民用大耳機定價新常態 ---- 萬元起步,旗艦型號在兩三萬甚至更高。在過去兩年裡,我們眼見著越來越多隨身領域的播放器,耳塞,線材都紛紛推陳出新,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這類型的高端器材價格也屢攀新高,並且還伴隨著一個現象就是,萬元以上的器材的比例,也漸漸大了起來。隨著這股高價的熱潮湧動,臺式耳機系統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高端器材加入萬元俱樂部的行列。部分HIEND廠牌,比如FOCAL,也在近年來推出多款大耳。其中的旗艦與次旗艦型號售價都超過萬元。可見,足夠豐厚的利潤讓有實力的傳統品牌投入開發出更優秀的產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新廠牌在這個小眾中的小眾範圍裡競爭。

傳統音箱品牌FOCAL推出的旗艦耳機新品STELLIA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杜林之聲:由拾壹音響代理的意大利品牌杜林之聲的高端耳機基礎款在展會上亮相,一聽聲音,就知道是萬元的素質。問了價格,果然也是萬元以上。儘管是新晉品牌,實力不容小覷。雖說外形跟歌德相仿,但聲音風格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場 景 四

對燒友而言:監聽耳機的潛力,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

對廠牌而言:舊的,經典的監聽耳機型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新的,更好的監聽耳機已經悄悄的來臨。

監聽耳機,一般是用於音樂專輯製作的錄音棚,節目採訪,影視製作等場景的。因此監聽耳機對聲音的準確度都有著苛刻的要求,在舒適度,在耐用性以及應用場景的適用程度都會有具體要求的。由於定位的目標人群本身就是拿監聽耳機作為工具使用的,因此售價,一定不會高。

另外,由於監聽耳機(以及絕大多數優秀的監聽器材)都被少部分的水準一般但又比較出名的型號害了,以至於監聽類器材在大多數燒友的認知裡都是乾冷硬薄刺(音源錄音本身中高頻過量過硬而導致的刺耳則不在本段內容的討論範圍之內),沒感情可言,以至於到後來,個別廠商在開發器材時,為了標榜自己 器材擁有“監聽的氣質”,還刻意的把自己的器材做得沒有感情,這就比較蛋疼了,不過這裡就不點名吐槽了。另外,監聽耳機由於本身面向的客戶群體就並非民用發燒圈的用戶,因此幾乎沒啥宣傳。以至於監聽耳機這塊相對於熱火朝天的民用發燒耳機而言,基本屬於毫無存在感的種類。

回到我們的廣州展上,半燒自己帶去的HD25(森海出的廉價監聽耳機)在搭配了多款器材後發現,無一例外的都沒有出現所謂的乾冷硬薄刺的情況,並且在比如QA390這類優秀的器材上還出現非常溫潤通透的音色,讓在場聽過的人為之一驚。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玩了發燒器材二十年,半燒發現儘管發燒是一個很燒錢的愛好,但其實它也悄悄的給有心人開了後門,讓一小部分人能用便宜很多的錢,玩出高端耳機才有的效果。其中一個後門就是部分性價比極高的監聽耳機。

比如去年半燒分享過的T60RP,這款監聽耳機就在燒友圈內引起不小的轟動。到目前依然是不少追求性價比的燒友的好選擇。不過今天半燒並不打算炒冷飯,而是要重點說說我在鐵三角展廳上看到的監聽新品:


第一款 ATH-M60x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款耳機主打戶外採訪使用,但聲音卻比M50X擁有更多的細節,特別是高頻,一聽就是鐵三角那種華麗並帶有空氣感的高頻。這麼出色的高頻,在中低端發燒耳機裡是不大可能見到的。而且,作為監聽耳機的它,並沒有鐵三角在發燒耳機上經常用到的偏向中高頻的調音風格,而是非常正路的,三頻均衡的監聽走向的聲音,低頻有質感有量感,唯獨略有遺憾的是,由於耳罩以及單元大小所限,低頻潛得有點不夠深,在鼓聲爆棚時會略感轟頭。


第二款 ATH-R70x

那麼,如果要求更高的,有沒有能滿足的型號呢?有!就是旁邊放著的那一隻R70x。不過這副耳機,就別想著能用隨身去勉強直推。在合適的臺式系統下,它的聲音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加上價格真的不貴,我現在正在考慮近期是不是要入手一副來折騰。


"

經過幾天對廣州耳機展的梳理,腦海中有著更清晰的畫面出來,而後,慢慢的沉澱下一些東西,一些除去外界的各種喧鬧之後,漸漸清晰起來的東西。

在本篇半燒會分享一些整合性的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探討。


場 景 一

不論是以前,現在,或者以後,耳機發燒友都希望聲場能達到脫離耳機的界限,能大一些,更大一些,能接近小書架箱的感覺。在這些美好願望的“誘惑”下,多年前AKG研發出神器K1000,現在,這一波設計師研發出全新的替代品,在易推性,在聲音的細節表現力上更進一步。這就是:

MYSPHERE 3.1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至於為何命名如此拗口,我沒去深究,但這款售價在三萬多的耳機確實表現出符合其身價的賣點。此外,這款耳機的單元部分是可以拆卸的,有易驅動的單元及不易驅動的單元。如果預算足夠又想感受下耳機裡面的大聲場,那麼這款耳機就是不二之選了。

此外,還有日本廠牌CROSSZONE的新品CZ-10,它通過腔體內特有的單元擺放結構,讓聲場變得更大更立體,這款新品在MAXDIGIT展廳展出,由於現場時間倉促,這款新耳機並沒聽太久,就沒法對其音質做分享了。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以前,我們有AKG KK;現在,MYSPHERE 3.1橫空出世,CZ-10給出了另一個解答方式;未來,讓聲場突破耳機界限,接近箱子聽感的耳機,又會以怎樣的形態出來呢?



場 景 二

部分有實力但市場佔有量較低的廠商,把原本用在中高價位器材上的技術,完全用於入門價位的產品上,以此搶奪市場佔有量。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SOUNDMAGIC的HP1000。這款耳機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不說價格你會認為它要賣個四五千。細節非常豐富,聲場在封閉式耳機裡比較大的。三頻能量都充沛。說完優點說個小缺點,低頻量感多了一些。不過這在我看來,非常好處理和調整,只要在耳罩上動點手腳,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並且能把結像的凝聚度和能量感都進一步提升,定位的清晰度以及背景的乾淨程度都改善。不過在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後面後機會再分享。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順帶說下,這是在IFI的展位上聽到的。說到IFI,半燒非常建議各位多去了解他家的黑科技器材。有非常出色的解碼,有耳放,有小型書架箱系統,最近還推出“和諧號”外觀的排插,據說能非常好的提升系統的聲音質感。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半燒現在有在用IFI的電源在我自己的隨身聽CD機上,對CD機的音質起著立竿見影的效果。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入手了電源,效果有口皆碑。雖說IFI在圈內沒做什麼營銷推廣,品牌本身比較低調,但其黑科技含量足,值得去好好了解和嘗試。

繼續回到耳機的話題上來,HP1000確實讓我小驚豔了一把。伴隨這這幾年發燒器材消費群體的不斷成熟,以及在可見未來的十年左右,人均居住面積的小型化,數量可觀的燒友發燒的終極形態必將是小型臺式系統退燒的。加上近年來不斷有新廠牌進來搶佔發燒音頻這塊大蛋糕,因此,性價比高,相對容易驅動的耳機型號,將會越來越多的出現。



場 景 三

高端民用大耳機定價新常態 ---- 萬元起步,旗艦型號在兩三萬甚至更高。在過去兩年裡,我們眼見著越來越多隨身領域的播放器,耳塞,線材都紛紛推陳出新,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這類型的高端器材價格也屢攀新高,並且還伴隨著一個現象就是,萬元以上的器材的比例,也漸漸大了起來。隨著這股高價的熱潮湧動,臺式耳機系統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高端器材加入萬元俱樂部的行列。部分HIEND廠牌,比如FOCAL,也在近年來推出多款大耳。其中的旗艦與次旗艦型號售價都超過萬元。可見,足夠豐厚的利潤讓有實力的傳統品牌投入開發出更優秀的產品,也吸引了更多的新廠牌在這個小眾中的小眾範圍裡競爭。

傳統音箱品牌FOCAL推出的旗艦耳機新品STELLIA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杜林之聲:由拾壹音響代理的意大利品牌杜林之聲的高端耳機基礎款在展會上亮相,一聽聲音,就知道是萬元的素質。問了價格,果然也是萬元以上。儘管是新晉品牌,實力不容小覷。雖說外形跟歌德相仿,但聲音風格是完全不同的走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場 景 四

對燒友而言:監聽耳機的潛力,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

對廠牌而言:舊的,經典的監聽耳機型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新的,更好的監聽耳機已經悄悄的來臨。

監聽耳機,一般是用於音樂專輯製作的錄音棚,節目採訪,影視製作等場景的。因此監聽耳機對聲音的準確度都有著苛刻的要求,在舒適度,在耐用性以及應用場景的適用程度都會有具體要求的。由於定位的目標人群本身就是拿監聽耳機作為工具使用的,因此售價,一定不會高。

另外,由於監聽耳機(以及絕大多數優秀的監聽器材)都被少部分的水準一般但又比較出名的型號害了,以至於監聽類器材在大多數燒友的認知裡都是乾冷硬薄刺(音源錄音本身中高頻過量過硬而導致的刺耳則不在本段內容的討論範圍之內),沒感情可言,以至於到後來,個別廠商在開發器材時,為了標榜自己 器材擁有“監聽的氣質”,還刻意的把自己的器材做得沒有感情,這就比較蛋疼了,不過這裡就不點名吐槽了。另外,監聽耳機由於本身面向的客戶群體就並非民用發燒圈的用戶,因此幾乎沒啥宣傳。以至於監聽耳機這塊相對於熱火朝天的民用發燒耳機而言,基本屬於毫無存在感的種類。

回到我們的廣州展上,半燒自己帶去的HD25(森海出的廉價監聽耳機)在搭配了多款器材後發現,無一例外的都沒有出現所謂的乾冷硬薄刺的情況,並且在比如QA390這類優秀的器材上還出現非常溫潤通透的音色,讓在場聽過的人為之一驚。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玩了發燒器材二十年,半燒發現儘管發燒是一個很燒錢的愛好,但其實它也悄悄的給有心人開了後門,讓一小部分人能用便宜很多的錢,玩出高端耳機才有的效果。其中一個後門就是部分性價比極高的監聽耳機。

比如去年半燒分享過的T60RP,這款監聽耳機就在燒友圈內引起不小的轟動。到目前依然是不少追求性價比的燒友的好選擇。不過今天半燒並不打算炒冷飯,而是要重點說說我在鐵三角展廳上看到的監聽新品:


第一款 ATH-M60x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這款耳機主打戶外採訪使用,但聲音卻比M50X擁有更多的細節,特別是高頻,一聽就是鐵三角那種華麗並帶有空氣感的高頻。這麼出色的高頻,在中低端發燒耳機裡是不大可能見到的。而且,作為監聽耳機的它,並沒有鐵三角在發燒耳機上經常用到的偏向中高頻的調音風格,而是非常正路的,三頻均衡的監聽走向的聲音,低頻有質感有量感,唯獨略有遺憾的是,由於耳罩以及單元大小所限,低頻潛得有點不夠深,在鼓聲爆棚時會略感轟頭。


第二款 ATH-R70x

那麼,如果要求更高的,有沒有能滿足的型號呢?有!就是旁邊放著的那一隻R70x。不過這副耳機,就別想著能用隨身去勉強直推。在合適的臺式系統下,它的聲音很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加上價格真的不貴,我現在正在考慮近期是不是要入手一副來折騰。


這幾款新出的型號,暗含了發燒大耳機的未來方向

關於監聽耳機的內容就分享到這,希望這部分的分享,能讓大家更好的瞭解這類平時比較少人關注的領域,並從中發現更多的“寶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