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宿州市下面有四個下轄地區,即四縣一區,而其中埇橋區名字的來歷你知道嗎?

墉橋在哪裡?

宿州市大隅口,地形東西走向,街道中間高,兩邊低低。此外,中山街向東至東關大街,向西至西關大街,如一條大堤縱貫宿州市城中心,是宿州市地勢最高的地方。其實,它就是一條長堤,自西向東,形成了現在的西關大街,中山街,東關大街,直通靈璧、泗縣,這便是隋堤古蹟。而墉橋便是在大隅口這裡!

宿州老故事—“墉橋”的歷史故事

墉橋的歷史!

隋大業元年,即公元605年,隋朝煬帝為南遊,調動了幾十萬民工,開挖了古汴河,開通通濟渠,因中間自滎陽北板諸至開封原是一段古汴河,所以唐宋人稱通濟渠為汴河。

汴河引黃河水東行汴水古道,至開封出離汴水折向東南,經今天的杞縣、睢陽、寧陵至商丘南行蘄水古道,又經夏邑、永城、宿縣、靈璧、泗縣、泗洪、盱眙入淮河。

通濟渠的上游自滎陽板諸引黃水入汴河,中游自開封折轉東南引入泗通於淮,下游自江都宮入海,稱為御河,長一千三百里。

就是白居易所寫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的汴水、泗水。汴河大堤植柳栽花,連綿幾百裡,甚是壯觀。堤上設御道,專供隋煬帝遊覽。這就形成了宿州名景之一的“隋堤煙柳”。隋堤經過宿州段,就是今天的西關大街,中山街,東關大街,直到宿靈公路,所以就有了我們今天的大河南街、小河南街。

由於開挖汴河,截斷了南北官道,所以在今天大隅口,修一座橋,以方便南北行人,因為橋的兩邊有小空,人們稱“墉”,因而人們把這座橋叫作“墉橋”

宿州老故事—“墉橋”的歷史故事

又由於墉橋位於十字路口,是東西南北交通要道,所以官府在墉橋南側,設立驛站,驛站裡經常住著南北行人。人越聚越多,房子越蓋越多,墉橋也越來越繁華,漸漸地形成集鎮,隋朝便在這裡設墉橋縣,唐元和四年,改墉橋為宿州。公元1127年,宋朝被金人所迫,不得已南遷。公元1142年,宋金和議,形成長期對峙局面,堵塞了南北交通。汴河逐漸湮沒,墉橋被廢。

墉橋雖被廢,但它延續了400多年,是形成宿州市的主要條件,是宿州市的前身,在歷史上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如今這裡已不在有淙淙流水,也不再有“隋堤煙柳”了,而是一片欣欣向榮的商業化城市。人們為了紀念墉橋,曾在墉橋遺址立碑作記,又把宿縣改為墉橋,以作永久的紀念。

後來,,宿州的行政區域越來越大,墉橋便成為了宿州市轄下的一個區。

關注小編,瞭解更多宿州老故事。

歡迎在下方留言,您們想知道那些宿城老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