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

文/趙心放

"

文/趙心放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筆者管見,在文學史上留下兄弟情深故事的,以蘇軾和蘇轍最感人。蘇軾和蘇轍一起考上進士,加上老爸蘇洵,一家三口同列唐宋八大家。更難為可貴的是,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兩兄弟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年老後期盼如兒時一般,“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一)兩兄弟皆才高八斗之士

那年兩兄弟攜手參加”制舉“考試。

“制舉”不同於“恩科”,是皇帝為選拔人才舉行的一種最高規格的考試,要求極為嚴格。那次的考題是“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策問。“賢良方正”是說文學出眾,道德端正,“能言極諫”是指善於策論,大膽給皇帝提意見。

蘇軾參考情況恕不贅述。時年19歲的蘇轍作《御試製科策》,文中矛頭直指宋仁宗。斥責他沉溺於聲色犬馬,怠於政事,聽不進去逆耳忠言,唯後宮裡那群婦人之見是從。接著連用了歷史上六個臭名昭著的昏君來做比喻,論證本朝皇帝缺乏應具備的執政能力。

"

文/趙心放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筆者管見,在文學史上留下兄弟情深故事的,以蘇軾和蘇轍最感人。蘇軾和蘇轍一起考上進士,加上老爸蘇洵,一家三口同列唐宋八大家。更難為可貴的是,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兩兄弟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年老後期盼如兒時一般,“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一)兩兄弟皆才高八斗之士

那年兩兄弟攜手參加”制舉“考試。

“制舉”不同於“恩科”,是皇帝為選拔人才舉行的一種最高規格的考試,要求極為嚴格。那次的考題是“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策問。“賢良方正”是說文學出眾,道德端正,“能言極諫”是指善於策論,大膽給皇帝提意見。

蘇軾參考情況恕不贅述。時年19歲的蘇轍作《御試製科策》,文中矛頭直指宋仁宗。斥責他沉溺於聲色犬馬,怠於政事,聽不進去逆耳忠言,唯後宮裡那群婦人之見是從。接著連用了歷史上六個臭名昭著的昏君來做比喻,論證本朝皇帝缺乏應具備的執政能力。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年輕氣盛的蘇轍,雖然憂國憂民、忠君報國的赤子之心坦坦蕩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國防空虛、賦稅沉重、對外屈膝等時弊,但不少人感覺文筆雖上乘,但成了憤青發洩。在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

主考官司馬光也是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的,在蘇轍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給了蘇轍高評,建議選為三等(一二等按慣例虛設)。考官胡宿則認為蘇轍如此侮辱聖上,應被黜落。幸好宋仁宗豁達大度:“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用現代語釋意:我襟懷坦白地徵召有才能之人,有才能的人坦坦蕩蕩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不能接受,天下的人如何看待我呀?

"

文/趙心放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筆者管見,在文學史上留下兄弟情深故事的,以蘇軾和蘇轍最感人。蘇軾和蘇轍一起考上進士,加上老爸蘇洵,一家三口同列唐宋八大家。更難為可貴的是,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兩兄弟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年老後期盼如兒時一般,“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一)兩兄弟皆才高八斗之士

那年兩兄弟攜手參加”制舉“考試。

“制舉”不同於“恩科”,是皇帝為選拔人才舉行的一種最高規格的考試,要求極為嚴格。那次的考題是“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策問。“賢良方正”是說文學出眾,道德端正,“能言極諫”是指善於策論,大膽給皇帝提意見。

蘇軾參考情況恕不贅述。時年19歲的蘇轍作《御試製科策》,文中矛頭直指宋仁宗。斥責他沉溺於聲色犬馬,怠於政事,聽不進去逆耳忠言,唯後宮裡那群婦人之見是從。接著連用了歷史上六個臭名昭著的昏君來做比喻,論證本朝皇帝缺乏應具備的執政能力。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年輕氣盛的蘇轍,雖然憂國憂民、忠君報國的赤子之心坦坦蕩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國防空虛、賦稅沉重、對外屈膝等時弊,但不少人感覺文筆雖上乘,但成了憤青發洩。在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

主考官司馬光也是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的,在蘇轍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給了蘇轍高評,建議選為三等(一二等按慣例虛設)。考官胡宿則認為蘇轍如此侮辱聖上,應被黜落。幸好宋仁宗豁達大度:“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用現代語釋意:我襟懷坦白地徵召有才能之人,有才能的人坦坦蕩蕩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不能接受,天下的人如何看待我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宋仁宗對蘇軾、蘇轍兄弟讚賞有加:“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最終蘇軾入第三等次,為“百年第一”,蘇轍入第四等次。

雖然蘇轍未能與哥哥一同入選三等,但蘇轍這番策論遠比蘇軾尖銳激烈,由此可以看出,蘇轍的實力並不遜於當哥的。

蘇轍打心眼裡崇拜哥哥,曾多次說他既是自己的老師,也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蘇軾對蘇轍的實力心中有數,曾說道,“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這不是什麼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蘇軾的學生秦觀也同意老師的看法,“中書(蘇軾)嘗自謂‘吾不及子由’,僕竊以為知言。”

"

文/趙心放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筆者管見,在文學史上留下兄弟情深故事的,以蘇軾和蘇轍最感人。蘇軾和蘇轍一起考上進士,加上老爸蘇洵,一家三口同列唐宋八大家。更難為可貴的是,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兩兄弟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年老後期盼如兒時一般,“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一)兩兄弟皆才高八斗之士

那年兩兄弟攜手參加”制舉“考試。

“制舉”不同於“恩科”,是皇帝為選拔人才舉行的一種最高規格的考試,要求極為嚴格。那次的考題是“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策問。“賢良方正”是說文學出眾,道德端正,“能言極諫”是指善於策論,大膽給皇帝提意見。

蘇軾參考情況恕不贅述。時年19歲的蘇轍作《御試製科策》,文中矛頭直指宋仁宗。斥責他沉溺於聲色犬馬,怠於政事,聽不進去逆耳忠言,唯後宮裡那群婦人之見是從。接著連用了歷史上六個臭名昭著的昏君來做比喻,論證本朝皇帝缺乏應具備的執政能力。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年輕氣盛的蘇轍,雖然憂國憂民、忠君報國的赤子之心坦坦蕩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國防空虛、賦稅沉重、對外屈膝等時弊,但不少人感覺文筆雖上乘,但成了憤青發洩。在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

主考官司馬光也是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的,在蘇轍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給了蘇轍高評,建議選為三等(一二等按慣例虛設)。考官胡宿則認為蘇轍如此侮辱聖上,應被黜落。幸好宋仁宗豁達大度:“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用現代語釋意:我襟懷坦白地徵召有才能之人,有才能的人坦坦蕩蕩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不能接受,天下的人如何看待我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宋仁宗對蘇軾、蘇轍兄弟讚賞有加:“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最終蘇軾入第三等次,為“百年第一”,蘇轍入第四等次。

雖然蘇轍未能與哥哥一同入選三等,但蘇轍這番策論遠比蘇軾尖銳激烈,由此可以看出,蘇轍的實力並不遜於當哥的。

蘇轍打心眼裡崇拜哥哥,曾多次說他既是自己的老師,也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蘇軾對蘇轍的實力心中有數,曾說道,“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這不是什麼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蘇軾的學生秦觀也同意老師的看法,“中書(蘇軾)嘗自謂‘吾不及子由’,僕竊以為知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二)兩兄弟互相關心和扶持

老爸蘇洵當年在給兄弟兩人取名字時曾解釋道:軾為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其貌不揚,卻必不可少。轍為馬車輾過留下的車輪印。擔心蘇軾不善於裝飾自己的外表,容易受到傷害。車轍是安然無恙的,可以免於災禍。

這蘇家老爸真有先見之明,蘇軾性格耿直隨和,渾身充滿文藝範,愛發不同政見和牢騷,累累被當作槍打的出頭鳥;蘇轍除了參加考試那次性格有些張揚外,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平穩持重。

蘇軾無論到了哪裡,總是要寫信給弟弟,關心他的生活;蘇轍深知哥哥的脾性,總是回信囑咐他少喝酒,慎談吐,不要禍從口出。由於性格不同,哥尢如弟,弟好像哥了。

“烏臺詩案”剛爆發,蘇轍因距京城較近,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搶在御史臺派人往湖州逮捕蘇軾前,立刻修書給哥哥,好讓他有個心理準備,另一方面,則連夜寫《為兄軾下獄上書》,奏章中雲:”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簡言之,請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職替兄贖罪,以保住哥哥一條命。

"

文/趙心放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筆者管見,在文學史上留下兄弟情深故事的,以蘇軾和蘇轍最感人。蘇軾和蘇轍一起考上進士,加上老爸蘇洵,一家三口同列唐宋八大家。更難為可貴的是,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兩兄弟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年老後期盼如兒時一般,“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一)兩兄弟皆才高八斗之士

那年兩兄弟攜手參加”制舉“考試。

“制舉”不同於“恩科”,是皇帝為選拔人才舉行的一種最高規格的考試,要求極為嚴格。那次的考題是“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策問。“賢良方正”是說文學出眾,道德端正,“能言極諫”是指善於策論,大膽給皇帝提意見。

蘇軾參考情況恕不贅述。時年19歲的蘇轍作《御試製科策》,文中矛頭直指宋仁宗。斥責他沉溺於聲色犬馬,怠於政事,聽不進去逆耳忠言,唯後宮裡那群婦人之見是從。接著連用了歷史上六個臭名昭著的昏君來做比喻,論證本朝皇帝缺乏應具備的執政能力。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年輕氣盛的蘇轍,雖然憂國憂民、忠君報國的赤子之心坦坦蕩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國防空虛、賦稅沉重、對外屈膝等時弊,但不少人感覺文筆雖上乘,但成了憤青發洩。在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

主考官司馬光也是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的,在蘇轍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給了蘇轍高評,建議選為三等(一二等按慣例虛設)。考官胡宿則認為蘇轍如此侮辱聖上,應被黜落。幸好宋仁宗豁達大度:“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用現代語釋意:我襟懷坦白地徵召有才能之人,有才能的人坦坦蕩蕩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不能接受,天下的人如何看待我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宋仁宗對蘇軾、蘇轍兄弟讚賞有加:“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最終蘇軾入第三等次,為“百年第一”,蘇轍入第四等次。

雖然蘇轍未能與哥哥一同入選三等,但蘇轍這番策論遠比蘇軾尖銳激烈,由此可以看出,蘇轍的實力並不遜於當哥的。

蘇轍打心眼裡崇拜哥哥,曾多次說他既是自己的老師,也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蘇軾對蘇轍的實力心中有數,曾說道,“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這不是什麼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蘇軾的學生秦觀也同意老師的看法,“中書(蘇軾)嘗自謂‘吾不及子由’,僕竊以為知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二)兩兄弟互相關心和扶持

老爸蘇洵當年在給兄弟兩人取名字時曾解釋道:軾為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其貌不揚,卻必不可少。轍為馬車輾過留下的車輪印。擔心蘇軾不善於裝飾自己的外表,容易受到傷害。車轍是安然無恙的,可以免於災禍。

這蘇家老爸真有先見之明,蘇軾性格耿直隨和,渾身充滿文藝範,愛發不同政見和牢騷,累累被當作槍打的出頭鳥;蘇轍除了參加考試那次性格有些張揚外,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平穩持重。

蘇軾無論到了哪裡,總是要寫信給弟弟,關心他的生活;蘇轍深知哥哥的脾性,總是回信囑咐他少喝酒,慎談吐,不要禍從口出。由於性格不同,哥尢如弟,弟好像哥了。

“烏臺詩案”剛爆發,蘇轍因距京城較近,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搶在御史臺派人往湖州逮捕蘇軾前,立刻修書給哥哥,好讓他有個心理準備,另一方面,則連夜寫《為兄軾下獄上書》,奏章中雲:”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簡言之,請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職替兄贖罪,以保住哥哥一條命。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蘇軾被抓進御史臺後,與蘇軾有隙的御史中丞李定,不斷提審和折磨蘇軾,一心想要整死這口無遮擋目中無人的傢伙。某天蘇軾在獄中得到了自己將被執行死刑的誤傳消息,悲憤填膺,寫了一首《絕命詩》留給弟弟: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釋意該詩:先恭維一番皇帝,說明咎由自取。接著說自己中年殞命是提前償還前生孽債,但自己走了全家十口人要拖累弟弟了。我不怕死,但相約的“功成身退,夜雨對床”的願望再也無法實現了。我很感恩,不但與你今生有緣做兄弟,更因為欠你的情義,將來生的因緣也結下了。

原本就不想殺蘇軾的宋神宗,後來看到了詩稿,認為蘇軾態度端正,也為他的兄弟情所感動,加之自己的母親曹太皇太后、王安石之弟王安禮等人極力相勸,最終赦免了蘇軾。在此說句題外話,曹太皇太后大有來頭!是宋仁宗的皇后,活捉李煜的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據說其長弟就是八仙中的曹國舅。

"

文/趙心放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筆者管見,在文學史上留下兄弟情深故事的,以蘇軾和蘇轍最感人。蘇軾和蘇轍一起考上進士,加上老爸蘇洵,一家三口同列唐宋八大家。更難為可貴的是,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兩兄弟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年老後期盼如兒時一般,“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一)兩兄弟皆才高八斗之士

那年兩兄弟攜手參加”制舉“考試。

“制舉”不同於“恩科”,是皇帝為選拔人才舉行的一種最高規格的考試,要求極為嚴格。那次的考題是“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策問。“賢良方正”是說文學出眾,道德端正,“能言極諫”是指善於策論,大膽給皇帝提意見。

蘇軾參考情況恕不贅述。時年19歲的蘇轍作《御試製科策》,文中矛頭直指宋仁宗。斥責他沉溺於聲色犬馬,怠於政事,聽不進去逆耳忠言,唯後宮裡那群婦人之見是從。接著連用了歷史上六個臭名昭著的昏君來做比喻,論證本朝皇帝缺乏應具備的執政能力。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年輕氣盛的蘇轍,雖然憂國憂民、忠君報國的赤子之心坦坦蕩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國防空虛、賦稅沉重、對外屈膝等時弊,但不少人感覺文筆雖上乘,但成了憤青發洩。在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

主考官司馬光也是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的,在蘇轍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給了蘇轍高評,建議選為三等(一二等按慣例虛設)。考官胡宿則認為蘇轍如此侮辱聖上,應被黜落。幸好宋仁宗豁達大度:“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用現代語釋意:我襟懷坦白地徵召有才能之人,有才能的人坦坦蕩蕩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不能接受,天下的人如何看待我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宋仁宗對蘇軾、蘇轍兄弟讚賞有加:“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最終蘇軾入第三等次,為“百年第一”,蘇轍入第四等次。

雖然蘇轍未能與哥哥一同入選三等,但蘇轍這番策論遠比蘇軾尖銳激烈,由此可以看出,蘇轍的實力並不遜於當哥的。

蘇轍打心眼裡崇拜哥哥,曾多次說他既是自己的老師,也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蘇軾對蘇轍的實力心中有數,曾說道,“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這不是什麼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蘇軾的學生秦觀也同意老師的看法,“中書(蘇軾)嘗自謂‘吾不及子由’,僕竊以為知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二)兩兄弟互相關心和扶持

老爸蘇洵當年在給兄弟兩人取名字時曾解釋道:軾為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其貌不揚,卻必不可少。轍為馬車輾過留下的車輪印。擔心蘇軾不善於裝飾自己的外表,容易受到傷害。車轍是安然無恙的,可以免於災禍。

這蘇家老爸真有先見之明,蘇軾性格耿直隨和,渾身充滿文藝範,愛發不同政見和牢騷,累累被當作槍打的出頭鳥;蘇轍除了參加考試那次性格有些張揚外,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平穩持重。

蘇軾無論到了哪裡,總是要寫信給弟弟,關心他的生活;蘇轍深知哥哥的脾性,總是回信囑咐他少喝酒,慎談吐,不要禍從口出。由於性格不同,哥尢如弟,弟好像哥了。

“烏臺詩案”剛爆發,蘇轍因距京城較近,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搶在御史臺派人往湖州逮捕蘇軾前,立刻修書給哥哥,好讓他有個心理準備,另一方面,則連夜寫《為兄軾下獄上書》,奏章中雲:”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簡言之,請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職替兄贖罪,以保住哥哥一條命。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蘇軾被抓進御史臺後,與蘇軾有隙的御史中丞李定,不斷提審和折磨蘇軾,一心想要整死這口無遮擋目中無人的傢伙。某天蘇軾在獄中得到了自己將被執行死刑的誤傳消息,悲憤填膺,寫了一首《絕命詩》留給弟弟: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釋意該詩:先恭維一番皇帝,說明咎由自取。接著說自己中年殞命是提前償還前生孽債,但自己走了全家十口人要拖累弟弟了。我不怕死,但相約的“功成身退,夜雨對床”的願望再也無法實現了。我很感恩,不但與你今生有緣做兄弟,更因為欠你的情義,將來生的因緣也結下了。

原本就不想殺蘇軾的宋神宗,後來看到了詩稿,認為蘇軾態度端正,也為他的兄弟情所感動,加之自己的母親曹太皇太后、王安石之弟王安禮等人極力相勸,最終赦免了蘇軾。在此說句題外話,曹太皇太后大有來頭!是宋仁宗的皇后,活捉李煜的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據說其長弟就是八仙中的曹國舅。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話說蘇軾被釋後剛走出御史臺監獄的大門,弟弟早已在大門口等候。蘇轍把哥哥接到開封城內最好的酒館暢飲壓驚。沒喝幾口,蘇軾的才思湧動了,吟誦道:卻對酒杯渾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蘇轍氣得狠狠瞪哥一眼。當哥的懂得起,自摑嘴巴一個,但還是忍悛不住繼續念道: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哎!姿態是放低了一些,但還是很自負自己的文字和名聲哦。

當時蘇軾入獄家眷無人照顧,蘇轍就將哥的家人接到自己家裡。如今哥哥釋放後被貶,自己也受牽連被貶。他先帶著自己一家老小前往江西,安頓好後來不及喘口氣,又護送哥哥一家老小到黃州。

歷代世人都羨慕蘇軾灑脫,不為世事牽絆,殊不知這一切離不開弟弟的鼎力相助,為他承擔了不少世俗的瑣碎與不堪。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蘇轍的內向收斂、隱忍堅韌,成就了蘇軾穿越時空的鋒芒和偉才。

"

文/趙心放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筆者管見,在文學史上留下兄弟情深故事的,以蘇軾和蘇轍最感人。蘇軾和蘇轍一起考上進士,加上老爸蘇洵,一家三口同列唐宋八大家。更難為可貴的是,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兩兄弟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年老後期盼如兒時一般,“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一)兩兄弟皆才高八斗之士

那年兩兄弟攜手參加”制舉“考試。

“制舉”不同於“恩科”,是皇帝為選拔人才舉行的一種最高規格的考試,要求極為嚴格。那次的考題是“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策問。“賢良方正”是說文學出眾,道德端正,“能言極諫”是指善於策論,大膽給皇帝提意見。

蘇軾參考情況恕不贅述。時年19歲的蘇轍作《御試製科策》,文中矛頭直指宋仁宗。斥責他沉溺於聲色犬馬,怠於政事,聽不進去逆耳忠言,唯後宮裡那群婦人之見是從。接著連用了歷史上六個臭名昭著的昏君來做比喻,論證本朝皇帝缺乏應具備的執政能力。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年輕氣盛的蘇轍,雖然憂國憂民、忠君報國的赤子之心坦坦蕩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國防空虛、賦稅沉重、對外屈膝等時弊,但不少人感覺文筆雖上乘,但成了憤青發洩。在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

主考官司馬光也是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的,在蘇轍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給了蘇轍高評,建議選為三等(一二等按慣例虛設)。考官胡宿則認為蘇轍如此侮辱聖上,應被黜落。幸好宋仁宗豁達大度:“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用現代語釋意:我襟懷坦白地徵召有才能之人,有才能的人坦坦蕩蕩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不能接受,天下的人如何看待我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宋仁宗對蘇軾、蘇轍兄弟讚賞有加:“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最終蘇軾入第三等次,為“百年第一”,蘇轍入第四等次。

雖然蘇轍未能與哥哥一同入選三等,但蘇轍這番策論遠比蘇軾尖銳激烈,由此可以看出,蘇轍的實力並不遜於當哥的。

蘇轍打心眼裡崇拜哥哥,曾多次說他既是自己的老師,也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蘇軾對蘇轍的實力心中有數,曾說道,“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這不是什麼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蘇軾的學生秦觀也同意老師的看法,“中書(蘇軾)嘗自謂‘吾不及子由’,僕竊以為知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二)兩兄弟互相關心和扶持

老爸蘇洵當年在給兄弟兩人取名字時曾解釋道:軾為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其貌不揚,卻必不可少。轍為馬車輾過留下的車輪印。擔心蘇軾不善於裝飾自己的外表,容易受到傷害。車轍是安然無恙的,可以免於災禍。

這蘇家老爸真有先見之明,蘇軾性格耿直隨和,渾身充滿文藝範,愛發不同政見和牢騷,累累被當作槍打的出頭鳥;蘇轍除了參加考試那次性格有些張揚外,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平穩持重。

蘇軾無論到了哪裡,總是要寫信給弟弟,關心他的生活;蘇轍深知哥哥的脾性,總是回信囑咐他少喝酒,慎談吐,不要禍從口出。由於性格不同,哥尢如弟,弟好像哥了。

“烏臺詩案”剛爆發,蘇轍因距京城較近,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搶在御史臺派人往湖州逮捕蘇軾前,立刻修書給哥哥,好讓他有個心理準備,另一方面,則連夜寫《為兄軾下獄上書》,奏章中雲:”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簡言之,請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職替兄贖罪,以保住哥哥一條命。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蘇軾被抓進御史臺後,與蘇軾有隙的御史中丞李定,不斷提審和折磨蘇軾,一心想要整死這口無遮擋目中無人的傢伙。某天蘇軾在獄中得到了自己將被執行死刑的誤傳消息,悲憤填膺,寫了一首《絕命詩》留給弟弟: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釋意該詩:先恭維一番皇帝,說明咎由自取。接著說自己中年殞命是提前償還前生孽債,但自己走了全家十口人要拖累弟弟了。我不怕死,但相約的“功成身退,夜雨對床”的願望再也無法實現了。我很感恩,不但與你今生有緣做兄弟,更因為欠你的情義,將來生的因緣也結下了。

原本就不想殺蘇軾的宋神宗,後來看到了詩稿,認為蘇軾態度端正,也為他的兄弟情所感動,加之自己的母親曹太皇太后、王安石之弟王安禮等人極力相勸,最終赦免了蘇軾。在此說句題外話,曹太皇太后大有來頭!是宋仁宗的皇后,活捉李煜的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據說其長弟就是八仙中的曹國舅。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話說蘇軾被釋後剛走出御史臺監獄的大門,弟弟早已在大門口等候。蘇轍把哥哥接到開封城內最好的酒館暢飲壓驚。沒喝幾口,蘇軾的才思湧動了,吟誦道:卻對酒杯渾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蘇轍氣得狠狠瞪哥一眼。當哥的懂得起,自摑嘴巴一個,但還是忍悛不住繼續念道: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哎!姿態是放低了一些,但還是很自負自己的文字和名聲哦。

當時蘇軾入獄家眷無人照顧,蘇轍就將哥的家人接到自己家裡。如今哥哥釋放後被貶,自己也受牽連被貶。他先帶著自己一家老小前往江西,安頓好後來不及喘口氣,又護送哥哥一家老小到黃州。

歷代世人都羨慕蘇軾灑脫,不為世事牽絆,殊不知這一切離不開弟弟的鼎力相助,為他承擔了不少世俗的瑣碎與不堪。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蘇轍的內向收斂、隱忍堅韌,成就了蘇軾穿越時空的鋒芒和偉才。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三)伯仲深情充滿蘇軾詩詞

兩兄弟都是大文學家,平時鴻雁往來,據有人的不完全統計,如不包括文章書信,僅詩詞唱和就近200首。兄弟倆相知相重,相互勸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和《水調歌頭》:

話說當年蘇軾在制科考試中考出了“百年第一”的成績,走馬上任陝西鳳翔府判官。蘇轍送哥哥到了鄭州才分手回京。

蘇轍19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薄,因隨即考中進士沒有到任。兄弟倆赴京應試路過澠池時,一同在寺廟僧舍中題過詩。蘇轍估計哥哥即將到達澠池之際,就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詩寄去: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

文/趙心放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筆者管見,在文學史上留下兄弟情深故事的,以蘇軾和蘇轍最感人。蘇軾和蘇轍一起考上進士,加上老爸蘇洵,一家三口同列唐宋八大家。更難為可貴的是,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兩兄弟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年老後期盼如兒時一般,“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一)兩兄弟皆才高八斗之士

那年兩兄弟攜手參加”制舉“考試。

“制舉”不同於“恩科”,是皇帝為選拔人才舉行的一種最高規格的考試,要求極為嚴格。那次的考題是“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策問。“賢良方正”是說文學出眾,道德端正,“能言極諫”是指善於策論,大膽給皇帝提意見。

蘇軾參考情況恕不贅述。時年19歲的蘇轍作《御試製科策》,文中矛頭直指宋仁宗。斥責他沉溺於聲色犬馬,怠於政事,聽不進去逆耳忠言,唯後宮裡那群婦人之見是從。接著連用了歷史上六個臭名昭著的昏君來做比喻,論證本朝皇帝缺乏應具備的執政能力。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年輕氣盛的蘇轍,雖然憂國憂民、忠君報國的赤子之心坦坦蕩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國防空虛、賦稅沉重、對外屈膝等時弊,但不少人感覺文筆雖上乘,但成了憤青發洩。在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

主考官司馬光也是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的,在蘇轍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給了蘇轍高評,建議選為三等(一二等按慣例虛設)。考官胡宿則認為蘇轍如此侮辱聖上,應被黜落。幸好宋仁宗豁達大度:“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用現代語釋意:我襟懷坦白地徵召有才能之人,有才能的人坦坦蕩蕩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不能接受,天下的人如何看待我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宋仁宗對蘇軾、蘇轍兄弟讚賞有加:“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最終蘇軾入第三等次,為“百年第一”,蘇轍入第四等次。

雖然蘇轍未能與哥哥一同入選三等,但蘇轍這番策論遠比蘇軾尖銳激烈,由此可以看出,蘇轍的實力並不遜於當哥的。

蘇轍打心眼裡崇拜哥哥,曾多次說他既是自己的老師,也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蘇軾對蘇轍的實力心中有數,曾說道,“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這不是什麼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蘇軾的學生秦觀也同意老師的看法,“中書(蘇軾)嘗自謂‘吾不及子由’,僕竊以為知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二)兩兄弟互相關心和扶持

老爸蘇洵當年在給兄弟兩人取名字時曾解釋道:軾為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其貌不揚,卻必不可少。轍為馬車輾過留下的車輪印。擔心蘇軾不善於裝飾自己的外表,容易受到傷害。車轍是安然無恙的,可以免於災禍。

這蘇家老爸真有先見之明,蘇軾性格耿直隨和,渾身充滿文藝範,愛發不同政見和牢騷,累累被當作槍打的出頭鳥;蘇轍除了參加考試那次性格有些張揚外,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平穩持重。

蘇軾無論到了哪裡,總是要寫信給弟弟,關心他的生活;蘇轍深知哥哥的脾性,總是回信囑咐他少喝酒,慎談吐,不要禍從口出。由於性格不同,哥尢如弟,弟好像哥了。

“烏臺詩案”剛爆發,蘇轍因距京城較近,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搶在御史臺派人往湖州逮捕蘇軾前,立刻修書給哥哥,好讓他有個心理準備,另一方面,則連夜寫《為兄軾下獄上書》,奏章中雲:”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簡言之,請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職替兄贖罪,以保住哥哥一條命。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蘇軾被抓進御史臺後,與蘇軾有隙的御史中丞李定,不斷提審和折磨蘇軾,一心想要整死這口無遮擋目中無人的傢伙。某天蘇軾在獄中得到了自己將被執行死刑的誤傳消息,悲憤填膺,寫了一首《絕命詩》留給弟弟: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釋意該詩:先恭維一番皇帝,說明咎由自取。接著說自己中年殞命是提前償還前生孽債,但自己走了全家十口人要拖累弟弟了。我不怕死,但相約的“功成身退,夜雨對床”的願望再也無法實現了。我很感恩,不但與你今生有緣做兄弟,更因為欠你的情義,將來生的因緣也結下了。

原本就不想殺蘇軾的宋神宗,後來看到了詩稿,認為蘇軾態度端正,也為他的兄弟情所感動,加之自己的母親曹太皇太后、王安石之弟王安禮等人極力相勸,最終赦免了蘇軾。在此說句題外話,曹太皇太后大有來頭!是宋仁宗的皇后,活捉李煜的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據說其長弟就是八仙中的曹國舅。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話說蘇軾被釋後剛走出御史臺監獄的大門,弟弟早已在大門口等候。蘇轍把哥哥接到開封城內最好的酒館暢飲壓驚。沒喝幾口,蘇軾的才思湧動了,吟誦道:卻對酒杯渾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蘇轍氣得狠狠瞪哥一眼。當哥的懂得起,自摑嘴巴一個,但還是忍悛不住繼續念道: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哎!姿態是放低了一些,但還是很自負自己的文字和名聲哦。

當時蘇軾入獄家眷無人照顧,蘇轍就將哥的家人接到自己家裡。如今哥哥釋放後被貶,自己也受牽連被貶。他先帶著自己一家老小前往江西,安頓好後來不及喘口氣,又護送哥哥一家老小到黃州。

歷代世人都羨慕蘇軾灑脫,不為世事牽絆,殊不知這一切離不開弟弟的鼎力相助,為他承擔了不少世俗的瑣碎與不堪。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蘇轍的內向收斂、隱忍堅韌,成就了蘇軾穿越時空的鋒芒和偉才。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三)伯仲深情充滿蘇軾詩詞

兩兄弟都是大文學家,平時鴻雁往來,據有人的不完全統計,如不包括文章書信,僅詩詞唱和就近200首。兄弟倆相知相重,相互勸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和《水調歌頭》:

話說當年蘇軾在制科考試中考出了“百年第一”的成績,走馬上任陝西鳳翔府判官。蘇轍送哥哥到了鄭州才分手回京。

蘇轍19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薄,因隨即考中進士沒有到任。兄弟倆赴京應試路過澠池時,一同在寺廟僧舍中題過詩。蘇轍估計哥哥即將到達澠池之際,就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詩寄去: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蘇軾收到弟弟詩後,和詩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若不告訴你這是首和詩,你可能完全看不出受絲毫束縛的痕跡。尤其是前四句揮灑自如一氣呵成。這首詩是蘇軾的名篇,不僅以真摯的情感寫出了兄弟相別的孤獨心情,更道出了對人生離合的哲理體驗,可謂千古絕唱矣。

蘇軾是個性格活躍感情豐富之人,每逢傳統佳節,就會想起自己的兄弟,在強烈的思念兄弟感情的催化下,給弟弟寫了不少詩詞,那首流傳千古的名作《水調歌頭》由此而來: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文/趙心放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筆者管見,在文學史上留下兄弟情深故事的,以蘇軾和蘇轍最感人。蘇軾和蘇轍一起考上進士,加上老爸蘇洵,一家三口同列唐宋八大家。更難為可貴的是,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兩兄弟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年老後期盼如兒時一般,“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一)兩兄弟皆才高八斗之士

那年兩兄弟攜手參加”制舉“考試。

“制舉”不同於“恩科”,是皇帝為選拔人才舉行的一種最高規格的考試,要求極為嚴格。那次的考題是“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策問。“賢良方正”是說文學出眾,道德端正,“能言極諫”是指善於策論,大膽給皇帝提意見。

蘇軾參考情況恕不贅述。時年19歲的蘇轍作《御試製科策》,文中矛頭直指宋仁宗。斥責他沉溺於聲色犬馬,怠於政事,聽不進去逆耳忠言,唯後宮裡那群婦人之見是從。接著連用了歷史上六個臭名昭著的昏君來做比喻,論證本朝皇帝缺乏應具備的執政能力。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年輕氣盛的蘇轍,雖然憂國憂民、忠君報國的赤子之心坦坦蕩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國防空虛、賦稅沉重、對外屈膝等時弊,但不少人感覺文筆雖上乘,但成了憤青發洩。在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

主考官司馬光也是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的,在蘇轍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給了蘇轍高評,建議選為三等(一二等按慣例虛設)。考官胡宿則認為蘇轍如此侮辱聖上,應被黜落。幸好宋仁宗豁達大度:“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用現代語釋意:我襟懷坦白地徵召有才能之人,有才能的人坦坦蕩蕩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不能接受,天下的人如何看待我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宋仁宗對蘇軾、蘇轍兄弟讚賞有加:“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最終蘇軾入第三等次,為“百年第一”,蘇轍入第四等次。

雖然蘇轍未能與哥哥一同入選三等,但蘇轍這番策論遠比蘇軾尖銳激烈,由此可以看出,蘇轍的實力並不遜於當哥的。

蘇轍打心眼裡崇拜哥哥,曾多次說他既是自己的老師,也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蘇軾對蘇轍的實力心中有數,曾說道,“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這不是什麼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蘇軾的學生秦觀也同意老師的看法,“中書(蘇軾)嘗自謂‘吾不及子由’,僕竊以為知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二)兩兄弟互相關心和扶持

老爸蘇洵當年在給兄弟兩人取名字時曾解釋道:軾為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其貌不揚,卻必不可少。轍為馬車輾過留下的車輪印。擔心蘇軾不善於裝飾自己的外表,容易受到傷害。車轍是安然無恙的,可以免於災禍。

這蘇家老爸真有先見之明,蘇軾性格耿直隨和,渾身充滿文藝範,愛發不同政見和牢騷,累累被當作槍打的出頭鳥;蘇轍除了參加考試那次性格有些張揚外,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平穩持重。

蘇軾無論到了哪裡,總是要寫信給弟弟,關心他的生活;蘇轍深知哥哥的脾性,總是回信囑咐他少喝酒,慎談吐,不要禍從口出。由於性格不同,哥尢如弟,弟好像哥了。

“烏臺詩案”剛爆發,蘇轍因距京城較近,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搶在御史臺派人往湖州逮捕蘇軾前,立刻修書給哥哥,好讓他有個心理準備,另一方面,則連夜寫《為兄軾下獄上書》,奏章中雲:”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簡言之,請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職替兄贖罪,以保住哥哥一條命。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蘇軾被抓進御史臺後,與蘇軾有隙的御史中丞李定,不斷提審和折磨蘇軾,一心想要整死這口無遮擋目中無人的傢伙。某天蘇軾在獄中得到了自己將被執行死刑的誤傳消息,悲憤填膺,寫了一首《絕命詩》留給弟弟: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釋意該詩:先恭維一番皇帝,說明咎由自取。接著說自己中年殞命是提前償還前生孽債,但自己走了全家十口人要拖累弟弟了。我不怕死,但相約的“功成身退,夜雨對床”的願望再也無法實現了。我很感恩,不但與你今生有緣做兄弟,更因為欠你的情義,將來生的因緣也結下了。

原本就不想殺蘇軾的宋神宗,後來看到了詩稿,認為蘇軾態度端正,也為他的兄弟情所感動,加之自己的母親曹太皇太后、王安石之弟王安禮等人極力相勸,最終赦免了蘇軾。在此說句題外話,曹太皇太后大有來頭!是宋仁宗的皇后,活捉李煜的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據說其長弟就是八仙中的曹國舅。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話說蘇軾被釋後剛走出御史臺監獄的大門,弟弟早已在大門口等候。蘇轍把哥哥接到開封城內最好的酒館暢飲壓驚。沒喝幾口,蘇軾的才思湧動了,吟誦道:卻對酒杯渾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蘇轍氣得狠狠瞪哥一眼。當哥的懂得起,自摑嘴巴一個,但還是忍悛不住繼續念道: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哎!姿態是放低了一些,但還是很自負自己的文字和名聲哦。

當時蘇軾入獄家眷無人照顧,蘇轍就將哥的家人接到自己家裡。如今哥哥釋放後被貶,自己也受牽連被貶。他先帶著自己一家老小前往江西,安頓好後來不及喘口氣,又護送哥哥一家老小到黃州。

歷代世人都羨慕蘇軾灑脫,不為世事牽絆,殊不知這一切離不開弟弟的鼎力相助,為他承擔了不少世俗的瑣碎與不堪。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蘇轍的內向收斂、隱忍堅韌,成就了蘇軾穿越時空的鋒芒和偉才。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三)伯仲深情充滿蘇軾詩詞

兩兄弟都是大文學家,平時鴻雁往來,據有人的不完全統計,如不包括文章書信,僅詩詞唱和就近200首。兄弟倆相知相重,相互勸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和《水調歌頭》:

話說當年蘇軾在制科考試中考出了“百年第一”的成績,走馬上任陝西鳳翔府判官。蘇轍送哥哥到了鄭州才分手回京。

蘇轍19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薄,因隨即考中進士沒有到任。兄弟倆赴京應試路過澠池時,一同在寺廟僧舍中題過詩。蘇轍估計哥哥即將到達澠池之際,就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詩寄去: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蘇軾收到弟弟詩後,和詩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若不告訴你這是首和詩,你可能完全看不出受絲毫束縛的痕跡。尤其是前四句揮灑自如一氣呵成。這首詩是蘇軾的名篇,不僅以真摯的情感寫出了兄弟相別的孤獨心情,更道出了對人生離合的哲理體驗,可謂千古絕唱矣。

蘇軾是個性格活躍感情豐富之人,每逢傳統佳節,就會想起自己的兄弟,在強烈的思念兄弟感情的催化下,給弟弟寫了不少詩詞,那首流傳千古的名作《水調歌頭》由此而來: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歷代後世不少人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說成是愛情,嗬嗬!那是人家蘇軾想念自己弟弟的。當然這麼美好的祝願,來個發散型思維,看成是寫愛情也可。筆者管見,人在最高興或最困難的時候、男人在醉酒後剛清醒的時刻,第一個叨唸的是誰,誰就是其最親近的人。

杭州任滿之後,蘇軾主動請求調往密州,只因為弟弟在濟南,可以離他近一點。兄弟倆曾約定,待年老歸隱後,一定要“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天不遂人願哦,兩兄弟一生幾經貶謫,聚少離多。到了晚年,蘇軾被貶海南,蘇轍被貶雷州。三年後蘇軾自海南北返途中,病逝常州。沒能和弟弟見上最後一面,是他臨終前最大的遺憾。他說:“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噩耗傳來,蘇轍失聲痛哭。

文末補白:筆者業餘愛好研究文史,曾在“寫乎”上發表過數篇研究蘇軾的拙文。在此寫文讚美兩兄弟的伯仲情誼。人擁有如此般的伯仲情誼,夫復何求?

"

文/趙心放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筆者管見,在文學史上留下兄弟情深故事的,以蘇軾和蘇轍最感人。蘇軾和蘇轍一起考上進士,加上老爸蘇洵,一家三口同列唐宋八大家。更難為可貴的是,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兩兄弟互相關心,互相扶持,年老後期盼如兒時一般,“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一)兩兄弟皆才高八斗之士

那年兩兄弟攜手參加”制舉“考試。

“制舉”不同於“恩科”,是皇帝為選拔人才舉行的一種最高規格的考試,要求極為嚴格。那次的考題是“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策問。“賢良方正”是說文學出眾,道德端正,“能言極諫”是指善於策論,大膽給皇帝提意見。

蘇軾參考情況恕不贅述。時年19歲的蘇轍作《御試製科策》,文中矛頭直指宋仁宗。斥責他沉溺於聲色犬馬,怠於政事,聽不進去逆耳忠言,唯後宮裡那群婦人之見是從。接著連用了歷史上六個臭名昭著的昏君來做比喻,論證本朝皇帝缺乏應具備的執政能力。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年輕氣盛的蘇轍,雖然憂國憂民、忠君報國的赤子之心坦坦蕩蕩,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國防空虛、賦稅沉重、對外屈膝等時弊,但不少人感覺文筆雖上乘,但成了憤青發洩。在朝廷引起了軒然大波。

主考官司馬光也是十九歲那年考中進士的,在蘇轍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給了蘇轍高評,建議選為三等(一二等按慣例虛設)。考官胡宿則認為蘇轍如此侮辱聖上,應被黜落。幸好宋仁宗豁達大度:“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用現代語釋意:我襟懷坦白地徵召有才能之人,有才能的人坦坦蕩蕩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不能接受,天下的人如何看待我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宋仁宗對蘇軾、蘇轍兄弟讚賞有加:“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最終蘇軾入第三等次,為“百年第一”,蘇轍入第四等次。

雖然蘇轍未能與哥哥一同入選三等,但蘇轍這番策論遠比蘇軾尖銳激烈,由此可以看出,蘇轍的實力並不遜於當哥的。

蘇轍打心眼裡崇拜哥哥,曾多次說他既是自己的老師,也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蘇軾對蘇轍的實力心中有數,曾說道,“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子由之文實勝僕,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這不是什麼自謙之詞,而是蘇軾的真心話。蘇軾的學生秦觀也同意老師的看法,“中書(蘇軾)嘗自謂‘吾不及子由’,僕竊以為知言。”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二)兩兄弟互相關心和扶持

老爸蘇洵當年在給兄弟兩人取名字時曾解釋道:軾為馬車上用作扶手的橫木,其貌不揚,卻必不可少。轍為馬車輾過留下的車輪印。擔心蘇軾不善於裝飾自己的外表,容易受到傷害。車轍是安然無恙的,可以免於災禍。

這蘇家老爸真有先見之明,蘇軾性格耿直隨和,渾身充滿文藝範,愛發不同政見和牢騷,累累被當作槍打的出頭鳥;蘇轍除了參加考試那次性格有些張揚外,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平穩持重。

蘇軾無論到了哪裡,總是要寫信給弟弟,關心他的生活;蘇轍深知哥哥的脾性,總是回信囑咐他少喝酒,慎談吐,不要禍從口出。由於性格不同,哥尢如弟,弟好像哥了。

“烏臺詩案”剛爆發,蘇轍因距京城較近,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搶在御史臺派人往湖州逮捕蘇軾前,立刻修書給哥哥,好讓他有個心理準備,另一方面,則連夜寫《為兄軾下獄上書》,奏章中雲:”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簡言之,請求朝廷削去自身官職替兄贖罪,以保住哥哥一條命。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蘇軾被抓進御史臺後,與蘇軾有隙的御史中丞李定,不斷提審和折磨蘇軾,一心想要整死這口無遮擋目中無人的傢伙。某天蘇軾在獄中得到了自己將被執行死刑的誤傳消息,悲憤填膺,寫了一首《絕命詩》留給弟弟: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釋意該詩:先恭維一番皇帝,說明咎由自取。接著說自己中年殞命是提前償還前生孽債,但自己走了全家十口人要拖累弟弟了。我不怕死,但相約的“功成身退,夜雨對床”的願望再也無法實現了。我很感恩,不但與你今生有緣做兄弟,更因為欠你的情義,將來生的因緣也結下了。

原本就不想殺蘇軾的宋神宗,後來看到了詩稿,認為蘇軾態度端正,也為他的兄弟情所感動,加之自己的母親曹太皇太后、王安石之弟王安禮等人極力相勸,最終赦免了蘇軾。在此說句題外話,曹太皇太后大有來頭!是宋仁宗的皇后,活捉李煜的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據說其長弟就是八仙中的曹國舅。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話說蘇軾被釋後剛走出御史臺監獄的大門,弟弟早已在大門口等候。蘇轍把哥哥接到開封城內最好的酒館暢飲壓驚。沒喝幾口,蘇軾的才思湧動了,吟誦道:卻對酒杯渾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蘇轍氣得狠狠瞪哥一眼。當哥的懂得起,自摑嘴巴一個,但還是忍悛不住繼續念道: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哎!姿態是放低了一些,但還是很自負自己的文字和名聲哦。

當時蘇軾入獄家眷無人照顧,蘇轍就將哥的家人接到自己家裡。如今哥哥釋放後被貶,自己也受牽連被貶。他先帶著自己一家老小前往江西,安頓好後來不及喘口氣,又護送哥哥一家老小到黃州。

歷代世人都羨慕蘇軾灑脫,不為世事牽絆,殊不知這一切離不開弟弟的鼎力相助,為他承擔了不少世俗的瑣碎與不堪。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蘇轍的內向收斂、隱忍堅韌,成就了蘇軾穿越時空的鋒芒和偉才。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三)伯仲深情充滿蘇軾詩詞

兩兄弟都是大文學家,平時鴻雁往來,據有人的不完全統計,如不包括文章書信,僅詩詞唱和就近200首。兄弟倆相知相重,相互勸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和《水調歌頭》:

話說當年蘇軾在制科考試中考出了“百年第一”的成績,走馬上任陝西鳳翔府判官。蘇轍送哥哥到了鄭州才分手回京。

蘇轍19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薄,因隨即考中進士沒有到任。兄弟倆赴京應試路過澠池時,一同在寺廟僧舍中題過詩。蘇轍估計哥哥即將到達澠池之際,就寫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詩寄去: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蘇軾收到弟弟詩後,和詩一首《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若不告訴你這是首和詩,你可能完全看不出受絲毫束縛的痕跡。尤其是前四句揮灑自如一氣呵成。這首詩是蘇軾的名篇,不僅以真摯的情感寫出了兄弟相別的孤獨心情,更道出了對人生離合的哲理體驗,可謂千古絕唱矣。

蘇軾是個性格活躍感情豐富之人,每逢傳統佳節,就會想起自己的兄弟,在強烈的思念兄弟感情的催化下,給弟弟寫了不少詩詞,那首流傳千古的名作《水調歌頭》由此而來: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歷代後世不少人把“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說成是愛情,嗬嗬!那是人家蘇軾想念自己弟弟的。當然這麼美好的祝願,來個發散型思維,看成是寫愛情也可。筆者管見,人在最高興或最困難的時候、男人在醉酒後剛清醒的時刻,第一個叨唸的是誰,誰就是其最親近的人。

杭州任滿之後,蘇軾主動請求調往密州,只因為弟弟在濟南,可以離他近一點。兄弟倆曾約定,待年老歸隱後,一定要“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天不遂人願哦,兩兄弟一生幾經貶謫,聚少離多。到了晚年,蘇軾被貶海南,蘇轍被貶雷州。三年後蘇軾自海南北返途中,病逝常州。沒能和弟弟見上最後一面,是他臨終前最大的遺憾。他說:“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噩耗傳來,蘇轍失聲痛哭。

文末補白:筆者業餘愛好研究文史,曾在“寫乎”上發表過數篇研究蘇軾的拙文。在此寫文讚美兩兄弟的伯仲情誼。人擁有如此般的伯仲情誼,夫復何求?

你知道蘇軾兩兄弟年老後的心願嗎?“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寫乎》簽約作家。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馬可•波羅遊記》是其本人的真實經歷或是記錄的傳聞?

怎麼取名字?看蘇軾、蘇轍命名之玄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