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蘇秦刺股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遊說秦王失敗而返回家鄉。回家後,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吃,父母親連話都不跟他說,大家還暗地裡譏笑他,說他不務正業,搬弄口舌,倒黴活該。蘇秦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恥辱,決心發奮讀書。每當讀書犯困的時候,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來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無,接著認真讀書。後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2.韋編三絕

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

孔子晚年喜歡研究《周易》,編撰《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等作品解說《周易》。由於反覆閱讀《周易》,以致編聯竹簡的熟牛皮繩多次斷開。後人常用這個典故形容勤奮讀書。

3.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卻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燭光明亮,可惜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把鄰居家的燭光引進來讀書。後人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表示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向別人請教而得到好處。

"


1.蘇秦刺股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遊說秦王失敗而返回家鄉。回家後,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吃,父母親連話都不跟他說,大家還暗地裡譏笑他,說他不務正業,搬弄口舌,倒黴活該。蘇秦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恥辱,決心發奮讀書。每當讀書犯困的時候,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來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無,接著認真讀書。後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2.韋編三絕

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

孔子晚年喜歡研究《周易》,編撰《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等作品解說《周易》。由於反覆閱讀《周易》,以致編聯竹簡的熟牛皮繩多次斷開。後人常用這個典故形容勤奮讀書。

3.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卻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燭光明亮,可惜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把鄰居家的燭光引進來讀書。後人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表示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向別人請教而得到好處。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4.買臣負薪

朱買臣家境貧寒,靠上山砍柴、賣柴度日。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書攤開,放在樹下,一邊砍柴一邊讀書。砍好柴,挑柴回家時,他就把書放在柴擔的前頭,邊走邊讀。漢武帝時期,他憑藉自己的學識、才能得到了嚴助的推薦,做了大官。

5.帶經而鋤

倪寬小時候聰明好學,但家中貧窮,上不起學。他就在一個學校的伙房裡幫忙燒飯,以此求得學習的機會。他還時常被人家僱用做短工。每當下地幹活的時候,他總是把經書掛在鋤把上,休息時就認真誦讀,細心研究。由於他勤學好問,得到了西漢著名學者歐陽生的身傳親授。後來,他又拜孔子後裔、西漢經學博士孔安國為師。所以,他在經學、特別是《尚書》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

6.臨池學書

張芝是東漢時期的一位書法家。他練習書法的時候,將家中的衣帛都寫上字,然後再洗乾淨、煮白,反覆這麼做,竟然將一池水都染黑了。終於,他練就了一筆漂亮的草書。後人用“臨池學書、書練”等形容刻苦學習書法;稱書法為“臨池”,也來源於此。

"


1.蘇秦刺股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遊說秦王失敗而返回家鄉。回家後,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吃,父母親連話都不跟他說,大家還暗地裡譏笑他,說他不務正業,搬弄口舌,倒黴活該。蘇秦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恥辱,決心發奮讀書。每當讀書犯困的時候,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來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無,接著認真讀書。後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2.韋編三絕

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

孔子晚年喜歡研究《周易》,編撰《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等作品解說《周易》。由於反覆閱讀《周易》,以致編聯竹簡的熟牛皮繩多次斷開。後人常用這個典故形容勤奮讀書。

3.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卻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燭光明亮,可惜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把鄰居家的燭光引進來讀書。後人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表示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向別人請教而得到好處。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4.買臣負薪

朱買臣家境貧寒,靠上山砍柴、賣柴度日。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書攤開,放在樹下,一邊砍柴一邊讀書。砍好柴,挑柴回家時,他就把書放在柴擔的前頭,邊走邊讀。漢武帝時期,他憑藉自己的學識、才能得到了嚴助的推薦,做了大官。

5.帶經而鋤

倪寬小時候聰明好學,但家中貧窮,上不起學。他就在一個學校的伙房裡幫忙燒飯,以此求得學習的機會。他還時常被人家僱用做短工。每當下地幹活的時候,他總是把經書掛在鋤把上,休息時就認真誦讀,細心研究。由於他勤學好問,得到了西漢著名學者歐陽生的身傳親授。後來,他又拜孔子後裔、西漢經學博士孔安國為師。所以,他在經學、特別是《尚書》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

6.臨池學書

張芝是東漢時期的一位書法家。他練習書法的時候,將家中的衣帛都寫上字,然後再洗乾淨、煮白,反覆這麼做,竟然將一池水都染黑了。終於,他練就了一筆漂亮的草書。後人用“臨池學書、書練”等形容刻苦學習書法;稱書法為“臨池”,也來源於此。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7.目不窺園

董仲舒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漢武帝採納,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董仲舒講學授課,三年不出屋,沒有空閒看園中的美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後來的弟子有的居然沒見過他的面。他治學專心到這種程度,真讓人敬佩。後人用這個典故形容埋頭讀書,足不出戶。

8.截蒲為牒

漢代有一位名叫路溫舒的人,小時候父親叫他去放羊。他在放羊的同時,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後,把蒲草編成蒲簡,用蒲簡來寫字。後人用“截蒲、削蒲、編蒲、題蒲”等指苦學。

9.懸樑苦讀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常常廢寢忘食。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一頭綁在頭髮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馬上就變得清醒了,繼續讀書學習。從此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終於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後人即用“懸樑、懸頭”等指勤學苦讀,奮發向上。

"


1.蘇秦刺股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遊說秦王失敗而返回家鄉。回家後,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吃,父母親連話都不跟他說,大家還暗地裡譏笑他,說他不務正業,搬弄口舌,倒黴活該。蘇秦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恥辱,決心發奮讀書。每當讀書犯困的時候,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來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無,接著認真讀書。後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2.韋編三絕

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

孔子晚年喜歡研究《周易》,編撰《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等作品解說《周易》。由於反覆閱讀《周易》,以致編聯竹簡的熟牛皮繩多次斷開。後人常用這個典故形容勤奮讀書。

3.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卻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燭光明亮,可惜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把鄰居家的燭光引進來讀書。後人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表示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向別人請教而得到好處。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4.買臣負薪

朱買臣家境貧寒,靠上山砍柴、賣柴度日。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書攤開,放在樹下,一邊砍柴一邊讀書。砍好柴,挑柴回家時,他就把書放在柴擔的前頭,邊走邊讀。漢武帝時期,他憑藉自己的學識、才能得到了嚴助的推薦,做了大官。

5.帶經而鋤

倪寬小時候聰明好學,但家中貧窮,上不起學。他就在一個學校的伙房裡幫忙燒飯,以此求得學習的機會。他還時常被人家僱用做短工。每當下地幹活的時候,他總是把經書掛在鋤把上,休息時就認真誦讀,細心研究。由於他勤學好問,得到了西漢著名學者歐陽生的身傳親授。後來,他又拜孔子後裔、西漢經學博士孔安國為師。所以,他在經學、特別是《尚書》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

6.臨池學書

張芝是東漢時期的一位書法家。他練習書法的時候,將家中的衣帛都寫上字,然後再洗乾淨、煮白,反覆這麼做,竟然將一池水都染黑了。終於,他練就了一筆漂亮的草書。後人用“臨池學書、書練”等形容刻苦學習書法;稱書法為“臨池”,也來源於此。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7.目不窺園

董仲舒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漢武帝採納,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董仲舒講學授課,三年不出屋,沒有空閒看園中的美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後來的弟子有的居然沒見過他的面。他治學專心到這種程度,真讓人敬佩。後人用這個典故形容埋頭讀書,足不出戶。

8.截蒲為牒

漢代有一位名叫路溫舒的人,小時候父親叫他去放羊。他在放羊的同時,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後,把蒲草編成蒲簡,用蒲簡來寫字。後人用“截蒲、削蒲、編蒲、題蒲”等指苦學。

9.懸樑苦讀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常常廢寢忘食。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一頭綁在頭髮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馬上就變得清醒了,繼續讀書學習。從此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終於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後人即用“懸樑、懸頭”等指勤學苦讀,奮發向上。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10.三餘讀書

三國時,有個名叫董遇的人,是個大學者,常常有讀書人來請教他。他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多多利用“三餘”時間來讀書。什麼是“三餘”呢?“三餘”就是三種空閒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閒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裡的空閒時間;雨天,不方便下地幹活,也是一種空閒時間。後人用“三餘”泛指空閒時間,多用來指讀書,有珍惜時間的意思。

11.孫康映雪

孫康,晉朝人,從小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讀書,可家裡貧窮,沒錢買燈油。冬天的夜晚,他不顧寒冷,借雪地的反光讀書,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終於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後人用“孫康映雪、映雪讀書、映雪、照雪”等表示勤學苦讀。

12.囊螢夜讀

車胤,晉朝人,他勤奮讀書,手不釋卷,博學多才,但家境貧寒,用不起燈油。夏天,車胤會抓許多螢火蟲,用白布包起來,到了夜裡,他藉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讀書。後人把“囊螢”這個典故作為勤學的典範。

"


1.蘇秦刺股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遊說秦王失敗而返回家鄉。回家後,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吃,父母親連話都不跟他說,大家還暗地裡譏笑他,說他不務正業,搬弄口舌,倒黴活該。蘇秦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恥辱,決心發奮讀書。每當讀書犯困的時候,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來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無,接著認真讀書。後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2.韋編三絕

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

孔子晚年喜歡研究《周易》,編撰《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等作品解說《周易》。由於反覆閱讀《周易》,以致編聯竹簡的熟牛皮繩多次斷開。後人常用這個典故形容勤奮讀書。

3.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卻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燭光明亮,可惜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把鄰居家的燭光引進來讀書。後人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表示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向別人請教而得到好處。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4.買臣負薪

朱買臣家境貧寒,靠上山砍柴、賣柴度日。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書攤開,放在樹下,一邊砍柴一邊讀書。砍好柴,挑柴回家時,他就把書放在柴擔的前頭,邊走邊讀。漢武帝時期,他憑藉自己的學識、才能得到了嚴助的推薦,做了大官。

5.帶經而鋤

倪寬小時候聰明好學,但家中貧窮,上不起學。他就在一個學校的伙房裡幫忙燒飯,以此求得學習的機會。他還時常被人家僱用做短工。每當下地幹活的時候,他總是把經書掛在鋤把上,休息時就認真誦讀,細心研究。由於他勤學好問,得到了西漢著名學者歐陽生的身傳親授。後來,他又拜孔子後裔、西漢經學博士孔安國為師。所以,他在經學、特別是《尚書》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

6.臨池學書

張芝是東漢時期的一位書法家。他練習書法的時候,將家中的衣帛都寫上字,然後再洗乾淨、煮白,反覆這麼做,竟然將一池水都染黑了。終於,他練就了一筆漂亮的草書。後人用“臨池學書、書練”等形容刻苦學習書法;稱書法為“臨池”,也來源於此。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7.目不窺園

董仲舒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漢武帝採納,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董仲舒講學授課,三年不出屋,沒有空閒看園中的美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後來的弟子有的居然沒見過他的面。他治學專心到這種程度,真讓人敬佩。後人用這個典故形容埋頭讀書,足不出戶。

8.截蒲為牒

漢代有一位名叫路溫舒的人,小時候父親叫他去放羊。他在放羊的同時,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後,把蒲草編成蒲簡,用蒲簡來寫字。後人用“截蒲、削蒲、編蒲、題蒲”等指苦學。

9.懸樑苦讀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常常廢寢忘食。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一頭綁在頭髮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馬上就變得清醒了,繼續讀書學習。從此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終於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後人即用“懸樑、懸頭”等指勤學苦讀,奮發向上。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10.三餘讀書

三國時,有個名叫董遇的人,是個大學者,常常有讀書人來請教他。他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多多利用“三餘”時間來讀書。什麼是“三餘”呢?“三餘”就是三種空閒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閒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裡的空閒時間;雨天,不方便下地幹活,也是一種空閒時間。後人用“三餘”泛指空閒時間,多用來指讀書,有珍惜時間的意思。

11.孫康映雪

孫康,晉朝人,從小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讀書,可家裡貧窮,沒錢買燈油。冬天的夜晚,他不顧寒冷,借雪地的反光讀書,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終於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後人用“孫康映雪、映雪讀書、映雪、照雪”等表示勤學苦讀。

12.囊螢夜讀

車胤,晉朝人,他勤奮讀書,手不釋卷,博學多才,但家境貧寒,用不起燈油。夏天,車胤會抓許多螢火蟲,用白布包起來,到了夜裡,他藉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讀書。後人把“囊螢”這個典故作為勤學的典範。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13.江泌追月

南北朝時期齊國的江泌,家中貧寒,買不起燈油,但他刻苦好學。江泌住在一間小西屋裡,月亮一出,便在屋內窗下,坐在床沿上讀書。一會兒,月亮偏升到東南上空,江泌不畏深秋月夜寒涼,走出屋門外,斜倚著門框讀書。夜靜更深月西歸,江泌爬上屋頂,追著月光看書。有一次,他實在困極了,瞌睡打盹,一不小心,便從房頂跌了下來。他忍著痛,咬著牙又爬到房頂,依舊苦讀起來。這個典故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14.高鳳流麥

後漢時,南陽有個書生名叫高鳳。有一次,高鳳的妻子下地幹活,而庭院裡又涼晒著小麥。為了防止雞來糟蹋糧食,妻子讓高鳳在家看護。突然,天降暴雨。這時,高鳳仍手持趕雞的竹竿誦讀經書呢!不知不覺中雨水將庭院中的小麥衝跑了。一會兒,高鳳的妻子從地裡趕回來了,一看,啊呀!簡直是糟透了,小麥都被雨水沖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卻悄然不知,仍在書中神遊。在妻子的責問聲中,高鳳才恍如從夢中醒來。後來,人們用“流麥、中庭麥”等稱讀書專致,用“流麥士”稱書呆子。

15.牛角掛書

唐代李密騎著牛,去拜訪大學問家包愷。他在牛角上掛上一卷《漢書》,邊走邊讀。越國公楊素騎著馬,在路上見到李密,就拉著韁繩跟在他後面,說:“什麼書讓你勤奮到這種地步?”李密說是《項羽傳》。於是,楊素與李密談論起來,認為他是一個奇才。後來用“牛角掛書”比喻勤奮讀書。

"


1.蘇秦刺股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外交家,在他成功之前,有一回,因多次遊說秦王失敗而返回家鄉。回家後,他的妻子不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吃,父母親連話都不跟他說,大家還暗地裡譏笑他,說他不務正業,搬弄口舌,倒黴活該。蘇秦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恥辱,決心發奮讀書。每當讀書犯困的時候,他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都流出來了,真疼啊,疼得他睡意全無,接著認真讀書。後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2.韋編三絕

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

孔子晚年喜歡研究《周易》,編撰《繫辭》《象辭》《說卦》《文言》等作品解說《周易》。由於反覆閱讀《周易》,以致編聯竹簡的熟牛皮繩多次斷開。後人常用這個典故形容勤奮讀書。

3.鑿壁借光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卻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就燭光明亮,可惜這光照不到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匡衡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把鄰居家的燭光引進來讀書。後人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表示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向別人請教而得到好處。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4.買臣負薪

朱買臣家境貧寒,靠上山砍柴、賣柴度日。每次上山砍柴,他就把書攤開,放在樹下,一邊砍柴一邊讀書。砍好柴,挑柴回家時,他就把書放在柴擔的前頭,邊走邊讀。漢武帝時期,他憑藉自己的學識、才能得到了嚴助的推薦,做了大官。

5.帶經而鋤

倪寬小時候聰明好學,但家中貧窮,上不起學。他就在一個學校的伙房裡幫忙燒飯,以此求得學習的機會。他還時常被人家僱用做短工。每當下地幹活的時候,他總是把經書掛在鋤把上,休息時就認真誦讀,細心研究。由於他勤學好問,得到了西漢著名學者歐陽生的身傳親授。後來,他又拜孔子後裔、西漢經學博士孔安國為師。所以,他在經學、特別是《尚書》研究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詣。

6.臨池學書

張芝是東漢時期的一位書法家。他練習書法的時候,將家中的衣帛都寫上字,然後再洗乾淨、煮白,反覆這麼做,竟然將一池水都染黑了。終於,他練就了一筆漂亮的草書。後人用“臨池學書、書練”等形容刻苦學習書法;稱書法為“臨池”,也來源於此。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7.目不窺園

董仲舒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漢武帝採納,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董仲舒講學授課,三年不出屋,沒有空閒看園中的美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後來的弟子有的居然沒見過他的面。他治學專心到這種程度,真讓人敬佩。後人用這個典故形容埋頭讀書,足不出戶。

8.截蒲為牒

漢代有一位名叫路溫舒的人,小時候父親叫他去放羊。他在放羊的同時,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後,把蒲草編成蒲簡,用蒲簡來寫字。後人用“截蒲、削蒲、編蒲、題蒲”等指苦學。

9.懸樑苦讀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常常廢寢忘食。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一頭綁在頭髮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馬上就變得清醒了,繼續讀書學習。從此以後,他每天晚上讀書時,都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終於成為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後人即用“懸樑、懸頭”等指勤學苦讀,奮發向上。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10.三餘讀書

三國時,有個名叫董遇的人,是個大學者,常常有讀書人來請教他。他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要多多利用“三餘”時間來讀書。什麼是“三餘”呢?“三餘”就是三種空閒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閒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裡的空閒時間;雨天,不方便下地幹活,也是一種空閒時間。後人用“三餘”泛指空閒時間,多用來指讀書,有珍惜時間的意思。

11.孫康映雪

孫康,晉朝人,從小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讀書,可家裡貧窮,沒錢買燈油。冬天的夜晚,他不顧寒冷,借雪地的反光讀書,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終於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後人用“孫康映雪、映雪讀書、映雪、照雪”等表示勤學苦讀。

12.囊螢夜讀

車胤,晉朝人,他勤奮讀書,手不釋卷,博學多才,但家境貧寒,用不起燈油。夏天,車胤會抓許多螢火蟲,用白布包起來,到了夜裡,他藉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讀書。後人把“囊螢”這個典故作為勤學的典範。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13.江泌追月

南北朝時期齊國的江泌,家中貧寒,買不起燈油,但他刻苦好學。江泌住在一間小西屋裡,月亮一出,便在屋內窗下,坐在床沿上讀書。一會兒,月亮偏升到東南上空,江泌不畏深秋月夜寒涼,走出屋門外,斜倚著門框讀書。夜靜更深月西歸,江泌爬上屋頂,追著月光看書。有一次,他實在困極了,瞌睡打盹,一不小心,便從房頂跌了下來。他忍著痛,咬著牙又爬到房頂,依舊苦讀起來。這個典故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14.高鳳流麥

後漢時,南陽有個書生名叫高鳳。有一次,高鳳的妻子下地幹活,而庭院裡又涼晒著小麥。為了防止雞來糟蹋糧食,妻子讓高鳳在家看護。突然,天降暴雨。這時,高鳳仍手持趕雞的竹竿誦讀經書呢!不知不覺中雨水將庭院中的小麥衝跑了。一會兒,高鳳的妻子從地裡趕回來了,一看,啊呀!簡直是糟透了,小麥都被雨水沖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卻悄然不知,仍在書中神遊。在妻子的責問聲中,高鳳才恍如從夢中醒來。後來,人們用“流麥、中庭麥”等稱讀書專致,用“流麥士”稱書呆子。

15.牛角掛書

唐代李密騎著牛,去拜訪大學問家包愷。他在牛角上掛上一卷《漢書》,邊走邊讀。越國公楊素騎著馬,在路上見到李密,就拉著韁繩跟在他後面,說:“什麼書讓你勤奮到這種地步?”李密說是《項羽傳》。於是,楊素與李密談論起來,認為他是一個奇才。後來用“牛角掛書”比喻勤奮讀書。

17位古代學霸留下了17個典故


16.開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昉等人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這部書收集摘錄了1600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55門,全書共1000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這部書是宋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所以叫《太平總類》。對於這麼一部鉅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因此改名為《太平御覽》。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鉅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17.顧炎武讀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最先提出的。顧炎武從小勤奮學習:首先,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限定自己每天讀完後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他讀完《資治通鑑》後,一部書就變成了兩部書;再次,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做筆記,寫下心得體會。他的一部分讀書筆記,後來匯成了著名的《日知錄》一書;最後,在每年春秋兩季,都要溫習前半年讀過的書籍,邊默誦,邊請人朗讀,發現差異,立刻查對。他規定每天這樣溫課200頁,溫習不完,決不休息。

看完這17位古代學霸的故事,你心裡有沒有一絲觸動?天下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你的成功應該從現在開始努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