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市轄區為什麼叫埇橋區?

安徽宿州之名源於古宿國,那麼宿州唯一一個市轄區埇橋之名是怎麼來的呢?

安徽宿州市轄區為什麼叫埇橋區?

埇,多用於地名,為道上加土之意。

康熙字典解釋為“音勇。道上加土。又地名,在淮泗間。”

埇橋在隋唐年間又稱甬上/埇上。明末清初有“埇上四子”,其書法名揚大江南北。這“埇上四子”就是宿州人。

安徽宿州市轄區為什麼叫埇橋區?

埇橋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為秦始皇修建的甬道,“甬道”意指兩邊有牆的通道。在隋朝時期,就在這甬道上搭建了一座橋,所以稱作甬上;另外一種說法就是隋煬帝開挖大運河,其中汴河兩岸建設堤壩,堤壩上種滿楊柳,後人稱之為“隋堤煙柳”,而“埇”,就是道上加土之意,而當時建設的橋基就是建設在堤岸上的,所以就稱之為“埇橋”了。隋唐大運河上有太多的橋了,而唯獨只有宿州這座橋以“埇”為名,所以,這兩種說法都有可能。

埇橋,原為一座石橋,公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挖大運河,開掘的隋唐大運河的首期工程,連接了黃河與淮河,稱之為“通濟渠”,後世稱為“汴水”,貫通了洛陽到揚州,而大運河阻斷了南北的通道,當時在徐州和濠州之間的汴河段,建起了一座石橋,就取名為“埇橋”。

安徽宿州市轄區為什麼叫埇橋區?

唐朝皮日休曾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隋唐大運河亡了隋朝,但在唐朝時期,在大運河沿岸興起了無數個城鎮,埇橋,就是其中之一。

舟車會聚,九州通衢,埇橋遂成重鎮,唐朝在埇橋設鎮遏使。

安徽宿州市轄區為什麼叫埇橋區?

唐朝藩鎮割據後,地方節度使和叛亂者曾多次佔據埇橋,直接威脅到了唐王朝的安全,在唐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唐朝設置宿州,下轄符離、蘄縣、虹縣和臨渙縣,當時還沒有五河、懷遠、固鎮、靈璧,那時的宿州轄境南抵淮河,扼汴控淮,保護漕運,鎮守汴水,最初的宿州,是設置在虹縣(今泗縣)的,泗縣是最早的宿州城,大和三年,局勢穩定,唐朝撤廢了宿州,但僅僅四年過去,唐朝才真正意識到宿州的重要性,大和七年,唐王朝復置宿州,這時候宿州治所就設在了埇橋,這時符離縣治所也搬到了埇橋鎮,因埇橋不僅僅是在所轄四縣的正中央,也地處徐、濠二州之間的官道上,是當年的水陸交通大動脈。

埇橋建城後,白居易在《埇橋舊業》中稱宿州為“埇城”。

安徽宿州市轄區為什麼叫埇橋區?

北宋年間,宿州升為防禦,全名宿州符離郡,轄縣五(虹縣析置靈璧縣),宿州治所駐地埇橋鎮經濟繁榮,人口劇增,唐朝倉促建立起來的城池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需要,宿州知州周佚欲擴城,但後因蘇軾一紙《乞罷宿州修城狀》而爛尾,今宿州古城規模和唐朝無異。

宋仁宗年間,眉州青神人陳希亮為宿州知州,他查訪了宿州的興盛之橋埇橋,埇橋原為有柱石橋,城內汴河水流湍急,不僅損壞石橋,也常常損壞過往的船隻,陳希亮苦思夜想,建造了一種“飛橋”,有如飛虹,橫跨汴河,這種發明得到了宋仁宗的讚賞,下令自京城到泗州沿線的城鎮都建造這種飛橋。

安徽宿州市轄區為什麼叫埇橋區?

埇橋,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木拱橋,開封《清明上河圖》裡的虹橋就來自宿州埇橋。

宿州,應該紀念歷史上知州陳希亮的功績。

北宋滅亡後,宿州淪為金國地盤,金人疏於疏浚,汴河逐漸淤廢,金亡後,蒙古南侵,宿州又淪為戰場前線,宋蒙大戰宿州,宋朝為了抵禦蒙古大軍,這時候才在宿州南建設了五河、懷遠城池,由於戰亂,汴河徹底成為了平地,埇橋也不復存在。

元代就任宿州學正的陳復有詩云:“埇橋無復波通漕,靈璧使聞石臥沙。”

清朝滅亡後,宿州始稱宿縣。

安徽宿州市轄區為什麼叫埇橋區?

1999年初,撤銷宿縣地區,設立省轄宿州市,原宿縣地區下轄的縣級宿州市更名為宿州市埇橋區。市轄區名就取自隋唐年間的埇橋之名。

隋唐大運河埇橋遺址現在就坐落於宿州市區大隅口,因這裡是城區主幹道淮海路,所以,埇橋遺址至今仍深埋地下,地上車來車往,仍是一片繁華景象。

安徽宿州市轄區為什麼叫埇橋區?

最近,宿州規劃城區206國道改道,繞道古城,說不定在不久的未來,埇橋遺址就會重現人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