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傳說」一個關於山塌金斗王的故事

宋朝 華山 中國歷史 北宋 中國古代史 秀美張橋 2018-12-18

古代的少華山包括3個巍峨雄險的山峰。中峰稱少華峰,又名獨秀峰或玉女峰,即現在的少華山。東峰又名阜頭峰,在今柳枝鎮張橋村南。北宋熙寧五年(1072)阜頭峰崩裂,其遺址今稱半截山,又稱覆成山。東峰崩下的土石東西5裡,南北長10裡,壓伏居民數百戶,“山塌金斗王”的傳說由此而生。

「華州傳說」一個關於山塌金斗王的故事

據說阜頭峰崩裂之前,峰下是美麗的白崖湖。湖的方圓十餘里,山清水秀,林果茂盛,百姓安居樂業,一派太平景象。湖北還有座白崖寺,湖中彌望是一片田田的荷葉。可後來,自長安城來了個落魄貴族,名叫李鳳仙。他在湖畔興建別墅,購置田產,定居下來,百姓們可就遭了殃。他為富不仁,勾結山上強盜,打家劫舍,養丁護院,在當地欺男霸女,巧取豪奪,不幾年時間,就成了當地有名的惡霸財主。等到他過六十大壽時,白崖湖四周的肥沃水田、旱田盡歸了他。他為了在八百里秦川誇富鬥寶,將家藏黃金,打製成大小兩個金斗,對外號稱“金斗王”,真真不可一世。

到了北宋熙寧年間,關中遇到百年大旱。白崖湖水一落數丈,華州農田裡的莊稼,眼看都要旱枯,可湖邊車水的水車,全部被金斗王霸佔,誰要用水車澆地,都得給他交款。四鄉八社的居民,實在沒辦法,只得聯名向金斗王提議:聘請華山的道士設壇求神賜雨,讓神靈憫農,普降甘霖解除旱象。金斗王籌思:不答應吧,你不尊神明;答應吧,自己少一份賣水的收入。再說,祈雨的花銷誰來承擔?眾人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他最終提出:“費用按戶均攤;拿不出的,由他墊付,待秋後加倍償還。”眾人只能默認。他就趁機設局,大撈了一把。

「華州傳說」一個關於山塌金斗王的故事

其實,天下不下雨,金斗王不僅自認為與他關係不大:即使天災人禍,他租賦一分不減。而且他還到處口出不敬神靈的狂言:“我身上穿綢緞,飯鍋下白麵;吃喝不靠天,燒柴不上山;華堂觀湖景,竹林柿子甜;金銀倉櫃滿,日月賽神仙。管他老天旱不旱,我有七十二座水車連夜轉,今生不靠天吃飯,若要我憑天吃飯,幹了黃河倒了山!”

後來在大家請來的一位真正修煉的,有真本事的華山道士祈雨後,真的下了場透雨,關中大旱有所緩解。這次祈雨獲得成功,在當地的古碑、楹聯中都有記錄。可是,金斗王欠華山道士設壇做道場的香火錢,他卻遲遲不想給結算。每次道士去要,他不是搪塞,就是推諉。後來,不但不給茶飯招待,還連一句好話也沒有了。再後來,要麼命家丁將道士趕出大門;要麼縱惡犬將道士咬傷轟走。百姓看見,也只是唉聲嘆氣,護送道士迴歸華山了事。

金斗王家中,有位眉清目秀的丫鬟,名叫鳳姑,也是因葬父欠債,被金斗王掠去為奴的。她對華山道士非常同情,每次道士受了委屈,她揹著主人,給道士端茶倒水,還偷著送饃送飯。華山道士無不感慨的想:這府中,就剩下這麼一個好人了。

眼看到了九月,道士討賬無果,還被惡狗咬傷。鳳姑扶道士到柴房後,為他包紮好傷口,將他送出大門。華山道士走了幾步,又回頭叫住鳳姑,低聲交代:“你每天黎明起來掃地,但見大門兩旁的石獅子眼睛紅了,便趕快往東逃跑!白崖湖大難將至,你來華山找我。”鳳姑反問:“為啥呀?”道士說:“天機不可洩露,儘管照辦就是。”

「華州傳說」一個關於山塌金斗王的故事

從此鳳姑每天照常灑掃,開大門先看石獅子,沒有變化才開始勞作。九月初九那天,東方剛亮,鳳姑起床披著衣服,拿起掃帚,開門一看,不知誰用紅紙貼住了石獅子眼睛。這不也算紅了麼?她想到華山道士的叮囑,趕忙扔了掃帚,就往東跑。 

  鳳姑一口氣跑了五里,身後飛沙走石,大雨滂沱,她這才扣好衣服上的一個鈕子。這地方便被後世諧音流傳成了“柳枝”,就是今天華州區最東邊的柳枝鎮。鳳姑又往東跑了六七裡,忽然傳來轟隆一聲巨響,氣浪將她推了一個趔趄。她抬頭回望,少華山東煙霧混沌,阜頭峰倒了。她這才知道:原來是地震山崩了。這地方以後就叫“抬頭”古堡,今天華陰市最西端的抬頭村。鳳姑再往東跑了六七裡,邊跑邊想到災難慘象,停下來面西嚎啕大哭。從此這裡便叫作“哭水”,後世諧傳為“敷水”,即華陰市西部老官路上的敷水鎮。鳳姑有幸逃過一劫後,果真按道士的囑咐上華山修道去了。

後世的老百姓,都說金斗王作惡多端,言語欺天,玉皇大帝派巨靈大仙下凡,扳倒了阜頭峰,把個金斗王全家活埋了,留下了當今的半截山。昔日美麗的白崖湖,也變成了少華山下數百個大小不一的荒水泡子。

「華州傳說」一個關於山塌金斗王的故事

災後餘生的人們重修了白崖寺,改稱移山寺,以紀念此事。而且奇妙的是,原來的白崖湖中只有白蓮,災後卻出現了紅蓮花,華州紅蓮從此應運而生了。當時有人說,這紅蓮是死者的血骨所化。後來,人們養育紅蓮,與白蓮雜交出青蓮,從此蓮事更勝,蓮花更豔。到了清乾隆年間翻修移山寺,將新寺院命名為蓮花寺。

北宋熙寧五年(1072)阜頭峰崩裂留下的遺址白崖湖石 位於柳枝鎮張橋村與暴雨溝村之間。此石平地突兀,成倒梯形,上寬下窄,高約5米,寬約8米,長約9米,頂部長有一棵柏樹,人稱“空中懸柏”。此樹高約5.6米,樹圍1米,南北枝展3.36米,東西枝展3.95米,雖紮根石上,但生機不減。據測定,樹齡約400餘年。

此石南數百米外為半截山,北宋熙寧五年(1072),此山崩裂,其下水出,形成一個大如郡城、水深數十丈的湖泊,即名為移山潭,又名白崖湖。白崖湖山光水色,澄萍數裡,風光怡人。此石以形狀怪異、石上生柏的奇姿為白崖湖平添一份景色。明清兩代,遊人如織,在此石上留下了一些摩崖題詠。“移山靈湫”為明代華州八景之一。直到清末,白崖湖仍週迴百畝,以後,水面逐漸縮小。解放後,引水他流,白崖湖成為一片農田,而石與柏仍保存完好。石上的摩崖題詠可見者7處,其中有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與友人朱非二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題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有明末清初的郡人、金石學家郭宗昌的《白崖湖記》。袁宏道在遊白崖湖時,還曾賦詩一首:“直從鏡裡窺東海,還向峰頂憶北琨,趺坐石盤須盡醉,浮生別具一乾坤。”

文章來源:悅遊華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