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
"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瀘縣縣城南面2公里處,位於古川滇、川黔的驛道上,歷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被張愛萍將軍譽為“川南明珠”。玉蟾山岩石材質細膩如玉,石形狀似蟾蜍,有“遍山皆玉,無石不蟾”之說,而且整座山的形狀又如蟾蜍,故名玉蟾山。

走在山上,尤其快到山頂的時候,或許由於提前知曉的結果給大腦的暗示,看到石頭就不由自主的往蟾蜍身上安,覺得每塊石頭都像蟾蜍。不過,確實許多石頭都像蟾蜍。玉蟾山上的每塊石頭都是綠色的,上面佈滿了是苔非苔的綠布,就連樹幹、樹身也是綠色的,好是奇怪。

"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瀘縣縣城南面2公里處,位於古川滇、川黔的驛道上,歷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被張愛萍將軍譽為“川南明珠”。玉蟾山岩石材質細膩如玉,石形狀似蟾蜍,有“遍山皆玉,無石不蟾”之說,而且整座山的形狀又如蟾蜍,故名玉蟾山。

走在山上,尤其快到山頂的時候,或許由於提前知曉的結果給大腦的暗示,看到石頭就不由自主的往蟾蜍身上安,覺得每塊石頭都像蟾蜍。不過,確實許多石頭都像蟾蜍。玉蟾山上的每塊石頭都是綠色的,上面佈滿了是苔非苔的綠布,就連樹幹、樹身也是綠色的,好是奇怪。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歷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唐代景福二年,山上就有了圓通寺。到了清代,山上已是寺廟林立。在羅漢街,一臺一重殿,一級一重天,廟宇巍峨,曾號稱“大和尚五萬五,小和尚不消數”。暮鼓晨鐘,香菸繚繞,香客如雲。

清代同治年間,一場大火將山上的古建築毀於一旦,至今還可以從石壁上看到火焚燒的痕跡。如今在圓通寺遺址上倖存的摩巖造像有四百餘尊,大的三四米,小的二三十釐米,人物神采各異,風格獨特,雕刻精美。

"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瀘縣縣城南面2公里處,位於古川滇、川黔的驛道上,歷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被張愛萍將軍譽為“川南明珠”。玉蟾山岩石材質細膩如玉,石形狀似蟾蜍,有“遍山皆玉,無石不蟾”之說,而且整座山的形狀又如蟾蜍,故名玉蟾山。

走在山上,尤其快到山頂的時候,或許由於提前知曉的結果給大腦的暗示,看到石頭就不由自主的往蟾蜍身上安,覺得每塊石頭都像蟾蜍。不過,確實許多石頭都像蟾蜍。玉蟾山上的每塊石頭都是綠色的,上面佈滿了是苔非苔的綠布,就連樹幹、樹身也是綠色的,好是奇怪。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歷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唐代景福二年,山上就有了圓通寺。到了清代,山上已是寺廟林立。在羅漢街,一臺一重殿,一級一重天,廟宇巍峨,曾號稱“大和尚五萬五,小和尚不消數”。暮鼓晨鐘,香菸繚繞,香客如雲。

清代同治年間,一場大火將山上的古建築毀於一旦,至今還可以從石壁上看到火焚燒的痕跡。如今在圓通寺遺址上倖存的摩巖造像有四百餘尊,大的三四米,小的二三十釐米,人物神采各異,風格獨特,雕刻精美。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摩崖造像多以佛教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為主,大多是明代石刻,有釋迦牟尼、千手觀音、悟道圖、劉海戲蟾、九龍浴太子圖、十八羅漢飄海圖、說法圖等。另外景區內有五代徐鉉書“第一名山”、宋代黃庭堅書“玉蟾”、明代楊慎(今考證應該為瀘州合江人曾璵書寫的:曾璵,字東玉,瀘州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建昌府知府。)書“金鰲峰”、清代成駿書"玉蟾叢翠"等石刻題記。

明代四川狀元、著名詩人楊升庵讚美玉蟾山:“山似岷峨派,峰如峋嶙尖。仙遊還駐鶴,僧號亦棲蟾。蘿月懸天鏡,松風襲暮蟾。有詩休疥壁,徒為葛藤添。”

"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瀘縣縣城南面2公里處,位於古川滇、川黔的驛道上,歷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被張愛萍將軍譽為“川南明珠”。玉蟾山岩石材質細膩如玉,石形狀似蟾蜍,有“遍山皆玉,無石不蟾”之說,而且整座山的形狀又如蟾蜍,故名玉蟾山。

走在山上,尤其快到山頂的時候,或許由於提前知曉的結果給大腦的暗示,看到石頭就不由自主的往蟾蜍身上安,覺得每塊石頭都像蟾蜍。不過,確實許多石頭都像蟾蜍。玉蟾山上的每塊石頭都是綠色的,上面佈滿了是苔非苔的綠布,就連樹幹、樹身也是綠色的,好是奇怪。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歷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唐代景福二年,山上就有了圓通寺。到了清代,山上已是寺廟林立。在羅漢街,一臺一重殿,一級一重天,廟宇巍峨,曾號稱“大和尚五萬五,小和尚不消數”。暮鼓晨鐘,香菸繚繞,香客如雲。

清代同治年間,一場大火將山上的古建築毀於一旦,至今還可以從石壁上看到火焚燒的痕跡。如今在圓通寺遺址上倖存的摩巖造像有四百餘尊,大的三四米,小的二三十釐米,人物神采各異,風格獨特,雕刻精美。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摩崖造像多以佛教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為主,大多是明代石刻,有釋迦牟尼、千手觀音、悟道圖、劉海戲蟾、九龍浴太子圖、十八羅漢飄海圖、說法圖等。另外景區內有五代徐鉉書“第一名山”、宋代黃庭堅書“玉蟾”、明代楊慎(今考證應該為瀘州合江人曾璵書寫的:曾璵,字東玉,瀘州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建昌府知府。)書“金鰲峰”、清代成駿書"玉蟾叢翠"等石刻題記。

明代四川狀元、著名詩人楊升庵讚美玉蟾山:“山似岷峨派,峰如峋嶙尖。仙遊還駐鶴,僧號亦棲蟾。蘿月懸天鏡,松風襲暮蟾。有詩休疥壁,徒為葛藤添。”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今天江陽沽酒客特意給大家講講“玉蟾叢翠”題刻的來歷。玉蟾山大茅坪是鑲在風景區一塊碧綠的翡翠。這兒一年四季變化著,春天百花爭豔,蜂飛蝶舞;夏天融金耀彩,蟬鳴烏叫;秋來雲霧靄靄,白帶漂浮山間,猶如仙女婆娑起舞的紗帶;冬天松濤與風聲相伴,寺中燈火與星月齊輝。山景山色,山情山趣給玉蟾山披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

在大茅坪的玉蟾古關旁的石巖上,有清代愛新覺羅・長白成駿書的“玉蟾叢翠”四個大字,字跡雄健渾厚,豐潤有力,書家評鑑為丹青上乘佳作。這幅大家所書作品為山色增輝添彩。但是它的名字很奇怪,居然是愛新覺羅皇族,這到底是啥情況呢?

"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瀘縣縣城南面2公里處,位於古川滇、川黔的驛道上,歷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被張愛萍將軍譽為“川南明珠”。玉蟾山岩石材質細膩如玉,石形狀似蟾蜍,有“遍山皆玉,無石不蟾”之說,而且整座山的形狀又如蟾蜍,故名玉蟾山。

走在山上,尤其快到山頂的時候,或許由於提前知曉的結果給大腦的暗示,看到石頭就不由自主的往蟾蜍身上安,覺得每塊石頭都像蟾蜍。不過,確實許多石頭都像蟾蜍。玉蟾山上的每塊石頭都是綠色的,上面佈滿了是苔非苔的綠布,就連樹幹、樹身也是綠色的,好是奇怪。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歷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唐代景福二年,山上就有了圓通寺。到了清代,山上已是寺廟林立。在羅漢街,一臺一重殿,一級一重天,廟宇巍峨,曾號稱“大和尚五萬五,小和尚不消數”。暮鼓晨鐘,香菸繚繞,香客如雲。

清代同治年間,一場大火將山上的古建築毀於一旦,至今還可以從石壁上看到火焚燒的痕跡。如今在圓通寺遺址上倖存的摩巖造像有四百餘尊,大的三四米,小的二三十釐米,人物神采各異,風格獨特,雕刻精美。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摩崖造像多以佛教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為主,大多是明代石刻,有釋迦牟尼、千手觀音、悟道圖、劉海戲蟾、九龍浴太子圖、十八羅漢飄海圖、說法圖等。另外景區內有五代徐鉉書“第一名山”、宋代黃庭堅書“玉蟾”、明代楊慎(今考證應該為瀘州合江人曾璵書寫的:曾璵,字東玉,瀘州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建昌府知府。)書“金鰲峰”、清代成駿書"玉蟾叢翠"等石刻題記。

明代四川狀元、著名詩人楊升庵讚美玉蟾山:“山似岷峨派,峰如峋嶙尖。仙遊還駐鶴,僧號亦棲蟾。蘿月懸天鏡,松風襲暮蟾。有詩休疥壁,徒為葛藤添。”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今天江陽沽酒客特意給大家講講“玉蟾叢翠”題刻的來歷。玉蟾山大茅坪是鑲在風景區一塊碧綠的翡翠。這兒一年四季變化著,春天百花爭豔,蜂飛蝶舞;夏天融金耀彩,蟬鳴烏叫;秋來雲霧靄靄,白帶漂浮山間,猶如仙女婆娑起舞的紗帶;冬天松濤與風聲相伴,寺中燈火與星月齊輝。山景山色,山情山趣給玉蟾山披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

在大茅坪的玉蟾古關旁的石巖上,有清代愛新覺羅・長白成駿書的“玉蟾叢翠”四個大字,字跡雄健渾厚,豐潤有力,書家評鑑為丹青上乘佳作。這幅大家所書作品為山色增輝添彩。但是它的名字很奇怪,居然是愛新覺羅皇族,這到底是啥情況呢?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傳,當年書這幾字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清朝年間有一天,愛新覺羅奉皇上密詔,前往蜀中選一處名山,修一座九重殿以告慰先賢在天之靈。愛新覺羅為皇家子孫,便與他的老師成駿溯長江而上,遊遍巴蜀大川名山,然而,蜀中多處寶山寶地都為僧所佔。眼看期限快到,心中悶悶不樂,無心觀景覽勝,只顧趕路。

一日黃昏之時才投宿在玉蟾山古關驛站。愛新覺羅路途奔勞,倒在床上就進入了夢鄉。山風在門外吹來吹去猶如古琴撥絃,彷彿彈奏的是一曲高山流水之音。朦朧中忽見一個長者頭戴桶高簷短的“東坡帽”,推門進來口占一首五言詩:

尋幽須有約,學隱苦難潛。

韻步黃山谷,還思向玉蟾。

又說:

保處把幽尋,此山秀石靈。

修座九重殿,千古慰忠魂。

說罷,使化成一團煙雲而去。

"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瀘縣縣城南面2公里處,位於古川滇、川黔的驛道上,歷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被張愛萍將軍譽為“川南明珠”。玉蟾山岩石材質細膩如玉,石形狀似蟾蜍,有“遍山皆玉,無石不蟾”之說,而且整座山的形狀又如蟾蜍,故名玉蟾山。

走在山上,尤其快到山頂的時候,或許由於提前知曉的結果給大腦的暗示,看到石頭就不由自主的往蟾蜍身上安,覺得每塊石頭都像蟾蜍。不過,確實許多石頭都像蟾蜍。玉蟾山上的每塊石頭都是綠色的,上面佈滿了是苔非苔的綠布,就連樹幹、樹身也是綠色的,好是奇怪。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歷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唐代景福二年,山上就有了圓通寺。到了清代,山上已是寺廟林立。在羅漢街,一臺一重殿,一級一重天,廟宇巍峨,曾號稱“大和尚五萬五,小和尚不消數”。暮鼓晨鐘,香菸繚繞,香客如雲。

清代同治年間,一場大火將山上的古建築毀於一旦,至今還可以從石壁上看到火焚燒的痕跡。如今在圓通寺遺址上倖存的摩巖造像有四百餘尊,大的三四米,小的二三十釐米,人物神采各異,風格獨特,雕刻精美。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摩崖造像多以佛教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為主,大多是明代石刻,有釋迦牟尼、千手觀音、悟道圖、劉海戲蟾、九龍浴太子圖、十八羅漢飄海圖、說法圖等。另外景區內有五代徐鉉書“第一名山”、宋代黃庭堅書“玉蟾”、明代楊慎(今考證應該為瀘州合江人曾璵書寫的:曾璵,字東玉,瀘州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建昌府知府。)書“金鰲峰”、清代成駿書"玉蟾叢翠"等石刻題記。

明代四川狀元、著名詩人楊升庵讚美玉蟾山:“山似岷峨派,峰如峋嶙尖。仙遊還駐鶴,僧號亦棲蟾。蘿月懸天鏡,松風襲暮蟾。有詩休疥壁,徒為葛藤添。”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今天江陽沽酒客特意給大家講講“玉蟾叢翠”題刻的來歷。玉蟾山大茅坪是鑲在風景區一塊碧綠的翡翠。這兒一年四季變化著,春天百花爭豔,蜂飛蝶舞;夏天融金耀彩,蟬鳴烏叫;秋來雲霧靄靄,白帶漂浮山間,猶如仙女婆娑起舞的紗帶;冬天松濤與風聲相伴,寺中燈火與星月齊輝。山景山色,山情山趣給玉蟾山披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

在大茅坪的玉蟾古關旁的石巖上,有清代愛新覺羅・長白成駿書的“玉蟾叢翠”四個大字,字跡雄健渾厚,豐潤有力,書家評鑑為丹青上乘佳作。這幅大家所書作品為山色增輝添彩。但是它的名字很奇怪,居然是愛新覺羅皇族,這到底是啥情況呢?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傳,當年書這幾字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清朝年間有一天,愛新覺羅奉皇上密詔,前往蜀中選一處名山,修一座九重殿以告慰先賢在天之靈。愛新覺羅為皇家子孫,便與他的老師成駿溯長江而上,遊遍巴蜀大川名山,然而,蜀中多處寶山寶地都為僧所佔。眼看期限快到,心中悶悶不樂,無心觀景覽勝,只顧趕路。

一日黃昏之時才投宿在玉蟾山古關驛站。愛新覺羅路途奔勞,倒在床上就進入了夢鄉。山風在門外吹來吹去猶如古琴撥絃,彷彿彈奏的是一曲高山流水之音。朦朧中忽見一個長者頭戴桶高簷短的“東坡帽”,推門進來口占一首五言詩:

尋幽須有約,學隱苦難潛。

韻步黃山谷,還思向玉蟾。

又說:

保處把幽尋,此山秀石靈。

修座九重殿,千古慰忠魂。

說罷,使化成一團煙雲而去。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愛新覺羅一下子從夢中醒過來,把長者的五言詩句吟誦了幾遍,只感到詩中有意,話中有因。於是,他心中想:“待天明之後我倒要把這玉蟾山遊覽。”這時,雄雞已唱曉了。

愛新覺羅與老師去遊覽古關、古剎、古察、南唐書法家徐鉉書的“第一名山”、宋朝黃山谷飛筆點的“玉蟾”、明朝狀元楊升庵題的“金鰲峰”,參觀了明代摩崖石刻真是大開眼界。

玉蟾山從唐至今,千百年來,有這樣深厚的文化遺產,果然是蜀南名山,名家薈萃,雅士空前,到處可見,墨寶華章、詩賦字畫。

"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瀘縣縣城南面2公里處,位於古川滇、川黔的驛道上,歷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被張愛萍將軍譽為“川南明珠”。玉蟾山岩石材質細膩如玉,石形狀似蟾蜍,有“遍山皆玉,無石不蟾”之說,而且整座山的形狀又如蟾蜍,故名玉蟾山。

走在山上,尤其快到山頂的時候,或許由於提前知曉的結果給大腦的暗示,看到石頭就不由自主的往蟾蜍身上安,覺得每塊石頭都像蟾蜍。不過,確實許多石頭都像蟾蜍。玉蟾山上的每塊石頭都是綠色的,上面佈滿了是苔非苔的綠布,就連樹幹、樹身也是綠色的,好是奇怪。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在歷史上曾是川南佛教名山,唐代景福二年,山上就有了圓通寺。到了清代,山上已是寺廟林立。在羅漢街,一臺一重殿,一級一重天,廟宇巍峨,曾號稱“大和尚五萬五,小和尚不消數”。暮鼓晨鐘,香菸繚繞,香客如雲。

清代同治年間,一場大火將山上的古建築毀於一旦,至今還可以從石壁上看到火焚燒的痕跡。如今在圓通寺遺址上倖存的摩巖造像有四百餘尊,大的三四米,小的二三十釐米,人物神采各異,風格獨特,雕刻精美。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玉蟾山摩崖造像多以佛教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為主,大多是明代石刻,有釋迦牟尼、千手觀音、悟道圖、劉海戲蟾、九龍浴太子圖、十八羅漢飄海圖、說法圖等。另外景區內有五代徐鉉書“第一名山”、宋代黃庭堅書“玉蟾”、明代楊慎(今考證應該為瀘州合江人曾璵書寫的:曾璵,字東玉,瀘州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建昌府知府。)書“金鰲峰”、清代成駿書"玉蟾叢翠"等石刻題記。

明代四川狀元、著名詩人楊升庵讚美玉蟾山:“山似岷峨派,峰如峋嶙尖。仙遊還駐鶴,僧號亦棲蟾。蘿月懸天鏡,松風襲暮蟾。有詩休疥壁,徒為葛藤添。”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今天江陽沽酒客特意給大家講講“玉蟾叢翠”題刻的來歷。玉蟾山大茅坪是鑲在風景區一塊碧綠的翡翠。這兒一年四季變化著,春天百花爭豔,蜂飛蝶舞;夏天融金耀彩,蟬鳴烏叫;秋來雲霧靄靄,白帶漂浮山間,猶如仙女婆娑起舞的紗帶;冬天松濤與風聲相伴,寺中燈火與星月齊輝。山景山色,山情山趣給玉蟾山披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

在大茅坪的玉蟾古關旁的石巖上,有清代愛新覺羅・長白成駿書的“玉蟾叢翠”四個大字,字跡雄健渾厚,豐潤有力,書家評鑑為丹青上乘佳作。這幅大家所書作品為山色增輝添彩。但是它的名字很奇怪,居然是愛新覺羅皇族,這到底是啥情況呢?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相傳,當年書這幾字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清朝年間有一天,愛新覺羅奉皇上密詔,前往蜀中選一處名山,修一座九重殿以告慰先賢在天之靈。愛新覺羅為皇家子孫,便與他的老師成駿溯長江而上,遊遍巴蜀大川名山,然而,蜀中多處寶山寶地都為僧所佔。眼看期限快到,心中悶悶不樂,無心觀景覽勝,只顧趕路。

一日黃昏之時才投宿在玉蟾山古關驛站。愛新覺羅路途奔勞,倒在床上就進入了夢鄉。山風在門外吹來吹去猶如古琴撥絃,彷彿彈奏的是一曲高山流水之音。朦朧中忽見一個長者頭戴桶高簷短的“東坡帽”,推門進來口占一首五言詩:

尋幽須有約,學隱苦難潛。

韻步黃山谷,還思向玉蟾。

又說:

保處把幽尋,此山秀石靈。

修座九重殿,千古慰忠魂。

說罷,使化成一團煙雲而去。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愛新覺羅一下子從夢中醒過來,把長者的五言詩句吟誦了幾遍,只感到詩中有意,話中有因。於是,他心中想:“待天明之後我倒要把這玉蟾山遊覽。”這時,雄雞已唱曉了。

愛新覺羅與老師去遊覽古關、古剎、古察、南唐書法家徐鉉書的“第一名山”、宋朝黃山谷飛筆點的“玉蟾”、明朝狀元楊升庵題的“金鰲峰”,參觀了明代摩崖石刻真是大開眼界。

玉蟾山從唐至今,千百年來,有這樣深厚的文化遺產,果然是蜀南名山,名家薈萃,雅士空前,到處可見,墨寶華章、詩賦字畫。

瀘縣玉蟾山八景之首“玉蟾叢翠”題刻,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二人回到驛站,愛新覺羅乘興取出紙筆,想寫出幾個字以表遊覽之感。可是,他一提筆,文思全無,眼簾中全是前人的題刻、石勒、遺墨、遺遠,自感羞愧。一旁的先生成駿早已看出他的心事,走上前說道:“讓我來塗幾筆吧。”愛新覺羅這才舒了一口氣,只見成駿把六尺宣紙在案頭上鋪好,揮筆如龍蛇狂舞,寫下四個大字:“玉蟾叢翠”。字跡古樸蒼勁,雄健渾厚,落款是愛新覺羅題、長白成駿書。

當愛新覺羅決定把字刻於古關石巖上時,他叫工匠把那個“題”字去掉。原來,字寫好後,愛新覺羅感到不安,自知才疏學淺,連一個題識都取不好,便悄悄把“題”字塗了。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玉蟾叢翠”下是“愛新覺羅・長白成駿書。”

長白是成駿的祖籍,即東北長白山人氏,成駿則是姓名,愛新覺羅是清朝皇族的姓。愛新覺羅回京交了皇差,並向朝廷奏本,玉蟾山上建一九重殿以壯山威,而“玉蟾叢翠”後被舉為玉蟾八景之首。但是很多人可能就以為有一個叫愛新覺羅・長白成駿的人題了這個字,今天看了這個就明白真實情況到底如何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