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關於炎帝的傳說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列山氏,神農氏 ,《國語·晉語》:“炎帝以姜水成”,《水經注·渭水》:“歧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相傳其母名女登,一日遊華陽,被神龍繞身,感應而孕,生下炎帝。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還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

"

四、關於炎帝的傳說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列山氏,神農氏 ,《國語·晉語》:“炎帝以姜水成”,《水經注·渭水》:“歧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相傳其母名女登,一日遊華陽,被神龍繞身,感應而孕,生下炎帝。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還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

再走湘南-關於炎帝的傳說

炎帝神農氏

關於炎帝的發祥地及其活動區域,有陝西、湖北、湖南、山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說法。其中,就發祥地而言,影響較大的有陝西寶雞說、湖北隨州說、湖南九嶷山說,還有一說,即炎帝生於黔中,即今湖南沅陵西,包括今會同。

陝西寶雞說的主要依據是《國語·晉語》:“炎帝以姜水成”,《水經注·渭水》:“歧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炎帝死後,黃帝在寶雞常羊山祭祀炎帝。還有寶雞地區發現大量的包括北首嶺文化在內的仰韶文化遺址,以及廣泛的民間傳說。

湖北隨州說的主要依據是鄭玄所注《禮記》:“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烈山氏。”《帝王世紀》:“神農氏,……故曰炎帝,其起本於烈山,又號烈山氏。”晉杜預在其《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注中更確切指出,厲山在“湖北隨州四十里”。

湖南九嶷山說的主要依據是屈原《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張守節《史記正義》說“神農氏,……又曰連山氏”。而九嶷山地區古稱連山縣(郡)。

從這些傳說中至少可以使我們從一個側面瞭解炎帝部落的一些活動軌跡。《淮南子》說神農“馳於國中”,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陽谷,西到三危。另據《世本》所載,炎帝后裔曾分出百餘國,遍佈於上述所說地區和四川、安徽,如再加上他們向華南、西北、西南等部分地區的遷徙活動,那麼,古代炎帝的活動區域達大半個中國。

歷史學家楊東晨先生認為炎帝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名號,這些傳說中的炎帝故里是炎帝族後裔遷徙形成的。炎帝神農氏的父族有熊氏和母族有蟜氏,都是古代中原以鄭、洛為中心地的古氏族,至炎帝時已處母系氏族的繁榮階段,社會經濟、文化已有較大發展,所以便將許多發展創造都集記在炎帝身上,加之其裔族廣佈於渭水、汾水及黃河流域和長江以南,故又形成大江南北有許多炎帝神農氏的傳說和遺蹟。

宋代人羅泌在《路史》中說:“炎帝柱,神農子也”,“以從事於殖疇百疏,區百穀,別其疏遬深耕,聖作以興。歲天均時而地均財,於是神農之功廣而天下殷賑矣。任公而不物,任法而不數……亦曰列山氏,五帝以來稷之。”據一些史書記載,這個列山氏柱可能是因為兄弟之爭,也有可能是賢讓,從今陝南寶雞帶領部分族人,沿後世稱的武關道,經河南西南部,輾轉進入湖北隨州。列山氏是神農氏炎帝之子,自然也號稱炎帝。至列山柱之子農時,氏族部落發展壯大,部分人又向南遷徙,進入今湖南省南部地區,將炎帝神農氏、列山柱的遺蹟也隨之帶入。

繼承了炎帝名號的第八代孫榆罔帝是炎帝另一個兒子的後代,也帶了大部分族民離開渭水沿黃河南岸東遷,先入居陳,後又遷入魯,居於大庭氏故邑,與當時東方的少昊部族關係較好,曾封泰山禪。之後因戰爭變故,榆罔帝的部族大部分與黃帝族融合,形成華夏族。不過榆罔帝不甘心受黃帝制約,帶領部分族民南逃江漢地區,後又徙入炎帝列山氏農的居地厲鄉。由於一地難容兩位炎帝,於是榆罔又與族民輾轉南徙今湖南南部一帶,受到當地土人和炎帝柱的裔族的歡迎。《帝王世紀》說炎帝晚年為民治病,採藥到湖南,應指的是榆罔帝。

炎帝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在姜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時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開創了華夏一統的局面。因此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炎帝后人姜尚為呂氏,亦稱呂尚、呂望、師尚父,輔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滅殷商王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分封齊國,“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呂尚為齊國的第一代君主,傳20世,32位國君。公元前386年,齊國相田和自立為齊君廢齊康公為庶民,呂氏齊國遂為田氏取代。

另據一些學者考證,古代所謂“四夷”多是炎帝的後代,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屬炎帝族系,歷史上的古羌人、鮮卑人、氐人曾自稱炎帝后裔。後涼太祖呂光先祖呂文和為劉邦皇后呂雉的族人,在周勃等誅滅諸呂的大難中從沛縣逃脫,西奔略陽(今甘肅天水),與氐人雜居,世代為當地大族。據《大荒西經》記載,氐與羌均被認為是炎帝后裔,氐人酋帥與羌人同,亦多姜姓。因而認為氐、羌同源,氐出於羌。

"

四、關於炎帝的傳說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列山氏,神農氏 ,《國語·晉語》:“炎帝以姜水成”,《水經注·渭水》:“歧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相傳其母名女登,一日遊華陽,被神龍繞身,感應而孕,生下炎帝。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還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

再走湘南-關於炎帝的傳說

炎帝神農氏

關於炎帝的發祥地及其活動區域,有陝西、湖北、湖南、山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說法。其中,就發祥地而言,影響較大的有陝西寶雞說、湖北隨州說、湖南九嶷山說,還有一說,即炎帝生於黔中,即今湖南沅陵西,包括今會同。

陝西寶雞說的主要依據是《國語·晉語》:“炎帝以姜水成”,《水經注·渭水》:“歧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炎帝死後,黃帝在寶雞常羊山祭祀炎帝。還有寶雞地區發現大量的包括北首嶺文化在內的仰韶文化遺址,以及廣泛的民間傳說。

湖北隨州說的主要依據是鄭玄所注《禮記》:“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烈山氏。”《帝王世紀》:“神農氏,……故曰炎帝,其起本於烈山,又號烈山氏。”晉杜預在其《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注中更確切指出,厲山在“湖北隨州四十里”。

湖南九嶷山說的主要依據是屈原《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張守節《史記正義》說“神農氏,……又曰連山氏”。而九嶷山地區古稱連山縣(郡)。

從這些傳說中至少可以使我們從一個側面瞭解炎帝部落的一些活動軌跡。《淮南子》說神農“馳於國中”,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陽谷,西到三危。另據《世本》所載,炎帝后裔曾分出百餘國,遍佈於上述所說地區和四川、安徽,如再加上他們向華南、西北、西南等部分地區的遷徙活動,那麼,古代炎帝的活動區域達大半個中國。

歷史學家楊東晨先生認為炎帝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名號,這些傳說中的炎帝故里是炎帝族後裔遷徙形成的。炎帝神農氏的父族有熊氏和母族有蟜氏,都是古代中原以鄭、洛為中心地的古氏族,至炎帝時已處母系氏族的繁榮階段,社會經濟、文化已有較大發展,所以便將許多發展創造都集記在炎帝身上,加之其裔族廣佈於渭水、汾水及黃河流域和長江以南,故又形成大江南北有許多炎帝神農氏的傳說和遺蹟。

宋代人羅泌在《路史》中說:“炎帝柱,神農子也”,“以從事於殖疇百疏,區百穀,別其疏遬深耕,聖作以興。歲天均時而地均財,於是神農之功廣而天下殷賑矣。任公而不物,任法而不數……亦曰列山氏,五帝以來稷之。”據一些史書記載,這個列山氏柱可能是因為兄弟之爭,也有可能是賢讓,從今陝南寶雞帶領部分族人,沿後世稱的武關道,經河南西南部,輾轉進入湖北隨州。列山氏是神農氏炎帝之子,自然也號稱炎帝。至列山柱之子農時,氏族部落發展壯大,部分人又向南遷徙,進入今湖南省南部地區,將炎帝神農氏、列山柱的遺蹟也隨之帶入。

繼承了炎帝名號的第八代孫榆罔帝是炎帝另一個兒子的後代,也帶了大部分族民離開渭水沿黃河南岸東遷,先入居陳,後又遷入魯,居於大庭氏故邑,與當時東方的少昊部族關係較好,曾封泰山禪。之後因戰爭變故,榆罔帝的部族大部分與黃帝族融合,形成華夏族。不過榆罔帝不甘心受黃帝制約,帶領部分族民南逃江漢地區,後又徙入炎帝列山氏農的居地厲鄉。由於一地難容兩位炎帝,於是榆罔又與族民輾轉南徙今湖南南部一帶,受到當地土人和炎帝柱的裔族的歡迎。《帝王世紀》說炎帝晚年為民治病,採藥到湖南,應指的是榆罔帝。

炎帝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在姜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時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開創了華夏一統的局面。因此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炎帝后人姜尚為呂氏,亦稱呂尚、呂望、師尚父,輔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滅殷商王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分封齊國,“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呂尚為齊國的第一代君主,傳20世,32位國君。公元前386年,齊國相田和自立為齊君廢齊康公為庶民,呂氏齊國遂為田氏取代。

另據一些學者考證,古代所謂“四夷”多是炎帝的後代,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屬炎帝族系,歷史上的古羌人、鮮卑人、氐人曾自稱炎帝后裔。後涼太祖呂光先祖呂文和為劉邦皇后呂雉的族人,在周勃等誅滅諸呂的大難中從沛縣逃脫,西奔略陽(今甘肅天水),與氐人雜居,世代為當地大族。據《大荒西經》記載,氐與羌均被認為是炎帝后裔,氐人酋帥與羌人同,亦多姜姓。因而認為氐、羌同源,氐出於羌。

再走湘南-關於炎帝的傳說

越南人舉行祭拜雄王活動

而越南人也自稱是炎帝的後裔,根據《大越史記全書·外紀·鴻厖紀》、《嶺南摭怪·鴻龐氏傳》等越南古籍的說法,鴻龐氏系出炎帝神農氏。炎帝三世孫帝明在南巡五嶺時,娶婺仙女,生涇陽王(名叫祿續),也就是越南的雄王,系炎帝四世孫,本來可以繼承神農氏帝位的涇陽王“固讓其兄”帝宜,后帝宜繼位統治華夏北方,而涇陽王被封到南方,統領位於南方的百越,也就是越南人認為的越人之地,國號赤鬼國,以壬戌年(公元前2879年)為元年。

"

四、關於炎帝的傳說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列山氏,神農氏 ,《國語·晉語》:“炎帝以姜水成”,《水經注·渭水》:“歧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相傳其母名女登,一日遊華陽,被神龍繞身,感應而孕,生下炎帝。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還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

再走湘南-關於炎帝的傳說

炎帝神農氏

關於炎帝的發祥地及其活動區域,有陝西、湖北、湖南、山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說法。其中,就發祥地而言,影響較大的有陝西寶雞說、湖北隨州說、湖南九嶷山說,還有一說,即炎帝生於黔中,即今湖南沅陵西,包括今會同。

陝西寶雞說的主要依據是《國語·晉語》:“炎帝以姜水成”,《水經注·渭水》:“歧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炎帝死後,黃帝在寶雞常羊山祭祀炎帝。還有寶雞地區發現大量的包括北首嶺文化在內的仰韶文化遺址,以及廣泛的民間傳說。

湖北隨州說的主要依據是鄭玄所注《禮記》:“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烈山氏。”《帝王世紀》:“神農氏,……故曰炎帝,其起本於烈山,又號烈山氏。”晉杜預在其《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注中更確切指出,厲山在“湖北隨州四十里”。

湖南九嶷山說的主要依據是屈原《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張守節《史記正義》說“神農氏,……又曰連山氏”。而九嶷山地區古稱連山縣(郡)。

從這些傳說中至少可以使我們從一個側面瞭解炎帝部落的一些活動軌跡。《淮南子》說神農“馳於國中”,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陽谷,西到三危。另據《世本》所載,炎帝后裔曾分出百餘國,遍佈於上述所說地區和四川、安徽,如再加上他們向華南、西北、西南等部分地區的遷徙活動,那麼,古代炎帝的活動區域達大半個中國。

歷史學家楊東晨先生認為炎帝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名號,這些傳說中的炎帝故里是炎帝族後裔遷徙形成的。炎帝神農氏的父族有熊氏和母族有蟜氏,都是古代中原以鄭、洛為中心地的古氏族,至炎帝時已處母系氏族的繁榮階段,社會經濟、文化已有較大發展,所以便將許多發展創造都集記在炎帝身上,加之其裔族廣佈於渭水、汾水及黃河流域和長江以南,故又形成大江南北有許多炎帝神農氏的傳說和遺蹟。

宋代人羅泌在《路史》中說:“炎帝柱,神農子也”,“以從事於殖疇百疏,區百穀,別其疏遬深耕,聖作以興。歲天均時而地均財,於是神農之功廣而天下殷賑矣。任公而不物,任法而不數……亦曰列山氏,五帝以來稷之。”據一些史書記載,這個列山氏柱可能是因為兄弟之爭,也有可能是賢讓,從今陝南寶雞帶領部分族人,沿後世稱的武關道,經河南西南部,輾轉進入湖北隨州。列山氏是神農氏炎帝之子,自然也號稱炎帝。至列山柱之子農時,氏族部落發展壯大,部分人又向南遷徙,進入今湖南省南部地區,將炎帝神農氏、列山柱的遺蹟也隨之帶入。

繼承了炎帝名號的第八代孫榆罔帝是炎帝另一個兒子的後代,也帶了大部分族民離開渭水沿黃河南岸東遷,先入居陳,後又遷入魯,居於大庭氏故邑,與當時東方的少昊部族關係較好,曾封泰山禪。之後因戰爭變故,榆罔帝的部族大部分與黃帝族融合,形成華夏族。不過榆罔帝不甘心受黃帝制約,帶領部分族民南逃江漢地區,後又徙入炎帝列山氏農的居地厲鄉。由於一地難容兩位炎帝,於是榆罔又與族民輾轉南徙今湖南南部一帶,受到當地土人和炎帝柱的裔族的歡迎。《帝王世紀》說炎帝晚年為民治病,採藥到湖南,應指的是榆罔帝。

炎帝部落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在姜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時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開創了華夏一統的局面。因此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精神動力。

炎帝后人姜尚為呂氏,亦稱呂尚、呂望、師尚父,輔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滅殷商王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分封齊國,“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呂尚為齊國的第一代君主,傳20世,32位國君。公元前386年,齊國相田和自立為齊君廢齊康公為庶民,呂氏齊國遂為田氏取代。

另據一些學者考證,古代所謂“四夷”多是炎帝的後代,我國許多少數民族都屬炎帝族系,歷史上的古羌人、鮮卑人、氐人曾自稱炎帝后裔。後涼太祖呂光先祖呂文和為劉邦皇后呂雉的族人,在周勃等誅滅諸呂的大難中從沛縣逃脫,西奔略陽(今甘肅天水),與氐人雜居,世代為當地大族。據《大荒西經》記載,氐與羌均被認為是炎帝后裔,氐人酋帥與羌人同,亦多姜姓。因而認為氐、羌同源,氐出於羌。

再走湘南-關於炎帝的傳說

越南人舉行祭拜雄王活動

而越南人也自稱是炎帝的後裔,根據《大越史記全書·外紀·鴻厖紀》、《嶺南摭怪·鴻龐氏傳》等越南古籍的說法,鴻龐氏系出炎帝神農氏。炎帝三世孫帝明在南巡五嶺時,娶婺仙女,生涇陽王(名叫祿續),也就是越南的雄王,系炎帝四世孫,本來可以繼承神農氏帝位的涇陽王“固讓其兄”帝宜,后帝宜繼位統治華夏北方,而涇陽王被封到南方,統領位於南方的百越,也就是越南人認為的越人之地,國號赤鬼國,以壬戌年(公元前2879年)為元年。

再走湘南-關於炎帝的傳說

雄王廟

據《嶺南摭怪》所說,涇陽王具有“能行水府”的神力,並娶了“洞庭君龍王”的女兒,生貉龍君。其後,涇陽王“不知所終”,由貉龍君“代治其國”。貉龍君就在越南建立了文朗國,“教民耕稼農桑,始有君臣尊卑之等,父子夫婦之倫”,最後被越南人追認為國祖。相傳雄王傳了18世,君王20位。每年農曆3月初10越南都會祭祀共同民族始祖雄王,為國家公祭日,還成為了全國規模最大的文化盛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