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不可一世、破遼滅宋的金國為何兵敗如山倒以至被滅國?

當年不可一世、破遼滅宋的金國為何兵敗如山倒以至被滅國?

金太祖完顏旻

金宣宗時,當年不可一世、破遼滅宋的金國,已經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面對新崛起的蒙古軍隊的進攻,金國節節敗退。金宣宗在無可奈何之際,聽信了權臣術虎高琪的建議,轉而與南宋開展,企圖通過攻宋漁利來彌補被蒙古進攻的損失,也好藉此穩定人心。本以為懦弱的南宋只是捏慣了的軟柿子,不料卻遭到了宋軍的有力抵抗,宋、金交界處的一些地方勢力也趁機作亂,而這時的金軍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驍勇。對此,金宣宗感慨地對宰臣說:“江淮之人,向來號稱文弱,但當我軍圍攻他們時,儘管其眾甚困,但脅之使降,卻無一人肯從。而我們的河朔子弟,一直是英雄好漢,現在一碰到蒙古兵,往往出降,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當年不可一世、破遼滅宋的金國為何兵敗如山倒以至被滅國?

金國軍隊

其實,像這樣軍隊的戰鬥力突然增強或陡然衰竭的事例,不僅僅發生在金、宋。比如,二戰時的法國軍隊,不論是投降希特勒的還是追隨戴高樂的,在同盟國和軸心國中,永遠只扮演配角,往往成為最容易突破的薄弱的一環。說這是法國人天性浪漫只會唱情歌不會拿槍吧,卻又不盡然。當年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率領下,橫掃整個歐洲,又是何等的英勇善戰?意大利的黑手黨以胸狠手辣著稱,天下聞名。想想意大利人夠彪悍的,但當他們與希特勒德國打仗時,總是很窩囊。

這是外國的事例,我們這裡也同樣如此 遼國開國之初,在與宋、夏、沙坨諸國的紛爭中,開疆拓土,威風八面。可後來與不足萬人的女真人一交手,稀里嘩啦兵敗如山倒,三年而國滅。清朝“辮子軍”在明末是何等的驍勇,李自成也不是對手,可後來面對八國聯軍簡直是一灘稀泥。

當年不可一世、破遼滅宋的金國為何兵敗如山倒以至被滅國?

蒙古大軍

同一支部隊,前後表現如此大相徑庭,這裡面自然有許多的原因,政治的、軍事的、文化的等等,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視,那就是勇氣。“夫戰,勇氣也。”一次戰鬥,一場戰爭的勝負與軍隊的勇氣是否高漲有著最直接的聯繫。

闍母是完顏阿骨打的異母兄弟,是金國的開國名將。在遼時,闍母以善於以少勝多著稱。而他所以能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把部隊的“氣”提到最高點。一次,他帥軍三千與遼軍三萬對壘。雙方列營後,闍母令士卒全部下馬,“陣於溝塹之間”,斷了自己的退路。他的理論是:“以一擊十,不致之死地,不可使戰也。”並對眾軍士說,今日一戰,如不戰勝,則死無葬身之地。於是士卒人人殊死決戰,終於大勝。這其實和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一樣,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說起來也就是“以氣勝”的戰法。

當年不可一世、破遼滅宋的金國為何兵敗如山倒以至被滅國?

蒙金野狐嶺之戰

金與蒙古的戰爭,按史學家的的說法,其勝負轉折點在於會河川一役。在此刻之前,雖說蒙古軍銳不可擋,但金軍畢竟還在奮力抗擊,有勝有負,國事尚可為。會河川之戰後,金兵兵敗如山倒,金國覆滅遂成定局。這場事關雙方“氣數”的關鍵戰役,其勝敗就是繫於一“氣”字。金軍統帥是完顏承裕。此人頗知兵書,打仗很有一套。他曾經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伐宋時,以騎兵千餘人對宋大將吳曦的五萬人,結果大敗對手,追奔四十里堡鎮,拔六城,一時聲名大振。但他在與蒙古軍的接戰中,卻負多勝少。尤其在野狐嶺一戰中大敗虧輸,喪師數萬,從此一見蒙古軍但心寒氣短,不敢交戰。

會河川一戰,完顏承裕先是退守至宣平。縣中士紳請以士兵為前鋒,以行省兵為聲援,與蒙古兵一決。但承裕卻“畏怯不敢用”,只問此處有沒有逃跑的小路。士紳們說,這裡的溪澗曲折,我們盡知,但你不用地利來力戰,卻當作逃跑的後門,安得不敗?果然,當夜間承裕帥兵奔走時,為蒙古兵掩殺,數萬大軍盡沒於會川河。承裕“僅脫身”。蒙古兵乘勢入居庸關,金國大勢已去。《金史》評價說:“曹劌有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夫兵以氣為主,會河川之役,承裕沮喪不可復振,金之亡國,兆於此焉。”

當年不可一世、破遼滅宋的金國為何兵敗如山倒以至被滅國?

狄青

蘇軾說:“戰以勇為主,以氣為決。”馮夢龍說:“戰以氣為主,氣勇則勝,氣衰則敗。”歷史上有些軍事家為了提高部隊的士氣不惜用詭計。傳說宋代名將狄青就很擅長這個。狄青本是一白面書生,他覺得如此形象不足以懾敵振眾,為奪敵之氣,在陣前就戴了一個青面獠牙的面具。更有名的一個故事是,狄青有次出征西夏時,尹敵人勢大,戰鬥凶險,士兵甚是驚疑。狄青在徵前說了一通敵軍必敗我軍必勝之類的話後,起誓說:“如我軍取勝,則我撒出的銅錢立起。”勝利後,有人揭開幕布,才發現這些銅錢早就已經鑄在地上。

孟子說:“吾養吾浩然之氣。”氣,實已成了最高境界的象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