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1086年5月21日,北宋的天空暗淡無光,一顆巨星遽然隕落。在江寧定林寺的半山園裡,一顆異於常人的大腦停止了思考,北宋政壇叱吒風雲的巨人王安石走完了他風風雨雨的一生,從此再無王荊公。悲哉!

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1

消息傳到了北宋政治中心汴京,聽到報告的司馬光竟然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個政治上最強悍的對手終於死了,他終於不用擔心他捲土重來了。這一生中,司馬光沒有瞧得上第二個人,蘇軾在他的眼裡也不過是能寫寫詩填填詞的文人,但是,這個剛剛離世的人,在他心裡就是一座高峰,一座令人崇敬又害怕又不服的高峰!

在洛陽等待了15年,司馬光終於捲土重來,入閣拜相。甫一主政,他就著手廢掉王安石的新法,他必須這樣做,不這樣做,王安石這個名字,將永遠遮蔽他司馬光的光輝!

現在,他死了,永遠地不會來到汴京,自己也再無如此強悍的對手了。他應該高興得手舞足蹈才是,可是,他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心中充滿了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失落感,也許是惺惺相惜,也許是獨孤求敗再無對手的遺憾。在他心中,竟然莫名地有一種世無王安石人生還有什麼意義的奇怪念頭!

這就是聽到王安石去世後司馬光的複雜心態,過了半晌,才想起報告地人還在等著他發話,這才睜開半閉的眼睛,無力地說了兩個字:厚葬!

此刻,他的腦子裡都是王安石,他想起二十多歲時,初識王安石於歐陽修府上,那個不修邊幅的黑臉,總是悶聲不響地坐著,好像從來沒有停止過一秒鐘的思考。他不像蘇軾章惇,搶著說話,惹人煩。可是,只要他一說話,必有高論,令人折服。

那一次見面,他給他的印象就是特立獨行,膽大,別人只敢在心裡想想的話,他都敢說出來。同樣的意思,從別人嘴裡說出來肯定是大逆不道,但是,從王安石嘴裡出來,就無可辯駁,他太善辯了。才思敏捷,當世無人能敵。但他的志趣不在寫詩填詞上,但只要偶爾為之,便是佳作。

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就說那次在歐陽修家裡的命題作文比賽吧,歐陽公府上有一幅猛虎圖,歐陽公就以此畫為題,讓在場的人作一首詩,司馬光記得,當時除了自己外,還有梅堯臣、沈括和曾鞏,對了,還有當時文名不小的人稱文章快手的劉敞。

這劉敞,寫詩作文往往不假思索文不加點,每次文人聚會寫詩填詞,都是第一個交卷,所以被大家稱為快手劉。

但是,這次快手劉變成了快手王,王安石在其他人還在思索詞句時,早已落筆成詩:

壯哉非羆亦非貙,日光夾鏡當坐隅。

橫行妥尾不畏逐,顧盼欲去仍躊躇。

卒然我見心為動,熟視稍稍摩其須。

固知畫者巧為此,此物安肯來庭除。

想當盤礴欲畫時,睥睨眾史如庸奴。

神閒意定始一掃,功與造化論錙銖。

悲風颯颯吹黃蘆,上有寒雀驚相呼。

槎牙死樹鳴老烏,向之俛噣如哺鶵。

山牆野壁黃昏後,馮婦遙看亦下車。

眾人無不停筆圍攏觀瞻,一股豪氣直衝霄漢,只有胸中藏有特大志向的人,才能寫出如此豪氣之詩,且古風習習。

司馬光當時的感覺是正確的。自古以來,為寫詩而寫詩的人,只能寫出華篇如司馬相如之賦,卻寫不出巨章。民國文章聖手、領袖文膽陳布雷,看了毛澤東的新年獻詞後還敢勉強動筆成章,看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後,儘管蔣介石再三催促,也不敢動筆,胸中存不下萬里江山,哪來的筆下風雷激盪!

以至於老蔣責怪說“黨國這麼多大才,怎麼就比不了一個毛澤東”時,陳布雷唯一一次頂撞道:“人家是自己寫的”,老蔣當時都下不了臺。老蔣的文章,絕大多數是陳布雷所寫,所以才有這樣一句頂撞。

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這裡,我們不妨把毛澤東的這首《沁園春·雪》附錄於此,再一次領略偉人詩詞的雄偉魅力吧。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原作:原驅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原作: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想到詩詞比賽,司馬光又想起了王安石那首轟動京城傳遍全國的《明妃曲》來。那也是一次文學比賽,當時也有曾鞏等人,司馬光不在現場,是曾鞏幾個文學青年自己在一起玩的。王安石也是第一個成詩,而且是一口氣寫了兩首。大家一看,正在動筆的,當時就把詩稿扔進了廢紙簍裡,沒有動筆也就不敢再動筆了。

司馬光是第二天讀到那首《明妃曲》的,他實在欽佩他的大膽,真的是什麼都敢說。自漢以降,寫明妃的文人無數,可是,沒有一個人敢說胡人對昭君有恩,大漢皇帝對明妃“恩淺”,也只有這個王安石了。也不知他腦子裡怎麼就把阿嬌跟明妃聯繫到了一起,竟然說被金屋藏嬌的阿嬌,永遠不如遠嫁漠北和親的昭君幸福。

奇談怪論,可是,確實都是事實,唉,無奈,才高若此,真的沒辦法按常理視之!

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司馬光當然誓死不會同意王安石的觀點,他從小接受的教育不允許他有這樣的思想,可是,事實何嘗又不是如此呢?司馬光對王安石的《明妃曲》讚賞不已,卻又不認可。這是相矛盾的,他自己都不知道這樣矛盾的兩面,怎麼會在他一個人身上同時存在!

我們也來看看這首《明妃曲》吧,體會體會司馬光的感受。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這兩首詩一出,一時興起寫明妃的時尚,文壇領袖歐陽修和了王安石兩首,寫的特別精緻,司馬光也私下寫了,但自覺怎麼也趕不上王安石。

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2

宰相府裡,司馬光說了“厚葬”兩字後,就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中,愛恨交織。他們倆開始可是好的不得了的好朋友,可是,因為政治上的對立,終於分道揚鑣,成了一對死對頭。不堪回首,不堪回首啊!

司馬光“厚葬”兩字,以文書的形式,傳到了蘇軾手裡。此時正是高滔滔,也就是英宗皇帝的皇后聽政時期,小皇帝趙煦只有十來歲,神宗皇帝趙頊掛了,她也就衝到前臺了。神宗時期,她就一直反對王安石變法,可是插不進手,趙頊一死,她就讓司馬光當了宰相,一項一項廢除了王安石的新法。

她的文學偶像蘇軾也被調到了中央,此時正任中書舍人、皇帝侍讀,也就是皇帝的老師,這可是個非常重要的職務,她想通過蘇軾,影響皇帝,等自己百年之後,還能繼續自己的政策。

當下,她下了一道手諭,要蘇軾起草一道誥命,追贈王安石為太傅。死了死了,看在王安石為朝廷弄了那麼多的錢份上——現在王公大臣吃的喝的,不都是在享受王安石變法的好處嗎?被罵的是王安石,享受的卻是他們——死後贈一個太傅,也不過分。

這女人很會來事,王安石活著時,不論大臣們怎麼罵王安石,她都默認。只要是不好的,都往王安石頭上推,她從來不說什麼,畢竟她要這些人給自己幹事。王安石時代已經過去了,就讓他揹著罵名,終老江南吧。

現在,王安石的死對頭司馬光都說“厚葬”,自己當然不能反對,所以立馬就下了手諭,要蘇軾寫一份誥命。

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3

蘇軾也已得知了王安石的死訊,這麼個大人物,雖然已經不是當朝宰相了,但是朝廷每一天上朝開會,都要提到王安石若干次,成了朝廷議事繞不過的坎。

每天朝會時,都有人因為王安石吵架,有時甚至上演全武行。蘇軾也感到好笑,也很無力,他幾次向太后遞交辭呈,離開這裡,到地方去任職,他真不想幹現在這差事。

就在前兩天,當作太后的面,他也因為王安石跟司馬光吵起來了。是的,王安石變法時,自己確實堅決反對,對頒佈的法律都不滿意。可是,這麼多年的事實證明,新法並非一無是處,有很多合理之處,再說,誰也搗鼓不出來只有利沒有弊的制度啊。

自己以前年輕氣盛,一概反對,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覺得自己原來太理想化,所以,這次到中央來任職,他是想跟司馬光一道,研究王安石新法中合理的部分加以保留,不合理的部分廢除。王安石的智慧,是當世無雙的,他們能做的,就是繼承好的,剔除不好的。

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可是,他又一次想錯了,司馬光根本不是這個意思,他無論如何也想不通,司馬光為何一定要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很多法律條文,對國家發展絕對是利大於弊的,怎麼可以一概廢除呢?

就因為這件事,他跟司馬光當著太后的面吵了起來,太后只是勸和了他們,顯然,太后更聽司馬光的,雖然太后是自己的鐵桿粉絲,但是那只是文學上的事,政事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也因為這件事,他被不少朝廷大員責罵,說他立場不堅定,其實,說到底,這些人不過是追隨司馬光罷了,畢竟他是當朝宰相,握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趨炎附勢之人,任何時候都不會少!

這些,都讓他很鬱悶,現在,聽到了王安石去世的消息,他心情跌落到了冰點,當時還有很多人認為,這個巨人還會出仕挽回頹勢,現在看來,一切都隨風飄逝了。

一年多以前,蘇軾從黃州調到汝州時,專門繞道江寧去看望了老宰相,當時王安石身體雖然已病,但精神很好,好像看淡了世事。他們談詩論酒,詩詞唱和。他記得當時和了老宰相的詩《北山》,老宰相非常高興,稱讚不已。

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老宰相的《北山》他現在都能背誦出來: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灩灩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從詩中一下就可以感受到,老宰相迴歸山林後,心情閒適,每每徜徉在鐘山腳下,秦淮河畔,沒有一點失意的頹唐和幽怨。離開權力中心,在痛失愛子的打擊下,尚能有如此心胸,世間稀罕啊。

此時,蘇軾含淚吟詠出自己和老宰相的詩來: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江寧一面,恩恩怨怨已如過眼煙雲隨風飄逝,兩位大文豪執手相惜,“從公已覺十年遲”,是蘇軾的真實心理寫照。

可是,這才兩年不到,怎麼就撒手人寰了呢?其實,蘇軾又何須問,他自己就很清楚,一是神宗的死,對老宰相的打擊太大,從古至今,沒有一對君臣,能如神宗和王安石那樣配合默契無話不說。二是,看到自己嘔心瀝血制訂的新法,全都被廢除了,任誰也受不了!

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4

蘇軾淚水長流,提起筆來,筆墨與淚水一起揮灑,一篇誥命文已然寫就。全文如下(請允許我先錄文言文,之後會翻譯一下的,別急,稍候):

敕:朕式觀古初,灼見天命。將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用能於期歲之間,靡然變天下之俗。

具官王安石,少學孔孟,晚師瞿聃。罔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陳跡,作新斯人。屬熙寧之有為,冠群賢而首用。信任之篤,古今所無。方需功業之成,遽起山林之興。浮雲何有,脫屣如遺。屢爭席於漁樵,不亂群於麋鹿。進退之美,雍容可觀。

朕方臨御之初,哀疚罔極。乃眷三朝之老,邈在大江之南。究觀規摹,想見風采。豈謂告終之問,在予諒暗之中。胡不百年,為之一涕。於戲!死生用舍之際,孰能違天?贈賻哀榮之文,豈不在我!寵以師臣之位,蔚為儒者之光。庶幾有知,服我休命。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蘇軾怎麼能用“敕”“朕”呢,這些都是皇帝專用的啊。是的,蘇軾負責起草文稿的,這是為皇帝寫的,是要以皇帝名義發佈的。敕,就是皇帝發佈的命令。

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下面,我把這篇誥命文翻譯一下,跟讀者諸君一起欣賞(不是逐字翻譯,那樣就沒有意思了):

大宋皇帝敕令:從古至今,只要是歷史的重要時刻緊要關頭,必然有天才降臨。這些天才,學貫古今,名揚四海,智力超群,口才絕卓,文采蓋世,行動如風。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改變天下風俗,引領著社會前進的方向。

熙寧時期的王安石就是這樣的天才之人,他少學孔孟,老從道佛,他用全新的思想教育和引導幹部和百姓,受到皇帝前所未有的信任。他視富貴如浮雲,辭高官如脫鞋,飄然而去歸隱山林。無論為官為民,都是道德楷模,人倫模範。

我剛剛登基當皇帝,特別想念王安石這樣的天才賢臣,他雖然遠在江南的江寧,但我一直在研究他的治國方略,希望一睹他的風采。誰知道,他竟然與世長辭了。老天,為何如此無情,不讓這樣的天才長命百歲呢?我真的悲慟至極,大哭不止,老天啊,怎麼可以這樣呢!

唉,生死有命,天意難違,我能做的,就是追贈王安石為太傅,讓天下人以他為榜樣,向他學習。荊公,如果您泉下有知,就請接受吧……

很難想象,這樣一篇評價高聳入雲的文章,出自一位曾經激烈反對他的人之手。當初蘇軾一直都是跟王安石對著幹的,還有他老爸蘇洵弟弟蘇轍,也都是看王安石不順眼的。如今,時過境遷,王安石在蘇軾心裡,已經成了一座高不可攀的豐碑。

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寫好誥文後,蘇軾又讀了兩遍,感覺很滿意,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老宰相了。但他也有點擔心,怕高太后那裡通不過,他倒是沒想過那個十來歲的小皇帝的意見,雖然這篇誥文是以他名義發佈的。

文稿送到朝廷後,高太后覺得評價太高了,小皇帝看了卻大加讚賞。小皇帝很少看大臣送上來的文件,但是這次竟然細細看了。見皇帝如此,太后也就不再說什麼了。大事自己都做主了,就順了小皇帝一次心願吧。就這樣,這篇文稿一字不易,按照蘇軾起草的原文,著人趕赴江寧到王安石家宣佈了。

其實,當時的大臣包括蘇軾都小看小皇帝趙煦了,這小子聰明伶俐,小小年紀什麼都能看得透,遇到朝廷議事,從來不開口,都聽太后的,他心裡有數就是不說。

一次太后問他對一件事的意見,他說,我只看到那麼多屁股。大臣們都以為他不懂什麼,其實他是在表達自己不滿,因為在朝廷上,太后和皇帝是並排坐在左右兩邊的,大臣們都沒眼看小皇帝,都面向太后,小皇帝自然只能看到那麼多屁股。十來歲的孩子,有如此心機,懂得保護自己,裝傻等待時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高太后死後,小皇帝親政,是為宋哲宗。他一當政,就起用新黨,國號也改了,太后用的一班大臣全部貶謫。哲宗最遺憾的,就是王安石死的太早了。蘇軾也被哲宗貶去了海南島,其實他是冤枉的,他跟司馬光等舊黨是有區別的。據說,哲宗對他的這位老師,最滿意的一點,就是寫了這篇完全表達了自己心願的誥文,僅從這一點上來說,蘇軾跟自己的這位學生,也心意相通了一回。

皇帝點贊司馬光同意,蘇軾這篇文章,讚美了他們的對頭王安石

參考文獻:

劉小川 ,《品中國文人》,上海文藝出版社

安開學,《王安石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胡明剛,《蘇軾傳》,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遊國恩等,《中國文學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

鄭天挺,《資治通鑑選》,中華書局

版權說明:

本文為史上文人那點事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品,否則保留追究侵權的權利。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軍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本號以顯微的眼光,扒開歷史細節,每天為大家奉獻有趣精彩的文化歷史文章,懇請讀者諸君關注賬號“史上文人那點事”。您的點贊、轉發、評論,是對筆者最好的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