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數學成績為什麼都那麼好

數學 教育 吳國平數學教育 吳國平數學教育 2017-10-13

別人家的孩子,數學成績為什麼都那麼好

作為家長、教師,或是學生自己,是否遇見過這樣的情況:

讓學生及時完成作業,他嘴裡說知道了,卻遲遲不動筆,或是說作業很簡單,來得及;

讓學生要改掉粗心毛病,他卻說這是運氣問題,下回仔細點就不會出錯,然而還是會出錯;

讓學生多多掌握好基礎知識內容,他說基礎知識都知道的,就是難題不會,專攻難題就好了,但一遇難題就出錯;

讓學生不懂就看書,多看看例題,他卻說書本上內容太簡單,早就知道,或直接說考試不會考這麼簡單的知識;

讓學生做完作業後多進行解題反思,或是多努力一些,他總會說知道了或我累了,等會再做這些事,然後就是一動不動。

等等這些問題經常困擾著我們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數學學習,若學生缺乏內在的主動學習基因,缺乏對數學學習的正確認識,很容易走上一個“偏門”,忽視數學學習的正確方法,最終影響數學成績和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

很多學生從小就開始就被灌輸數學學習要多做題的思想,數學課堂教學經常強調數學學習要學會多做題、多解題,這樣才能逐漸提高數學成績。以至於這讓很多人形成一個誤解“數學學習=多做題”,即只要多做題,數學成績肯定就會上去。如果一個人的數學成績不夠好、考試考砸了,肯定就會被認為題目沒做夠,要去“刷”更多的數學題目,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讓數學學習不斷陷入“題海戰術”當中。

別人家的孩子,數學成績為什麼都那麼好

長此以往,很多人的數學學習價值觀就產生扭曲,逐漸偏離正常軌道,如:

數學不懂,就多做題;

數學學不會,就多做題;

數學成績不好,就多做題;

.........................................................

於是乎多做題、多刷題成為了數學學習的真理,只要多做題數學成績肯定就能上去。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很多數學課堂教學也“鼓吹”這樣的數學學習方式,講解完數學相關知識點之後,就佈置大量的作業、習題訓練等等來提高數學成績。在不斷的習題訓練過程中,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慢慢的被消磨,學生對數學認識的越來越模糊,最終很多人一畢業,都會感嘆一句:學了那麼多數學知識,做那麼多題,走上社會有什麼用?

因此,在“數學學習=多做題”這樣的理念影響之下,如果我們讓學生多學點數學、多掌握點方法的時候,很多學生可能就會認為我們只是讓他們多做點數學題目而已。

別人家的孩子,數學成績為什麼都那麼好

數學是什麼?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從某種角度看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在人類歷史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最簡單一點,數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實際生活當中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就是看一個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水平的高低。如圖形轉換能力、數學語言轉換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代數推理能力等等,這些數學能力的掌握需要我們通過知識的學習過程、方法技巧掌握的過程、習題訓練等等一系列有計劃的學習過程來實現。

數學王國是由無數個數學知識點構成,任何一個知識點的產生過程就像一部數學簡史,歷經幾代數學家不懈的努力才能建立起來。現代數學教育,或許沒必要讓學生一點一滴的去感受任何知識產生的過程,但也不能直接忽視知識產生的經歷。知識點本身是生硬的,讓學生直接死記硬背知識只會忽視學習數學的樂趣。課堂教學建立適當的教學情境,讓我們的學生切身去感受知識的產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建立過程,這樣不僅能更好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同時更能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運用,培養探索創新等能力。

別人家的孩子,數學成績為什麼都那麼好

大部分學生經歷教學情境這一教學環節,只能“硬性”記住相關的知識內容,但離運用還有點遠,無法獨立運用這些知識內容去解決問題。因此,課本上就安排了一些例題和課後習題來幫助大家進一步鞏固好知識,同時掌握好相應的學習方法技巧,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過程就相當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過程,但實際上很多人卻把例題的學習和課後習題訓練,變成追求正確答案、做題的過程,忽視知識能力的培養。

如果我們在課堂上沒掌握好相應的方法技巧,而只是死記硬背一堆知識點,那麼回家作業只能邊翻書邊解題,不僅做的累,而且效果差,想通過解題來提高數學能力,就變得非常困難。

數學學習需要解題,要想學會運用知識去正確解決問題,那需要通過多解題才能實現,但“數學學習≠解題”、“多解題≠好成績”。解題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各種數學能力,提高數學成績,前提條件是你要能從解題中學到方法,感受知識的運用,學會解題反思,學會提煉數學思想方法精髓等等,那麼這樣的數學解題、數學學習,才能穩步提高你的數學成績,避免陷入無止境的“題海戰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