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

青年作家雙雪濤在他的一篇小說裡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某天早上上班前對自己的孩子說,你一定要考上市裡的重點中學。孩子小心翼翼的問:”如果我沒考上呢?“那位媽媽面無表情的說:“那我就不活了。”說完把圍巾往身後一甩,絕然地走出家門,孩子驚愕的站在那裡,無語凝噎。

這雖然是小說裡的情節,但是它生動的反應了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那就是:學習大過天。你可以什麼都不會,但是你得會學習。其他方面的差可以容忍,唯獨學習差忍無可忍,不可能忍。

培養孩子是家長的終生事業

對於很多的中國家長來說,孩子的學習不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甚至有的家長把它當成了畢生的事業。

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媽媽就不再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成長中。小學的時候負責接送、課外培優、興趣拓展,孩子上課,她也上課。孩子做作業,她在旁邊監督。

到了中學,如果是住讀,還要跟著陪讀。在學校附近租一間房子,負責幫孩子洗衣做飯,再在附近找一份工作,工資多少沒關係,主要是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孩子上學去了,她就上班。孩子回來了,就端出可口的飯菜,從初中到高中,六年時間從不間斷,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直到考上大學,陪讀生涯才能宣告結束。可惜大學不方便陪讀,如果條件允許,我猜那些媽媽們恨不得跟到外地,把陪讀進行到底。

"

青年作家雙雪濤在他的一篇小說裡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某天早上上班前對自己的孩子說,你一定要考上市裡的重點中學。孩子小心翼翼的問:”如果我沒考上呢?“那位媽媽面無表情的說:“那我就不活了。”說完把圍巾往身後一甩,絕然地走出家門,孩子驚愕的站在那裡,無語凝噎。

這雖然是小說裡的情節,但是它生動的反應了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那就是:學習大過天。你可以什麼都不會,但是你得會學習。其他方面的差可以容忍,唯獨學習差忍無可忍,不可能忍。

培養孩子是家長的終生事業

對於很多的中國家長來說,孩子的學習不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甚至有的家長把它當成了畢生的事業。

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媽媽就不再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成長中。小學的時候負責接送、課外培優、興趣拓展,孩子上課,她也上課。孩子做作業,她在旁邊監督。

到了中學,如果是住讀,還要跟著陪讀。在學校附近租一間房子,負責幫孩子洗衣做飯,再在附近找一份工作,工資多少沒關係,主要是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孩子上學去了,她就上班。孩子回來了,就端出可口的飯菜,從初中到高中,六年時間從不間斷,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直到考上大學,陪讀生涯才能宣告結束。可惜大學不方便陪讀,如果條件允許,我猜那些媽媽們恨不得跟到外地,把陪讀進行到底。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一般人真的無法想象中國的家長們擁有怎樣的神通。我說幾件我身邊是事吧。有個孩子的家長,曾經是中學的物理老師,因為家裡拆遷有了一大筆錢,就辭去了教室的職業,專職培養孩子。孩子在外培優,他就坐在教室的後面一起聽課。有一次,老師點他的孩子上黑板做一道數學題,孩子半天沒做出來。急的這麼爸爸在下面哇哇亂叫。他越上火,孩子越緊張,最後這位爸爸竟然自己衝上講臺,砍瓜切菜似的把題給解出來了。

還有一位家長媽媽,從三歲起她就跟這孩子學英語,從應試教育到口語訓練,一節課不落。初三結業的時候,培優機構的外籍老師在最後一節課上深情地點評每一位同學,跟每一位家長彙報孩子的學習情況。當然有中方的老師幫助翻譯,不然家長們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唯獨這位家長媽媽對翻譯做出制止的手勢,示意不用她翻譯。隨後發生的一幕讓所有人驚呆了:她竟然用流利的英語跟外籍教室進行無障礙交流。

外國人都知道中國的孩子善於學習,他們不知道,中國家長在學習能力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家長們普遍的錯誤觀念

在培優上,中國的家長經常犯兩個普遍的錯誤,這兩個錯誤不糾正,將會摧殘和傷害更多的中國寶寶。

"

青年作家雙雪濤在他的一篇小說裡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某天早上上班前對自己的孩子說,你一定要考上市裡的重點中學。孩子小心翼翼的問:”如果我沒考上呢?“那位媽媽面無表情的說:“那我就不活了。”說完把圍巾往身後一甩,絕然地走出家門,孩子驚愕的站在那裡,無語凝噎。

這雖然是小說裡的情節,但是它生動的反應了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那就是:學習大過天。你可以什麼都不會,但是你得會學習。其他方面的差可以容忍,唯獨學習差忍無可忍,不可能忍。

培養孩子是家長的終生事業

對於很多的中國家長來說,孩子的學習不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甚至有的家長把它當成了畢生的事業。

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媽媽就不再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成長中。小學的時候負責接送、課外培優、興趣拓展,孩子上課,她也上課。孩子做作業,她在旁邊監督。

到了中學,如果是住讀,還要跟著陪讀。在學校附近租一間房子,負責幫孩子洗衣做飯,再在附近找一份工作,工資多少沒關係,主要是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孩子上學去了,她就上班。孩子回來了,就端出可口的飯菜,從初中到高中,六年時間從不間斷,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直到考上大學,陪讀生涯才能宣告結束。可惜大學不方便陪讀,如果條件允許,我猜那些媽媽們恨不得跟到外地,把陪讀進行到底。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一般人真的無法想象中國的家長們擁有怎樣的神通。我說幾件我身邊是事吧。有個孩子的家長,曾經是中學的物理老師,因為家裡拆遷有了一大筆錢,就辭去了教室的職業,專職培養孩子。孩子在外培優,他就坐在教室的後面一起聽課。有一次,老師點他的孩子上黑板做一道數學題,孩子半天沒做出來。急的這麼爸爸在下面哇哇亂叫。他越上火,孩子越緊張,最後這位爸爸竟然自己衝上講臺,砍瓜切菜似的把題給解出來了。

還有一位家長媽媽,從三歲起她就跟這孩子學英語,從應試教育到口語訓練,一節課不落。初三結業的時候,培優機構的外籍老師在最後一節課上深情地點評每一位同學,跟每一位家長彙報孩子的學習情況。當然有中方的老師幫助翻譯,不然家長們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唯獨這位家長媽媽對翻譯做出制止的手勢,示意不用她翻譯。隨後發生的一幕讓所有人驚呆了:她竟然用流利的英語跟外籍教室進行無障礙交流。

外國人都知道中國的孩子善於學習,他們不知道,中國家長在學習能力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家長們普遍的錯誤觀念

在培優上,中國的家長經常犯兩個普遍的錯誤,這兩個錯誤不糾正,將會摧殘和傷害更多的中國寶寶。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一是範圍大而廣。不但要夯實基礎教育,還要同步推進素質教育,不但要德智體全面發展,還要詩書畫樣樣精通;不但要把鋼琴彈好,期望誕生第二個朗朗,還要學習編程,說不定第二個馬雲正走在成功的路上。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個視頻,一個大人問一個十來歲的小朋友,你下午準備去哪裡玩?那個孩子委屈地哭了,他說:下午還要去培優,我今天一共要培六門!

有網友留言說,看完視頻鼻子一酸,心裡特別不是滋味,覺得現在的小孩太累了。

二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選科目。孩子喜歡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覺得有用。我認識一個家長,他家孩子數學成績不是很好,本來應該補習下學校的課程,結果他給孩子補習奧數,說奧數學好了可以彌補課堂數學的不足。

他的孩子特別喜歡打籃球,夢想成為象科比一樣的體育明星,結果他說將來沒準備走體育競技之路,硬是逼著孩子學吉他。孩子雖然不願意,但是迫於大人的權威和壓力也只能把真實的想法埋在心底。

你說這樣的格局怎麼能怎麼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來呢?

家長的焦慮帶來的惡果

記得前兩年上海有則新聞,2歲半的小朋友東東成片地掉頭髮,帶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斑禿。醫生追問才發現,東東的家長給他報了5個補習班,導致東東過於焦慮,從而發生了上述病症。

武漢晚報也曾刊登過一條新聞,9歲女孩童童在一所重點小學讀三年級,某天她的媽媽發現孩子的眉毛和睫毛沒了,頭上也禿了,現出涼快觸目驚心的“空地”。原來是童童的媽媽給她報了6門培優課程,因為內心焦慮又無處訴苦,導致壓力過大,才會做出這種自殘的舉動。醫生問她拔頭髮的時候疼不疼,她說疼嗎,但是心裡要好受些。

因過多的培優導致的兒童焦慮、抑鬱的新聞不勝枚舉,甚至有的孩子愚蠢地選擇了自殺,導致一個家庭陷入痛苦的深淵,留下的傷痛永遠都無法平復。

"

青年作家雙雪濤在他的一篇小說裡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某天早上上班前對自己的孩子說,你一定要考上市裡的重點中學。孩子小心翼翼的問:”如果我沒考上呢?“那位媽媽面無表情的說:“那我就不活了。”說完把圍巾往身後一甩,絕然地走出家門,孩子驚愕的站在那裡,無語凝噎。

這雖然是小說裡的情節,但是它生動的反應了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那就是:學習大過天。你可以什麼都不會,但是你得會學習。其他方面的差可以容忍,唯獨學習差忍無可忍,不可能忍。

培養孩子是家長的終生事業

對於很多的中國家長來說,孩子的學習不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甚至有的家長把它當成了畢生的事業。

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媽媽就不再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成長中。小學的時候負責接送、課外培優、興趣拓展,孩子上課,她也上課。孩子做作業,她在旁邊監督。

到了中學,如果是住讀,還要跟著陪讀。在學校附近租一間房子,負責幫孩子洗衣做飯,再在附近找一份工作,工資多少沒關係,主要是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孩子上學去了,她就上班。孩子回來了,就端出可口的飯菜,從初中到高中,六年時間從不間斷,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直到考上大學,陪讀生涯才能宣告結束。可惜大學不方便陪讀,如果條件允許,我猜那些媽媽們恨不得跟到外地,把陪讀進行到底。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一般人真的無法想象中國的家長們擁有怎樣的神通。我說幾件我身邊是事吧。有個孩子的家長,曾經是中學的物理老師,因為家裡拆遷有了一大筆錢,就辭去了教室的職業,專職培養孩子。孩子在外培優,他就坐在教室的後面一起聽課。有一次,老師點他的孩子上黑板做一道數學題,孩子半天沒做出來。急的這麼爸爸在下面哇哇亂叫。他越上火,孩子越緊張,最後這位爸爸竟然自己衝上講臺,砍瓜切菜似的把題給解出來了。

還有一位家長媽媽,從三歲起她就跟這孩子學英語,從應試教育到口語訓練,一節課不落。初三結業的時候,培優機構的外籍老師在最後一節課上深情地點評每一位同學,跟每一位家長彙報孩子的學習情況。當然有中方的老師幫助翻譯,不然家長們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唯獨這位家長媽媽對翻譯做出制止的手勢,示意不用她翻譯。隨後發生的一幕讓所有人驚呆了:她竟然用流利的英語跟外籍教室進行無障礙交流。

外國人都知道中國的孩子善於學習,他們不知道,中國家長在學習能力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家長們普遍的錯誤觀念

在培優上,中國的家長經常犯兩個普遍的錯誤,這兩個錯誤不糾正,將會摧殘和傷害更多的中國寶寶。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一是範圍大而廣。不但要夯實基礎教育,還要同步推進素質教育,不但要德智體全面發展,還要詩書畫樣樣精通;不但要把鋼琴彈好,期望誕生第二個朗朗,還要學習編程,說不定第二個馬雲正走在成功的路上。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個視頻,一個大人問一個十來歲的小朋友,你下午準備去哪裡玩?那個孩子委屈地哭了,他說:下午還要去培優,我今天一共要培六門!

有網友留言說,看完視頻鼻子一酸,心裡特別不是滋味,覺得現在的小孩太累了。

二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選科目。孩子喜歡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覺得有用。我認識一個家長,他家孩子數學成績不是很好,本來應該補習下學校的課程,結果他給孩子補習奧數,說奧數學好了可以彌補課堂數學的不足。

他的孩子特別喜歡打籃球,夢想成為象科比一樣的體育明星,結果他說將來沒準備走體育競技之路,硬是逼著孩子學吉他。孩子雖然不願意,但是迫於大人的權威和壓力也只能把真實的想法埋在心底。

你說這樣的格局怎麼能怎麼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來呢?

家長的焦慮帶來的惡果

記得前兩年上海有則新聞,2歲半的小朋友東東成片地掉頭髮,帶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斑禿。醫生追問才發現,東東的家長給他報了5個補習班,導致東東過於焦慮,從而發生了上述病症。

武漢晚報也曾刊登過一條新聞,9歲女孩童童在一所重點小學讀三年級,某天她的媽媽發現孩子的眉毛和睫毛沒了,頭上也禿了,現出涼快觸目驚心的“空地”。原來是童童的媽媽給她報了6門培優課程,因為內心焦慮又無處訴苦,導致壓力過大,才會做出這種自殘的舉動。醫生問她拔頭髮的時候疼不疼,她說疼嗎,但是心裡要好受些。

因過多的培優導致的兒童焦慮、抑鬱的新聞不勝枚舉,甚至有的孩子愚蠢地選擇了自殺,導致一個家庭陷入痛苦的深淵,留下的傷痛永遠都無法平復。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理性的選擇培優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在課堂學習之外,種類繁雜的培優機構為家長和孩子們提供了更多選擇。孩子們可以更早的接觸各種知識,更好、更系統的學習各種技能,這是時代帶給每個家庭的福利。我們應該為之慶幸。

但是,社會的發展一方面帶來了便捷的學習途徑,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壓力。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的成材與否與家長的投入和重視程度息息相關。一方面,家長們要給孩子幸福快樂的童年,另一方面,教育的不作為必將導致孩子的生存技能差強人意,使得孩子在參與社會競爭時處於劣勢地位。社會把壓力傳導給家長,家長只能把這種壓力轉移給孩子。

於是,我們才看到很多家長急火攻心,採取“廣種薄收”的態度,儘可能多的讓孩子掌握各種技能。希望他們走入社會能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脫離底層的艱難。

"

青年作家雙雪濤在他的一篇小說裡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某天早上上班前對自己的孩子說,你一定要考上市裡的重點中學。孩子小心翼翼的問:”如果我沒考上呢?“那位媽媽面無表情的說:“那我就不活了。”說完把圍巾往身後一甩,絕然地走出家門,孩子驚愕的站在那裡,無語凝噎。

這雖然是小說裡的情節,但是它生動的反應了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那就是:學習大過天。你可以什麼都不會,但是你得會學習。其他方面的差可以容忍,唯獨學習差忍無可忍,不可能忍。

培養孩子是家長的終生事業

對於很多的中國家長來說,孩子的學習不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甚至有的家長把它當成了畢生的事業。

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媽媽就不再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成長中。小學的時候負責接送、課外培優、興趣拓展,孩子上課,她也上課。孩子做作業,她在旁邊監督。

到了中學,如果是住讀,還要跟著陪讀。在學校附近租一間房子,負責幫孩子洗衣做飯,再在附近找一份工作,工資多少沒關係,主要是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孩子上學去了,她就上班。孩子回來了,就端出可口的飯菜,從初中到高中,六年時間從不間斷,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直到考上大學,陪讀生涯才能宣告結束。可惜大學不方便陪讀,如果條件允許,我猜那些媽媽們恨不得跟到外地,把陪讀進行到底。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一般人真的無法想象中國的家長們擁有怎樣的神通。我說幾件我身邊是事吧。有個孩子的家長,曾經是中學的物理老師,因為家裡拆遷有了一大筆錢,就辭去了教室的職業,專職培養孩子。孩子在外培優,他就坐在教室的後面一起聽課。有一次,老師點他的孩子上黑板做一道數學題,孩子半天沒做出來。急的這麼爸爸在下面哇哇亂叫。他越上火,孩子越緊張,最後這位爸爸竟然自己衝上講臺,砍瓜切菜似的把題給解出來了。

還有一位家長媽媽,從三歲起她就跟這孩子學英語,從應試教育到口語訓練,一節課不落。初三結業的時候,培優機構的外籍老師在最後一節課上深情地點評每一位同學,跟每一位家長彙報孩子的學習情況。當然有中方的老師幫助翻譯,不然家長們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唯獨這位家長媽媽對翻譯做出制止的手勢,示意不用她翻譯。隨後發生的一幕讓所有人驚呆了:她竟然用流利的英語跟外籍教室進行無障礙交流。

外國人都知道中國的孩子善於學習,他們不知道,中國家長在學習能力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家長們普遍的錯誤觀念

在培優上,中國的家長經常犯兩個普遍的錯誤,這兩個錯誤不糾正,將會摧殘和傷害更多的中國寶寶。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一是範圍大而廣。不但要夯實基礎教育,還要同步推進素質教育,不但要德智體全面發展,還要詩書畫樣樣精通;不但要把鋼琴彈好,期望誕生第二個朗朗,還要學習編程,說不定第二個馬雲正走在成功的路上。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個視頻,一個大人問一個十來歲的小朋友,你下午準備去哪裡玩?那個孩子委屈地哭了,他說:下午還要去培優,我今天一共要培六門!

有網友留言說,看完視頻鼻子一酸,心裡特別不是滋味,覺得現在的小孩太累了。

二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選科目。孩子喜歡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覺得有用。我認識一個家長,他家孩子數學成績不是很好,本來應該補習下學校的課程,結果他給孩子補習奧數,說奧數學好了可以彌補課堂數學的不足。

他的孩子特別喜歡打籃球,夢想成為象科比一樣的體育明星,結果他說將來沒準備走體育競技之路,硬是逼著孩子學吉他。孩子雖然不願意,但是迫於大人的權威和壓力也只能把真實的想法埋在心底。

你說這樣的格局怎麼能怎麼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來呢?

家長的焦慮帶來的惡果

記得前兩年上海有則新聞,2歲半的小朋友東東成片地掉頭髮,帶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斑禿。醫生追問才發現,東東的家長給他報了5個補習班,導致東東過於焦慮,從而發生了上述病症。

武漢晚報也曾刊登過一條新聞,9歲女孩童童在一所重點小學讀三年級,某天她的媽媽發現孩子的眉毛和睫毛沒了,頭上也禿了,現出涼快觸目驚心的“空地”。原來是童童的媽媽給她報了6門培優課程,因為內心焦慮又無處訴苦,導致壓力過大,才會做出這種自殘的舉動。醫生問她拔頭髮的時候疼不疼,她說疼嗎,但是心裡要好受些。

因過多的培優導致的兒童焦慮、抑鬱的新聞不勝枚舉,甚至有的孩子愚蠢地選擇了自殺,導致一個家庭陷入痛苦的深淵,留下的傷痛永遠都無法平復。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理性的選擇培優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在課堂學習之外,種類繁雜的培優機構為家長和孩子們提供了更多選擇。孩子們可以更早的接觸各種知識,更好、更系統的學習各種技能,這是時代帶給每個家庭的福利。我們應該為之慶幸。

但是,社會的發展一方面帶來了便捷的學習途徑,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壓力。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的成材與否與家長的投入和重視程度息息相關。一方面,家長們要給孩子幸福快樂的童年,另一方面,教育的不作為必將導致孩子的生存技能差強人意,使得孩子在參與社會競爭時處於劣勢地位。社會把壓力傳導給家長,家長只能把這種壓力轉移給孩子。

於是,我們才看到很多家長急火攻心,採取“廣種薄收”的態度,儘可能多的讓孩子掌握各種技能。希望他們走入社會能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脫離底層的艱難。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父母不想孩子擁有一個無憂無慮、沒有培優的童年。但是,切身的經驗告訴他們,如果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很可能就會造就一個艱辛的中年和悽慘的晚年年。在這種思維的考量之下,無數的父母採取了急功近利的做法,期望把孩子培養成“無敵全能小戰士”,以應付在未來的挑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他們忘了,未來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現在的所謂“有用的知識”未來是否有用武之地還真是一個未知數。上世紀九十年代,電腦剛剛興起和普及的時候,會五筆打字也是一項不錯的技能。但是現在呢,人人會打字,甚至老人直接用手寫輸入法了。

以前司機和售票員都是令人羨慕的職業,現在人人都是司機,各種交通工具已經實現了無人售票全覆蓋,這在以前是不肯想象的。

"

青年作家雙雪濤在他的一篇小說裡寫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某天早上上班前對自己的孩子說,你一定要考上市裡的重點中學。孩子小心翼翼的問:”如果我沒考上呢?“那位媽媽面無表情的說:“那我就不活了。”說完把圍巾往身後一甩,絕然地走出家門,孩子驚愕的站在那裡,無語凝噎。

這雖然是小說裡的情節,但是它生動的反應了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那就是:學習大過天。你可以什麼都不會,但是你得會學習。其他方面的差可以容忍,唯獨學習差忍無可忍,不可能忍。

培養孩子是家長的終生事業

對於很多的中國家長來說,孩子的學習不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甚至有的家長把它當成了畢生的事業。

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媽媽就不再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成長中。小學的時候負責接送、課外培優、興趣拓展,孩子上課,她也上課。孩子做作業,她在旁邊監督。

到了中學,如果是住讀,還要跟著陪讀。在學校附近租一間房子,負責幫孩子洗衣做飯,再在附近找一份工作,工資多少沒關係,主要是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孩子上學去了,她就上班。孩子回來了,就端出可口的飯菜,從初中到高中,六年時間從不間斷,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直到考上大學,陪讀生涯才能宣告結束。可惜大學不方便陪讀,如果條件允許,我猜那些媽媽們恨不得跟到外地,把陪讀進行到底。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一般人真的無法想象中國的家長們擁有怎樣的神通。我說幾件我身邊是事吧。有個孩子的家長,曾經是中學的物理老師,因為家裡拆遷有了一大筆錢,就辭去了教室的職業,專職培養孩子。孩子在外培優,他就坐在教室的後面一起聽課。有一次,老師點他的孩子上黑板做一道數學題,孩子半天沒做出來。急的這麼爸爸在下面哇哇亂叫。他越上火,孩子越緊張,最後這位爸爸竟然自己衝上講臺,砍瓜切菜似的把題給解出來了。

還有一位家長媽媽,從三歲起她就跟這孩子學英語,從應試教育到口語訓練,一節課不落。初三結業的時候,培優機構的外籍老師在最後一節課上深情地點評每一位同學,跟每一位家長彙報孩子的學習情況。當然有中方的老師幫助翻譯,不然家長們就只能大眼瞪小眼了。唯獨這位家長媽媽對翻譯做出制止的手勢,示意不用她翻譯。隨後發生的一幕讓所有人驚呆了:她竟然用流利的英語跟外籍教室進行無障礙交流。

外國人都知道中國的孩子善於學習,他們不知道,中國家長在學習能力更是讓人瞠目結舌。

家長們普遍的錯誤觀念

在培優上,中國的家長經常犯兩個普遍的錯誤,這兩個錯誤不糾正,將會摧殘和傷害更多的中國寶寶。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一是範圍大而廣。不但要夯實基礎教育,還要同步推進素質教育,不但要德智體全面發展,還要詩書畫樣樣精通;不但要把鋼琴彈好,期望誕生第二個朗朗,還要學習編程,說不定第二個馬雲正走在成功的路上。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個視頻,一個大人問一個十來歲的小朋友,你下午準備去哪裡玩?那個孩子委屈地哭了,他說:下午還要去培優,我今天一共要培六門!

有網友留言說,看完視頻鼻子一酸,心裡特別不是滋味,覺得現在的小孩太累了。

二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選科目。孩子喜歡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覺得有用。我認識一個家長,他家孩子數學成績不是很好,本來應該補習下學校的課程,結果他給孩子補習奧數,說奧數學好了可以彌補課堂數學的不足。

他的孩子特別喜歡打籃球,夢想成為象科比一樣的體育明星,結果他說將來沒準備走體育競技之路,硬是逼著孩子學吉他。孩子雖然不願意,但是迫於大人的權威和壓力也只能把真實的想法埋在心底。

你說這樣的格局怎麼能怎麼可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來呢?

家長的焦慮帶來的惡果

記得前兩年上海有則新聞,2歲半的小朋友東東成片地掉頭髮,帶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斑禿。醫生追問才發現,東東的家長給他報了5個補習班,導致東東過於焦慮,從而發生了上述病症。

武漢晚報也曾刊登過一條新聞,9歲女孩童童在一所重點小學讀三年級,某天她的媽媽發現孩子的眉毛和睫毛沒了,頭上也禿了,現出涼快觸目驚心的“空地”。原來是童童的媽媽給她報了6門培優課程,因為內心焦慮又無處訴苦,導致壓力過大,才會做出這種自殘的舉動。醫生問她拔頭髮的時候疼不疼,她說疼嗎,但是心裡要好受些。

因過多的培優導致的兒童焦慮、抑鬱的新聞不勝枚舉,甚至有的孩子愚蠢地選擇了自殺,導致一個家庭陷入痛苦的深淵,留下的傷痛永遠都無法平復。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理性的選擇培優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教育資源越來越豐富,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多。在課堂學習之外,種類繁雜的培優機構為家長和孩子們提供了更多選擇。孩子們可以更早的接觸各種知識,更好、更系統的學習各種技能,這是時代帶給每個家庭的福利。我們應該為之慶幸。

但是,社會的發展一方面帶來了便捷的學習途徑,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壓力。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的成材與否與家長的投入和重視程度息息相關。一方面,家長們要給孩子幸福快樂的童年,另一方面,教育的不作為必將導致孩子的生存技能差強人意,使得孩子在參與社會競爭時處於劣勢地位。社會把壓力傳導給家長,家長只能把這種壓力轉移給孩子。

於是,我們才看到很多家長急火攻心,採取“廣種薄收”的態度,儘可能多的讓孩子掌握各種技能。希望他們走入社會能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脫離底層的艱難。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父母不想孩子擁有一個無憂無慮、沒有培優的童年。但是,切身的經驗告訴他們,如果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很可能就會造就一個艱辛的中年和悽慘的晚年年。在這種思維的考量之下,無數的父母採取了急功近利的做法,期望把孩子培養成“無敵全能小戰士”,以應付在未來的挑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他們忘了,未來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現在的所謂“有用的知識”未來是否有用武之地還真是一個未知數。上世紀九十年代,電腦剛剛興起和普及的時候,會五筆打字也是一項不錯的技能。但是現在呢,人人會打字,甚至老人直接用手寫輸入法了。

以前司機和售票員都是令人羨慕的職業,現在人人都是司機,各種交通工具已經實現了無人售票全覆蓋,這在以前是不肯想象的。

中國式焦慮------培優現象下的家長和孩子們

而且,在不遠的將來,隨著5G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很多行業必將勢弱或者消失。科技將極大程度的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現在父母們焦慮的,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完全是無的放矢,根本就是無謂的焦慮。

要做人生的“學霸”

用現實的目光甚至未來,勢必會碰壁。期望用無止境的培優應對人生的所有不確定,無疑也將是徒勞的努力。父母所做的一切應該成為孩子騰飛的推動器,而不應該成為禁錮他們翅膀的枷鎖。

願每個望子成龍的家長用理智代替焦慮,用理性戰勝盲目,為孩子選擇有針對性的培優課程,讓每一個孩子快樂的成長,讓每一棵稚嫩的小苗都能長成參天大樹,微笑著生活,自信地解答生活給出的難題。

因為孩子們需要爭取的不光是捲紙上的滿分,最重要的是人生的考卷,那個時候的能得高分,才是真正的學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