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山夜話之——以愛之名

數學 人工智能 最強大腦 愛彌兒 膠東在線 2017-05-17

市民記者 朱曉磊

當寫下這個題目之後,筆者停了好些日子沒有開始正文,並非完全因為時間的原因,而是一直拿不定主意本文的內容要從何角度去展開,又或者展開到什麼樣的程度,甚至拿不定主意到底是寫還是不寫,但可以明確的是,筆者寫本文的初衷絕不是與任何人去辨明什麼真理又或者是世界觀、價值觀,而只是從一個普通的“為人父母”的身份和角度,去表達一些自己或許另類的觀點和看法。

起因是某天兒子放學回家,我順手從他肩上接過書包,那份瞬間轉嫁到我手臂上的沉甸甸的分量,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用彈簧秤稱了一下書包,居然是十五斤!另一個場景,一個偶然的機會,無意中聽到幾個同樣是孩子剛上初一的家長的對話,大致是在討論自家孩子每晚完成作業可以休息的時間,聽完之後才明白,原來兒子不是唯一剛上初一就天天晚上作業要寫到九點半以後的孩子(放學回家之後除了吃飯時間基本沒有其它停頓)。寫到這裡,大家一定以為這又是一個與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及討論減負相關的話題,但其實這僅僅是一個引子,引出的後面話題心情之沉重或許遠大於從兒子肩上接過那沉甸甸的書包所帶來的觸動。

對於減負,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此前其實是喊了幾十年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教育部於1955年7月發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於減輕中、小學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而2013年8月,教育部甚至擬定了《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試圖以法規的形式讓減負成為現實,但結果卻是事與願違,孩子們的學習負擔不但未減反而日益加重,原因出在哪裡?怪家長?怪老師?怪學校?都不是!因為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當下的“唯成績論”的考核機制背景(廣泛覆蓋於考核、升學、晉升、錄用等等領域),在這個背景未改變之前,任何減負的要求、制度甚至是法規都只能流於口頭或形式,而原因可以用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囚徒困境”來很好地詮釋:每個家長為了孩子做為博弈中的一方,都希望以“背叛”來獲取相對的競爭優勢,所以減負在目標主體上已經先喪失了土壤和根基,而做為最有可能改變基層教育模式並實現減負的教師們,既要面對來自教育系統中延續下來幾十年未見什麼大的變革和創新的“唯成績論”的考核方式,又要面對來自家長們的壓力,所以自然也缺乏教學模式改革的動力。

結果是什麼呢?社會在不斷進步,科技日新月異,而我們的基礎教育模式卻是長期停滯不變,也許唯一的不同,就是知識結構更加複雜了。小學數學的考試卷子,有的題目真的是堪比腦筋急轉彎啊!孩子從小學入學之初,就已經在老師及家長反覆的循循善誘和諄諄教導之下明白:學習是唯一的目標和任務,學習成績也是唯一評判的標準,從入學的第一天起,以學習成績為考量的高壓和競爭便開始伴隨著孩子整個的成長環境。除了學習成績,其它都是形式和浮雲,人們甚至也早已經忘記了教育本身的含義和初衷。

縱觀古今,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教育經驗和人才成長規律都證明:人有德,才為用;人無德,才為禍;人品善,才利民;人品劣,才害民!因此,崇尚“精英教育”,“神童教育”,疏德重才的風氣,對社會的影響也將遠超人們所能認識到的程度!也許很多家長會說這樣一句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我們只是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殊不知,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相比技巧,體力,毅力,耐力等等而言,起跑快出幾秒對漫長的長跑來說是不起作用的。另一個側面,本應以引導學習興趣、教授學習方法、樹立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模式為主要過程和手段的“學習”本身也幾乎被狹隘的弱化成了“大量記憶”的代名詞,大量全科目的知識集成化的填鴨式灌輸成了主要手段,很多不論用得到、用不到,以孩子年齡段思維能理解、又或不能理解的知識信息都被打包要求強化記憶,靠大量的題庫訓練來強化記憶等等。如此的高壓高節奏下,孩子們既沒有時間更沒有習慣去思考、去領悟!很多家長仍以“學海無涯苦作舟”激勵著自己,也激勵著孩子們,殊不知應“苦得其所”,在這個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也許大量掌握既有知識的記憶將會成為最沒有價值的能力之一!個性化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力等使人類區別於電腦、併為電腦所無法替代的能力,會逐步被人們所認可和崇尚,筆者時常感嘆:我們一邊在飛速開發著人工智能以替代人類完成很多工作,另一方面,仍以“永遠不變”的知識結構和教育方法把我們的孩子從人類培養成存儲了大量信息的機器。

每每看到電視節目中那些成人化的小童星,筆者心中都感覺五味雜陳!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論教育》一書中曾經強調:教育兒童必須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否則就會導致不良後果!因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有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得到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會很快腐爛:我們將造就一批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在本該天真和快樂玩耍的年紀,從身體和精神上都過早的揹負上了競爭和壓力,並且這種競爭和壓力的陰影伴隨了孩子性格形成的主要階段。我很難想象在這種陰影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能形成健全優秀的人格並真的成長為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還有人記得幾年前的“機場軾母案”事件嗎?那個孩子的行為動機後面再講,在此筆者想特別提出的是其中另一個人物,一個捷克人,在事件發生時,唯一一個跑上去用包著T恤的手去按壓住那位受傷母親流血不止的傷口並大聲呼救的外國人,事件現場我們的國人不少,有驚慌的,有譴責的,有圍觀的,但真正第一個衝上去施救的卻只有那個外國人,我們雖然不知道他所從事的職業,也不知道他的學歷和教育背景,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他受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

筆者不是學教育出身,對教育也可以說是一個徹徹底底的門外漢,但是從蘇格拉底所發明出來的教育一詞的英文單詞Education來理解,它是三個詞根的拼寫,前面那個“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導,“tion”是名詞,引導出來。意思是所謂的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長成自己的樣子。這其實和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也是不謀而合的。教育就應該是傾聽孩子的聲音,幫助他成為他自己,幫助他在未來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一個偶然的機會,去拜會一位很久未見的朋友,這位朋友是名校畢業,現任某權力部門領導,閒聊中朋友感嘆:“咱們這個歲數了,還能有什麼想法呢,還不都是為了孩子在活?”在這裡想說的是:第一,這位朋友本身其實年齡並不大;第二,他的想法真的是代表了當下很多孩子家長的思想。從孩子上小學開始,很多家長便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生活”,除了工作和照顧孩子的日常起居之外,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學習上,各種培養和輔導孩子的學習成了家長唯一的生活目標,很多家長直接停掉了家中包括電視在內的所有休閒娛樂用品。老師也在無形中要求並鼓勵家長的行為,並稱之為“很負責任的家長”,很多家長几乎是每天都跟著孩子一起做一遍作業,數年間跟著孩子又一起學了一遍學校的知識。但這些家長可曾想過,你們的父母當年能想到你們如今的生活是這個樣子嗎?你們放棄一切業餘生活用以抓你們的孩子學習,他們將來也會有孩子,是否他們也要放棄自己的生活把重心完全放在抓他們的孩子的學習上?這讓筆者想起了那個“放羊娃”的沉重笑話:記者在一個偏遠山村碰到一個放羊娃,問:在幹嘛?答:放羊。問:放羊幹嘛?答:攢錢娶媳婦。又問:娶媳婦幹嘛?答:生娃。問:生娃幹嘛?答:放羊……再想想這些家長的邏輯,這不就是一個升級版的放羊娃的故事嗎?

可憐天下父母心,世界上每一位父母無疑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而放棄自己所有的業餘生活一心抓孩子的學習也是這種愛的一種體現方式。但這些家長又可曾想過,這種愛的方式有可能成為孩子成長道路的一種壓力,大家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犧牲了自己的正常生活方式,也犧牲了孩子童年本該有的快樂和經歷,但大家是否想過,萬一將來有一天突然發現,孩子們將來要面對的其實壓根不是跑步,而是游泳比賽,到時侯該怎麼辦?我們家長以愛的名義,有意無意地為自己孩子選擇了成長的方向,但這些選擇都是基於我們對當下甚至是過去年代的經驗積累和社會認知,我們扼殺了孩子們自由成長和選擇的權力,但我們的選擇是否真的能適應將來社會發展的需求呢?

筆者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接觸電腦,從單板機到DOS系統,當首次接觸windows95的時侯,真的覺得很方便,但怎麼也不會想到二十年後,連智能手機的功能也能如此強大,那麼,再過二十年呢?我們的社會和科技又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富士康從數年前已經開始批量使用工業機器人來代替人工,前不久播出的最新一期的《最強大腦》上,代表人工智能的小度,在記憶和識別等多個項目上完敗真人選手,人工智能已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代,在記憶,存儲,運算等多個領域,電腦顯然比人類更精準,更高效,成本也更低。我們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和變革的年代,信息時代正快速向概念時代推進,那些僅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基本逐漸會被電腦所替代,而到那時如果我們的孩子不能做好充分的準備,就會陷入很困難的處境,當概念化時代來臨,將會是高概念化、高感性化人才的天下,而眼下一代靠犧牲了很多快樂指數換取超負荷地記憶了大量知識和邏輯的孩子們,到時侯無疑將處於尷尬的境地。

著名的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有六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你需要會玩、你需要找到意義感……細想想,其中哪一種是我們的孩子現在可以學到或是現在的學習環境中是利於培養的呢?

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到社會未來的樣子,做為家長,既然我們希望孩子們將來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首先我們自己要有能示範這種幸福快樂的能力,讓孩子們多一些與年齡段相適應的感知快樂的空間和體驗,找準自己做為家長的準確定位,多一些成長路上快樂的陪伴,而不是過多幹預,更不要成為壓在孩子心頭上的巨石。

對於我自己的孩子,我只希望他更多一些應變和創造能力,多一些幸福的能力,我希望他能嘗試更多,體驗精彩,希望他能過上我未曾見過,甚至從未想象過的生活。

願全天下所有的孩子們幸福快樂,以愛之名。

寫於2017年5月14日凌晨.煙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