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一家企業,做投資決策時都必須認真考慮成本和收益,運營商也不例外。不計成本、不考慮預期收益的投資行為,是單純的冒險行為。

"

任何一家企業,做投資決策時都必須認真考慮成本和收益,運營商也不例外。不計成本、不考慮預期收益的投資行為,是單純的冒險行為。

4G建設成本還沒收回,5G是運營商不可承受之重?

有種觀點認為:運營商4G建設成本還沒收回,大規模建設5G就是冒險行為。關於這個觀點,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

關於4G部署的成本問題,通信領域最資深的院士賀銓院士提供了一組的數據:中國在4G建設上花了大概是7000億元到8000億元的建設投資,總共花了6、7年才完成建設,相當於運營商每年投入1000多億元。

4G是否收回了成本?拿經營最好的中移動來說,2018年的利潤大約1200億人民幣,4G網絡建設的回報確實不高,但是肯定沒有賠本。

不過,對於電信和聯通來說,他們的利潤卻是遠不及移動,悲觀點估計,他們沒有回本的可能性還是有的。當前,電信和聯通的現金流都不充沛,所以最近傳出電信、聯通要合建一張5G網絡。

移動號稱已經準備好了5000億資金建設5G,不過年中慘淡的財務數據也在告訴我們,其實移動的資金也在承受重大的壓力。

在這個背景下,單純站在行業的角度,確實有必要把我5G建設的節奏和速度,合理控制建設成本,以防出現3G時代日本和英國運營商的過度樂觀的“冒進行為”。

在上個世紀90年代,高通公司很早就開發出了基於CDMA的3G技術,但當時大家的通信需求基本就是打電話、發短信,2G的移動通信就能很好滿足了。

從需求端看,2G沒有明顯的痛點,3G就一直沒有找不到很好的應用。日本和英國的運營商,當時設想就通過先建設3G網絡再孵化出相關應用。

2003年,日本運營商KDDI,率先實現了3G商業運營,2005年達到了2千萬的用戶。KDDI希望開通3G服務後,其它應用能夠跟上,但是它顯然過於樂觀了。

事實上,當時普及3G的技術預先要求沒有完全達到,配套的產業更不成熟。當時的處理器耗電量極高,電池的壽命極短,KDDI的3G手機,如果真的上網,當時主要是音樂下載服務,只能待機4小時,而且當時流量費極貴。這就導致該運營商雖搶到3G的首發,卻遭遇了虧損。

英國運營商沃達豐,在2000年花巨資拍下了3G的無線電頻帶,但是因為和KDDI遇到同樣的原因,業務完全沒有做起來,再加上隨後互聯網泡沫破碎後全球IT產業不景氣,最終出現鉅虧。

KDDI和沃達豐,在3G投資上的失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技術上不成熟,制約了對用戶需求的刺激;二是需求不旺盛,相關的配套產業難以興起。

兩個原因,其實也可以歸結為一個大原因,就是技術的崛起。3G時代,後來有了低功耗的ARM處理器,有了很省電的安卓操作系統,有了容量密度翻番的電池,有了能夠容量大的存儲器,有了雲計算提供服務,在這種條件下3G手機得到迅速普及,各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應用得到了發展,成為“技術創造市場、技術激發需求”很好的例子。

現在5G建設面臨的情況,跟3G初期,倒有幾分相似之處。比如,現在4G能夠滿足大多數通信需求,可見的痛點不多、不明顯,對應的應用需求也沒有被完全激發出來。雖有一些可見的應用,但沒有形成大產業。

根據產業發展規律,若普及5G的技術全部準備就緒,相應的需求和應用自然就起來了。我們也要看到,技術的發展有時要比我們想的快得多。比如從1952年IBM第一臺商用計算機誕生,到1959年計算機普遍用於飛機訂票等其他大規模應用,只有7年的時間間隔。而從2003年KDDI推出3G服務,到2007年—2008年蘋果和Google讓移動互聯網普及,只有4、5年的時間。

5G網絡技術方面,華為公司在全球已處於領先地位;權威科學期刊《自然》上個月底專門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AI現狀,文章認為在該領域我們也處於世界前列。應該說,普及5G的上下游技術,我們國家都取得了突破性地進展,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我們有實力在5G上領跑世界。

"

任何一家企業,做投資決策時都必須認真考慮成本和收益,運營商也不例外。不計成本、不考慮預期收益的投資行為,是單純的冒險行為。

4G建設成本還沒收回,5G是運營商不可承受之重?

有種觀點認為:運營商4G建設成本還沒收回,大規模建設5G就是冒險行為。關於這個觀點,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

關於4G部署的成本問題,通信領域最資深的院士賀銓院士提供了一組的數據:中國在4G建設上花了大概是7000億元到8000億元的建設投資,總共花了6、7年才完成建設,相當於運營商每年投入1000多億元。

4G是否收回了成本?拿經營最好的中移動來說,2018年的利潤大約1200億人民幣,4G網絡建設的回報確實不高,但是肯定沒有賠本。

不過,對於電信和聯通來說,他們的利潤卻是遠不及移動,悲觀點估計,他們沒有回本的可能性還是有的。當前,電信和聯通的現金流都不充沛,所以最近傳出電信、聯通要合建一張5G網絡。

移動號稱已經準備好了5000億資金建設5G,不過年中慘淡的財務數據也在告訴我們,其實移動的資金也在承受重大的壓力。

在這個背景下,單純站在行業的角度,確實有必要把我5G建設的節奏和速度,合理控制建設成本,以防出現3G時代日本和英國運營商的過度樂觀的“冒進行為”。

在上個世紀90年代,高通公司很早就開發出了基於CDMA的3G技術,但當時大家的通信需求基本就是打電話、發短信,2G的移動通信就能很好滿足了。

從需求端看,2G沒有明顯的痛點,3G就一直沒有找不到很好的應用。日本和英國的運營商,當時設想就通過先建設3G網絡再孵化出相關應用。

2003年,日本運營商KDDI,率先實現了3G商業運營,2005年達到了2千萬的用戶。KDDI希望開通3G服務後,其它應用能夠跟上,但是它顯然過於樂觀了。

事實上,當時普及3G的技術預先要求沒有完全達到,配套的產業更不成熟。當時的處理器耗電量極高,電池的壽命極短,KDDI的3G手機,如果真的上網,當時主要是音樂下載服務,只能待機4小時,而且當時流量費極貴。這就導致該運營商雖搶到3G的首發,卻遭遇了虧損。

英國運營商沃達豐,在2000年花巨資拍下了3G的無線電頻帶,但是因為和KDDI遇到同樣的原因,業務完全沒有做起來,再加上隨後互聯網泡沫破碎後全球IT產業不景氣,最終出現鉅虧。

KDDI和沃達豐,在3G投資上的失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技術上不成熟,制約了對用戶需求的刺激;二是需求不旺盛,相關的配套產業難以興起。

兩個原因,其實也可以歸結為一個大原因,就是技術的崛起。3G時代,後來有了低功耗的ARM處理器,有了很省電的安卓操作系統,有了容量密度翻番的電池,有了能夠容量大的存儲器,有了雲計算提供服務,在這種條件下3G手機得到迅速普及,各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應用得到了發展,成為“技術創造市場、技術激發需求”很好的例子。

現在5G建設面臨的情況,跟3G初期,倒有幾分相似之處。比如,現在4G能夠滿足大多數通信需求,可見的痛點不多、不明顯,對應的應用需求也沒有被完全激發出來。雖有一些可見的應用,但沒有形成大產業。

根據產業發展規律,若普及5G的技術全部準備就緒,相應的需求和應用自然就起來了。我們也要看到,技術的發展有時要比我們想的快得多。比如從1952年IBM第一臺商用計算機誕生,到1959年計算機普遍用於飛機訂票等其他大規模應用,只有7年的時間間隔。而從2003年KDDI推出3G服務,到2007年—2008年蘋果和Google讓移動互聯網普及,只有4、5年的時間。

5G網絡技術方面,華為公司在全球已處於領先地位;權威科學期刊《自然》上個月底專門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AI現狀,文章認為在該領域我們也處於世界前列。應該說,普及5G的上下游技術,我們國家都取得了突破性地進展,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我們有實力在5G上領跑世界。

4G建設成本還沒收回,5G是運營商不可承受之重?

當前,“網絡強國”已成為國家戰略,5G技術毫無疑問是發展的重中之重。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臺政策支持5G的發展,為5G普及發展做了很多產業配套。

業內專家預計,5G普及的預先技術和產業配套,再過4、5年的時間,就能夠滿足。這些條件一旦滿足,相關的應用就會迎來“井噴式”發展,從而給運營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

當然,搶跑者、領先者總是要承擔更多的“沉沒成本”,現在開始大規模建設5G,除了商業利益驅動,還體現了國家意志,站在這個層面看,“用金錢換時間、以時間鑄優勢”是一個國家大戰略。

"

任何一家企業,做投資決策時都必須認真考慮成本和收益,運營商也不例外。不計成本、不考慮預期收益的投資行為,是單純的冒險行為。

4G建設成本還沒收回,5G是運營商不可承受之重?

有種觀點認為:運營商4G建設成本還沒收回,大規模建設5G就是冒險行為。關於這個觀點,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

關於4G部署的成本問題,通信領域最資深的院士賀銓院士提供了一組的數據:中國在4G建設上花了大概是7000億元到8000億元的建設投資,總共花了6、7年才完成建設,相當於運營商每年投入1000多億元。

4G是否收回了成本?拿經營最好的中移動來說,2018年的利潤大約1200億人民幣,4G網絡建設的回報確實不高,但是肯定沒有賠本。

不過,對於電信和聯通來說,他們的利潤卻是遠不及移動,悲觀點估計,他們沒有回本的可能性還是有的。當前,電信和聯通的現金流都不充沛,所以最近傳出電信、聯通要合建一張5G網絡。

移動號稱已經準備好了5000億資金建設5G,不過年中慘淡的財務數據也在告訴我們,其實移動的資金也在承受重大的壓力。

在這個背景下,單純站在行業的角度,確實有必要把我5G建設的節奏和速度,合理控制建設成本,以防出現3G時代日本和英國運營商的過度樂觀的“冒進行為”。

在上個世紀90年代,高通公司很早就開發出了基於CDMA的3G技術,但當時大家的通信需求基本就是打電話、發短信,2G的移動通信就能很好滿足了。

從需求端看,2G沒有明顯的痛點,3G就一直沒有找不到很好的應用。日本和英國的運營商,當時設想就通過先建設3G網絡再孵化出相關應用。

2003年,日本運營商KDDI,率先實現了3G商業運營,2005年達到了2千萬的用戶。KDDI希望開通3G服務後,其它應用能夠跟上,但是它顯然過於樂觀了。

事實上,當時普及3G的技術預先要求沒有完全達到,配套的產業更不成熟。當時的處理器耗電量極高,電池的壽命極短,KDDI的3G手機,如果真的上網,當時主要是音樂下載服務,只能待機4小時,而且當時流量費極貴。這就導致該運營商雖搶到3G的首發,卻遭遇了虧損。

英國運營商沃達豐,在2000年花巨資拍下了3G的無線電頻帶,但是因為和KDDI遇到同樣的原因,業務完全沒有做起來,再加上隨後互聯網泡沫破碎後全球IT產業不景氣,最終出現鉅虧。

KDDI和沃達豐,在3G投資上的失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技術上不成熟,制約了對用戶需求的刺激;二是需求不旺盛,相關的配套產業難以興起。

兩個原因,其實也可以歸結為一個大原因,就是技術的崛起。3G時代,後來有了低功耗的ARM處理器,有了很省電的安卓操作系統,有了容量密度翻番的電池,有了能夠容量大的存儲器,有了雲計算提供服務,在這種條件下3G手機得到迅速普及,各種基於移動終端的應用得到了發展,成為“技術創造市場、技術激發需求”很好的例子。

現在5G建設面臨的情況,跟3G初期,倒有幾分相似之處。比如,現在4G能夠滿足大多數通信需求,可見的痛點不多、不明顯,對應的應用需求也沒有被完全激發出來。雖有一些可見的應用,但沒有形成大產業。

根據產業發展規律,若普及5G的技術全部準備就緒,相應的需求和應用自然就起來了。我們也要看到,技術的發展有時要比我們想的快得多。比如從1952年IBM第一臺商用計算機誕生,到1959年計算機普遍用於飛機訂票等其他大規模應用,只有7年的時間間隔。而從2003年KDDI推出3G服務,到2007年—2008年蘋果和Google讓移動互聯網普及,只有4、5年的時間。

5G網絡技術方面,華為公司在全球已處於領先地位;權威科學期刊《自然》上個月底專門發表了一篇關於中國AI現狀,文章認為在該領域我們也處於世界前列。應該說,普及5G的上下游技術,我們國家都取得了突破性地進展,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我們有實力在5G上領跑世界。

4G建設成本還沒收回,5G是運營商不可承受之重?

當前,“網絡強國”已成為國家戰略,5G技術毫無疑問是發展的重中之重。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臺政策支持5G的發展,為5G普及發展做了很多產業配套。

業內專家預計,5G普及的預先技術和產業配套,再過4、5年的時間,就能夠滿足。這些條件一旦滿足,相關的應用就會迎來“井噴式”發展,從而給運營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

當然,搶跑者、領先者總是要承擔更多的“沉沒成本”,現在開始大規模建設5G,除了商業利益驅動,還體現了國家意志,站在這個層面看,“用金錢換時間、以時間鑄優勢”是一個國家大戰略。

4G建設成本還沒收回,5G是運營商不可承受之重?

當然,具體到執行層面,運營商建設5G網絡還是要算好“成本收益賬”。要緊密結合各個地方、各個領域的產業發展情況,合理控制建網規模和速度。

堅持“產業帶動建設、建設催生產業”的“雙輪驅動策略”,可以超前,但要適度,這樣可以比較快地收回成本,讓產業像滾雪球似的繼續發展。而不要像2000年沃達豐那樣過早揹負巨大的債務,讓5G建設成為運營商不可承受之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