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33課:是“謀利”,還是“牟利”,區別大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33課,講兩個“牛”部漢字,犨和牟。這兩個漢字,在牛部漢字五個類別中歸屬“牛的相關動作”一類。詳細解說如下:

1、犨。讀chōu。《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犨,牛息聲。從牛,雔聲。一曰牛名。”形聲字。《說文》給了兩個本義:一是指牛的喘息聲。二是指一種牛的名字。看一下它的字形演變:

《說文解字》第133課:是“謀利”,還是“牟利”,區別大嗎?

(犨的字形演變)

犨字沒有甲骨文字字形,最早只在戰國璽文裡有字形,如上圖。雔的本義是兩隻鳥,應與犨的本義無關。只提供了犨字的發音。

本義之外,犨還有幾個用法:(1)當,正對著。這是《漢語大字典》的解釋。出自《呂氏春秋.召類》:“南家之牆,犨於前而不直。”清代洪頣煊《讀書叢錄》解釋:“犨當為雔。《漢書.灌夫傳》晉灼注:‘雔,當也。’”陳奇猷校釋又有:“此文‘犨於前而不直’猶言當於子罕堂前而目不見正面之遠方。”當,應當通“擋”,意思是說:南邊鄰居家的牆,正對著子罕堂前,使他無法直視遠方(牆擋著了)。但實質上,關於這裡的“犨”,高誘《呂氏春秋注》認為“犨於前”的意思,就是“突出於前”,就是南邊鄰居的牆突出出來,使街道變得參差不齊。不直,是街道不直。身為宋國相國的子罕並沒有要求他將街道取直,這裡記載的是子罕的美德。相比之下,似乎高誘的解釋更為合理。關於子罕,最有名的是他不受美玉的故事,這是中國古代官員廉潔的代表。如圖:

《說文解字》第133課:是“謀利”,還是“牟利”,區別大嗎?

(子罕不受玉)

(2)古地名。在現在河南省魯山縣境內。又指古河流,就是流經犨地的犨水。據載魯山犨城屈原廟是見於中國正史記載的第一座屈原廟,後世多有紀念,如圖:

《說文解字》第133課:是“謀利”,還是“牟利”,區別大嗎?

(2017年犨城遺址紀念屈原)

此外,犨也是姓,《通志》有載,也用於人名。另外,犨還寫作犫。上邊中間多了一個言。各種《說文》版本,寫法各取不同寫法。犨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33課:是“謀利”,還是“牟利”,區別大嗎?

(犨的小篆寫法)

2、牟。這個字有三個讀音。

(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móu。給的解釋是:“牟,牛鳴也。從牛,象其聲氣從口出。”這是個指事字。看字形演變:

《說文解字》第133課:是“謀利”,還是“牟利”,區別大嗎?

(牟的字形演變)

這個字最早的字形也始於戰國,字形變化不大,都是上面一個牛吐出的氣息的指示符號“”,下面一個本義就是牛叫聲。其實,有聽過牛叫的人都知道,就是“哞哞……”《說文解字》沒有哞字,表示牛叫,就用牟,哞是後起字。比如柳宗元的《牛賦》:“牟然而鳴,黃鍾滿脰。”脰是脖子的意思,意指牛的牟叫聲像黃鐘一樣從脖子處出來。再比如魯迅的《墳.春末閒談》:“野牛的大隊,就會排角成城以御強敵了,但拉開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魯迅先生曾跟隨章太炎先生學習《說文解字》,顯然,這裡的牟,是正字,不是錯別字。

《說文解字》第133課:是“謀利”,還是“牟利”,區別大嗎?

(章太炎先生畫像)

本義之外,牟還有很多其他用法,舉常用的說說:(1)超過;加倍。《廣雅.釋詁三》稱:“牟,過也。”《釋言》有:“牟,倍也。”《楚辭.招魂》有“成梟而牟,呼五白些。”王逸注說“倍勝為牟。”這句話的大意是:(棋戲時)妙著疊起獲得倍勝,每個人都呼么又喝六。(2)博大。《玉篇.牛部》:“牟,大也。”比如《呂氏春秋.謹聽》:“賢者之道,牟而難知,妙而難見。”高誘注說:“牟,猶大也。”

(3)大麥。後來寫作<左麥右牟>。《字彙.牛部》稱:“牟,大麥也。”比如《詩經.周頌.思文》裡有:“貽我來牟,帝命率育。”《毛傳》稱:“牟,麥。”其實,詩中的“來牟”就是“麥”的析聲,來是小麥,牟是大麥。這句詩的意思大致是:留給我們麥種,天命充民供養。《思文》是讚頌后稷的樂歌,傳說他發明了百穀。大麥的樣子如圖:

《說文解字》第133課:是“謀利”,還是“牟利”,區別大嗎?

(大麥)

(4)眼珠。後來寫作“眸”。朱珔的《說文假借義證》稱:“眸字在新附,蓋古只借牟字為之。”比如《荀子.非相》中稱:“堯、舜參牟子。”楊倞的《荀子注》:“牟與眸同。參眸子謂有二瞳之相參也。”堯舜的眼睛裡都有兩個並列的瞳仁。

《說文解字》第133課:是“謀利”,還是“牟利”,區別大嗎?

(舜帝像)

(5)通“蛑(蟊、蝥)”。這種蟲是種吃植物苗根的蟲(你看,中國人造字,把蟲字放下面),引申為貪取,侵奪。《玉篇.牛部》:“牟,取也,奪也。”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孚部》有:“牟,假借為蛑。”比如《漢書.景帝紀》有“吏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侵牟萬民。”顏師古《漢書注》引李奇曰:“牟,食苗根蟲也。侵牟食民,比之蛑賊也。”這句話的大意是:官吏用財物作交易,掠奪百姓,侵害人民。後來,漁奪侵牟發展成為成語,意思就是掠奪、榨取百姓財物。其中的牟的意思就貪取,侵奪。本義的來源就是上面說的吃根蟲“蛑”。這也是“牟利”一詞中“牟”的來源。所以,我們說謀利,是正常的經營,憑謀略或計劃謀取利益,中性詞;而如果說牟利,就是採取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就是貶義詞了。兩個詞差別很明顯,不要用錯。

(6)通“侔”。等同;又通“鍪”。頭盔;又通“模”。模樣;又通“矛”。古代兵器。通的這些字,都依其本義理解。古代字少,一個字當很多字用,“牟”是其中一個例子。

(7)春秋時國名。何時所封已無考,故城在現山東萊蕪東10公里的趙泉村。春秋時是魯國的附屬國。漢代置牟縣,屬泰山郡。

此外,牟還是姓。《通志》有載。

(二)牟的第二個讀音讀mào。兩個用法,(1)通“瞀”。指昏暗。(2)古地名,中牟,故址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境。不是指現在鄭州東的中牟。兩個地方雖然都叫中牟,但它們的“牟”字讀音不同。現在位於鄭州東開封西的中牟讀下邊“牟”的第三個音。

《說文解字》第133課:是“謀利”,還是“牟利”,區別大嗎?

(現在的河南中牟縣轄區圖)

(三)牟的第三個讀音讀mù。專用於地名,比如上面說的河南中牟,中牟縣西漢初年置縣。還用於牟平,也是縣名,在山東省東部,也是漢時設縣。

牟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33課:是“謀利”,還是“牟利”,區別大嗎?

牛部是農耕社會處於文化中心的用字,所以人們對牛的區分非常細密。僅僅是一種畜類,相關字竟然有45字之多,雖然比“馬”部(115個字)要少得多,但比較“羊”部(26個字)和“豕”部(22個字),要多得多了。字的多少,其實反映了這種畜類在人們眼中的重要性。

(【說文解字】之13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