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大楷,還是小楷?

書法 顏真卿 鍾繇 王寵 歐陽詢 書法屋 2019-05-19

常言道,習字須先習大字,而後再學小楷,這話也不無道理,由於小楷字形較小,要表達用筆和結構的美感,確實比較難。不會寫小楷的人,總以為寫字的動作只要比寫大楷的動作小一些就行,可事實上並非如此。

小楷字形較小,只是就它的表面形態而言,並不等於就是大楷的縮小化,小楷其實是有屬於自己的書寫規律的。

先學大楷,還是小楷?

▲ 鍾繇小楷《宣示表》

一、小楷以“清、腴”為貴

這裡的“清”,是指線條必須潔淨而不混濁;這裡的“腴”,是指線條雖然纖細,但更要在纖細中顯現出豐腴來。

寫小楷,點畫要峻利,字裡行間要潔淨,線條不允許臃腫,也不允許墨渣滲出。下筆時的動作一定要穩建,要輕而簡捷。寫小楷,行筆時要像老人拄杖行路一樣,杖子柱穩了才能挪步走路。所以,筆筆要堅實有力。點畫之間既要顧盼呼應,又要筆筆交代明白。既要小中見大,又要處處顯現大字的技巧和功力。這些都是小楷書法的難點。

先學大楷,還是小楷?

▲ 米芾《向太后輓詞》

二、小楷字形結構以“寬綽”為貴

古人說,大字難以結密,小字難以寬綽。小楷是小字,所以要營造出一種“小中見大“的感覺很不容易。為能做到”小中見大“,在技法處理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1、相比大楷,小楷經常採用“以點代畫”的手法,縮小了點畫自身的形態,從而加大了點畫與點畫之間的空間留白,使作品在整體感覺上達到一種寬綽的效果。

小楷用筆僅靠鋒尖運行,但在運筆過程中,仍要保持“逆入平出、提按頓挫”以及起筆、行筆、收筆等過程。不過,小楷的筆法一般都以簡為主,它常常採用“點法起筆”、“尖鋒入紙”等手法,無論是在筆法上,還是在結體上,拿它與大楷相比,小楷書法更顯得富有個性,更顯得婀娜多姿,更顯得楚楚動人。

先學大楷,還是小楷?

▲ 王寵《遊包山集》

2、相比大楷,小楷字形結構經常採用橫向(左右方向)舒展的手法,使字形在整體上取得了“扁勢”,造成一種“橫放豎收”的寬綽的效果。

小楷十分追求點畫舒展和結構自然開朗的效果,字形一旦取得扁勢後,凡橫向之間的點畫,就會顯現出一種左舒右展的態勢,就容易使字形產生一種雖小而見開闊,內緊而見外拓,既蕭散疏朗而又見遊刃有餘的感覺,達到了寬綽的效果。

先學大楷,還是小楷?

▲ 劉墉《小楷七言詩》

3、相比大楷,小楷字形結構不宜過於平正,欲使在結體上有些許微妙的變化。

如果能使結體上介於平正與不平正兩可之間,那麼整個小楷作品就會顯得更加自然皎麗和饒有意趣。

由此可見,小楷並不是大楷、中楷的縮小版,它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技法原則與藝術表現,我們學習楷書時,更多甄別,更多裨益。

先學大楷好還是先學小楷好?

當代書法學習,一般會把楷書分為小楷3cm以下、和中楷3cm-5cm及大楷5-7cm,再大就屬於榜書範疇了。所以初學楷書會糾結:究竟學多大為好?

在初學者中,我們最常見的是寫大楷,尤其中小學生,無論是教材或者連米字格練習本,都印得大大的,初學大楷原因是簡單易學、效果明顯。但其實,書法專業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易學不易成”。如果對自己有要求,不宜取法過低(這也是我們此前和大家論述的,小孩學書法不宜太早)。

現代數碼技術和字帖印刷給了大眾一個很大誤區:以為唐楷都是很大個的,幾乎像巴掌那麼大。

其實古代壓根就沒大楷。我們來看看,歐陽詢《九成宮》單字實際只有3cm見方,顏真卿《多寶塔碑》3.5cm左右,《顏勤禮碑》4cm左右,《自書告身帖》4cm左右,柳公權《玄祕塔碑》稍大,有5cm左右。都屬於現代意義的中楷範疇。

先學大楷,還是小楷?

臨帖要臨原大,如果是成年人初學書法,還是以原大小的中楷為好。最好不要超過5cm見方的規格。

非專業書法教育推行初學大楷,甚至有的外行人或自學書法時,直接誤以為寫毛筆字就是“寫大字”。寫大字一般要懸肘懸臂,剛開始練習時,字體結構還沒有很好地掌握,握筆的功夫還不到家,如果這個時候直接進入寫大字狀態,很容易養成一種不良習慣,以後很難改正。

先學大楷,還是小楷?

再一個,遵循原大和運筆方式,都是對古法的遵循,書寫動作都是在古人範圍內,寫太大了很多動作其實要通過懸肘運腕去改變,性質有變化。而遵循楷書的原大學習,也是對今後學習其他書體的一定鋪墊。

初學小楷好不好呢?難度太高也不一定好。小楷過於精細和強調神韻,沒有足夠的功底是非常難掌握的,不大適合初學。所以,我們建議初學書法先從中楷3-5cm規格入手較好,掌握了較好基礎後,想寫多大都無妨。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凌晨 Anna

責編 | Ann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