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父子倆當皇帝不在行,書法卻很在行

書法 宋徽宗 宋朝 藝術 書法學堂 2017-04-05

這父子倆當皇帝不在行,書法卻很在行

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雖然治國無能,但在藝術上卻很有作為的,尤其是在書法上獨創了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遊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於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草書千字文師法懷素,筆翰飛舞,氣勢宏大,一氣呵成。

這父子倆當皇帝不在行,書法卻很在行

趙佶《草書紈扇》 絹本 直徑28.4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趙佶草書紈扇,是一件非常罕見的團扇書法作品,上海博物館藏。這件作品線條細瘦剛勁,同其“瘦金體”楷書一脈相承,但比其用筆更為爽快、灑脫,筆勢圓轉流暢,打破了楷書那種勻稱整齊的單字排列組合方式,從而越發顯得活潑。

釋文:“掠水燕翎寒自轉,墮泥花片溼相重”。

這父子倆當皇帝不在行,書法卻很在行

宋徽宗趙佶《穠芳詩帖》卷,絹本 楷書 27.2×265.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穠芳詩帖》大字楷書,每行二字,共20行。臺北故宮博物館藏。這是趙佶瘦金體的代表之作。

瘦金體書是宋徽宗的獨創,當時也只有他寫。瘦金體書特徵是筆畫細瘦,在轉折處,將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等痕跡強化並保留下來,那就成為瘦金書的基本筆畫架構。如寫一橫,起筆處是尖,先斜下,而後橫行,收筆留有一頓點,即是特點之一。結體雖楷,而整體運筆,大都直來直往,飄忽快捷,似行如草。本幅朱絲欄界格,字大近5寸,為傳世所見徽宗書法字跡最大者,書法結體瀟灑,筆致勁健,行筆於瘦金體中屬剛勁一格。清代陳邦彥曾跋趙佶瘦金書《穠芳詩帖》:“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既是對這一詩帖的評贊,也是對“瘦金書”的藝術效果的很好概括。

這父子倆當皇帝不在行,書法卻很在行

(關注微信公眾號xuesf365,回覆002,獲取高清大圖)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局部這父子倆當皇帝不在行,書法卻很在行

宋徽宗楷書千字文局部

這父子倆當皇帝不在行,書法卻很在行

宋高宗趙構

宋高宗趙構,字德基,宋徽宗趙佶第九子,欽宗趙桓弟。15歲封為康王,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徽、欽二帝做了俘虜,北宋滅。其時,康王趙構正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擁兵萬人在外。宋舊將臣便擁戴他為皇帝。翌年(1127)五月初一日,21歲的康王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當時稱南京)正式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稱南宋,構即為高宗。為南宋第一個皇帝。 趙構即位初年,尚能起用一些抗戰派將領。但他不是力圖北進收復中原,而是一心想討好金人,南遷後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他為政是“直把杭州作汴州”,只知道向金納貢稱臣,苟且偷安,在位三十六年,成偏安之局。

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然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入神韻,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其書法影響和左右了南末書壇,後人多效法其書跡。

這父子倆當皇帝不在行,書法卻很在行

趙構《杜甫七言律詩帖》冊 絹本 行楷書 27.1×48.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墨跡是宋高宗以楷書書寫杜甫的七言律詩(即事),又名「暮春三月詩帖」。此一詩帖以中鋒書寫,通幅看來章法疏朗,字體勻稱、圓潤,墨色統一,令人看來賞心悅目。杜甫這首七律的意境如畫,高宗筆墨洗鏈,二者可說是相得益彰。詩後原來還有元代趙孟頫為此詩作的圖,可惜已被人裁去。

高宗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晚年時退休,這段時期所作的楷書,多典雅圓融,端正停勻,有一種飄逸瀟灑的趣味。這幅作品不僅接近這樣的風格,因詩幅後還有高宗在位時的用印(御書之寶),因此推測它書寫的時間應距退休時間不遠。

這父子倆當皇帝不在行,書法卻很在行

關注微信公眾號xuesf365,回覆001,獲取高清大圖

趙構《草書後赤壁賦卷》 絹本 29.5×143cm(含畫)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構《草書後赤壁賦卷》同馬和之畫《後赤壁賦圖》同裝,筆法精熟,筆畫稍顯瘦峻,可見鋒稜筋骨,功力極深。該段後接另紙無款篆書蘇軾《後赤壁賦》全篇。

鑑藏印記:樑清標、安儀周等藏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