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書法 藝術 文學 國畫 聞是書畫 2017-06-14

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孟寶躍(淮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目前,書法界談論最多的是書法文化,書法文化中談論最多的又是書法的文化地位,這一問題既是書法的重大理論問題,也關涉書法藝術的弘揚與發展,極具現實意義,是書法研究者必須回答的問題。

梳理古今中外關於書法文化地位的言論,可以概括出“小道說”、“核心說”、“變化說”三種觀點,“三說”各有其弊:“小道說”無視書法存在狀況的事實,過於低估書法的社會作用。“核心說”又誇大了書法的作用,實則過猶不及。“變化說”雖然指出了書法地位是變化的,但也沒有給書法以恰當的定位。

回顧近一百多年的歷史,書法藝術風雨飄搖,書法的文化地位也是時起時伏。從19世紀末開始的切音造字,到國語羅馬化運動、拉丁化運動以及後來的漢字拼音化運動幾乎是要除掉漢字而後快,漢字被認為是落後的根源。漢字不存,書法焉附?書法的文化地位降至了最低點,在上世紀80年代餘秋雨甚至還為書法撰寫了祭文,認為“它應該淡隱了”[1](P.65),而同在上世紀80年代熊秉明又提出“書法是文化核心的核心”,把書法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王嶽川的言論又有過之而無不及。此中我們不難看出上個世紀人們對書法的文化地位看法的差異。以上的不同觀點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確定書法的文化地位。

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一、書法的文化地位

確定一種文化的文化地位既要有相應的理論根據,也要看一看現實的情況,還要依據主觀的價值取向。有人說歷史是可以隨意打扮的姑娘,這話不無道理,說明了主觀能動性的重要。

在談到對熊秉明“核心說”的看法時,徐利明說:“熊秉明先生所謂‘書法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的核心’,其結論過於誇張,有譁眾取寵之嫌,然書法作為一種高度抽象又極盡點、線之性狀變化,極具表現人的性情、精神之境界的藝術表現力與精神感染力的獨特藝術形式,確實堪稱為中國文化的傑出代表之一。”[2](P.8)徐先生稱書法為“傑出代表之一”,雖然比較準確,但是還沒有到位。筆者認為:書法藝術堪作中華文化最佳形象代表。下面試以論述。

(一)書法可能成為最佳形象代表的文化種類的篩選

文化的內涵極為豐富,囊括人類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所有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涵蓋了各種裝備、理論、觀念、制度等,文化存在形式可以表現為物質的、制度的或者是精神的,在文化的這個大概念中,各種小文化各自佔有一定的地位。各種文化在大文化中的地位並非均等的。

確定一種文化在一個國家大文化中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像室內佈置,最重要的位置是掛一幅書法作品還是一幅繪畫作品,是擺一尊佛像還是一方奇石,是設計者如何選擇的問題。文化是多元的,一個國家應該從多元的文化中選擇一種作為自己文化形象的代表,這對於樹立獨特的文化形象和民族符號是極為重要的。文化雖然是多元的,但作為民族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文化種類還是可以選出的,這一代表文化最好符合這樣一個條件:有攝人魂魄的形象感、有恆常久遠的生命力、有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有涵蓋各方的全息性以及卓爾不群的獨特性。

哪種文化可以成為中華文化的形象代表呢?不妨按照以上標準先對中國文化中可能成為形象代表的文化種類進行排查,最後將其集中在哲學、京劇、文學、國畫、民族音樂、書法等文化種類上或許會得到多數人的贊同。

儒、道、佛的哲學思想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如果以儒、道、佛中任何一家為代表,都不能兼及其它兩家,因而缺少中華文化的全息性。以整個哲學為代表,又顯得陣容過於龐大,失去代表的意義。以哲學為形象代表最大的不足之處是缺少悅目的形象性。京劇有典型的形象感和民族的認同感。京劇也會因為大眾的喜愛而得到長久的發展,但遺憾的是京劇的歷史太短,缺少中華文化的全息性。中國文學、國畫、民族音樂均具有良好的形象感、強大的生命力、民族的認同感以及充分的全息性,但相應的藝術幾乎各國都有,而且各有其民族特色,以其中任何一種藝術作為形象代表都缺少特別突出的理由,實則是缺乏獨特性。

為中華文化找出一個形象代表也確非易事。紅山文化可以是中國遠古文化的代表,但不宜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孔子可以是中國儒家文化的代表,但不宜是中華文化的代表;魯迅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代表,但不宜是中華文化的代表。綜合地看,把書法看做中華文化最佳形象代表是恰到好處的。

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二)書法作為中華文化最佳形象代表的理由

  1. 書法具有攝人魂魄的形象感

我們先看一看北京奧運會的選擇:北京奧運會會徽為“中國印”、體育圖標為“篆書之美”、 北京殘奧會會徽為“之”字形“天地人”。 這些圖標設計中充分利用了書法元素,簡潔而深刻。這組設計給了國人滿意的答案,這是中華民族集體意識中對書法的認可,它們也成為世界公認的奧運會歷史上最好的體育設計之一。這足以說明書法具有攝人魂魄的形象感。

尋找文化形象代表當然要注重形象,這最好到藝術領域中去尋找。書法是“中國人最標準的藝術”[3](P.88),它“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4](P.87)。書法是對自然的抽象,這種抽象的程度比起中國畫裡所講的“在於似與不似之間”的抽象程度要高出很多,它一方面來自自然之象,另一方面來自作者的想象和加工,是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最完美的結合,它在極具抽象性的同時又能讓人感覺到“世間無物非草書”,萬物已寓於其中。具有令人玩味的形象性使書法成為極富有深意的形式。

“文則數言乃成其意,字則一字已見其心”,書法至簡至易,線條本身的魅力足以使其跨越語言、跨越國界,展示東方的文化神韻。書法的這種代表性並非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於它一直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生成與發展,是一種自然的積澱。對於個人來說書為心畫,是個人生命的呈現,對於民族來說,書法是民族靈魂的昭示,是彰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靈,是歷史不同時代的文化符號,更是整個中華文化最優雅的形象代表。書法何止是“如其人”而已,它更是“如其國家”、“如其民族”。

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2.書法具有恆常久遠的生命力

書法在遭受20世紀的多次重創後仍然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們不能不敬佩它那不屈的精神以及無比頑強的生命力。餘秋雨的《筆墨祭》字跡未乾,書法就已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書法具有恆常久遠的生命力,是因為其有深邃的內涵。在歷史上書法藝術就表現出明顯的審美先導性,書法上所形成的審美意識被文學、繪畫、戲曲等其它藝術借鑑。上世紀80年代形成的書法熱,無疑又一次表明了它的先進性,我們說書法熱是漢語熱、國學熱的先兆,應不為過。書法熱比國學熱早了二十年。現在書法藝術的實用性幾乎消失殆盡,這恰是書法藝術精神得以顯現的絕佳機遇,這就像山水畫如不去除地理圖經的實用性目的,其藝術精神也不得充分彰顯一樣。書法中包含著現代因素,充滿著時代所需要的創新的品格、和諧的觀念,能夠與時俱進,永保魅力。可以說漢文化不滅,書法藝術就永遠不滅。中國人沒有把心靈交給宗教,而是交給了道德和藝術。書法是中國人永遠的心靈寄託。傳統文化給書法提供了豐富的給養,書法又反過來給傳統文化以巨大的影響。書法很大,是展現中華民族精神最好的舞臺。

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3.書法具有中華民族的認同感

任何人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都有認同感,中國人對漢字也是如此。漢字在中華民族的發展、融合中起到了紐帶的作用,使得以漢字為依存的書法藝術成為漢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藝術。漢字的普及性、書寫的抒情性、工具的特殊性又使書法為大眾所喜愛。書法在學習、欣賞等層次上都有一個梯級結構,不同的人可以達到不同的高度,滿足不同的成就感。書法並非是少數人的特權,它既是精英的也是大眾的,無論在帝王將相中還是在平民百姓中都有嗜書如命的愛好者,無論在高樓廟宇之上還是在茶館酒肆之中到處都有熠熠生輝的書法作品。曲高而並非和寡,書法是群眾的藝術。“在書法上,也許只有在書法上,我們才能夠看到中國人藝術心靈的極致”[5](P.286),“中國樂教衰落,建築單調,書法成了表現各種時代精神的中心藝術。”[6](P.131)

書法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表現能力,書法作品的書寫內容還直接地宣揚了中國人民最喜愛的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人合一”、“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等傳統文化的經典內容常被作為書寫的對象,這些又無疑地拉近了人們與書法藝術的距離。

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4.書法具有涵蓋各方的全息性

書法是在漢字的基礎上發展生成的藝術,漢字的創造是“外取諸物,內取諸身”的結果,漢字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從文字―文獻―文化―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漢字乃我們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根,可以說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文化濃縮的精華,具有涵蓋各方的全息性。上世紀90年代餘秋雨改變了原來對書法的看法,說“書法是中國文化永恆的纜繩”。

縱向地看,書法可以貫穿中國的文明史。遠到新石器時期的陶器,近到北京舉辦的奧運會,書法總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書法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不同風貌。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化,漢字發展的歷史上清晰地記錄了中華文化發展的足跡。新石器時期刻畫文字的幽深、甲骨青銅文字的玄奧無不向人們訴說著遙遠的故事,秦始皇時期文字的統一是中國各民族走向融合的表徵,隸變的發生是中華文化快速發展的先兆,漢字書法的純藝術化過程正是現代科技發達的反映,漢字承載的信息是其它拼音文字所無法與之相比的。劉熙載說:“秦碑力勁,漢碑氣厚,一代之書,無不肖乎一代之人與文者。”“觀晉人字畫,可見晉人之風猷;觀唐人書蹤,可見唐人之典則。”

橫向地看,書法和其他文化發生著廣泛的聯繫。這裡試以哲學為例,簡要地說明書法與其它文化的聯繫。哲學是世界觀的學說,不同的哲學觀會影響書法家思想方式和表現手法,從而產生了不同的藝術作品。中國文人的哲學觀往往是儒、道、佛的綜合,書法作品也反映了儒、道、佛的思想,書法是表,哲學是裡。[7]葉秀山說:“書法藝術的意義,主要不在文字的意思,而是在文字之外,另有其‘超越性’。從某種意義來說,書法因其單純性而最具有‘形而上’的意味。”[8](P.187)可以說中國書法是看得見的哲學,書法的修煉無不以達到哲學的境界為最高追求。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觀、運動觀、自然觀、陰陽觀、和諧觀等無不在書法藝術中得到最直觀的體現。

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5.書法具有卓爾不群的獨特性

獨特性是書法最為突出的特點。所謂的獨特性是指書法是世界上唯一的以文字書寫而形成的藝術。書法在形成、發展過程中,以下的因素使其特行獨立、卓爾不群:一是書法是在文字的基礎上形成的藝術。

文字乃文明之始,書法藝術從孃胎裡帶來了其它藝術所不具備的優勢。漢字的筆畫和結構都被賦予了法度和情性,筆畫的書寫質量被不斷地提升,結構也日趨精彩。構成漢字的二百多個偏旁部首可以變換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不同形式。同時漢字又具有象形性等特徵,可以很好地表情達意。二是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中華文明又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漢字浸染本民族文化之深是沒有第二種文字可以與其相提並論的。三是中國漢字的特殊的書寫工具。柔軟而能表現變化的毛筆、柔韌而能彰顯墨彩的宣紙、色玄而能分出五彩的墨汁以及細潤而易於發墨的硯臺被稱為“文房四寶”。這是不同於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書寫工具,這些工具所特有的書寫效果以及它們本身所擁有的文化內涵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四是在長期的古代社會中社會各層尤其是社會精英普遍參與的書寫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書法文化。這種書法文化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影響巨大。總的來說書法博大精深,涵蓋萬有,有法、有意、有情、有態、有形、有質、有韻、有神、有氣勢,很好地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也可以說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促成了這門藝術的生成、發展和繁榮。

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二、進一步維護書法的文化地位

周俊傑說:“作為最古老的中國書法藝術,儘管已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今的30多年中出現了躁動、復興、高潮等幾個時期,但真正地使其在整個中國和世界大文化中佔一席之地,卻還有一段距離,至少就目前情況看,與文學、美術、音樂、戲曲等藝術門類相比,還不是那麼令人滿意。”[9](P.570)可見,書法的文化地位還需要我們去積極地維護。這裡就如何維護書法的地位談點個人看法:

近年來在書法界,有人提出“文化書法”與“藝術書法”的概念,我覺得這兩種提法不利於維護書法的地位。書法作品既包含著藝術的因素,也包含著文化的因素,以上提法反而割裂了書法中文化與藝術的聯繫,要麼偏執地認為書法是藝術,要麼偏執地認為書法是文化。書法是藝術,也是文化,是一種綜合素養的反映。是王羲之的書法沒文化?還是蘇東坡的書法沒藝術?這種提法反映了對書法本身的不自信,因而具有消極的意義。如果按照這種分法,以後會不會又有人提出“文化兼藝術書法”呢?書法是不是還可以叫做“音樂書法”、“仿生書法”、“遺傳書法”等等呢?在“書法”前多加任何一個限制詞都會縮小它的內涵。

目前我國精英層的“去書法化”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人將其怪罪於大眾的廣泛參與,這是不夠公平的。大眾參與書法可能是書法民族性的最直接的體現,這是值得大加讚揚的事情。文化精英層的流失主要原因是不夠完善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不變,精英層難以返還書壇。雖說中華文脈不斷,但這只是就大的文化而言,小的斷裂處還是不少的,書法教育就是這樣。在韓國、日本等受漢文化影響的國家一直沒有間斷地開展書法教育時,書法的母國卻曾把書法教育丟得乾乾淨淨。現在政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書法的學科建設也逐漸引起了教育部門的重視。書法高等教育的體系已逐漸完備,但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基礎工程還需要加強建設。只有這樣才有利於書法事業的健康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海外文化調查表明, 中國書法第一次超過中國京劇成為海外人士辨識中國的文化符碼”[10],隨著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隨著外國人對中華文化理解的加深,書法作為中華文化的形象代表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書法如果僅僅被視為“小技”,確實是優秀資源的浪費。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責任編輯:賈明哲)

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參考文獻:

[1]餘秋雨.文明的碎片[M].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

[2]徐利明.《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研究叢書》總序[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05).

[3]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4]沈尹默.書法論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5]林語堂.中國人[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

[6]宗白華.意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7]邱世鴻.新文人書法論綱四題[J].中國美術研究,2013,(03).

[8]葉秀山.葉秀山中國哲學文化論集[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9]周俊傑.書法復興的尋繹[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

[10]蔣立群.中國“書法”現代定位及跨世紀架構三論[J].書法研究,2002,(01).

關於當前書法文化地位的有關思考

孟寶躍

孟寶躍,安徽蕭縣人,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書法系。現任淮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書法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學協會理事,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