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 文化 小說 讀書 藝術 文學 刑法 哲學 狐筆春秋 2019-08-28
"

作為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餘華以其作品(特別是早期作品)內容上主要集中於暴力、死亡等主題;情感視角上主要側重冷漠、孤立的特點,而顯的極具反叛精神。據此,本文試圖從餘華作品中表現的敘事方式,作者對社會現實及人性的思索和刻畫的角度去探索餘華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並從中研討餘華對上述問題的哲學式體悟。

"

作為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餘華以其作品(特別是早期作品)內容上主要集中於暴力、死亡等主題;情感視角上主要側重冷漠、孤立的特點,而顯的極具反叛精神。據此,本文試圖從餘華作品中表現的敘事方式,作者對社會現實及人性的思索和刻畫的角度去探索餘華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並從中研討餘華對上述問題的哲學式體悟。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集

一:暴力敘事的方式:

在餘華早期的眾多作品中,對暴力、死亡等內容的描述頻頻皆是,也因此形成了他早期作品的獨特風格。從創作方式上,餘華用語言建構了一個充滿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陰暗世界。文中迷漫著荒謬和絕望,人物的主體性也被取消。而從創作態度上,作者在對暴力、血腥和死亡的無節制的渲染時態度冷漠,令人震驚。

在小說《往事與刑罰》中,刑法專家將自己實施過的各種酷刑方式和時間一起清楚地記錄下來,充滿了殘酷和血光。而這種冷靜的暴力敘述在《現實一種》中則顯得更明顯。這種家庭的悲劇以死亡和各種傷害的方式呈現出來,雖異常冷靜卻讓人毛骨悚然。

“皮皮趴在那裡,望著這攤在陽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種鮮豔的果醬。他伸出舌頭試探的舔了一下,於是一種嶄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來他就放心去舔了,他感到水泥上的血很粗糙,不一會舌頭髮麻了,隨著舌尖上出現了幾絲流動的血,這血使他覺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

最後對於山崗被解剖肢解過程的描寫,更讓人領略到敘述者超然於外的漠然姿態。其在《古典愛情》中,更是以更荒誕的菜人被公開肢解買賣的形式,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灰暗的人性世界,顯得殺氣騰騰。“柳生看著店主的利斧猛劈下去,聽得‘咔嚓’一聲,骨頭被砍斷了,一股血四濺開來,濺得店主一臉都是。幼女在‘咔嚓’聲裡身子晃動了一下,然後她才扭過頭來看個究竟,看到自己的手臂躺在樹樁上,一時間目瞪口呆,半響,才長嚎幾聲。店主此刻拿了塊破布擦臉,夥計將手臂遞於棚外的人,那人將手臂放入籃內,給了錢就離去。

"

作為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餘華以其作品(特別是早期作品)內容上主要集中於暴力、死亡等主題;情感視角上主要側重冷漠、孤立的特點,而顯的極具反叛精神。據此,本文試圖從餘華作品中表現的敘事方式,作者對社會現實及人性的思索和刻畫的角度去探索餘華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並從中研討餘華對上述問題的哲學式體悟。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集

一:暴力敘事的方式:

在餘華早期的眾多作品中,對暴力、死亡等內容的描述頻頻皆是,也因此形成了他早期作品的獨特風格。從創作方式上,餘華用語言建構了一個充滿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陰暗世界。文中迷漫著荒謬和絕望,人物的主體性也被取消。而從創作態度上,作者在對暴力、血腥和死亡的無節制的渲染時態度冷漠,令人震驚。

在小說《往事與刑罰》中,刑法專家將自己實施過的各種酷刑方式和時間一起清楚地記錄下來,充滿了殘酷和血光。而這種冷靜的暴力敘述在《現實一種》中則顯得更明顯。這種家庭的悲劇以死亡和各種傷害的方式呈現出來,雖異常冷靜卻讓人毛骨悚然。

“皮皮趴在那裡,望著這攤在陽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種鮮豔的果醬。他伸出舌頭試探的舔了一下,於是一種嶄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來他就放心去舔了,他感到水泥上的血很粗糙,不一會舌頭髮麻了,隨著舌尖上出現了幾絲流動的血,這血使他覺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

最後對於山崗被解剖肢解過程的描寫,更讓人領略到敘述者超然於外的漠然姿態。其在《古典愛情》中,更是以更荒誕的菜人被公開肢解買賣的形式,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灰暗的人性世界,顯得殺氣騰騰。“柳生看著店主的利斧猛劈下去,聽得‘咔嚓’一聲,骨頭被砍斷了,一股血四濺開來,濺得店主一臉都是。幼女在‘咔嚓’聲裡身子晃動了一下,然後她才扭過頭來看個究竟,看到自己的手臂躺在樹樁上,一時間目瞪口呆,半響,才長嚎幾聲。店主此刻拿了塊破布擦臉,夥計將手臂遞於棚外的人,那人將手臂放入籃內,給了錢就離去。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古典愛情

從最基本的文本體驗上我們就能感受出餘華小說區別於其它作家的文學特質和文本特點。餘華小說的場景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恐怖的情緒,其中的大部分人物似乎都被隱去了社會性的特徵,進而退化為一個簡單的符號主體,而這種符號主體只是為了推進或展示餘華對於情節設置和場景鋪排的需要。所以在餘華早期的小說中,我們驚人的發現這一點:筆者簡單做了一個統計,發現餘華作品中人物的死基本上都是非正常死亡。例如在《現實一種》中死亡5人,非自然死亡4人;《古典愛情》中死亡4人,非自然死亡4人;《世事如煙》中死亡6人,非自然死亡6人。

死亡是暴力的終極形式和最大特點。所以,我們從其文本的直觀風格上就能發現餘華小說的一大特點:對於血腥、暴力的迷戀和情不自禁。餘華用這種非自然(或人為)死亡展示顯性或隱形的暴力,加之其以旁觀者冷漠的筆調對這種顯性或隱形的暴力的直接敘述,使得餘華作品中的暴力成分成為了一種自在的敘事主體。讓暴力自身帶領讀者進入現實的一種,從而引發讀者深層次的閱讀體驗。

"

作為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餘華以其作品(特別是早期作品)內容上主要集中於暴力、死亡等主題;情感視角上主要側重冷漠、孤立的特點,而顯的極具反叛精神。據此,本文試圖從餘華作品中表現的敘事方式,作者對社會現實及人性的思索和刻畫的角度去探索餘華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並從中研討餘華對上述問題的哲學式體悟。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集

一:暴力敘事的方式:

在餘華早期的眾多作品中,對暴力、死亡等內容的描述頻頻皆是,也因此形成了他早期作品的獨特風格。從創作方式上,餘華用語言建構了一個充滿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陰暗世界。文中迷漫著荒謬和絕望,人物的主體性也被取消。而從創作態度上,作者在對暴力、血腥和死亡的無節制的渲染時態度冷漠,令人震驚。

在小說《往事與刑罰》中,刑法專家將自己實施過的各種酷刑方式和時間一起清楚地記錄下來,充滿了殘酷和血光。而這種冷靜的暴力敘述在《現實一種》中則顯得更明顯。這種家庭的悲劇以死亡和各種傷害的方式呈現出來,雖異常冷靜卻讓人毛骨悚然。

“皮皮趴在那裡,望著這攤在陽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種鮮豔的果醬。他伸出舌頭試探的舔了一下,於是一種嶄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來他就放心去舔了,他感到水泥上的血很粗糙,不一會舌頭髮麻了,隨著舌尖上出現了幾絲流動的血,這血使他覺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

最後對於山崗被解剖肢解過程的描寫,更讓人領略到敘述者超然於外的漠然姿態。其在《古典愛情》中,更是以更荒誕的菜人被公開肢解買賣的形式,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灰暗的人性世界,顯得殺氣騰騰。“柳生看著店主的利斧猛劈下去,聽得‘咔嚓’一聲,骨頭被砍斷了,一股血四濺開來,濺得店主一臉都是。幼女在‘咔嚓’聲裡身子晃動了一下,然後她才扭過頭來看個究竟,看到自己的手臂躺在樹樁上,一時間目瞪口呆,半響,才長嚎幾聲。店主此刻拿了塊破布擦臉,夥計將手臂遞於棚外的人,那人將手臂放入籃內,給了錢就離去。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古典愛情

從最基本的文本體驗上我們就能感受出餘華小說區別於其它作家的文學特質和文本特點。餘華小說的場景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恐怖的情緒,其中的大部分人物似乎都被隱去了社會性的特徵,進而退化為一個簡單的符號主體,而這種符號主體只是為了推進或展示餘華對於情節設置和場景鋪排的需要。所以在餘華早期的小說中,我們驚人的發現這一點:筆者簡單做了一個統計,發現餘華作品中人物的死基本上都是非正常死亡。例如在《現實一種》中死亡5人,非自然死亡4人;《古典愛情》中死亡4人,非自然死亡4人;《世事如煙》中死亡6人,非自然死亡6人。

死亡是暴力的終極形式和最大特點。所以,我們從其文本的直觀風格上就能發現餘華小說的一大特點:對於血腥、暴力的迷戀和情不自禁。餘華用這種非自然(或人為)死亡展示顯性或隱形的暴力,加之其以旁觀者冷漠的筆調對這種顯性或隱形的暴力的直接敘述,使得餘華作品中的暴力成分成為了一種自在的敘事主體。讓暴力自身帶領讀者進入現實的一種,從而引發讀者深層次的閱讀體驗。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本人

二:暴力敘事美學的手段:

細讀餘華作品會發現其中的暴力敘事依靠暴力本身的力量,通過其內在和外在的成因,使得作品本身擁有了一種多元和深度的表現形式。餘華貪戀的暴力和死亡,其實就是暗含作者內心倫理和道德秩序。以及對人性的剖析和思考,因為“暴力是利我的最簡單的形式”。

1、從暴力的外部出發:

《死亡敘述》中的司機懷著懺悔的心去祈求原諒,卻被村民用各種農具殘忍地活活打死。“那個十來歲的男孩從裡面竄出來,他手裡高舉著一把亮閃閃的鐮刀,他撲過來時鐮刀也揮了下來,鐮刀砍進了我的腹部。那過程十分簡單,鐮刀像砍穿一張紙一樣砍穿了我的皮膚,…於是裡面的腸子一併湧出,我還來不及用手去捂住場子時,那個女人揮著一把鋤頭向我腦袋劈了下來,我趕緊歪了一下腦袋,鋤頭砍在肩胛上,像砍柴一樣將我的肩胛砍成了兩半。…我仰臉躺在那裡,我的鮮血向四周爬去,我的鮮血很像一棵百年老樹隆出地面的根鬚。我死了。”罪惡並不能因為懺悔而得到原諒,死亡才是唯一存在的真相,即使主人公希望用他的懺悔獲得其他社會成員的諒解,但死亡對他而言是不可抗拒的暴力宿命,這個時侯任何的道德約定和秩序法則都是無法抵抗暴力的主宰的。在人的私慾膨脹到一定程度時,任何秩序都會作廢,是人性的自然勝利。而暴力和死亡很直接的將人性的悲劇藝術呈現出來,產生了極強的衝擊力。

這是來源於社會法則和道德約定之下的暴力,因為其破壞了某種社會法則或道德條例,所以他的最終結果是暴力的懲罰即死亡,抑或者可以說這是來自外部的暴力懲罰。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暴力不僅僅只來源於外部世界,它更有可能存在於人性的深處,伴隨著人性的成長一步步發展壯大。我們一直在討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不管結論如何,有一點我們無法否認:那就是惡同善一樣時刻存在於人性之中。當人性本身的惡被某種現實所激發出來的時候,其呈現出來的暴力特徵是更可怕的暴力演繹和人性悲劇。

"

作為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餘華以其作品(特別是早期作品)內容上主要集中於暴力、死亡等主題;情感視角上主要側重冷漠、孤立的特點,而顯的極具反叛精神。據此,本文試圖從餘華作品中表現的敘事方式,作者對社會現實及人性的思索和刻畫的角度去探索餘華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並從中研討餘華對上述問題的哲學式體悟。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集

一:暴力敘事的方式:

在餘華早期的眾多作品中,對暴力、死亡等內容的描述頻頻皆是,也因此形成了他早期作品的獨特風格。從創作方式上,餘華用語言建構了一個充滿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陰暗世界。文中迷漫著荒謬和絕望,人物的主體性也被取消。而從創作態度上,作者在對暴力、血腥和死亡的無節制的渲染時態度冷漠,令人震驚。

在小說《往事與刑罰》中,刑法專家將自己實施過的各種酷刑方式和時間一起清楚地記錄下來,充滿了殘酷和血光。而這種冷靜的暴力敘述在《現實一種》中則顯得更明顯。這種家庭的悲劇以死亡和各種傷害的方式呈現出來,雖異常冷靜卻讓人毛骨悚然。

“皮皮趴在那裡,望著這攤在陽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種鮮豔的果醬。他伸出舌頭試探的舔了一下,於是一種嶄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來他就放心去舔了,他感到水泥上的血很粗糙,不一會舌頭髮麻了,隨著舌尖上出現了幾絲流動的血,這血使他覺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

最後對於山崗被解剖肢解過程的描寫,更讓人領略到敘述者超然於外的漠然姿態。其在《古典愛情》中,更是以更荒誕的菜人被公開肢解買賣的形式,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灰暗的人性世界,顯得殺氣騰騰。“柳生看著店主的利斧猛劈下去,聽得‘咔嚓’一聲,骨頭被砍斷了,一股血四濺開來,濺得店主一臉都是。幼女在‘咔嚓’聲裡身子晃動了一下,然後她才扭過頭來看個究竟,看到自己的手臂躺在樹樁上,一時間目瞪口呆,半響,才長嚎幾聲。店主此刻拿了塊破布擦臉,夥計將手臂遞於棚外的人,那人將手臂放入籃內,給了錢就離去。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古典愛情

從最基本的文本體驗上我們就能感受出餘華小說區別於其它作家的文學特質和文本特點。餘華小說的場景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恐怖的情緒,其中的大部分人物似乎都被隱去了社會性的特徵,進而退化為一個簡單的符號主體,而這種符號主體只是為了推進或展示餘華對於情節設置和場景鋪排的需要。所以在餘華早期的小說中,我們驚人的發現這一點:筆者簡單做了一個統計,發現餘華作品中人物的死基本上都是非正常死亡。例如在《現實一種》中死亡5人,非自然死亡4人;《古典愛情》中死亡4人,非自然死亡4人;《世事如煙》中死亡6人,非自然死亡6人。

死亡是暴力的終極形式和最大特點。所以,我們從其文本的直觀風格上就能發現餘華小說的一大特點:對於血腥、暴力的迷戀和情不自禁。餘華用這種非自然(或人為)死亡展示顯性或隱形的暴力,加之其以旁觀者冷漠的筆調對這種顯性或隱形的暴力的直接敘述,使得餘華作品中的暴力成分成為了一種自在的敘事主體。讓暴力自身帶領讀者進入現實的一種,從而引發讀者深層次的閱讀體驗。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本人

二:暴力敘事美學的手段:

細讀餘華作品會發現其中的暴力敘事依靠暴力本身的力量,通過其內在和外在的成因,使得作品本身擁有了一種多元和深度的表現形式。餘華貪戀的暴力和死亡,其實就是暗含作者內心倫理和道德秩序。以及對人性的剖析和思考,因為“暴力是利我的最簡單的形式”。

1、從暴力的外部出發:

《死亡敘述》中的司機懷著懺悔的心去祈求原諒,卻被村民用各種農具殘忍地活活打死。“那個十來歲的男孩從裡面竄出來,他手裡高舉著一把亮閃閃的鐮刀,他撲過來時鐮刀也揮了下來,鐮刀砍進了我的腹部。那過程十分簡單,鐮刀像砍穿一張紙一樣砍穿了我的皮膚,…於是裡面的腸子一併湧出,我還來不及用手去捂住場子時,那個女人揮著一把鋤頭向我腦袋劈了下來,我趕緊歪了一下腦袋,鋤頭砍在肩胛上,像砍柴一樣將我的肩胛砍成了兩半。…我仰臉躺在那裡,我的鮮血向四周爬去,我的鮮血很像一棵百年老樹隆出地面的根鬚。我死了。”罪惡並不能因為懺悔而得到原諒,死亡才是唯一存在的真相,即使主人公希望用他的懺悔獲得其他社會成員的諒解,但死亡對他而言是不可抗拒的暴力宿命,這個時侯任何的道德約定和秩序法則都是無法抵抗暴力的主宰的。在人的私慾膨脹到一定程度時,任何秩序都會作廢,是人性的自然勝利。而暴力和死亡很直接的將人性的悲劇藝術呈現出來,產生了極強的衝擊力。

這是來源於社會法則和道德約定之下的暴力,因為其破壞了某種社會法則或道德條例,所以他的最終結果是暴力的懲罰即死亡,抑或者可以說這是來自外部的暴力懲罰。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暴力不僅僅只來源於外部世界,它更有可能存在於人性的深處,伴隨著人性的成長一步步發展壯大。我們一直在討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不管結論如何,有一點我們無法否認:那就是惡同善一樣時刻存在於人性之中。當人性本身的惡被某種現實所激發出來的時候,其呈現出來的暴力特徵是更可怕的暴力演繹和人性悲劇。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現實一種

2、從暴力的本身出發:

回過頭來我們不妨再來分析一下前面提到的小說《現實一種》中,皮皮因摔死了其堂弟而被迫趴在地上舔血汙的場面:

“皮皮趴在那裡,望著這攤在陽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一種鮮豔的果漿。他伸出舌頭試探地舔了一下,於是一種嶄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去他就放心去舔了,隨後舌尖上出現了幾絲流動的血,這血使他覺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 。”

如從皮皮這個角度看,他將血這種令人噁心的穢物比作“鮮豔的果漿”,作為味覺的“享受”,這段描寫無異於其他,就是人內心的暴力性的反映和有力體現;但若從山峰的角度看,血就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即暴力征服的輔助工具。山峰的復仇是要征服他的仇敵——侄兒皮皮。他要全面支配皮皮的身體,並將其貶低,使之像狗或蒼蠅一樣地趴在地上舐血。在這一暴力征服過程中,血起到了一種輔助作用,幫助其完成了復仇行動。血是暴力的體現,當它上升到一定層次時,就自然成為死亡的體現。《現實一種》中,有這樣兩段“血的描寫”:

他走到近旁蹲下去推推他,堂弟沒有動,接著他看到堂弟頭部的水泥地上有一小攤血。他俯下身去察看,發現血是從腦袋裡流出來的,流在地上像一朵花似的在慢吞吞開放著。

她在門口站了一會,她似乎看到了兒子頭部有一攤血跡。血跡在陽光下顯得不太真實,於是那躺著的兒子也彷彿是假的。

血在這裡,沒有任何隱喻功能或象徵性,它的流失,只是意味著一個有機生命的死亡。

由此可見,通過對作品中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潛在其中的暴力和死亡。餘華對暴力的描寫達到了高峰,他筆下的人物無論男女老少,無論正常與否,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潛意識或顯意識地對暴力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痴迷,他們對暴力的崇尚就如同“狗對骨頭的熱愛”。

《現實一種》裡的三篇作品記錄了我曾經有過的瘋狂,暴力和血腥在字裡行間如波濤般湧動著,這是從惡夢出發抵達夢魘的敘述。為此,當時有人認為我的血管裡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

作為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餘華以其作品(特別是早期作品)內容上主要集中於暴力、死亡等主題;情感視角上主要側重冷漠、孤立的特點,而顯的極具反叛精神。據此,本文試圖從餘華作品中表現的敘事方式,作者對社會現實及人性的思索和刻畫的角度去探索餘華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並從中研討餘華對上述問題的哲學式體悟。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集

一:暴力敘事的方式:

在餘華早期的眾多作品中,對暴力、死亡等內容的描述頻頻皆是,也因此形成了他早期作品的獨特風格。從創作方式上,餘華用語言建構了一個充滿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陰暗世界。文中迷漫著荒謬和絕望,人物的主體性也被取消。而從創作態度上,作者在對暴力、血腥和死亡的無節制的渲染時態度冷漠,令人震驚。

在小說《往事與刑罰》中,刑法專家將自己實施過的各種酷刑方式和時間一起清楚地記錄下來,充滿了殘酷和血光。而這種冷靜的暴力敘述在《現實一種》中則顯得更明顯。這種家庭的悲劇以死亡和各種傷害的方式呈現出來,雖異常冷靜卻讓人毛骨悚然。

“皮皮趴在那裡,望著這攤在陽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種鮮豔的果醬。他伸出舌頭試探的舔了一下,於是一種嶄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來他就放心去舔了,他感到水泥上的血很粗糙,不一會舌頭髮麻了,隨著舌尖上出現了幾絲流動的血,這血使他覺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

最後對於山崗被解剖肢解過程的描寫,更讓人領略到敘述者超然於外的漠然姿態。其在《古典愛情》中,更是以更荒誕的菜人被公開肢解買賣的形式,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灰暗的人性世界,顯得殺氣騰騰。“柳生看著店主的利斧猛劈下去,聽得‘咔嚓’一聲,骨頭被砍斷了,一股血四濺開來,濺得店主一臉都是。幼女在‘咔嚓’聲裡身子晃動了一下,然後她才扭過頭來看個究竟,看到自己的手臂躺在樹樁上,一時間目瞪口呆,半響,才長嚎幾聲。店主此刻拿了塊破布擦臉,夥計將手臂遞於棚外的人,那人將手臂放入籃內,給了錢就離去。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古典愛情

從最基本的文本體驗上我們就能感受出餘華小說區別於其它作家的文學特質和文本特點。餘華小說的場景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恐怖的情緒,其中的大部分人物似乎都被隱去了社會性的特徵,進而退化為一個簡單的符號主體,而這種符號主體只是為了推進或展示餘華對於情節設置和場景鋪排的需要。所以在餘華早期的小說中,我們驚人的發現這一點:筆者簡單做了一個統計,發現餘華作品中人物的死基本上都是非正常死亡。例如在《現實一種》中死亡5人,非自然死亡4人;《古典愛情》中死亡4人,非自然死亡4人;《世事如煙》中死亡6人,非自然死亡6人。

死亡是暴力的終極形式和最大特點。所以,我們從其文本的直觀風格上就能發現餘華小說的一大特點:對於血腥、暴力的迷戀和情不自禁。餘華用這種非自然(或人為)死亡展示顯性或隱形的暴力,加之其以旁觀者冷漠的筆調對這種顯性或隱形的暴力的直接敘述,使得餘華作品中的暴力成分成為了一種自在的敘事主體。讓暴力自身帶領讀者進入現實的一種,從而引發讀者深層次的閱讀體驗。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本人

二:暴力敘事美學的手段:

細讀餘華作品會發現其中的暴力敘事依靠暴力本身的力量,通過其內在和外在的成因,使得作品本身擁有了一種多元和深度的表現形式。餘華貪戀的暴力和死亡,其實就是暗含作者內心倫理和道德秩序。以及對人性的剖析和思考,因為“暴力是利我的最簡單的形式”。

1、從暴力的外部出發:

《死亡敘述》中的司機懷著懺悔的心去祈求原諒,卻被村民用各種農具殘忍地活活打死。“那個十來歲的男孩從裡面竄出來,他手裡高舉著一把亮閃閃的鐮刀,他撲過來時鐮刀也揮了下來,鐮刀砍進了我的腹部。那過程十分簡單,鐮刀像砍穿一張紙一樣砍穿了我的皮膚,…於是裡面的腸子一併湧出,我還來不及用手去捂住場子時,那個女人揮著一把鋤頭向我腦袋劈了下來,我趕緊歪了一下腦袋,鋤頭砍在肩胛上,像砍柴一樣將我的肩胛砍成了兩半。…我仰臉躺在那裡,我的鮮血向四周爬去,我的鮮血很像一棵百年老樹隆出地面的根鬚。我死了。”罪惡並不能因為懺悔而得到原諒,死亡才是唯一存在的真相,即使主人公希望用他的懺悔獲得其他社會成員的諒解,但死亡對他而言是不可抗拒的暴力宿命,這個時侯任何的道德約定和秩序法則都是無法抵抗暴力的主宰的。在人的私慾膨脹到一定程度時,任何秩序都會作廢,是人性的自然勝利。而暴力和死亡很直接的將人性的悲劇藝術呈現出來,產生了極強的衝擊力。

這是來源於社會法則和道德約定之下的暴力,因為其破壞了某種社會法則或道德條例,所以他的最終結果是暴力的懲罰即死亡,抑或者可以說這是來自外部的暴力懲罰。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暴力不僅僅只來源於外部世界,它更有可能存在於人性的深處,伴隨著人性的成長一步步發展壯大。我們一直在討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不管結論如何,有一點我們無法否認:那就是惡同善一樣時刻存在於人性之中。當人性本身的惡被某種現實所激發出來的時候,其呈現出來的暴力特徵是更可怕的暴力演繹和人性悲劇。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現實一種

2、從暴力的本身出發:

回過頭來我們不妨再來分析一下前面提到的小說《現實一種》中,皮皮因摔死了其堂弟而被迫趴在地上舔血汙的場面:

“皮皮趴在那裡,望著這攤在陽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一種鮮豔的果漿。他伸出舌頭試探地舔了一下,於是一種嶄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去他就放心去舔了,隨後舌尖上出現了幾絲流動的血,這血使他覺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 。”

如從皮皮這個角度看,他將血這種令人噁心的穢物比作“鮮豔的果漿”,作為味覺的“享受”,這段描寫無異於其他,就是人內心的暴力性的反映和有力體現;但若從山峰的角度看,血就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即暴力征服的輔助工具。山峰的復仇是要征服他的仇敵——侄兒皮皮。他要全面支配皮皮的身體,並將其貶低,使之像狗或蒼蠅一樣地趴在地上舐血。在這一暴力征服過程中,血起到了一種輔助作用,幫助其完成了復仇行動。血是暴力的體現,當它上升到一定層次時,就自然成為死亡的體現。《現實一種》中,有這樣兩段“血的描寫”:

他走到近旁蹲下去推推他,堂弟沒有動,接著他看到堂弟頭部的水泥地上有一小攤血。他俯下身去察看,發現血是從腦袋裡流出來的,流在地上像一朵花似的在慢吞吞開放著。

她在門口站了一會,她似乎看到了兒子頭部有一攤血跡。血跡在陽光下顯得不太真實,於是那躺著的兒子也彷彿是假的。

血在這裡,沒有任何隱喻功能或象徵性,它的流失,只是意味著一個有機生命的死亡。

由此可見,通過對作品中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潛在其中的暴力和死亡。餘華對暴力的描寫達到了高峰,他筆下的人物無論男女老少,無論正常與否,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潛意識或顯意識地對暴力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痴迷,他們對暴力的崇尚就如同“狗對骨頭的熱愛”。

《現實一種》裡的三篇作品記錄了我曾經有過的瘋狂,暴力和血腥在字裡行間如波濤般湧動著,這是從惡夢出發抵達夢魘的敘述。為此,當時有人認為我的血管裡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兄弟

《一九八六年》:描述了一個在文革期間消散的中學歷史老師在文革後以一個瘋子的形象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演出了一出自我凌遲切割終極逝滅的慘劇。回想與舊事向現實的重複歸回,使血腥暴力成為一個時期永未實現的就義禮。餘華從歷史深處審閱暴力,在深廣的歷史腹景中探究群體記憶中有關暴力的真實狀況,在這裡,歷史的重現完整變成了一場群體記憶的復造,完全起不到救贖與承蒙的作用,正如文中所描寫的,對於這場凌遲切割,除了主人公曾經的妻子之外,所有人都是金石為開的。在這裡,暴力呈現了它的第二重含意,當暴力以有形的姿勢湧現在我們面前時,那些被無形的暴力浸染吞噬了的人群不會有隔膜感,有的只會是親熱感,暴力已經完齊被他們當作一種遊戲,一種樂趣,一種享蒙。

死亡是暴力的終極形式,但並不是最殘酷的形式,與死亡相比更大的暴力來源於人性深處的黑暗和扭曲,在《一九八六年》中人性的黑暗和扭曲表現得更為突出。餘華“將人性中最黑暗、最醜惡、最殘忍的一面暴露在文壇上”。歷史教師因被迫害成為瘋子,如果說這樣的人性扭曲還沒有到達頂峰,那麼瘋子在大街上的自殘則是人性扭曲的極致了。不管瘋與否,人的生物本能對痛苦的感知會隨著生命的存在而存在。人性的黑暗長河是海平面以下巨大的隱性冰山,而這種本能的陰暗如果以一種群體性的形式被誘發出來,那將是一場浩劫,比如文革當中出現的無數的暴力場景和人性扭曲之後無休止的自虐於被虐。

"

作為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餘華以其作品(特別是早期作品)內容上主要集中於暴力、死亡等主題;情感視角上主要側重冷漠、孤立的特點,而顯的極具反叛精神。據此,本文試圖從餘華作品中表現的敘事方式,作者對社會現實及人性的思索和刻畫的角度去探索餘華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並從中研討餘華對上述問題的哲學式體悟。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集

一:暴力敘事的方式:

在餘華早期的眾多作品中,對暴力、死亡等內容的描述頻頻皆是,也因此形成了他早期作品的獨特風格。從創作方式上,餘華用語言建構了一個充滿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陰暗世界。文中迷漫著荒謬和絕望,人物的主體性也被取消。而從創作態度上,作者在對暴力、血腥和死亡的無節制的渲染時態度冷漠,令人震驚。

在小說《往事與刑罰》中,刑法專家將自己實施過的各種酷刑方式和時間一起清楚地記錄下來,充滿了殘酷和血光。而這種冷靜的暴力敘述在《現實一種》中則顯得更明顯。這種家庭的悲劇以死亡和各種傷害的方式呈現出來,雖異常冷靜卻讓人毛骨悚然。

“皮皮趴在那裡,望著這攤在陽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種鮮豔的果醬。他伸出舌頭試探的舔了一下,於是一種嶄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來他就放心去舔了,他感到水泥上的血很粗糙,不一會舌頭髮麻了,隨著舌尖上出現了幾絲流動的血,這血使他覺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

最後對於山崗被解剖肢解過程的描寫,更讓人領略到敘述者超然於外的漠然姿態。其在《古典愛情》中,更是以更荒誕的菜人被公開肢解買賣的形式,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灰暗的人性世界,顯得殺氣騰騰。“柳生看著店主的利斧猛劈下去,聽得‘咔嚓’一聲,骨頭被砍斷了,一股血四濺開來,濺得店主一臉都是。幼女在‘咔嚓’聲裡身子晃動了一下,然後她才扭過頭來看個究竟,看到自己的手臂躺在樹樁上,一時間目瞪口呆,半響,才長嚎幾聲。店主此刻拿了塊破布擦臉,夥計將手臂遞於棚外的人,那人將手臂放入籃內,給了錢就離去。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古典愛情

從最基本的文本體驗上我們就能感受出餘華小說區別於其它作家的文學特質和文本特點。餘華小說的場景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恐怖的情緒,其中的大部分人物似乎都被隱去了社會性的特徵,進而退化為一個簡單的符號主體,而這種符號主體只是為了推進或展示餘華對於情節設置和場景鋪排的需要。所以在餘華早期的小說中,我們驚人的發現這一點:筆者簡單做了一個統計,發現餘華作品中人物的死基本上都是非正常死亡。例如在《現實一種》中死亡5人,非自然死亡4人;《古典愛情》中死亡4人,非自然死亡4人;《世事如煙》中死亡6人,非自然死亡6人。

死亡是暴力的終極形式和最大特點。所以,我們從其文本的直觀風格上就能發現餘華小說的一大特點:對於血腥、暴力的迷戀和情不自禁。餘華用這種非自然(或人為)死亡展示顯性或隱形的暴力,加之其以旁觀者冷漠的筆調對這種顯性或隱形的暴力的直接敘述,使得餘華作品中的暴力成分成為了一種自在的敘事主體。讓暴力自身帶領讀者進入現實的一種,從而引發讀者深層次的閱讀體驗。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本人

二:暴力敘事美學的手段:

細讀餘華作品會發現其中的暴力敘事依靠暴力本身的力量,通過其內在和外在的成因,使得作品本身擁有了一種多元和深度的表現形式。餘華貪戀的暴力和死亡,其實就是暗含作者內心倫理和道德秩序。以及對人性的剖析和思考,因為“暴力是利我的最簡單的形式”。

1、從暴力的外部出發:

《死亡敘述》中的司機懷著懺悔的心去祈求原諒,卻被村民用各種農具殘忍地活活打死。“那個十來歲的男孩從裡面竄出來,他手裡高舉著一把亮閃閃的鐮刀,他撲過來時鐮刀也揮了下來,鐮刀砍進了我的腹部。那過程十分簡單,鐮刀像砍穿一張紙一樣砍穿了我的皮膚,…於是裡面的腸子一併湧出,我還來不及用手去捂住場子時,那個女人揮著一把鋤頭向我腦袋劈了下來,我趕緊歪了一下腦袋,鋤頭砍在肩胛上,像砍柴一樣將我的肩胛砍成了兩半。…我仰臉躺在那裡,我的鮮血向四周爬去,我的鮮血很像一棵百年老樹隆出地面的根鬚。我死了。”罪惡並不能因為懺悔而得到原諒,死亡才是唯一存在的真相,即使主人公希望用他的懺悔獲得其他社會成員的諒解,但死亡對他而言是不可抗拒的暴力宿命,這個時侯任何的道德約定和秩序法則都是無法抵抗暴力的主宰的。在人的私慾膨脹到一定程度時,任何秩序都會作廢,是人性的自然勝利。而暴力和死亡很直接的將人性的悲劇藝術呈現出來,產生了極強的衝擊力。

這是來源於社會法則和道德約定之下的暴力,因為其破壞了某種社會法則或道德條例,所以他的最終結果是暴力的懲罰即死亡,抑或者可以說這是來自外部的暴力懲罰。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暴力不僅僅只來源於外部世界,它更有可能存在於人性的深處,伴隨著人性的成長一步步發展壯大。我們一直在討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不管結論如何,有一點我們無法否認:那就是惡同善一樣時刻存在於人性之中。當人性本身的惡被某種現實所激發出來的時候,其呈現出來的暴力特徵是更可怕的暴力演繹和人性悲劇。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現實一種

2、從暴力的本身出發:

回過頭來我們不妨再來分析一下前面提到的小說《現實一種》中,皮皮因摔死了其堂弟而被迫趴在地上舔血汙的場面:

“皮皮趴在那裡,望著這攤在陽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一種鮮豔的果漿。他伸出舌頭試探地舔了一下,於是一種嶄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去他就放心去舔了,隨後舌尖上出現了幾絲流動的血,這血使他覺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 。”

如從皮皮這個角度看,他將血這種令人噁心的穢物比作“鮮豔的果漿”,作為味覺的“享受”,這段描寫無異於其他,就是人內心的暴力性的反映和有力體現;但若從山峰的角度看,血就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即暴力征服的輔助工具。山峰的復仇是要征服他的仇敵——侄兒皮皮。他要全面支配皮皮的身體,並將其貶低,使之像狗或蒼蠅一樣地趴在地上舐血。在這一暴力征服過程中,血起到了一種輔助作用,幫助其完成了復仇行動。血是暴力的體現,當它上升到一定層次時,就自然成為死亡的體現。《現實一種》中,有這樣兩段“血的描寫”:

他走到近旁蹲下去推推他,堂弟沒有動,接著他看到堂弟頭部的水泥地上有一小攤血。他俯下身去察看,發現血是從腦袋裡流出來的,流在地上像一朵花似的在慢吞吞開放著。

她在門口站了一會,她似乎看到了兒子頭部有一攤血跡。血跡在陽光下顯得不太真實,於是那躺著的兒子也彷彿是假的。

血在這裡,沒有任何隱喻功能或象徵性,它的流失,只是意味著一個有機生命的死亡。

由此可見,通過對作品中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潛在其中的暴力和死亡。餘華對暴力的描寫達到了高峰,他筆下的人物無論男女老少,無論正常與否,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潛意識或顯意識地對暴力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痴迷,他們對暴力的崇尚就如同“狗對骨頭的熱愛”。

《現實一種》裡的三篇作品記錄了我曾經有過的瘋狂,暴力和血腥在字裡行間如波濤般湧動著,這是從惡夢出發抵達夢魘的敘述。為此,當時有人認為我的血管裡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兄弟

《一九八六年》:描述了一個在文革期間消散的中學歷史老師在文革後以一個瘋子的形象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演出了一出自我凌遲切割終極逝滅的慘劇。回想與舊事向現實的重複歸回,使血腥暴力成為一個時期永未實現的就義禮。餘華從歷史深處審閱暴力,在深廣的歷史腹景中探究群體記憶中有關暴力的真實狀況,在這裡,歷史的重現完整變成了一場群體記憶的復造,完全起不到救贖與承蒙的作用,正如文中所描寫的,對於這場凌遲切割,除了主人公曾經的妻子之外,所有人都是金石為開的。在這裡,暴力呈現了它的第二重含意,當暴力以有形的姿勢湧現在我們面前時,那些被無形的暴力浸染吞噬了的人群不會有隔膜感,有的只會是親熱感,暴力已經完齊被他們當作一種遊戲,一種樂趣,一種享蒙。

死亡是暴力的終極形式,但並不是最殘酷的形式,與死亡相比更大的暴力來源於人性深處的黑暗和扭曲,在《一九八六年》中人性的黑暗和扭曲表現得更為突出。餘華“將人性中最黑暗、最醜惡、最殘忍的一面暴露在文壇上”。歷史教師因被迫害成為瘋子,如果說這樣的人性扭曲還沒有到達頂峰,那麼瘋子在大街上的自殘則是人性扭曲的極致了。不管瘋與否,人的生物本能對痛苦的感知會隨著生命的存在而存在。人性的黑暗長河是海平面以下巨大的隱性冰山,而這種本能的陰暗如果以一種群體性的形式被誘發出來,那將是一場浩劫,比如文革當中出現的無數的暴力場景和人性扭曲之後無休止的自虐於被虐。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許三觀賣血記

三:餘華的暴力敘述的哲學體悟和文化分析:

綜上所述,餘華所描寫的暴力和死亡等內容不只是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其深層還是作家感情傾向與思考的反映。。“小說的藝術形式作為有意味的形式,不僅是小說主題的外在承載物,而且是小說主題意義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暴力和血腥的藝術形式之於餘華小說的主題性建設則不僅僅是方式與結果的關係。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敘述風格對於文本本身也是有著極大的區別意義的,暴力和死亡本身對於文學來說就是極具有魅力的,它們有時候比風花雪月或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更有衝擊與震撼,具有先聲奪人的閱讀效應。所以這也可能是餘華選擇譯暴力解讀人性解讀現實的原因之一。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主人公許三觀一生多次靠賣血度過難關:為了自己娶媳婦平生第一次賣血,為了替兒子還債而賣血,為了兒子的工作請生產隊長吃飯而賣血,為了報答和他有一腿的女人而賣血,最後為了給病重的兒子籌集醫藥費而一路賣血,最終死在了賣血的路上。在此,我們不談論主人公的做法在道德上好與不好。但這絕不是 正常的人生狀態,甚至是一種畸形而扭曲的體現。這則故事的背後體現出來的是主人公一次次的極不情願卻又別無選擇的自虐,是一種自我暴力的施受,而他的人生正是在這中自我施暴的重複中走向了滅亡。

我們如何去理解作者這種有意味的形式呢,結合餘華前期大量的小說在內的這種暴力敘述來分析,暴力是餘華對於現實的一種認識,是早期的餘華對這個世界的客觀真相的獨特看法。這又不得不提及餘華的成長經歷,我們都知道餘華出生於醫生家庭,童年成長於醫院這種特殊的環境之下,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並且青年時期的餘華還做過一段時間的牙醫,所以,這種成長經歷致使餘華對於鮮血和死亡有著超乎一般人的平淡和冷靜。童年的餘華認為鮮血和死亡就是人生的表現形式,就是人生和人性的客觀真相,這種平淡和冷靜進而發展為一種迷戀和痴狂。死亡和暴力可能成長為青年餘華的世界觀,進而表現在他的小說中,正如餘華所說:

“我當牙醫時每天都見到張開的血淋淋的口,我父親也是醫生,他每次做完手術出來的時候手術衣上都是鮮血,這些場面在我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早期的作品大多帶著血腥味。”

“後來的日子,我幾乎在哭泣中成長……太平間以無聲的姿態接待了那些由生到死的匆匆過客,而死者家屬的哭叫聲只有他們自己可以聽見,我覺得哭聲裡充滿了難以言傳的親切,那種疼痛無比的親切。在一段時間,我曾認為這是世界上最為動聽的歌謠……有一次我走進太平間,我第一次發現太平間極其涼爽,在那張乾淨的水泥床上(放死人屍體的)躺了下來……它對於我不是死亡,而是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

作為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餘華以其作品(特別是早期作品)內容上主要集中於暴力、死亡等主題;情感視角上主要側重冷漠、孤立的特點,而顯的極具反叛精神。據此,本文試圖從餘華作品中表現的敘事方式,作者對社會現實及人性的思索和刻畫的角度去探索餘華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並從中研討餘華對上述問題的哲學式體悟。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集

一:暴力敘事的方式:

在餘華早期的眾多作品中,對暴力、死亡等內容的描述頻頻皆是,也因此形成了他早期作品的獨特風格。從創作方式上,餘華用語言建構了一個充滿暴力、血腥和死亡的陰暗世界。文中迷漫著荒謬和絕望,人物的主體性也被取消。而從創作態度上,作者在對暴力、血腥和死亡的無節制的渲染時態度冷漠,令人震驚。

在小說《往事與刑罰》中,刑法專家將自己實施過的各種酷刑方式和時間一起清楚地記錄下來,充滿了殘酷和血光。而這種冷靜的暴力敘述在《現實一種》中則顯得更明顯。這種家庭的悲劇以死亡和各種傷害的方式呈現出來,雖異常冷靜卻讓人毛骨悚然。

“皮皮趴在那裡,望著這攤在陽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種鮮豔的果醬。他伸出舌頭試探的舔了一下,於是一種嶄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來他就放心去舔了,他感到水泥上的血很粗糙,不一會舌頭髮麻了,隨著舌尖上出現了幾絲流動的血,這血使他覺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

最後對於山崗被解剖肢解過程的描寫,更讓人領略到敘述者超然於外的漠然姿態。其在《古典愛情》中,更是以更荒誕的菜人被公開肢解買賣的形式,來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灰暗的人性世界,顯得殺氣騰騰。“柳生看著店主的利斧猛劈下去,聽得‘咔嚓’一聲,骨頭被砍斷了,一股血四濺開來,濺得店主一臉都是。幼女在‘咔嚓’聲裡身子晃動了一下,然後她才扭過頭來看個究竟,看到自己的手臂躺在樹樁上,一時間目瞪口呆,半響,才長嚎幾聲。店主此刻拿了塊破布擦臉,夥計將手臂遞於棚外的人,那人將手臂放入籃內,給了錢就離去。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古典愛情

從最基本的文本體驗上我們就能感受出餘華小說區別於其它作家的文學特質和文本特點。餘華小說的場景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恐怖的情緒,其中的大部分人物似乎都被隱去了社會性的特徵,進而退化為一個簡單的符號主體,而這種符號主體只是為了推進或展示餘華對於情節設置和場景鋪排的需要。所以在餘華早期的小說中,我們驚人的發現這一點:筆者簡單做了一個統計,發現餘華作品中人物的死基本上都是非正常死亡。例如在《現實一種》中死亡5人,非自然死亡4人;《古典愛情》中死亡4人,非自然死亡4人;《世事如煙》中死亡6人,非自然死亡6人。

死亡是暴力的終極形式和最大特點。所以,我們從其文本的直觀風格上就能發現餘華小說的一大特點:對於血腥、暴力的迷戀和情不自禁。餘華用這種非自然(或人為)死亡展示顯性或隱形的暴力,加之其以旁觀者冷漠的筆調對這種顯性或隱形的暴力的直接敘述,使得餘華作品中的暴力成分成為了一種自在的敘事主體。讓暴力自身帶領讀者進入現實的一種,從而引發讀者深層次的閱讀體驗。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本人

二:暴力敘事美學的手段:

細讀餘華作品會發現其中的暴力敘事依靠暴力本身的力量,通過其內在和外在的成因,使得作品本身擁有了一種多元和深度的表現形式。餘華貪戀的暴力和死亡,其實就是暗含作者內心倫理和道德秩序。以及對人性的剖析和思考,因為“暴力是利我的最簡單的形式”。

1、從暴力的外部出發:

《死亡敘述》中的司機懷著懺悔的心去祈求原諒,卻被村民用各種農具殘忍地活活打死。“那個十來歲的男孩從裡面竄出來,他手裡高舉著一把亮閃閃的鐮刀,他撲過來時鐮刀也揮了下來,鐮刀砍進了我的腹部。那過程十分簡單,鐮刀像砍穿一張紙一樣砍穿了我的皮膚,…於是裡面的腸子一併湧出,我還來不及用手去捂住場子時,那個女人揮著一把鋤頭向我腦袋劈了下來,我趕緊歪了一下腦袋,鋤頭砍在肩胛上,像砍柴一樣將我的肩胛砍成了兩半。…我仰臉躺在那裡,我的鮮血向四周爬去,我的鮮血很像一棵百年老樹隆出地面的根鬚。我死了。”罪惡並不能因為懺悔而得到原諒,死亡才是唯一存在的真相,即使主人公希望用他的懺悔獲得其他社會成員的諒解,但死亡對他而言是不可抗拒的暴力宿命,這個時侯任何的道德約定和秩序法則都是無法抵抗暴力的主宰的。在人的私慾膨脹到一定程度時,任何秩序都會作廢,是人性的自然勝利。而暴力和死亡很直接的將人性的悲劇藝術呈現出來,產生了極強的衝擊力。

這是來源於社會法則和道德約定之下的暴力,因為其破壞了某種社會法則或道德條例,所以他的最終結果是暴力的懲罰即死亡,抑或者可以說這是來自外部的暴力懲罰。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暴力不僅僅只來源於外部世界,它更有可能存在於人性的深處,伴隨著人性的成長一步步發展壯大。我們一直在討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不管結論如何,有一點我們無法否認:那就是惡同善一樣時刻存在於人性之中。當人性本身的惡被某種現實所激發出來的時候,其呈現出來的暴力特徵是更可怕的暴力演繹和人性悲劇。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現實一種

2、從暴力的本身出發:

回過頭來我們不妨再來分析一下前面提到的小說《現實一種》中,皮皮因摔死了其堂弟而被迫趴在地上舔血汙的場面:

“皮皮趴在那裡,望著這攤在陽光下亮晶晶的血,使他想起某一種鮮豔的果漿。他伸出舌頭試探地舔了一下,於是一種嶄新的滋味油然而生。接下去他就放心去舔了,隨後舌尖上出現了幾絲流動的血,這血使他覺得更可口,但他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 。”

如從皮皮這個角度看,他將血這種令人噁心的穢物比作“鮮豔的果漿”,作為味覺的“享受”,這段描寫無異於其他,就是人內心的暴力性的反映和有力體現;但若從山峰的角度看,血就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即暴力征服的輔助工具。山峰的復仇是要征服他的仇敵——侄兒皮皮。他要全面支配皮皮的身體,並將其貶低,使之像狗或蒼蠅一樣地趴在地上舐血。在這一暴力征服過程中,血起到了一種輔助作用,幫助其完成了復仇行動。血是暴力的體現,當它上升到一定層次時,就自然成為死亡的體現。《現實一種》中,有這樣兩段“血的描寫”:

他走到近旁蹲下去推推他,堂弟沒有動,接著他看到堂弟頭部的水泥地上有一小攤血。他俯下身去察看,發現血是從腦袋裡流出來的,流在地上像一朵花似的在慢吞吞開放著。

她在門口站了一會,她似乎看到了兒子頭部有一攤血跡。血跡在陽光下顯得不太真實,於是那躺著的兒子也彷彿是假的。

血在這裡,沒有任何隱喻功能或象徵性,它的流失,只是意味著一個有機生命的死亡。

由此可見,通過對作品中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潛在其中的暴力和死亡。餘華對暴力的描寫達到了高峰,他筆下的人物無論男女老少,無論正常與否,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潛意識或顯意識地對暴力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痴迷,他們對暴力的崇尚就如同“狗對骨頭的熱愛”。

《現實一種》裡的三篇作品記錄了我曾經有過的瘋狂,暴力和血腥在字裡行間如波濤般湧動著,這是從惡夢出發抵達夢魘的敘述。為此,當時有人認為我的血管裡流淌的不是血,而是冰碴子。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兄弟

《一九八六年》:描述了一個在文革期間消散的中學歷史老師在文革後以一個瘋子的形象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演出了一出自我凌遲切割終極逝滅的慘劇。回想與舊事向現實的重複歸回,使血腥暴力成為一個時期永未實現的就義禮。餘華從歷史深處審閱暴力,在深廣的歷史腹景中探究群體記憶中有關暴力的真實狀況,在這裡,歷史的重現完整變成了一場群體記憶的復造,完全起不到救贖與承蒙的作用,正如文中所描寫的,對於這場凌遲切割,除了主人公曾經的妻子之外,所有人都是金石為開的。在這裡,暴力呈現了它的第二重含意,當暴力以有形的姿勢湧現在我們面前時,那些被無形的暴力浸染吞噬了的人群不會有隔膜感,有的只會是親熱感,暴力已經完齊被他們當作一種遊戲,一種樂趣,一種享蒙。

死亡是暴力的終極形式,但並不是最殘酷的形式,與死亡相比更大的暴力來源於人性深處的黑暗和扭曲,在《一九八六年》中人性的黑暗和扭曲表現得更為突出。餘華“將人性中最黑暗、最醜惡、最殘忍的一面暴露在文壇上”。歷史教師因被迫害成為瘋子,如果說這樣的人性扭曲還沒有到達頂峰,那麼瘋子在大街上的自殘則是人性扭曲的極致了。不管瘋與否,人的生物本能對痛苦的感知會隨著生命的存在而存在。人性的黑暗長河是海平面以下巨大的隱性冰山,而這種本能的陰暗如果以一種群體性的形式被誘發出來,那將是一場浩劫,比如文革當中出現的無數的暴力場景和人性扭曲之後無休止的自虐於被虐。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許三觀賣血記

三:餘華的暴力敘述的哲學體悟和文化分析:

綜上所述,餘華所描寫的暴力和死亡等內容不只是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其深層還是作家感情傾向與思考的反映。。“小說的藝術形式作為有意味的形式,不僅是小說主題的外在承載物,而且是小說主題意義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暴力和血腥的藝術形式之於餘華小說的主題性建設則不僅僅是方式與結果的關係。不同的視角和不同的敘述風格對於文本本身也是有著極大的區別意義的,暴力和死亡本身對於文學來說就是極具有魅力的,它們有時候比風花雪月或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更有衝擊與震撼,具有先聲奪人的閱讀效應。所以這也可能是餘華選擇譯暴力解讀人性解讀現實的原因之一。

在《許三觀賣血記》中主人公許三觀一生多次靠賣血度過難關:為了自己娶媳婦平生第一次賣血,為了替兒子還債而賣血,為了兒子的工作請生產隊長吃飯而賣血,為了報答和他有一腿的女人而賣血,最後為了給病重的兒子籌集醫藥費而一路賣血,最終死在了賣血的路上。在此,我們不談論主人公的做法在道德上好與不好。但這絕不是 正常的人生狀態,甚至是一種畸形而扭曲的體現。這則故事的背後體現出來的是主人公一次次的極不情願卻又別無選擇的自虐,是一種自我暴力的施受,而他的人生正是在這中自我施暴的重複中走向了滅亡。

我們如何去理解作者這種有意味的形式呢,結合餘華前期大量的小說在內的這種暴力敘述來分析,暴力是餘華對於現實的一種認識,是早期的餘華對這個世界的客觀真相的獨特看法。這又不得不提及餘華的成長經歷,我們都知道餘華出生於醫生家庭,童年成長於醫院這種特殊的環境之下,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並且青年時期的餘華還做過一段時間的牙醫,所以,這種成長經歷致使餘華對於鮮血和死亡有著超乎一般人的平淡和冷靜。童年的餘華認為鮮血和死亡就是人生的表現形式,就是人生和人性的客觀真相,這種平淡和冷靜進而發展為一種迷戀和痴狂。死亡和暴力可能成長為青年餘華的世界觀,進而表現在他的小說中,正如餘華所說:

“我當牙醫時每天都見到張開的血淋淋的口,我父親也是醫生,他每次做完手術出來的時候手術衣上都是鮮血,這些場面在我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早期的作品大多帶著血腥味。”

“後來的日子,我幾乎在哭泣中成長……太平間以無聲的姿態接待了那些由生到死的匆匆過客,而死者家屬的哭叫聲只有他們自己可以聽見,我覺得哭聲裡充滿了難以言傳的親切,那種疼痛無比的親切。在一段時間,我曾認為這是世界上最為動聽的歌謠……有一次我走進太平間,我第一次發現太平間極其涼爽,在那張乾淨的水泥床上(放死人屍體的)躺了下來……它對於我不是死亡,而是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關於餘華在作品中對暴力敘事手段的運用及其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探討

餘華作品——活著

可能在早期的餘華的認知之中,世界是純粹的暴力存在,人類的生存單一的指向冷漠、無情和仇恨。緊接著在餘華的青年時期又經歷了文革這一群體性的凸顯暴力的特殊時期,所以文革的瘋狂和野蠻也給了餘華很大的影響,甚至餘華還目睹了父親被迫害的場景,他對於文革的記憶始終帶有強烈的暴力傾向,暴力成為了餘華小說創作中不可迴避的場景和因素,文革不僅僅是時代政治的悲劇,更是人性的災難,人性中潛在的惡在文革中一併迸發出來了,並通過各種的迫害和鎮壓暴露出來人性極其醜陋的一面。在小說《兄弟》中餘華這樣描述道:

“六個紅袖章圍著他一頓亂踢亂踩,還將折斷以後的鋒利的木棍像刺刀一樣向宋凡平身上捅,有一根木棍捅進了宋凡平的腹部。”

通過對餘華作品的探究,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的暴力顯現從外在肉體走向了內在精神,從個體自虐走向了群體互虐,從單一的空間走向了多元的歷史。

餘華的作品,始終能讓人感觸到純粹的殘暴與猖狂,暴力既是餘華對於現實的一種認識,同時也是他對於世界存在本質的一種指正。在餘華上演的一則又一則的暴力寓言中,我們深切的體悟到人生的某一種存在的可能。也是從他所描述的似幻似實,難以捉摸世界中,我們恍然能夠觸摸到一絲真實的跡象。這一點恰如餘華在《現實一種》所揭示的:人性的惡始終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對於死亡和暴力的迷戀從一個幼小的心靈開始就不可迴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