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還記得那些年曾佔據了我們整個青春的《讀者》雜誌嗎。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圖片來源:網絡


那時的網絡尚不發達,初高中幾乎是人手一本《讀者》,裡面的文章或文藝或富有哲理,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做的妙趣橫生,是不少人名副其實的文學啟蒙。

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的《讀者》雜誌,原名為《讀者文摘》,是由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於1981年創刊的中文版半月刊物。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圖片來源:網絡


就是這本陪著我們一起長大的雜誌,去年年末在上海開了讀者品牌在全國的首家集合概念店——讀者書店上海旗艦店。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圖片來源:青年報微信公眾號


書店選址在外灘九江路230號大生大樓一層,共550平方米,面積雖然不大,但每一處都是《讀者》特有的文藝與溫馨。


大生大樓始建於1919年,曾是清末實業家張謇創辦的辦公大樓,到如今它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一幢不折不扣的老上海古董建築。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圖片來源:網絡


書店在改造的同時仍保留了建築原始的老上海風格,細節之處的民國風讓書店看起來別具風情。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圖片來源:青年報微信公眾號


走進店內,彷彿走進了當初讀過的那本薄薄的雜誌,走進了一段時光。


在書店的入口處,一面鐵質的文字牆格外引人注目。落款處的“讀者書店”使得這面牆像是《讀者》寫給讀者的一封書信,上面抽象的文字又給了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圖片來源:ShanghaiWOW微信公眾號


書店門口的隔斷牆也很是別緻,製成書頁狀的木板片從屋頂上墜下來,上面還印刻著《讀者》雜誌中的文字,猛的一看,像是散落的無數紙張停滯在了空中。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圖片來源:ShanghaiWOW微信公眾號


在二層還有一座《讀者》雜誌橋,一頭連接書店的民國閱讀區,另外一頭連接咖啡休閒區。

一座橋,兩個時代。


橋上的鋼化玻璃隔層下面鋪展著不同年代的《讀者》雜誌,走在橋上,彷彿走過了《讀者》30多年的光陰。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圖片來源:青年報微信公眾號


店內還擺放著來自100位讀者對《讀者》的寄語,正是這些讀者成就瞭如今的《讀者》,寄語中滿滿的都是對《讀者》的喜愛與回憶,讀來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圖片來源:青年報微信公眾號


《讀者》這個品牌來自甘肅,為將西北特色與上海元素結合在一起,店內還修建了一條12米的“藏經洞”長廊。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圖片來源:網絡


長廊內部的小洞窟,是依照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並結合了現代美術的風格設計而成,兼具二者的異域與簡約。藏經洞內還放置著與敦煌藝術、絲路文化相關的書籍、文創產品。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圖片來源:青年報微信公眾號


店內還設有專門的文創產品區,不僅有書刊雜誌,還有許多帶有敦煌、上海特色的文創作品,讓人眼前一亮。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讀者》,居然開了家書店!

▲上海話文創帆布包


在那個不能使用手機平板的學生時代,《讀者》作為一本內容優質、售價低廉的雜誌,承載了無數80、90後的青春記憶。


如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碎片化閱讀方式的流行,紙質雜誌漸漸退出我們的生活。但《讀者》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回到了我們的視線,告訴我們,它還在。

大文主藝:dawenism

編輯:包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