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非遺”的田野上

手工藝 長白山 寧靜 藝術 中國吉林網 2017-06-16

行走山城通化,能“呼吸”到一種古樸厚重的文化之美和恬淡寧靜的生態之美。這裡文化遺產資源淵藪,民族風俗自然古樸,有著悠久的歷史文明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是享譽全國的“中國人蔘之鄉”“中國葡萄酒之鄉”“中國松花硯之鄉”“中國優質大米之鄉”。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創新工作思路,注重打牢基礎,充分調動各方力量,穩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我市“非遺”項目涵蓋滿族民間美術、傳統工藝、傳統醫藥、歲時節令等10個門類、120個項目,其中列入國家級名錄5項、省級名錄38項。長白山滿族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倪友芝被國家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關寶樹、劉建民、叢永莉等34人入選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國江、劉祖林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我市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機構,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非遺”保護網絡,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供有力組織保證。市文廣新局成立了文化遺產科,負責與上級文化部門、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進行工作交流,該做法在全省尚屬首例,得到了省文化廳的高度評價。通化師範學院將滿族民間美術列為重點科研項目,2003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了“中國滿族民間美術研究中心”,建成“滿族民間美術展覽館”,對研究滿族民間美術、保護與傳承長白山地域瀕危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加強人才培養,我市先後舉辦4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近600多人次集中受訓,普遍提高了業務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通化師範學院自2000年起開設了滿族民間美術公選課,滿族剪紙、滿族枕頭頂刺繡等項目走進課堂,已有3000餘名學生選修該課程。

普查工作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根據文化部《關於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文化廳的部署,我市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三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全面瞭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區域分佈、重點項目、歷史價值和保護狀況,對一些瀕危的“非遺”項目形成搶救保護方案,對有價值的項目重點關注,幫助傳承人做好保護和申報工作,共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50餘項。組織撰寫《長白山遺韻——通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收錄了全市範圍內有代表性的56個“非遺”項目,並對其進行了藝術加工和提煉,將於近期對外發行。

名錄體系建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2010年以來,我市按照省文化廳的統一部署,連續公佈了三批6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嚴格按照工作程序組織實施。目前,我市國家級、省級、市級、縣(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體系初步形成,為後續保護與傳承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王遠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