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在廊坊成功舉行,217項非遺項目精彩亮相!

手工藝 民俗 藝術 三農 網信河北 2017-06-15

第三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在廊坊成功舉行,217項非遺項目精彩亮相!

雕工精緻的核雕、漂亮靈動的圍場滿族刺繡、香而不膩的李臣醬製品、技藝精湛的飛叉表演……一樣樣精美絕倫的非遺展品,一道道可口的非遺美食,一個個精彩的民俗表演讓人歎為觀止,展示著燕趙文化的豐厚底蘊。

第三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在廊坊成功舉行,217項非遺項目精彩亮相!

6月9日起,為期4天的第三屆京津冀非遺聯展暨第十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在廊坊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來自京津冀的217項非遺項目齊聚一堂,為市民“烹製”一道無與倫比的文化“盛宴”。

據介紹,此次活動由文化部非遺司為指導單位,河北省文化廳、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廊坊市人民政府主辦,京津冀三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群眾藝術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廊坊國際展覽集團公司承辦。活動旨在貫徹推動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厚植工匠文化,推動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化創意產業與時俱進,努力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非遺,人人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氛圍。

上午9時許,伴著陣陣鑼鼓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葛漁城重閣會拉開了活動的序幕。演員們把“拿手戲”表演得淋漓盡致,只見下面的“底座”演員託舉著兒童演繹“二節人”,踏著鼓點,邁開穩健的步伐,做出一招一式的動作,引來群眾陣陣喝彩。緊接著,廣陽區龍舞、同樂高橋隊、黃曹飛叉等7個非遺民俗表演項目令觀眾大飽眼福和耳福。

除了現場表演,展覽本身也精彩紛呈。展覽館分為京津冀傳統工藝精品展、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生活展、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體驗等13個板塊進行現場演出和技藝展示。

第三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在廊坊成功舉行,217項非遺項目精彩亮相!

走進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生活展展區,魏縣傳統棉紡織技藝展位被圍得水洩不通,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了傳統棉紡織技藝,紡線、打線、絡線、經線等動作一氣呵成,讓市民目不暇接。

此外,威縣土布、邢窯陶瓷、北京景泰藍、天津聯升齋刺繡等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手工藝品的製作過程,讓觀眾直觀真切地認識和了解三地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中華傳統工藝的輝煌成就和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些老手藝是一代人記憶中最草根的物件兒,成了遊客爭搶的寵兒。

據瞭解,此次活動精選了京、津、冀三地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豐富多彩的演出、展覽展示、經驗交流和互動體驗活動,展現了三地各具特色又關聯互通的民俗風情和非遺保護的豐碩成果。

第三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在廊坊成功舉行,217項非遺項目精彩亮相!

在京津冀非遺傳習體驗區,觀眾如潮,參觀者陸續湧入展廳,流連在各具特色的非遺項目展位前,駐足、欣賞、問詢、體驗……增加了觀眾與傳承人互動環節,由傳承人手把手帶領觀眾親自體驗相關非遺技藝,讓觀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零距離接觸。

木貼畫繪製、風箏製作、清苑傳統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展臺前,不時有市民在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非遺製作技藝,他們認真的態度和樂在其中的表情令傳承人深感欣慰。市民張勝德說:“帶孩子來看非遺展並讓孩子體驗非遺製作技藝,對孩子在文化積累上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除了展示非遺作品、傳承人現場技藝展演等形式之外,主辦方還遴選了50項京津冀特色美食非遺項目,市民在欣賞製作技藝的同時,還品嚐到了傳承百年乃至千年的非遺美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活動還以文字、圖片、展板、實物展示的形式,介紹了雄安的歷史和文化情況。

據統計,本屆聯展共計217項非遺項目參展,其中,京津兩地各25項,河北省167項。活動持續至6月12日,期間同時舉行了京津冀文化創意科技展、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品鑑展、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小舞臺、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攝影作品展、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文化展、“美麗鄉村·都市生活”——特色非遺體驗等活動。

第三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在廊坊成功舉行,217項非遺項目精彩亮相!

——新聞多一點——

217項京津冀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匯聚廊坊,為觀眾獻上一場豐盛的文化盛宴——

讓多彩非遺融入現代生活

連日來,在廊坊舉辦的第三屆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暨第十屆河北省民俗文化節,為來自海內外的觀眾們獻上一場豐盛的文化盛宴,也為三地非遺工作者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交流平臺。截至6月11日,參展人次已達12萬,現場直接銷售1000萬元,達成訂貨意向2100萬元。

匯聚217項非遺,展現京津冀多彩文化

“眼明手快,看得準、拿得穩……”6月9日,在廊坊國際會展中心的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生活展現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麵人郎”第二代傳承人郎志麗,正小心翼翼地揉麵泥,捏、揪、挑、壓、搓、滾、碾……把各種技法精彩展現,製作過程更是一絲不苟、細緻入微。老人告訴記者,她6歲就跟隨父親捏製糖葫蘆、小白兔等小物件,“這一捏就60多年,這輩子我就幹這個,把它幹好幹精細,我就滿足啦。”

來自北京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繼承了中國雙曲反彎複合弓傳統,一把弓箭要歷經200多道工序,耗時三四個月。來自天津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泥人張彩塑,用色簡雅,用料講究,所捏的泥人歷經歲月考驗,不燥不裂,栩栩如生。來自河北的國家級非遺項目——永清秸稈扎刻,能用高粱秸稈扎刻成蟈蟈籠、秸稈花燈以及各類建築模型,其製作技藝涉及幾何學、物理學、力學、建築學等領域的知識。還有吳橋石影雕、定州緙絲、天津楊柳青年畫、北京絹花、通州骨雕……

“本屆展會精選了京津冀三地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217項參展,規模如此龐大,就是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上厚植工匠精神。”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館員杜雲生表示。

把傳承融入展會,用體驗提升關注度

儘管很多非遺項目已為人所熟知,但非遺保護傳承依然艱鉅。如何讓非遺得到廣泛關注和傳承,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展會上,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體驗區一直觀者如雲。在這一板塊中,天津毛猴市級非遺傳承人任金生的“教你做毛猴”傳習互動體驗內容深受小朋友喜愛。“毛猴”是天津獨有的民間藝術,它是用“辛夷”(即玉蘭花乾燥後的花蕾)做猴身,“蟬蛻”做猴頭和四肢,黏合後能呈現猴子的形態和動作。任金生動情地說:“只要小朋友們愛學,我願意傾囊相授。好東西不能在我們這一輩手裡斷送了。”

本屆展會上,主辦方遴選京津冀三地製作性、互動性、體驗性強的非遺項目,如固安戲曲臉譜、無極剪紙、廊坊安次區第什裡風箏……讓觀眾現場參與、親手體驗製作過程,令無數觀眾觸摸體驗手工製品的情感溫度,深刻領悟到非遺文化。

不僅如此,在其他展區,非遺傳承人也自發地融入互動,不吝將技巧逐一展現,甚至親手教觀眾製作。

第三屆京津冀非遺聯展在廊坊成功舉行,217項非遺項目精彩亮相!

融入現代元素,用科技引領文創產品

非遺要發展得更好,無疑需要創新。本屆展會上,讓非遺項目融入現代元素衍生更多文創產品,用科技引領體驗非遺文化,成為一大亮點。

6月10日,在京津冀文化創意科技展內,由石家莊鐵道大學文化遺產數字研究所開發的剪紙教學數字項目吸引了無數觀眾。該研究所主要專注於文化遺產數字化搶救、保護、弘揚的研發與實踐。該研究所所長、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主任王曉芬教授介紹說,把剪紙藝術通過數字化予以形象動態地處理,觀眾坐在屏幕前晃動鼠標,即可一步步製作出精美的剪紙來。

河北民間故事VR項目更是令人眼前一亮。許多觀眾帶上體感裝備後,均驚呼實現了“穿越”,一會兒去到避暑山莊,一會兒去到古代的邯鄲。工作人員介紹說,運用數字技術可以讓眾多非遺項目實現“穿越”體驗。

本屆展會上,不僅京津冀三地的博物館、圖書館等單位對研發的文創產品進行了充分展示,而且很多非遺項目利用LED、音頻、觸摸屏一體機、手機微信互動等,展示和點播三地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充分展現京津冀三地非遺保護的豐碩成果。

“把科技融入非遺項目,用科技引領體驗非遺,是本屆展會的一大亮點。”河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王離湘指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堅持在發展中傳承,在創新中培育,通過大力扶持非遺文創產業的發展,讓非遺通過融入現代生活而獲得新生。(來源:廊坊發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