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
"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更深一層意思則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這也算對葬俗的一種比較中肯的解釋。

葬俗出現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現這種葬俗的原因有多種:驅鬼辟邪、顯示戰功、顯示富有、禮制等。本題從“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群中”可知應該是葬俗遵循周禮。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禮,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從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賈富戶以及普通百姓,喪葬一直是人們最重視一種儀式。

"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更深一層意思則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這也算對葬俗的一種比較中肯的解釋。

葬俗出現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現這種葬俗的原因有多種:驅鬼辟邪、顯示戰功、顯示富有、禮制等。本題從“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群中”可知應該是葬俗遵循周禮。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禮,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從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賈富戶以及普通百姓,喪葬一直是人們最重視一種儀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儘管古往今來,看破生死的人並不算多,但是經歷生死卻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過程。雖然我們社會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提倡移風易俗,但是我們也尊重一些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今天要為大家講到的潮河葬俗,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種,並且於2008年6月16日,潮河葬俗被列入瀘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通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民俗禮儀活動形式。潮河葬俗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瀘州瀘縣潮河鎮未邊村施姓人家。宗師施慧遠入佛習藝於峨眉山,回鄉後先設佛堂於寺廟,供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是人類特有的感情表達習俗。

"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更深一層意思則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這也算對葬俗的一種比較中肯的解釋。

葬俗出現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現這種葬俗的原因有多種:驅鬼辟邪、顯示戰功、顯示富有、禮制等。本題從“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群中”可知應該是葬俗遵循周禮。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禮,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從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賈富戶以及普通百姓,喪葬一直是人們最重視一種儀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儘管古往今來,看破生死的人並不算多,但是經歷生死卻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過程。雖然我們社會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提倡移風易俗,但是我們也尊重一些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今天要為大家講到的潮河葬俗,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種,並且於2008年6月16日,潮河葬俗被列入瀘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通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民俗禮儀活動形式。潮河葬俗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瀘州瀘縣潮河鎮未邊村施姓人家。宗師施慧遠入佛習藝於峨眉山,回鄉後先設佛堂於寺廟,供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是人類特有的感情表達習俗。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基本教義,信奉“苦、樂、天、道”四諦,推崇“去邪、偽、小、偏,取真、正、大、圓”的義理,宣揚“善惡昭彰、因果報應”的觀點,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內容。

潮河葬俗共分為生日道場、慈悲道場、水陸道場和灌頂道場,統稱淨土道場。目前四種道場的經懺、法事、程序保留完整,並長於慈悲、水陸道場。

"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更深一層意思則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這也算對葬俗的一種比較中肯的解釋。

葬俗出現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現這種葬俗的原因有多種:驅鬼辟邪、顯示戰功、顯示富有、禮制等。本題從“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群中”可知應該是葬俗遵循周禮。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禮,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從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賈富戶以及普通百姓,喪葬一直是人們最重視一種儀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儘管古往今來,看破生死的人並不算多,但是經歷生死卻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過程。雖然我們社會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提倡移風易俗,但是我們也尊重一些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今天要為大家講到的潮河葬俗,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種,並且於2008年6月16日,潮河葬俗被列入瀘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通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民俗禮儀活動形式。潮河葬俗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瀘州瀘縣潮河鎮未邊村施姓人家。宗師施慧遠入佛習藝於峨眉山,回鄉後先設佛堂於寺廟,供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是人類特有的感情表達習俗。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基本教義,信奉“苦、樂、天、道”四諦,推崇“去邪、偽、小、偏,取真、正、大、圓”的義理,宣揚“善惡昭彰、因果報應”的觀點,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內容。

潮河葬俗共分為生日道場、慈悲道場、水陸道場和灌頂道場,統稱淨土道場。目前四種道場的經懺、法事、程序保留完整,並長於慈悲、水陸道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人生禮俗文化中,為亡者超度,助升西方淨土,均使用水陸道場。在開壇設道場時,共有“成服”至“昇天府”38個法事程序。自請水、殿灶、啟白請佛、拔苦提(以為菩提訛讀)薦到開靈召請、召赦焰口、出柩圓滿,場場法事都是經懺齊全,通經拜懺。既有具體的佛法、道義,又有翔實的安排程序。

在法事中,講求淨身、淨堂、淨心。齋堂布置典雅整潔,供奉釋迦牟尼或觀世音菩薩畫像,亡人靈牌。香菸縈繞,紅燭通明,給人感覺莊重肅穆。法師們著黃衫、披袈裟、戴佛帽,極有施法傳道、普度眾生、淨化心靈的感覺。在每場法事中,法師們執各種經文讖語說唱唸打,表現得淋漓盡致。

"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更深一層意思則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這也算對葬俗的一種比較中肯的解釋。

葬俗出現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現這種葬俗的原因有多種:驅鬼辟邪、顯示戰功、顯示富有、禮制等。本題從“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群中”可知應該是葬俗遵循周禮。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禮,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從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賈富戶以及普通百姓,喪葬一直是人們最重視一種儀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儘管古往今來,看破生死的人並不算多,但是經歷生死卻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過程。雖然我們社會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提倡移風易俗,但是我們也尊重一些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今天要為大家講到的潮河葬俗,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種,並且於2008年6月16日,潮河葬俗被列入瀘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通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民俗禮儀活動形式。潮河葬俗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瀘州瀘縣潮河鎮未邊村施姓人家。宗師施慧遠入佛習藝於峨眉山,回鄉後先設佛堂於寺廟,供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是人類特有的感情表達習俗。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基本教義,信奉“苦、樂、天、道”四諦,推崇“去邪、偽、小、偏,取真、正、大、圓”的義理,宣揚“善惡昭彰、因果報應”的觀點,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內容。

潮河葬俗共分為生日道場、慈悲道場、水陸道場和灌頂道場,統稱淨土道場。目前四種道場的經懺、法事、程序保留完整,並長於慈悲、水陸道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人生禮俗文化中,為亡者超度,助升西方淨土,均使用水陸道場。在開壇設道場時,共有“成服”至“昇天府”38個法事程序。自請水、殿灶、啟白請佛、拔苦提(以為菩提訛讀)薦到開靈召請、召赦焰口、出柩圓滿,場場法事都是經懺齊全,通經拜懺。既有具體的佛法、道義,又有翔實的安排程序。

在法事中,講求淨身、淨堂、淨心。齋堂布置典雅整潔,供奉釋迦牟尼或觀世音菩薩畫像,亡人靈牌。香菸縈繞,紅燭通明,給人感覺莊重肅穆。法師們著黃衫、披袈裟、戴佛帽,極有施法傳道、普度眾生、淨化心靈的感覺。在每場法事中,法師們執各種經文讖語說唱唸打,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整個齋堂內鼓樂齊鳴,贊唱婉轉,給人們造就了耳目一新的環境。在齋堂外的法事中,有請水、殿灶、開五方、破地獄、召請、放焰口、燒天、飄燈等,還穿插漢族民間舞蹈的步伐、形體、隊列隊形的變化,營造一種熱烈的氛圍,以之寄託哀思,解除喪家孝子的悲痛。

潮河葬俗使用民間吹打樂伴奏,借用川劇的《小開門》《迎送》等樂曲。也有自身的曲牌,如《三元贊》《滿庭芳》《獻羹大調》等。使用的打擊樂器為鼓、鑼、鈸、鑔、馬鑼五種,另有專門供法事所用的打擊樂器饒體、二心當鑼、包鑼、木魚等。

"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更深一層意思則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這也算對葬俗的一種比較中肯的解釋。

葬俗出現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現這種葬俗的原因有多種:驅鬼辟邪、顯示戰功、顯示富有、禮制等。本題從“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群中”可知應該是葬俗遵循周禮。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禮,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從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賈富戶以及普通百姓,喪葬一直是人們最重視一種儀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儘管古往今來,看破生死的人並不算多,但是經歷生死卻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過程。雖然我們社會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提倡移風易俗,但是我們也尊重一些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今天要為大家講到的潮河葬俗,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種,並且於2008年6月16日,潮河葬俗被列入瀘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通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民俗禮儀活動形式。潮河葬俗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瀘州瀘縣潮河鎮未邊村施姓人家。宗師施慧遠入佛習藝於峨眉山,回鄉後先設佛堂於寺廟,供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是人類特有的感情表達習俗。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基本教義,信奉“苦、樂、天、道”四諦,推崇“去邪、偽、小、偏,取真、正、大、圓”的義理,宣揚“善惡昭彰、因果報應”的觀點,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內容。

潮河葬俗共分為生日道場、慈悲道場、水陸道場和灌頂道場,統稱淨土道場。目前四種道場的經懺、法事、程序保留完整,並長於慈悲、水陸道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人生禮俗文化中,為亡者超度,助升西方淨土,均使用水陸道場。在開壇設道場時,共有“成服”至“昇天府”38個法事程序。自請水、殿灶、啟白請佛、拔苦提(以為菩提訛讀)薦到開靈召請、召赦焰口、出柩圓滿,場場法事都是經懺齊全,通經拜懺。既有具體的佛法、道義,又有翔實的安排程序。

在法事中,講求淨身、淨堂、淨心。齋堂布置典雅整潔,供奉釋迦牟尼或觀世音菩薩畫像,亡人靈牌。香菸縈繞,紅燭通明,給人感覺莊重肅穆。法師們著黃衫、披袈裟、戴佛帽,極有施法傳道、普度眾生、淨化心靈的感覺。在每場法事中,法師們執各種經文讖語說唱唸打,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整個齋堂內鼓樂齊鳴,贊唱婉轉,給人們造就了耳目一新的環境。在齋堂外的法事中,有請水、殿灶、開五方、破地獄、召請、放焰口、燒天、飄燈等,還穿插漢族民間舞蹈的步伐、形體、隊列隊形的變化,營造一種熱烈的氛圍,以之寄託哀思,解除喪家孝子的悲痛。

潮河葬俗使用民間吹打樂伴奏,借用川劇的《小開門》《迎送》等樂曲。也有自身的曲牌,如《三元贊》《滿庭芳》《獻羹大調》等。使用的打擊樂器為鼓、鑼、鈸、鑔、馬鑼五種,另有專門供法事所用的打擊樂器饒體、二心當鑼、包鑼、木魚等。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打擊樂器根據道場時間長短,法事的內容,分別使用大、中小號不同規格的樂器。吹奏樂器主要是竹笛、嗩吶和海螺。嗩吶伴奏場面熱烈、氣氛活躍的法事,一般為2到7支嗩吶聯合伴奏,演奏指法大都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竹笛伴奏舒緩、幽靜的法事,營造寧靜淡雅的氣氛,如《獻羹大調》等,都為二支竹笛合奏。演奏指法也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海螺為驅鬼避邪的法事中吹奏,為單音吹奏。

潮河葬俗的傳承極為嚴密,要求很高。學徒進師要有“保奏師”和“傳藝師”兩個,並要舉辦專門的拜師宴,一般要做三年雜工,三發引,成為“掌壇師”。並按潮河葬俗的師承譜系更取法名。其師承譜系的字輩為:慧善承玄道、法勝顯萬靈、真常如寂靜、圓頓字昌明,共二十代,至今已傳至十二代。

"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更深一層意思則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這也算對葬俗的一種比較中肯的解釋。

葬俗出現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現這種葬俗的原因有多種:驅鬼辟邪、顯示戰功、顯示富有、禮制等。本題從“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群中”可知應該是葬俗遵循周禮。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禮,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從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賈富戶以及普通百姓,喪葬一直是人們最重視一種儀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儘管古往今來,看破生死的人並不算多,但是經歷生死卻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過程。雖然我們社會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提倡移風易俗,但是我們也尊重一些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今天要為大家講到的潮河葬俗,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種,並且於2008年6月16日,潮河葬俗被列入瀘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通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民俗禮儀活動形式。潮河葬俗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瀘州瀘縣潮河鎮未邊村施姓人家。宗師施慧遠入佛習藝於峨眉山,回鄉後先設佛堂於寺廟,供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是人類特有的感情表達習俗。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基本教義,信奉“苦、樂、天、道”四諦,推崇“去邪、偽、小、偏,取真、正、大、圓”的義理,宣揚“善惡昭彰、因果報應”的觀點,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內容。

潮河葬俗共分為生日道場、慈悲道場、水陸道場和灌頂道場,統稱淨土道場。目前四種道場的經懺、法事、程序保留完整,並長於慈悲、水陸道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人生禮俗文化中,為亡者超度,助升西方淨土,均使用水陸道場。在開壇設道場時,共有“成服”至“昇天府”38個法事程序。自請水、殿灶、啟白請佛、拔苦提(以為菩提訛讀)薦到開靈召請、召赦焰口、出柩圓滿,場場法事都是經懺齊全,通經拜懺。既有具體的佛法、道義,又有翔實的安排程序。

在法事中,講求淨身、淨堂、淨心。齋堂布置典雅整潔,供奉釋迦牟尼或觀世音菩薩畫像,亡人靈牌。香菸縈繞,紅燭通明,給人感覺莊重肅穆。法師們著黃衫、披袈裟、戴佛帽,極有施法傳道、普度眾生、淨化心靈的感覺。在每場法事中,法師們執各種經文讖語說唱唸打,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整個齋堂內鼓樂齊鳴,贊唱婉轉,給人們造就了耳目一新的環境。在齋堂外的法事中,有請水、殿灶、開五方、破地獄、召請、放焰口、燒天、飄燈等,還穿插漢族民間舞蹈的步伐、形體、隊列隊形的變化,營造一種熱烈的氛圍,以之寄託哀思,解除喪家孝子的悲痛。

潮河葬俗使用民間吹打樂伴奏,借用川劇的《小開門》《迎送》等樂曲。也有自身的曲牌,如《三元贊》《滿庭芳》《獻羹大調》等。使用的打擊樂器為鼓、鑼、鈸、鑔、馬鑼五種,另有專門供法事所用的打擊樂器饒體、二心當鑼、包鑼、木魚等。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打擊樂器根據道場時間長短,法事的內容,分別使用大、中小號不同規格的樂器。吹奏樂器主要是竹笛、嗩吶和海螺。嗩吶伴奏場面熱烈、氣氛活躍的法事,一般為2到7支嗩吶聯合伴奏,演奏指法大都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竹笛伴奏舒緩、幽靜的法事,營造寧靜淡雅的氣氛,如《獻羹大調》等,都為二支竹笛合奏。演奏指法也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海螺為驅鬼避邪的法事中吹奏,為單音吹奏。

潮河葬俗的傳承極為嚴密,要求很高。學徒進師要有“保奏師”和“傳藝師”兩個,並要舉辦專門的拜師宴,一般要做三年雜工,三發引,成為“掌壇師”。並按潮河葬俗的師承譜系更取法名。其師承譜系的字輩為:慧善承玄道、法勝顯萬靈、真常如寂靜、圓頓字昌明,共二十代,至今已傳至十二代。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道場使用的經文懺書多為清朝中期的刻本,主要的有《大乘經》《報恩經》《明聖真經》《彌陀經》《普門品經》《大方便佛報恩懺》等。

潮河葬俗的特徵

潮河葬俗是隨著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產生,在長期歷史過程中不斷髮展和變化的。它既有佛教的色彩、道教的內容,又有社會教育勸化思想的功能,其主要特徵為佛法廣博、內容精華、程序嚴謹、富於藝術性的特徵。

潮河葬俗所通的經文多是中國唐朝以前的版本。貫穿了佛教思想體系。多從人的性情本質的淨化、行為道德的規範、理想信念的確定上進行循循善誘地勸化。以超度亡人靈魂昇天,消災減罪為手法著眼,實以勸化人們行善積德、修身養性落腳,所以其佛理教義甚為廣博。

"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更深一層意思則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這也算對葬俗的一種比較中肯的解釋。

葬俗出現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現這種葬俗的原因有多種:驅鬼辟邪、顯示戰功、顯示富有、禮制等。本題從“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群中”可知應該是葬俗遵循周禮。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禮,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從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賈富戶以及普通百姓,喪葬一直是人們最重視一種儀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儘管古往今來,看破生死的人並不算多,但是經歷生死卻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過程。雖然我們社會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提倡移風易俗,但是我們也尊重一些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今天要為大家講到的潮河葬俗,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種,並且於2008年6月16日,潮河葬俗被列入瀘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通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民俗禮儀活動形式。潮河葬俗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瀘州瀘縣潮河鎮未邊村施姓人家。宗師施慧遠入佛習藝於峨眉山,回鄉後先設佛堂於寺廟,供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是人類特有的感情表達習俗。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基本教義,信奉“苦、樂、天、道”四諦,推崇“去邪、偽、小、偏,取真、正、大、圓”的義理,宣揚“善惡昭彰、因果報應”的觀點,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內容。

潮河葬俗共分為生日道場、慈悲道場、水陸道場和灌頂道場,統稱淨土道場。目前四種道場的經懺、法事、程序保留完整,並長於慈悲、水陸道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人生禮俗文化中,為亡者超度,助升西方淨土,均使用水陸道場。在開壇設道場時,共有“成服”至“昇天府”38個法事程序。自請水、殿灶、啟白請佛、拔苦提(以為菩提訛讀)薦到開靈召請、召赦焰口、出柩圓滿,場場法事都是經懺齊全,通經拜懺。既有具體的佛法、道義,又有翔實的安排程序。

在法事中,講求淨身、淨堂、淨心。齋堂布置典雅整潔,供奉釋迦牟尼或觀世音菩薩畫像,亡人靈牌。香菸縈繞,紅燭通明,給人感覺莊重肅穆。法師們著黃衫、披袈裟、戴佛帽,極有施法傳道、普度眾生、淨化心靈的感覺。在每場法事中,法師們執各種經文讖語說唱唸打,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整個齋堂內鼓樂齊鳴,贊唱婉轉,給人們造就了耳目一新的環境。在齋堂外的法事中,有請水、殿灶、開五方、破地獄、召請、放焰口、燒天、飄燈等,還穿插漢族民間舞蹈的步伐、形體、隊列隊形的變化,營造一種熱烈的氛圍,以之寄託哀思,解除喪家孝子的悲痛。

潮河葬俗使用民間吹打樂伴奏,借用川劇的《小開門》《迎送》等樂曲。也有自身的曲牌,如《三元贊》《滿庭芳》《獻羹大調》等。使用的打擊樂器為鼓、鑼、鈸、鑔、馬鑼五種,另有專門供法事所用的打擊樂器饒體、二心當鑼、包鑼、木魚等。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打擊樂器根據道場時間長短,法事的內容,分別使用大、中小號不同規格的樂器。吹奏樂器主要是竹笛、嗩吶和海螺。嗩吶伴奏場面熱烈、氣氛活躍的法事,一般為2到7支嗩吶聯合伴奏,演奏指法大都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竹笛伴奏舒緩、幽靜的法事,營造寧靜淡雅的氣氛,如《獻羹大調》等,都為二支竹笛合奏。演奏指法也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海螺為驅鬼避邪的法事中吹奏,為單音吹奏。

潮河葬俗的傳承極為嚴密,要求很高。學徒進師要有“保奏師”和“傳藝師”兩個,並要舉辦專門的拜師宴,一般要做三年雜工,三發引,成為“掌壇師”。並按潮河葬俗的師承譜系更取法名。其師承譜系的字輩為:慧善承玄道、法勝顯萬靈、真常如寂靜、圓頓字昌明,共二十代,至今已傳至十二代。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道場使用的經文懺書多為清朝中期的刻本,主要的有《大乘經》《報恩經》《明聖真經》《彌陀經》《普門品經》《大方便佛報恩懺》等。

潮河葬俗的特徵

潮河葬俗是隨著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產生,在長期歷史過程中不斷髮展和變化的。它既有佛教的色彩、道教的內容,又有社會教育勸化思想的功能,其主要特徵為佛法廣博、內容精華、程序嚴謹、富於藝術性的特徵。

潮河葬俗所通的經文多是中國唐朝以前的版本。貫穿了佛教思想體系。多從人的性情本質的淨化、行為道德的規範、理想信念的確定上進行循循善誘地勸化。以超度亡人靈魂昇天,消災減罪為手法著眼,實以勸化人們行善積德、修身養性落腳,所以其佛理教義甚為廣博。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葬俗儀式活動中,38個法事涉及西方極樂世界、地獄冥界、諸佛眾神,形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展示在人們面前的虛幻世界。使人們在感受中得到體驗,在體驗中得到啟迪和教育,充分運用了情感教育的手段。

潮河葬俗從開頭到結尾,都有不同樣的法事,以保證道場的完整性。在每場法事中,首尾銜接,有序有章,有高潮起伏,整過鋪排精當、佈局合理。完全按照人間的諸事在另一個世界的寫實和再現。

"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更深一層意思則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這也算對葬俗的一種比較中肯的解釋。

葬俗出現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現這種葬俗的原因有多種:驅鬼辟邪、顯示戰功、顯示富有、禮制等。本題從“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群中”可知應該是葬俗遵循周禮。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禮,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從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賈富戶以及普通百姓,喪葬一直是人們最重視一種儀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儘管古往今來,看破生死的人並不算多,但是經歷生死卻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過程。雖然我們社會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提倡移風易俗,但是我們也尊重一些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今天要為大家講到的潮河葬俗,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種,並且於2008年6月16日,潮河葬俗被列入瀘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通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民俗禮儀活動形式。潮河葬俗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瀘州瀘縣潮河鎮未邊村施姓人家。宗師施慧遠入佛習藝於峨眉山,回鄉後先設佛堂於寺廟,供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是人類特有的感情表達習俗。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基本教義,信奉“苦、樂、天、道”四諦,推崇“去邪、偽、小、偏,取真、正、大、圓”的義理,宣揚“善惡昭彰、因果報應”的觀點,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內容。

潮河葬俗共分為生日道場、慈悲道場、水陸道場和灌頂道場,統稱淨土道場。目前四種道場的經懺、法事、程序保留完整,並長於慈悲、水陸道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人生禮俗文化中,為亡者超度,助升西方淨土,均使用水陸道場。在開壇設道場時,共有“成服”至“昇天府”38個法事程序。自請水、殿灶、啟白請佛、拔苦提(以為菩提訛讀)薦到開靈召請、召赦焰口、出柩圓滿,場場法事都是經懺齊全,通經拜懺。既有具體的佛法、道義,又有翔實的安排程序。

在法事中,講求淨身、淨堂、淨心。齋堂布置典雅整潔,供奉釋迦牟尼或觀世音菩薩畫像,亡人靈牌。香菸縈繞,紅燭通明,給人感覺莊重肅穆。法師們著黃衫、披袈裟、戴佛帽,極有施法傳道、普度眾生、淨化心靈的感覺。在每場法事中,法師們執各種經文讖語說唱唸打,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整個齋堂內鼓樂齊鳴,贊唱婉轉,給人們造就了耳目一新的環境。在齋堂外的法事中,有請水、殿灶、開五方、破地獄、召請、放焰口、燒天、飄燈等,還穿插漢族民間舞蹈的步伐、形體、隊列隊形的變化,營造一種熱烈的氛圍,以之寄託哀思,解除喪家孝子的悲痛。

潮河葬俗使用民間吹打樂伴奏,借用川劇的《小開門》《迎送》等樂曲。也有自身的曲牌,如《三元贊》《滿庭芳》《獻羹大調》等。使用的打擊樂器為鼓、鑼、鈸、鑔、馬鑼五種,另有專門供法事所用的打擊樂器饒體、二心當鑼、包鑼、木魚等。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打擊樂器根據道場時間長短,法事的內容,分別使用大、中小號不同規格的樂器。吹奏樂器主要是竹笛、嗩吶和海螺。嗩吶伴奏場面熱烈、氣氛活躍的法事,一般為2到7支嗩吶聯合伴奏,演奏指法大都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竹笛伴奏舒緩、幽靜的法事,營造寧靜淡雅的氣氛,如《獻羹大調》等,都為二支竹笛合奏。演奏指法也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海螺為驅鬼避邪的法事中吹奏,為單音吹奏。

潮河葬俗的傳承極為嚴密,要求很高。學徒進師要有“保奏師”和“傳藝師”兩個,並要舉辦專門的拜師宴,一般要做三年雜工,三發引,成為“掌壇師”。並按潮河葬俗的師承譜系更取法名。其師承譜系的字輩為:慧善承玄道、法勝顯萬靈、真常如寂靜、圓頓字昌明,共二十代,至今已傳至十二代。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道場使用的經文懺書多為清朝中期的刻本,主要的有《大乘經》《報恩經》《明聖真經》《彌陀經》《普門品經》《大方便佛報恩懺》等。

潮河葬俗的特徵

潮河葬俗是隨著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產生,在長期歷史過程中不斷髮展和變化的。它既有佛教的色彩、道教的內容,又有社會教育勸化思想的功能,其主要特徵為佛法廣博、內容精華、程序嚴謹、富於藝術性的特徵。

潮河葬俗所通的經文多是中國唐朝以前的版本。貫穿了佛教思想體系。多從人的性情本質的淨化、行為道德的規範、理想信念的確定上進行循循善誘地勸化。以超度亡人靈魂昇天,消災減罪為手法著眼,實以勸化人們行善積德、修身養性落腳,所以其佛理教義甚為廣博。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葬俗儀式活動中,38個法事涉及西方極樂世界、地獄冥界、諸佛眾神,形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展示在人們面前的虛幻世界。使人們在感受中得到體驗,在體驗中得到啟迪和教育,充分運用了情感教育的手段。

潮河葬俗從開頭到結尾,都有不同樣的法事,以保證道場的完整性。在每場法事中,首尾銜接,有序有章,有高潮起伏,整過鋪排精當、佈局合理。完全按照人間的諸事在另一個世界的寫實和再現。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工藝美術為一體,充分發揮民間藝術的感染力和功能。它的吹打樂曲極具特色,唱腔和絃合律,合撤押韻,朗朗上口。其法事中有民間舞蹈的踢踏、對拱、反背、穿花、跑跳等,具有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齋堂、環境佈置的各類旗幡、圖像、繪畫等,通過法師們的巧手,精當的剪裁寫畫,圖案精美別緻,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極強的地方文化特色的藝術特點。

潮河葬俗的價值

藝術價值

潮河葬俗是漢族民間人生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文化的寶貴遺產。無論是表現形式、包含內容,還是法事過程,社會反響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齋堂布置,環境營造,佛品製作,法事進行中都涵蓋了很高的工藝美術、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成分,這對於研究民間藝術在生活領域綜合運用的滲透界面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更深一層意思則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這也算對葬俗的一種比較中肯的解釋。

葬俗出現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現這種葬俗的原因有多種:驅鬼辟邪、顯示戰功、顯示富有、禮制等。本題從“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群中”可知應該是葬俗遵循周禮。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禮,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從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賈富戶以及普通百姓,喪葬一直是人們最重視一種儀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儘管古往今來,看破生死的人並不算多,但是經歷生死卻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過程。雖然我們社會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提倡移風易俗,但是我們也尊重一些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今天要為大家講到的潮河葬俗,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種,並且於2008年6月16日,潮河葬俗被列入瀘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通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民俗禮儀活動形式。潮河葬俗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瀘州瀘縣潮河鎮未邊村施姓人家。宗師施慧遠入佛習藝於峨眉山,回鄉後先設佛堂於寺廟,供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是人類特有的感情表達習俗。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基本教義,信奉“苦、樂、天、道”四諦,推崇“去邪、偽、小、偏,取真、正、大、圓”的義理,宣揚“善惡昭彰、因果報應”的觀點,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內容。

潮河葬俗共分為生日道場、慈悲道場、水陸道場和灌頂道場,統稱淨土道場。目前四種道場的經懺、法事、程序保留完整,並長於慈悲、水陸道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人生禮俗文化中,為亡者超度,助升西方淨土,均使用水陸道場。在開壇設道場時,共有“成服”至“昇天府”38個法事程序。自請水、殿灶、啟白請佛、拔苦提(以為菩提訛讀)薦到開靈召請、召赦焰口、出柩圓滿,場場法事都是經懺齊全,通經拜懺。既有具體的佛法、道義,又有翔實的安排程序。

在法事中,講求淨身、淨堂、淨心。齋堂布置典雅整潔,供奉釋迦牟尼或觀世音菩薩畫像,亡人靈牌。香菸縈繞,紅燭通明,給人感覺莊重肅穆。法師們著黃衫、披袈裟、戴佛帽,極有施法傳道、普度眾生、淨化心靈的感覺。在每場法事中,法師們執各種經文讖語說唱唸打,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整個齋堂內鼓樂齊鳴,贊唱婉轉,給人們造就了耳目一新的環境。在齋堂外的法事中,有請水、殿灶、開五方、破地獄、召請、放焰口、燒天、飄燈等,還穿插漢族民間舞蹈的步伐、形體、隊列隊形的變化,營造一種熱烈的氛圍,以之寄託哀思,解除喪家孝子的悲痛。

潮河葬俗使用民間吹打樂伴奏,借用川劇的《小開門》《迎送》等樂曲。也有自身的曲牌,如《三元贊》《滿庭芳》《獻羹大調》等。使用的打擊樂器為鼓、鑼、鈸、鑔、馬鑼五種,另有專門供法事所用的打擊樂器饒體、二心當鑼、包鑼、木魚等。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打擊樂器根據道場時間長短,法事的內容,分別使用大、中小號不同規格的樂器。吹奏樂器主要是竹笛、嗩吶和海螺。嗩吶伴奏場面熱烈、氣氛活躍的法事,一般為2到7支嗩吶聯合伴奏,演奏指法大都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竹笛伴奏舒緩、幽靜的法事,營造寧靜淡雅的氣氛,如《獻羹大調》等,都為二支竹笛合奏。演奏指法也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海螺為驅鬼避邪的法事中吹奏,為單音吹奏。

潮河葬俗的傳承極為嚴密,要求很高。學徒進師要有“保奏師”和“傳藝師”兩個,並要舉辦專門的拜師宴,一般要做三年雜工,三發引,成為“掌壇師”。並按潮河葬俗的師承譜系更取法名。其師承譜系的字輩為:慧善承玄道、法勝顯萬靈、真常如寂靜、圓頓字昌明,共二十代,至今已傳至十二代。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道場使用的經文懺書多為清朝中期的刻本,主要的有《大乘經》《報恩經》《明聖真經》《彌陀經》《普門品經》《大方便佛報恩懺》等。

潮河葬俗的特徵

潮河葬俗是隨著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產生,在長期歷史過程中不斷髮展和變化的。它既有佛教的色彩、道教的內容,又有社會教育勸化思想的功能,其主要特徵為佛法廣博、內容精華、程序嚴謹、富於藝術性的特徵。

潮河葬俗所通的經文多是中國唐朝以前的版本。貫穿了佛教思想體系。多從人的性情本質的淨化、行為道德的規範、理想信念的確定上進行循循善誘地勸化。以超度亡人靈魂昇天,消災減罪為手法著眼,實以勸化人們行善積德、修身養性落腳,所以其佛理教義甚為廣博。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葬俗儀式活動中,38個法事涉及西方極樂世界、地獄冥界、諸佛眾神,形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展示在人們面前的虛幻世界。使人們在感受中得到體驗,在體驗中得到啟迪和教育,充分運用了情感教育的手段。

潮河葬俗從開頭到結尾,都有不同樣的法事,以保證道場的完整性。在每場法事中,首尾銜接,有序有章,有高潮起伏,整過鋪排精當、佈局合理。完全按照人間的諸事在另一個世界的寫實和再現。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工藝美術為一體,充分發揮民間藝術的感染力和功能。它的吹打樂曲極具特色,唱腔和絃合律,合撤押韻,朗朗上口。其法事中有民間舞蹈的踢踏、對拱、反背、穿花、跑跳等,具有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齋堂、環境佈置的各類旗幡、圖像、繪畫等,通過法師們的巧手,精當的剪裁寫畫,圖案精美別緻,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極強的地方文化特色的藝術特點。

潮河葬俗的價值

藝術價值

潮河葬俗是漢族民間人生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文化的寶貴遺產。無論是表現形式、包含內容,還是法事過程,社會反響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齋堂布置,環境營造,佛品製作,法事進行中都涵蓋了很高的工藝美術、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成分,這對於研究民間藝術在生活領域綜合運用的滲透界面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歷史價值

潮河葬俗是在人們生產過程和生活情態中產生髮展的,適合人生禮裕文化發展的藝術規律。在幾百年的延續中,對人生思想心理、生活情趣、志向選擇、道德行為的建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記錄了社會發展歷史進步和文明進程,由此是研究潮河乃至瀘縣歷史發展重要內容。人文價值:潮河葬俗是“超度亡魂,普度眾生”,實是勸化人,教育人,能夠很輕鬆地讓人們接受。而且道場的法事經典,演奏動聽,唱腔優美,人們觀聽中極具美感,甚至能夠形成烙印,所以具有很強的人文價值。

潮河葬俗的演變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誦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佛教活動。據《瀘縣誌》記載:瀘縣喪葬沿襲“重殮厚葬”習俗,凡父母死後多延僧請道、開靈引路。官紳富豪之家禮儀尤重,喪事須經“成服”“開路”“謝土復山”“念七”“除靈撤位”等煩瑣儀式。潮河葬俗即是專門從事這一禮儀的活動形式。

"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更深一層意思則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這也算對葬俗的一種比較中肯的解釋。

葬俗出現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現這種葬俗的原因有多種:驅鬼辟邪、顯示戰功、顯示富有、禮制等。本題從“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群中”可知應該是葬俗遵循周禮。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禮,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從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賈富戶以及普通百姓,喪葬一直是人們最重視一種儀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儘管古往今來,看破生死的人並不算多,但是經歷生死卻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過程。雖然我們社會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提倡移風易俗,但是我們也尊重一些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今天要為大家講到的潮河葬俗,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種,並且於2008年6月16日,潮河葬俗被列入瀘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通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民俗禮儀活動形式。潮河葬俗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瀘州瀘縣潮河鎮未邊村施姓人家。宗師施慧遠入佛習藝於峨眉山,回鄉後先設佛堂於寺廟,供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是人類特有的感情表達習俗。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基本教義,信奉“苦、樂、天、道”四諦,推崇“去邪、偽、小、偏,取真、正、大、圓”的義理,宣揚“善惡昭彰、因果報應”的觀點,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內容。

潮河葬俗共分為生日道場、慈悲道場、水陸道場和灌頂道場,統稱淨土道場。目前四種道場的經懺、法事、程序保留完整,並長於慈悲、水陸道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人生禮俗文化中,為亡者超度,助升西方淨土,均使用水陸道場。在開壇設道場時,共有“成服”至“昇天府”38個法事程序。自請水、殿灶、啟白請佛、拔苦提(以為菩提訛讀)薦到開靈召請、召赦焰口、出柩圓滿,場場法事都是經懺齊全,通經拜懺。既有具體的佛法、道義,又有翔實的安排程序。

在法事中,講求淨身、淨堂、淨心。齋堂布置典雅整潔,供奉釋迦牟尼或觀世音菩薩畫像,亡人靈牌。香菸縈繞,紅燭通明,給人感覺莊重肅穆。法師們著黃衫、披袈裟、戴佛帽,極有施法傳道、普度眾生、淨化心靈的感覺。在每場法事中,法師們執各種經文讖語說唱唸打,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整個齋堂內鼓樂齊鳴,贊唱婉轉,給人們造就了耳目一新的環境。在齋堂外的法事中,有請水、殿灶、開五方、破地獄、召請、放焰口、燒天、飄燈等,還穿插漢族民間舞蹈的步伐、形體、隊列隊形的變化,營造一種熱烈的氛圍,以之寄託哀思,解除喪家孝子的悲痛。

潮河葬俗使用民間吹打樂伴奏,借用川劇的《小開門》《迎送》等樂曲。也有自身的曲牌,如《三元贊》《滿庭芳》《獻羹大調》等。使用的打擊樂器為鼓、鑼、鈸、鑔、馬鑼五種,另有專門供法事所用的打擊樂器饒體、二心當鑼、包鑼、木魚等。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打擊樂器根據道場時間長短,法事的內容,分別使用大、中小號不同規格的樂器。吹奏樂器主要是竹笛、嗩吶和海螺。嗩吶伴奏場面熱烈、氣氛活躍的法事,一般為2到7支嗩吶聯合伴奏,演奏指法大都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竹笛伴奏舒緩、幽靜的法事,營造寧靜淡雅的氣氛,如《獻羹大調》等,都為二支竹笛合奏。演奏指法也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海螺為驅鬼避邪的法事中吹奏,為單音吹奏。

潮河葬俗的傳承極為嚴密,要求很高。學徒進師要有“保奏師”和“傳藝師”兩個,並要舉辦專門的拜師宴,一般要做三年雜工,三發引,成為“掌壇師”。並按潮河葬俗的師承譜系更取法名。其師承譜系的字輩為:慧善承玄道、法勝顯萬靈、真常如寂靜、圓頓字昌明,共二十代,至今已傳至十二代。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道場使用的經文懺書多為清朝中期的刻本,主要的有《大乘經》《報恩經》《明聖真經》《彌陀經》《普門品經》《大方便佛報恩懺》等。

潮河葬俗的特徵

潮河葬俗是隨著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產生,在長期歷史過程中不斷髮展和變化的。它既有佛教的色彩、道教的內容,又有社會教育勸化思想的功能,其主要特徵為佛法廣博、內容精華、程序嚴謹、富於藝術性的特徵。

潮河葬俗所通的經文多是中國唐朝以前的版本。貫穿了佛教思想體系。多從人的性情本質的淨化、行為道德的規範、理想信念的確定上進行循循善誘地勸化。以超度亡人靈魂昇天,消災減罪為手法著眼,實以勸化人們行善積德、修身養性落腳,所以其佛理教義甚為廣博。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葬俗儀式活動中,38個法事涉及西方極樂世界、地獄冥界、諸佛眾神,形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展示在人們面前的虛幻世界。使人們在感受中得到體驗,在體驗中得到啟迪和教育,充分運用了情感教育的手段。

潮河葬俗從開頭到結尾,都有不同樣的法事,以保證道場的完整性。在每場法事中,首尾銜接,有序有章,有高潮起伏,整過鋪排精當、佈局合理。完全按照人間的諸事在另一個世界的寫實和再現。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工藝美術為一體,充分發揮民間藝術的感染力和功能。它的吹打樂曲極具特色,唱腔和絃合律,合撤押韻,朗朗上口。其法事中有民間舞蹈的踢踏、對拱、反背、穿花、跑跳等,具有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齋堂、環境佈置的各類旗幡、圖像、繪畫等,通過法師們的巧手,精當的剪裁寫畫,圖案精美別緻,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極強的地方文化特色的藝術特點。

潮河葬俗的價值

藝術價值

潮河葬俗是漢族民間人生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文化的寶貴遺產。無論是表現形式、包含內容,還是法事過程,社會反響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齋堂布置,環境營造,佛品製作,法事進行中都涵蓋了很高的工藝美術、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成分,這對於研究民間藝術在生活領域綜合運用的滲透界面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歷史價值

潮河葬俗是在人們生產過程和生活情態中產生髮展的,適合人生禮裕文化發展的藝術規律。在幾百年的延續中,對人生思想心理、生活情趣、志向選擇、道德行為的建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記錄了社會發展歷史進步和文明進程,由此是研究潮河乃至瀘縣歷史發展重要內容。人文價值:潮河葬俗是“超度亡魂,普度眾生”,實是勸化人,教育人,能夠很輕鬆地讓人們接受。而且道場的法事經典,演奏動聽,唱腔優美,人們觀聽中極具美感,甚至能夠形成烙印,所以具有很強的人文價值。

潮河葬俗的演變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誦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佛教活動。據《瀘縣誌》記載:瀘縣喪葬沿襲“重殮厚葬”習俗,凡父母死後多延僧請道、開靈引路。官紳富豪之家禮儀尤重,喪事須經“成服”“開路”“謝土復山”“念七”“除靈撤位”等煩瑣儀式。潮河葬俗即是專門從事這一禮儀的活動形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發源於清朝康煕年間潮河鎮未邊村,主要為死者開壇做齋、超度亡魂、通經拜懺、奉勸生人。潮河葬俗最初的形式為先設佛堂於寺廟,由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

由於潮河葬俗道場法事線條清晰,從“成服”到“除靈撤位”,都有具體的經文懺書,每個法事都有具體的內容,所請的佛、消齋減孽障的程度都有翔實的緣由。使用的三大藏經為《大乘經》《彌陀經》《普門品經》均為清朝中期版本,懸掛的部分佛像也是清末作品。道場的法事齊全、內容精深,做齋時間可以從1天做到16天,而且形式不重複,內容不迭合。做齋法事除必需的通經於外,另有個法事程序每場法事中,數樂齊嗎、念用音韻和諧。既有熱烈奔放的場面,以解除喪家人員的悲痛;又有催人淚下的氛圍,以勸化世人尊老敬老,修行樹德。因此得以廣泛流傳開來。

關於潮河葬俗的保護和傳承情況

"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更深一層意思則是,如果凡人都能在做事前想想此事的動機,和初衷,並且能想到這樣做的後果。那麼民風就能厚淳,就能少做錯事。這也算對葬俗的一種比較中肯的解釋。

葬俗出現在西周初年,直到西周末年。出現這種葬俗的原因有多種:驅鬼辟邪、顯示戰功、顯示富有、禮制等。本題從“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群中”可知應該是葬俗遵循周禮。周公旦推崇到底周禮,這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從皇族到王公大臣,再到商賈富戶以及普通百姓,喪葬一直是人們最重視一種儀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儘管古往今來,看破生死的人並不算多,但是經歷生死卻是所有人都要接受的過程。雖然我們社會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提倡移風易俗,但是我們也尊重一些保留下來的傳統習俗。今天要為大家講到的潮河葬俗,就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種,並且於2008年6月16日,潮河葬俗被列入瀘州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通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民俗禮儀活動形式。潮河葬俗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瀘州瀘縣潮河鎮未邊村施姓人家。宗師施慧遠入佛習藝於峨眉山,回鄉後先設佛堂於寺廟,供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是人類特有的感情表達習俗。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依據佛法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基本教義,信奉“苦、樂、天、道”四諦,推崇“去邪、偽、小、偏,取真、正、大、圓”的義理,宣揚“善惡昭彰、因果報應”的觀點,在理論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內容。

潮河葬俗共分為生日道場、慈悲道場、水陸道場和灌頂道場,統稱淨土道場。目前四種道場的經懺、法事、程序保留完整,並長於慈悲、水陸道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人生禮俗文化中,為亡者超度,助升西方淨土,均使用水陸道場。在開壇設道場時,共有“成服”至“昇天府”38個法事程序。自請水、殿灶、啟白請佛、拔苦提(以為菩提訛讀)薦到開靈召請、召赦焰口、出柩圓滿,場場法事都是經懺齊全,通經拜懺。既有具體的佛法、道義,又有翔實的安排程序。

在法事中,講求淨身、淨堂、淨心。齋堂布置典雅整潔,供奉釋迦牟尼或觀世音菩薩畫像,亡人靈牌。香菸縈繞,紅燭通明,給人感覺莊重肅穆。法師們著黃衫、披袈裟、戴佛帽,極有施法傳道、普度眾生、淨化心靈的感覺。在每場法事中,法師們執各種經文讖語說唱唸打,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整個齋堂內鼓樂齊鳴,贊唱婉轉,給人們造就了耳目一新的環境。在齋堂外的法事中,有請水、殿灶、開五方、破地獄、召請、放焰口、燒天、飄燈等,還穿插漢族民間舞蹈的步伐、形體、隊列隊形的變化,營造一種熱烈的氛圍,以之寄託哀思,解除喪家孝子的悲痛。

潮河葬俗使用民間吹打樂伴奏,借用川劇的《小開門》《迎送》等樂曲。也有自身的曲牌,如《三元贊》《滿庭芳》《獻羹大調》等。使用的打擊樂器為鼓、鑼、鈸、鑔、馬鑼五種,另有專門供法事所用的打擊樂器饒體、二心當鑼、包鑼、木魚等。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打擊樂器根據道場時間長短,法事的內容,分別使用大、中小號不同規格的樂器。吹奏樂器主要是竹笛、嗩吶和海螺。嗩吶伴奏場面熱烈、氣氛活躍的法事,一般為2到7支嗩吶聯合伴奏,演奏指法大都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竹笛伴奏舒緩、幽靜的法事,營造寧靜淡雅的氣氛,如《獻羹大調》等,都為二支竹笛合奏。演奏指法也為筒音作“5”和筒音作“2”。海螺為驅鬼避邪的法事中吹奏,為單音吹奏。

潮河葬俗的傳承極為嚴密,要求很高。學徒進師要有“保奏師”和“傳藝師”兩個,並要舉辦專門的拜師宴,一般要做三年雜工,三發引,成為“掌壇師”。並按潮河葬俗的師承譜系更取法名。其師承譜系的字輩為:慧善承玄道、法勝顯萬靈、真常如寂靜、圓頓字昌明,共二十代,至今已傳至十二代。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道場使用的經文懺書多為清朝中期的刻本,主要的有《大乘經》《報恩經》《明聖真經》《彌陀經》《普門品經》《大方便佛報恩懺》等。

潮河葬俗的特徵

潮河葬俗是隨著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產生,在長期歷史過程中不斷髮展和變化的。它既有佛教的色彩、道教的內容,又有社會教育勸化思想的功能,其主要特徵為佛法廣博、內容精華、程序嚴謹、富於藝術性的特徵。

潮河葬俗所通的經文多是中國唐朝以前的版本。貫穿了佛教思想體系。多從人的性情本質的淨化、行為道德的規範、理想信念的確定上進行循循善誘地勸化。以超度亡人靈魂昇天,消災減罪為手法著眼,實以勸化人們行善積德、修身養性落腳,所以其佛理教義甚為廣博。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在葬俗儀式活動中,38個法事涉及西方極樂世界、地獄冥界、諸佛眾神,形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展示在人們面前的虛幻世界。使人們在感受中得到體驗,在體驗中得到啟迪和教育,充分運用了情感教育的手段。

潮河葬俗從開頭到結尾,都有不同樣的法事,以保證道場的完整性。在每場法事中,首尾銜接,有序有章,有高潮起伏,整過鋪排精當、佈局合理。完全按照人間的諸事在另一個世界的寫實和再現。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工藝美術為一體,充分發揮民間藝術的感染力和功能。它的吹打樂曲極具特色,唱腔和絃合律,合撤押韻,朗朗上口。其法事中有民間舞蹈的踢踏、對拱、反背、穿花、跑跳等,具有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齋堂、環境佈置的各類旗幡、圖像、繪畫等,通過法師們的巧手,精當的剪裁寫畫,圖案精美別緻,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極強的地方文化特色的藝術特點。

潮河葬俗的價值

藝術價值

潮河葬俗是漢族民間人生禮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民間文化的寶貴遺產。無論是表現形式、包含內容,還是法事過程,社會反響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齋堂布置,環境營造,佛品製作,法事進行中都涵蓋了很高的工藝美術、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成分,這對於研究民間藝術在生活領域綜合運用的滲透界面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歷史價值

潮河葬俗是在人們生產過程和生活情態中產生髮展的,適合人生禮裕文化發展的藝術規律。在幾百年的延續中,對人生思想心理、生活情趣、志向選擇、道德行為的建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記錄了社會發展歷史進步和文明進程,由此是研究潮河乃至瀘縣歷史發展重要內容。人文價值:潮河葬俗是“超度亡魂,普度眾生”,實是勸化人,教育人,能夠很輕鬆地讓人們接受。而且道場的法事經典,演奏動聽,唱腔優美,人們觀聽中極具美感,甚至能夠形成烙印,所以具有很強的人文價值。

潮河葬俗的演變

潮河葬俗屬人生禮俗文化,為設堂開壇、誦經拜懺、超度亡魂的傳統佛教活動。據《瀘縣誌》記載:瀘縣喪葬沿襲“重殮厚葬”習俗,凡父母死後多延僧請道、開靈引路。官紳富豪之家禮儀尤重,喪事須經“成服”“開路”“謝土復山”“念七”“除靈撤位”等煩瑣儀式。潮河葬俗即是專門從事這一禮儀的活動形式。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潮河葬俗發源於清朝康煕年間潮河鎮未邊村,主要為死者開壇做齋、超度亡魂、通經拜懺、奉勸生人。潮河葬俗最初的形式為先設佛堂於寺廟,由喪事家人到廟裡做道場超度亡人。後逐步發展到進入喪家現場開壇做齋、通經拜懺,以示後輩人對亡者的懷念追悼,虔心盡孝。

由於潮河葬俗道場法事線條清晰,從“成服”到“除靈撤位”,都有具體的經文懺書,每個法事都有具體的內容,所請的佛、消齋減孽障的程度都有翔實的緣由。使用的三大藏經為《大乘經》《彌陀經》《普門品經》均為清朝中期版本,懸掛的部分佛像也是清末作品。道場的法事齊全、內容精深,做齋時間可以從1天做到16天,而且形式不重複,內容不迭合。做齋法事除必需的通經於外,另有個法事程序每場法事中,數樂齊嗎、念用音韻和諧。既有熱烈奔放的場面,以解除喪家人員的悲痛;又有催人淚下的氛圍,以勸化世人尊老敬老,修行樹德。因此得以廣泛流傳開來。

關於潮河葬俗的保護和傳承情況

從古人追求的“慎終追遠”,淺談瀘州潮河非遺文化葬俗的意義

目前專門設立潮河葬俗工作隊,負責潮河葬俗的歷史資料的蒐集整理、發展保護和傳承工作。

第十一代傳承人楊平宇,男,1958年出生於瀘縣潮河鎮回龍村。自幼耳需目染父親之德澤,深受其薰陶,對葬俗禮儀深感興趣。楊平宇1975年初中畢業後,隨父學藝,跑遍方圓百里之遙,吸取本地的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經過演變和發展,剔除封建迷信糟粕,保留傳統文化精華,匯成一套為孝家報喪成服、葬俗策劃、禮儀執事、超度亡人,讓喪家節哀順變,勸化生人行善積德的一種地方“葬俗”。

楊平宇並把傳統的讀、念、唱、寫加入打、剪畫和民間舞蹈,重新整理成一套原汁原味的吹、打、念、唱、剪、畫、寫七藝技能,又專程邀請了富順川劇團專業人員輔導教習吹、打。數十年來,父子同心,將祖傳的葬俗禮儀組合成一套比較莊重和規範的地方傳統葬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