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


"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物質有價,文化無價。原身是一堆泥土的陶器在陶藝人的妙手匠心中生出靈氣,價值可達上百萬。收藏家看重它名家手筆,造型美觀意蘊深長,藝術學家看重它融貫中西美學,氣質高雅打動人心,歷史學者則看重它取材於生活,一人一物都被打上時代的烙印。

《明詩綜》中有“石灣瓦,甲天下”的說法,據“河宕貝丘遺址”的考古證明,在石灣,五千多年前當地居民就開始製陶,現佛山的陶瓷產量可達全國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並且遠銷至世界八十多個國家。

"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物質有價,文化無價。原身是一堆泥土的陶器在陶藝人的妙手匠心中生出靈氣,價值可達上百萬。收藏家看重它名家手筆,造型美觀意蘊深長,藝術學家看重它融貫中西美學,氣質高雅打動人心,歷史學者則看重它取材於生活,一人一物都被打上時代的烙印。

《明詩綜》中有“石灣瓦,甲天下”的說法,據“河宕貝丘遺址”的考古證明,在石灣,五千多年前當地居民就開始製陶,現佛山的陶瓷產量可達全國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並且遠銷至世界八十多個國家。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陶器不是某一地區人民的發明,它為人類共有。在一萬多年以前,陶器就已經出現在中國。石灣窯是南中國窯燒的代表,因其地理位置毗鄰佛山,水路交通較為方便,因而成為廣東陶瓷生產的中心。

一、從石灣陶器到“石灣公仔”

石灣在唐、宋時期是對外交通樞紐,主要產品有青瓷,白瓷和青白瓷,到了明代,石灣開始燒製施釉陶器,並且對名窯產品進行仿中有創的生產,在這個時代,佛山成為全國四大鎮(景德、佛山、朱仙、漢口)之一。

在石灣陶器二十四行中,公仔行也榜上有名被稱為古玩行,“石灣公仔”日漸興盛。

近代鴉片戰爭失敗,港口被迫對外開放,洋貨進入給石灣陶瓷帶來災難性打擊,從事陶業者迅速減少。抗日戰爭時期,陶瓷廠更是全部關閉。直至新中國成立,陶瓷藝人才逐漸開始燒製作品,改革開放的春風使石灣陶瓷發展更加迅速。

"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物質有價,文化無價。原身是一堆泥土的陶器在陶藝人的妙手匠心中生出靈氣,價值可達上百萬。收藏家看重它名家手筆,造型美觀意蘊深長,藝術學家看重它融貫中西美學,氣質高雅打動人心,歷史學者則看重它取材於生活,一人一物都被打上時代的烙印。

《明詩綜》中有“石灣瓦,甲天下”的說法,據“河宕貝丘遺址”的考古證明,在石灣,五千多年前當地居民就開始製陶,現佛山的陶瓷產量可達全國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並且遠銷至世界八十多個國家。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陶器不是某一地區人民的發明,它為人類共有。在一萬多年以前,陶器就已經出現在中國。石灣窯是南中國窯燒的代表,因其地理位置毗鄰佛山,水路交通較為方便,因而成為廣東陶瓷生產的中心。

一、從石灣陶器到“石灣公仔”

石灣在唐、宋時期是對外交通樞紐,主要產品有青瓷,白瓷和青白瓷,到了明代,石灣開始燒製施釉陶器,並且對名窯產品進行仿中有創的生產,在這個時代,佛山成為全國四大鎮(景德、佛山、朱仙、漢口)之一。

在石灣陶器二十四行中,公仔行也榜上有名被稱為古玩行,“石灣公仔”日漸興盛。

近代鴉片戰爭失敗,港口被迫對外開放,洋貨進入給石灣陶瓷帶來災難性打擊,從事陶業者迅速減少。抗日戰爭時期,陶瓷廠更是全部關閉。直至新中國成立,陶瓷藝人才逐漸開始燒製作品,改革開放的春風使石灣陶瓷發展更加迅速。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石灣公仔”有三絕,一是瓦脊公仔,作為屋脊上面及其兩頭的裝飾構件,現多演變為桌面人物公仔;二是動物碌胎毛技法,即用細小的鐘表發條來在素胎,或施過釉的陶器表面上勾勒出動物細緻的羽毛;三是微塑公仔,它是山公盆景的簡稱,也是石灣特有的一門藝術。

山公盆景是在盆景中加上山公亭宇,因此其中的人物、飛禽走獸、亭臺樓閣都是微型的,微塑的山公雖小,但可從小中見大,就山公人物來說,言行舉止與五官神情十分逼真,一個火柴盒裡可以裝下150以上個山公人物,且千人千面各不相同。

石灣藝術陶品是從日用品和建築陶器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誕生在民間,成長在民間,表現出原汁原味的嶺南風情。陶塑作品靈感多來源於生活,陶塑匠師都是從人民中來,他們熟悉自己塑造的對象,又擁有嫻熟的技藝,靈活運用著貼塑、捏塑、捺塑和刀塑的技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生活中人物就被鑄造出來,選取的人物也大多是親切樸實的,有街頭木匠,拍蚊子撓癢癢的一派街頭景象,各類觀音羅漢也無騰雲駕霧,笑態可掬彷彿隔壁鄰居。

“石灣公仔”題材造型豐富,多取自歷史小說、神話傳奇、民間故事、舞臺形象等等,粵劇在造型上對陶塑影響甚深,傳統陶藝家多是取材於此,到了新一代,取材就更為豐富大膽,在創作態度上追求更多的自我情緒表達。

"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物質有價,文化無價。原身是一堆泥土的陶器在陶藝人的妙手匠心中生出靈氣,價值可達上百萬。收藏家看重它名家手筆,造型美觀意蘊深長,藝術學家看重它融貫中西美學,氣質高雅打動人心,歷史學者則看重它取材於生活,一人一物都被打上時代的烙印。

《明詩綜》中有“石灣瓦,甲天下”的說法,據“河宕貝丘遺址”的考古證明,在石灣,五千多年前當地居民就開始製陶,現佛山的陶瓷產量可達全國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並且遠銷至世界八十多個國家。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陶器不是某一地區人民的發明,它為人類共有。在一萬多年以前,陶器就已經出現在中國。石灣窯是南中國窯燒的代表,因其地理位置毗鄰佛山,水路交通較為方便,因而成為廣東陶瓷生產的中心。

一、從石灣陶器到“石灣公仔”

石灣在唐、宋時期是對外交通樞紐,主要產品有青瓷,白瓷和青白瓷,到了明代,石灣開始燒製施釉陶器,並且對名窯產品進行仿中有創的生產,在這個時代,佛山成為全國四大鎮(景德、佛山、朱仙、漢口)之一。

在石灣陶器二十四行中,公仔行也榜上有名被稱為古玩行,“石灣公仔”日漸興盛。

近代鴉片戰爭失敗,港口被迫對外開放,洋貨進入給石灣陶瓷帶來災難性打擊,從事陶業者迅速減少。抗日戰爭時期,陶瓷廠更是全部關閉。直至新中國成立,陶瓷藝人才逐漸開始燒製作品,改革開放的春風使石灣陶瓷發展更加迅速。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石灣公仔”有三絕,一是瓦脊公仔,作為屋脊上面及其兩頭的裝飾構件,現多演變為桌面人物公仔;二是動物碌胎毛技法,即用細小的鐘表發條來在素胎,或施過釉的陶器表面上勾勒出動物細緻的羽毛;三是微塑公仔,它是山公盆景的簡稱,也是石灣特有的一門藝術。

山公盆景是在盆景中加上山公亭宇,因此其中的人物、飛禽走獸、亭臺樓閣都是微型的,微塑的山公雖小,但可從小中見大,就山公人物來說,言行舉止與五官神情十分逼真,一個火柴盒裡可以裝下150以上個山公人物,且千人千面各不相同。

石灣藝術陶品是從日用品和建築陶器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誕生在民間,成長在民間,表現出原汁原味的嶺南風情。陶塑作品靈感多來源於生活,陶塑匠師都是從人民中來,他們熟悉自己塑造的對象,又擁有嫻熟的技藝,靈活運用著貼塑、捏塑、捺塑和刀塑的技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生活中人物就被鑄造出來,選取的人物也大多是親切樸實的,有街頭木匠,拍蚊子撓癢癢的一派街頭景象,各類觀音羅漢也無騰雲駕霧,笑態可掬彷彿隔壁鄰居。

“石灣公仔”題材造型豐富,多取自歷史小說、神話傳奇、民間故事、舞臺形象等等,粵劇在造型上對陶塑影響甚深,傳統陶藝家多是取材於此,到了新一代,取材就更為豐富大膽,在創作態度上追求更多的自我情緒表達。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木心藝社的創始人趙淋在剛畢業時做出來的一系類公仔都充斥著圓、肥、浮雲等物象,他解釋說,因為當時正處焦慮迷茫期,本該沉在水底,卻像易受驚嚇的河豚一樣浮在水面上。“筆墨當隨時代”是他對自己作品創作的總結,情隨境轉,物隨情變。

二、泥沙水火見奇珍

陶和瓷都是火和土煅燒之後的藝術品,不同的是瓷器的胎料是瓷土,陶器的胎料則是普通的黏土,但其成分基本相同,所以在石灣人物陶塑中也搭配著使用瓷泥。

“石灣公仔”原料取材於當地,日久天長,當地陶泥和崗沙逐漸衰竭,且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到現在石灣陶藝所用陶土是將本地沙與東莞灰白土混合而成。知名陶藝家陳渭巖曾用景德鎮的瓷土和釉彩燒製了一批人物瓷塑,效果遠比用陶土差,作品失去了活靈活現感。

石灣人物陶塑之美重在神韻,眼中神情,姿態的生活場景化,令這些陶塑產品栩栩如生,業內方家林明體稱它具有“以形傳神的意蘊美、寓巧於拙的藝術美、百姿千態的生活美、渾厚凝重的科學美”,是“立體的嶺南風情畫”。

"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物質有價,文化無價。原身是一堆泥土的陶器在陶藝人的妙手匠心中生出靈氣,價值可達上百萬。收藏家看重它名家手筆,造型美觀意蘊深長,藝術學家看重它融貫中西美學,氣質高雅打動人心,歷史學者則看重它取材於生活,一人一物都被打上時代的烙印。

《明詩綜》中有“石灣瓦,甲天下”的說法,據“河宕貝丘遺址”的考古證明,在石灣,五千多年前當地居民就開始製陶,現佛山的陶瓷產量可達全國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並且遠銷至世界八十多個國家。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陶器不是某一地區人民的發明,它為人類共有。在一萬多年以前,陶器就已經出現在中國。石灣窯是南中國窯燒的代表,因其地理位置毗鄰佛山,水路交通較為方便,因而成為廣東陶瓷生產的中心。

一、從石灣陶器到“石灣公仔”

石灣在唐、宋時期是對外交通樞紐,主要產品有青瓷,白瓷和青白瓷,到了明代,石灣開始燒製施釉陶器,並且對名窯產品進行仿中有創的生產,在這個時代,佛山成為全國四大鎮(景德、佛山、朱仙、漢口)之一。

在石灣陶器二十四行中,公仔行也榜上有名被稱為古玩行,“石灣公仔”日漸興盛。

近代鴉片戰爭失敗,港口被迫對外開放,洋貨進入給石灣陶瓷帶來災難性打擊,從事陶業者迅速減少。抗日戰爭時期,陶瓷廠更是全部關閉。直至新中國成立,陶瓷藝人才逐漸開始燒製作品,改革開放的春風使石灣陶瓷發展更加迅速。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石灣公仔”有三絕,一是瓦脊公仔,作為屋脊上面及其兩頭的裝飾構件,現多演變為桌面人物公仔;二是動物碌胎毛技法,即用細小的鐘表發條來在素胎,或施過釉的陶器表面上勾勒出動物細緻的羽毛;三是微塑公仔,它是山公盆景的簡稱,也是石灣特有的一門藝術。

山公盆景是在盆景中加上山公亭宇,因此其中的人物、飛禽走獸、亭臺樓閣都是微型的,微塑的山公雖小,但可從小中見大,就山公人物來說,言行舉止與五官神情十分逼真,一個火柴盒裡可以裝下150以上個山公人物,且千人千面各不相同。

石灣藝術陶品是從日用品和建築陶器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誕生在民間,成長在民間,表現出原汁原味的嶺南風情。陶塑作品靈感多來源於生活,陶塑匠師都是從人民中來,他們熟悉自己塑造的對象,又擁有嫻熟的技藝,靈活運用著貼塑、捏塑、捺塑和刀塑的技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生活中人物就被鑄造出來,選取的人物也大多是親切樸實的,有街頭木匠,拍蚊子撓癢癢的一派街頭景象,各類觀音羅漢也無騰雲駕霧,笑態可掬彷彿隔壁鄰居。

“石灣公仔”題材造型豐富,多取自歷史小說、神話傳奇、民間故事、舞臺形象等等,粵劇在造型上對陶塑影響甚深,傳統陶藝家多是取材於此,到了新一代,取材就更為豐富大膽,在創作態度上追求更多的自我情緒表達。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木心藝社的創始人趙淋在剛畢業時做出來的一系類公仔都充斥著圓、肥、浮雲等物象,他解釋說,因為當時正處焦慮迷茫期,本該沉在水底,卻像易受驚嚇的河豚一樣浮在水面上。“筆墨當隨時代”是他對自己作品創作的總結,情隨境轉,物隨情變。

二、泥沙水火見奇珍

陶和瓷都是火和土煅燒之後的藝術品,不同的是瓷器的胎料是瓷土,陶器的胎料則是普通的黏土,但其成分基本相同,所以在石灣人物陶塑中也搭配著使用瓷泥。

“石灣公仔”原料取材於當地,日久天長,當地陶泥和崗沙逐漸衰竭,且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到現在石灣陶藝所用陶土是將本地沙與東莞灰白土混合而成。知名陶藝家陳渭巖曾用景德鎮的瓷土和釉彩燒製了一批人物瓷塑,效果遠比用陶土差,作品失去了活靈活現感。

石灣人物陶塑之美重在神韻,眼中神情,姿態的生活場景化,令這些陶塑產品栩栩如生,業內方家林明體稱它具有“以形傳神的意蘊美、寓巧於拙的藝術美、百姿千態的生活美、渾厚凝重的科學美”,是“立體的嶺南風情畫”。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傳統的“石灣公仔”人物形象,千人千面,傳神是其特點。“石灣公仔”藝術傳神原因在於,藝人們在真實生活中進行觀察,將萃取到的元素與傳統文化中學到的融會貫通,還在於藝術工作者之間相通的一點,堅持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形象思維創作法,堅持能夠打動人的才是好作品。

釉給陶器增添了色彩,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石灣窯千年來使用生火殘留的稻草灰、桑枝灰和鬆柴灰,作為釉基,著色劑以河道里的淤泥為主,石灣窯變釉是石灣釉彩的一大特色,在高溫的窯內,器物表面的釉色發生化學反應而呈現出奇幻的色彩,在凝結之後,又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色彩變化,這種奇妙變化可以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來形容。

三、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石灣公仔”一直作為平民藝術品,大多數銷往海外,它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吸引了國外的收藏家,一些名家作品在19世紀時外國博物館就開始收藏。

千百年的沉澱使“石灣公仔”形成了穩定且獨具特點的藝術風格,它內涵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讓它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2006年,“石灣公仔”技藝等六個項目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物質有價,文化無價。原身是一堆泥土的陶器在陶藝人的妙手匠心中生出靈氣,價值可達上百萬。收藏家看重它名家手筆,造型美觀意蘊深長,藝術學家看重它融貫中西美學,氣質高雅打動人心,歷史學者則看重它取材於生活,一人一物都被打上時代的烙印。

《明詩綜》中有“石灣瓦,甲天下”的說法,據“河宕貝丘遺址”的考古證明,在石灣,五千多年前當地居民就開始製陶,現佛山的陶瓷產量可達全國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並且遠銷至世界八十多個國家。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陶器不是某一地區人民的發明,它為人類共有。在一萬多年以前,陶器就已經出現在中國。石灣窯是南中國窯燒的代表,因其地理位置毗鄰佛山,水路交通較為方便,因而成為廣東陶瓷生產的中心。

一、從石灣陶器到“石灣公仔”

石灣在唐、宋時期是對外交通樞紐,主要產品有青瓷,白瓷和青白瓷,到了明代,石灣開始燒製施釉陶器,並且對名窯產品進行仿中有創的生產,在這個時代,佛山成為全國四大鎮(景德、佛山、朱仙、漢口)之一。

在石灣陶器二十四行中,公仔行也榜上有名被稱為古玩行,“石灣公仔”日漸興盛。

近代鴉片戰爭失敗,港口被迫對外開放,洋貨進入給石灣陶瓷帶來災難性打擊,從事陶業者迅速減少。抗日戰爭時期,陶瓷廠更是全部關閉。直至新中國成立,陶瓷藝人才逐漸開始燒製作品,改革開放的春風使石灣陶瓷發展更加迅速。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石灣公仔”有三絕,一是瓦脊公仔,作為屋脊上面及其兩頭的裝飾構件,現多演變為桌面人物公仔;二是動物碌胎毛技法,即用細小的鐘表發條來在素胎,或施過釉的陶器表面上勾勒出動物細緻的羽毛;三是微塑公仔,它是山公盆景的簡稱,也是石灣特有的一門藝術。

山公盆景是在盆景中加上山公亭宇,因此其中的人物、飛禽走獸、亭臺樓閣都是微型的,微塑的山公雖小,但可從小中見大,就山公人物來說,言行舉止與五官神情十分逼真,一個火柴盒裡可以裝下150以上個山公人物,且千人千面各不相同。

石灣藝術陶品是從日用品和建築陶器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誕生在民間,成長在民間,表現出原汁原味的嶺南風情。陶塑作品靈感多來源於生活,陶塑匠師都是從人民中來,他們熟悉自己塑造的對象,又擁有嫻熟的技藝,靈活運用著貼塑、捏塑、捺塑和刀塑的技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生活中人物就被鑄造出來,選取的人物也大多是親切樸實的,有街頭木匠,拍蚊子撓癢癢的一派街頭景象,各類觀音羅漢也無騰雲駕霧,笑態可掬彷彿隔壁鄰居。

“石灣公仔”題材造型豐富,多取自歷史小說、神話傳奇、民間故事、舞臺形象等等,粵劇在造型上對陶塑影響甚深,傳統陶藝家多是取材於此,到了新一代,取材就更為豐富大膽,在創作態度上追求更多的自我情緒表達。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木心藝社的創始人趙淋在剛畢業時做出來的一系類公仔都充斥著圓、肥、浮雲等物象,他解釋說,因為當時正處焦慮迷茫期,本該沉在水底,卻像易受驚嚇的河豚一樣浮在水面上。“筆墨當隨時代”是他對自己作品創作的總結,情隨境轉,物隨情變。

二、泥沙水火見奇珍

陶和瓷都是火和土煅燒之後的藝術品,不同的是瓷器的胎料是瓷土,陶器的胎料則是普通的黏土,但其成分基本相同,所以在石灣人物陶塑中也搭配著使用瓷泥。

“石灣公仔”原料取材於當地,日久天長,當地陶泥和崗沙逐漸衰竭,且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到現在石灣陶藝所用陶土是將本地沙與東莞灰白土混合而成。知名陶藝家陳渭巖曾用景德鎮的瓷土和釉彩燒製了一批人物瓷塑,效果遠比用陶土差,作品失去了活靈活現感。

石灣人物陶塑之美重在神韻,眼中神情,姿態的生活場景化,令這些陶塑產品栩栩如生,業內方家林明體稱它具有“以形傳神的意蘊美、寓巧於拙的藝術美、百姿千態的生活美、渾厚凝重的科學美”,是“立體的嶺南風情畫”。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傳統的“石灣公仔”人物形象,千人千面,傳神是其特點。“石灣公仔”藝術傳神原因在於,藝人們在真實生活中進行觀察,將萃取到的元素與傳統文化中學到的融會貫通,還在於藝術工作者之間相通的一點,堅持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形象思維創作法,堅持能夠打動人的才是好作品。

釉給陶器增添了色彩,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石灣窯千年來使用生火殘留的稻草灰、桑枝灰和鬆柴灰,作為釉基,著色劑以河道里的淤泥為主,石灣窯變釉是石灣釉彩的一大特色,在高溫的窯內,器物表面的釉色發生化學反應而呈現出奇幻的色彩,在凝結之後,又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色彩變化,這種奇妙變化可以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來形容。

三、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石灣公仔”一直作為平民藝術品,大多數銷往海外,它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吸引了國外的收藏家,一些名家作品在19世紀時外國博物館就開始收藏。

千百年的沉澱使“石灣公仔”形成了穩定且獨具特點的藝術風格,它內涵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讓它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2006年,“石灣公仔”技藝等六個項目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在佛山個性化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中,傳統陶文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06年為亞洲藝術節開幕式完成的紀念性雕塑《亞洲藝術之門》是中國最大的城市陶塑,整個燒製過程中耗費的人力物力,打破了五百年窯火不絕的陶瓷古董南風古灶史上的記錄。

南風古灶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以其為中心,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旅遊區已達400畝,為打造“南國陶瓷”的城市文化品牌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傳承人的問題上,“石灣公仔”要相對樂觀很多。自其誕生到現在,湧現的優秀人才一波接一波。石灣陶藝在一步步的發展中逐漸脫離實用性,向藝術靠近,成為表現藝術的一種載體,這可能是它沒有被時代丟棄的原因。

給人以美的享受是“石灣公仔”的價值之一,但讓它能夠成功申為非遺的決定性因素是,它像百科全書一樣把每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信仰、社會百態記錄下來。

石灣陶塑最先出現在新石器晚期,人們為生存做出各種嘗試,在燒泥土時發生了奇蹟,一種藝術萌芽。

"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文丨張月(方塘傳媒《鄉愁裡的中國》編輯)

物質有價,文化無價。原身是一堆泥土的陶器在陶藝人的妙手匠心中生出靈氣,價值可達上百萬。收藏家看重它名家手筆,造型美觀意蘊深長,藝術學家看重它融貫中西美學,氣質高雅打動人心,歷史學者則看重它取材於生活,一人一物都被打上時代的烙印。

《明詩綜》中有“石灣瓦,甲天下”的說法,據“河宕貝丘遺址”的考古證明,在石灣,五千多年前當地居民就開始製陶,現佛山的陶瓷產量可達全國總量的百分之六十,並且遠銷至世界八十多個國家。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陶器不是某一地區人民的發明,它為人類共有。在一萬多年以前,陶器就已經出現在中國。石灣窯是南中國窯燒的代表,因其地理位置毗鄰佛山,水路交通較為方便,因而成為廣東陶瓷生產的中心。

一、從石灣陶器到“石灣公仔”

石灣在唐、宋時期是對外交通樞紐,主要產品有青瓷,白瓷和青白瓷,到了明代,石灣開始燒製施釉陶器,並且對名窯產品進行仿中有創的生產,在這個時代,佛山成為全國四大鎮(景德、佛山、朱仙、漢口)之一。

在石灣陶器二十四行中,公仔行也榜上有名被稱為古玩行,“石灣公仔”日漸興盛。

近代鴉片戰爭失敗,港口被迫對外開放,洋貨進入給石灣陶瓷帶來災難性打擊,從事陶業者迅速減少。抗日戰爭時期,陶瓷廠更是全部關閉。直至新中國成立,陶瓷藝人才逐漸開始燒製作品,改革開放的春風使石灣陶瓷發展更加迅速。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石灣公仔”有三絕,一是瓦脊公仔,作為屋脊上面及其兩頭的裝飾構件,現多演變為桌面人物公仔;二是動物碌胎毛技法,即用細小的鐘表發條來在素胎,或施過釉的陶器表面上勾勒出動物細緻的羽毛;三是微塑公仔,它是山公盆景的簡稱,也是石灣特有的一門藝術。

山公盆景是在盆景中加上山公亭宇,因此其中的人物、飛禽走獸、亭臺樓閣都是微型的,微塑的山公雖小,但可從小中見大,就山公人物來說,言行舉止與五官神情十分逼真,一個火柴盒裡可以裝下150以上個山公人物,且千人千面各不相同。

石灣藝術陶品是從日用品和建築陶器的基礎上形成的,它誕生在民間,成長在民間,表現出原汁原味的嶺南風情。陶塑作品靈感多來源於生活,陶塑匠師都是從人民中來,他們熟悉自己塑造的對象,又擁有嫻熟的技藝,靈活運用著貼塑、捏塑、捺塑和刀塑的技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生活中人物就被鑄造出來,選取的人物也大多是親切樸實的,有街頭木匠,拍蚊子撓癢癢的一派街頭景象,各類觀音羅漢也無騰雲駕霧,笑態可掬彷彿隔壁鄰居。

“石灣公仔”題材造型豐富,多取自歷史小說、神話傳奇、民間故事、舞臺形象等等,粵劇在造型上對陶塑影響甚深,傳統陶藝家多是取材於此,到了新一代,取材就更為豐富大膽,在創作態度上追求更多的自我情緒表達。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木心藝社的創始人趙淋在剛畢業時做出來的一系類公仔都充斥著圓、肥、浮雲等物象,他解釋說,因為當時正處焦慮迷茫期,本該沉在水底,卻像易受驚嚇的河豚一樣浮在水面上。“筆墨當隨時代”是他對自己作品創作的總結,情隨境轉,物隨情變。

二、泥沙水火見奇珍

陶和瓷都是火和土煅燒之後的藝術品,不同的是瓷器的胎料是瓷土,陶器的胎料則是普通的黏土,但其成分基本相同,所以在石灣人物陶塑中也搭配著使用瓷泥。

“石灣公仔”原料取材於當地,日久天長,當地陶泥和崗沙逐漸衰竭,且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到現在石灣陶藝所用陶土是將本地沙與東莞灰白土混合而成。知名陶藝家陳渭巖曾用景德鎮的瓷土和釉彩燒製了一批人物瓷塑,效果遠比用陶土差,作品失去了活靈活現感。

石灣人物陶塑之美重在神韻,眼中神情,姿態的生活場景化,令這些陶塑產品栩栩如生,業內方家林明體稱它具有“以形傳神的意蘊美、寓巧於拙的藝術美、百姿千態的生活美、渾厚凝重的科學美”,是“立體的嶺南風情畫”。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傳統的“石灣公仔”人物形象,千人千面,傳神是其特點。“石灣公仔”藝術傳神原因在於,藝人們在真實生活中進行觀察,將萃取到的元素與傳統文化中學到的融會貫通,還在於藝術工作者之間相通的一點,堅持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形象思維創作法,堅持能夠打動人的才是好作品。

釉給陶器增添了色彩,也增強了藝術感染力。石灣窯千年來使用生火殘留的稻草灰、桑枝灰和鬆柴灰,作為釉基,著色劑以河道里的淤泥為主,石灣窯變釉是石灣釉彩的一大特色,在高溫的窯內,器物表面的釉色發生化學反應而呈現出奇幻的色彩,在凝結之後,又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色彩變化,這種奇妙變化可以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來形容。

三、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石灣公仔”一直作為平民藝術品,大多數銷往海外,它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吸引了國外的收藏家,一些名家作品在19世紀時外國博物館就開始收藏。

千百年的沉澱使“石灣公仔”形成了穩定且獨具特點的藝術風格,它內涵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讓它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2006年,“石灣公仔”技藝等六個項目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在佛山個性化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中,傳統陶文化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06年為亞洲藝術節開幕式完成的紀念性雕塑《亞洲藝術之門》是中國最大的城市陶塑,整個燒製過程中耗費的人力物力,打破了五百年窯火不絕的陶瓷古董南風古灶史上的記錄。

南風古灶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以其為中心,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旅遊區已達400畝,為打造“南國陶瓷”的城市文化品牌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傳承人的問題上,“石灣公仔”要相對樂觀很多。自其誕生到現在,湧現的優秀人才一波接一波。石灣陶藝在一步步的發展中逐漸脫離實用性,向藝術靠近,成為表現藝術的一種載體,這可能是它沒有被時代丟棄的原因。

給人以美的享受是“石灣公仔”的價值之一,但讓它能夠成功申為非遺的決定性因素是,它像百科全書一樣把每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信仰、社會百態記錄下來。

石灣陶塑最先出現在新石器晚期,人們為生存做出各種嘗試,在燒泥土時發生了奇蹟,一種藝術萌芽。

非遺丨佛山“石灣公仔”:一部濃縮的中國民俗文化百科全書

陶塑最先作為日常用的碗碟使用。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統治時代,除了日用品,另外增添觀賞藝術品、陪葬品這兩個功能。在新的時代,陶塑開始出現在建築、藝術、衛生陶瓷領域。

它隨社會變化而變化,在動盪的時代尤其明顯。如清朝末年,石灣陶藝家陳渭巖創作出了《巴夏禮夜壺》,以英國侵略軍頭目巴夏禮為原型,有力地表達出了對侵略者的藐視與強烈的愛國情懷。

“石灣公仔”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吸收外界多元化的元素,它與美術、音樂與舞蹈一樣,都是表達創作者態度和個性的一種方式。且歷來由民窯生產,不受官窯條條框框的規矩約束,創作者可以盡情將新元素擴充到它的體系中去,就像陶藝家劉澤棉說的,藝術沒有獨門祕方,傳承就是不斷豐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