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手工藝 農村 自行車 酸菜 紅果新聞 2019-08-23
"

在農村,以前家家都要使碾使磨,農家人要把粗糧食磨成面,必須使用一個物件,那就是面籮。在碾上或者在磨坊裡,他們一遍又一遍的把糧食碾碎,過籮。


"

在農村,以前家家都要使碾使磨,農家人要把粗糧食磨成面,必須使用一個物件,那就是面籮。在碾上或者在磨坊裡,他們一遍又一遍的把糧食碾碎,過籮。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記得我們家就有兩張籮,一張大點的細籮,一般用來加工高粱、小麥使用。一張小點兒的籮,稱作紗籮,用來籮玉茭面。紗籮還有一種用處,就是在夏季,麵缸因蓋的不嚴,面裡生了蟲子或者因為返潮凝成了小疙瘩,就會用紗籮把缸裡的面過一遍,這個家務活我做過很多次。

"

在農村,以前家家都要使碾使磨,農家人要把粗糧食磨成面,必須使用一個物件,那就是面籮。在碾上或者在磨坊裡,他們一遍又一遍的把糧食碾碎,過籮。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記得我們家就有兩張籮,一張大點的細籮,一般用來加工高粱、小麥使用。一張小點兒的籮,稱作紗籮,用來籮玉茭面。紗籮還有一種用處,就是在夏季,麵缸因蓋的不嚴,面裡生了蟲子或者因為返潮凝成了小疙瘩,就會用紗籮把缸裡的面過一遍,這個家務活我做過很多次。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一張面籮,結構很簡單,圓圓的籮圈是木頭做的,一塊薄薄的木板彎成一個圓圈,接口釘牢。聽大人說那是用柳樹的木頭做的,柳樹木頭軟,但我沒親眼見過如何做。籮圈底部裝上一層粗細不同的鐵紗,就是一張籮。可就是這樣工藝,我們本地人多不會做,是要靠“張籮匠”的。

"

在農村,以前家家都要使碾使磨,農家人要把粗糧食磨成面,必須使用一個物件,那就是面籮。在碾上或者在磨坊裡,他們一遍又一遍的把糧食碾碎,過籮。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記得我們家就有兩張籮,一張大點的細籮,一般用來加工高粱、小麥使用。一張小點兒的籮,稱作紗籮,用來籮玉茭面。紗籮還有一種用處,就是在夏季,麵缸因蓋的不嚴,面裡生了蟲子或者因為返潮凝成了小疙瘩,就會用紗籮把缸裡的面過一遍,這個家務活我做過很多次。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一張面籮,結構很簡單,圓圓的籮圈是木頭做的,一塊薄薄的木板彎成一個圓圈,接口釘牢。聽大人說那是用柳樹的木頭做的,柳樹木頭軟,但我沒親眼見過如何做。籮圈底部裝上一層粗細不同的鐵紗,就是一張籮。可就是這樣工藝,我們本地人多不會做,是要靠“張籮匠”的。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張——籮奧!張——籮奧!”一個高高的外地口音傳來,他的語調與我們本地人大不一樣,“張”字發的很特殊,聽起來像“恩”,“籮”字發的四聲音像個“落”字音,而且和“奧”字幾乎連在一起。我們小孩聽到就開始跟著學,“恩——籮奧!”他聽到也不介意我們的不敬,繼續推著自行車叫賣著。他所有的用具,都用一輛自行車載著。自行車後架左右掛著很多籮圈和竹纖條,多個籮圈整理的很齊整,大籮圈套著小籮圈最後用細繩綁在一側,一大把竹纖條也被他纏的緊緊的,很緊貼的掛在車另一側,儘量不佔空間。後座上捆著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旅行包,包裡面放著幾卷不同粗細的鐵紗,前面車把上掛一個工具袋子,有時會橫綁著一卷鐵紗。

"

在農村,以前家家都要使碾使磨,農家人要把粗糧食磨成面,必須使用一個物件,那就是面籮。在碾上或者在磨坊裡,他們一遍又一遍的把糧食碾碎,過籮。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記得我們家就有兩張籮,一張大點的細籮,一般用來加工高粱、小麥使用。一張小點兒的籮,稱作紗籮,用來籮玉茭面。紗籮還有一種用處,就是在夏季,麵缸因蓋的不嚴,面裡生了蟲子或者因為返潮凝成了小疙瘩,就會用紗籮把缸裡的面過一遍,這個家務活我做過很多次。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一張面籮,結構很簡單,圓圓的籮圈是木頭做的,一塊薄薄的木板彎成一個圓圈,接口釘牢。聽大人說那是用柳樹的木頭做的,柳樹木頭軟,但我沒親眼見過如何做。籮圈底部裝上一層粗細不同的鐵紗,就是一張籮。可就是這樣工藝,我們本地人多不會做,是要靠“張籮匠”的。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張——籮奧!張——籮奧!”一個高高的外地口音傳來,他的語調與我們本地人大不一樣,“張”字發的很特殊,聽起來像“恩”,“籮”字發的四聲音像個“落”字音,而且和“奧”字幾乎連在一起。我們小孩聽到就開始跟著學,“恩——籮奧!”他聽到也不介意我們的不敬,繼續推著自行車叫賣著。他所有的用具,都用一輛自行車載著。自行車後架左右掛著很多籮圈和竹纖條,多個籮圈整理的很齊整,大籮圈套著小籮圈最後用細繩綁在一側,一大把竹纖條也被他纏的緊緊的,很緊貼的掛在車另一側,儘量不佔空間。後座上捆著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旅行包,包裡面放著幾卷不同粗細的鐵紗,前面車把上掛一個工具袋子,有時會橫綁著一卷鐵紗。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中午時候,大人們去地回來了,他開始有了生意。找一塊比較寬敞還靠牆的位置坐下,開始張羅生意了。


東家李大嬸出來問:張一張紗籮多錢?西家王大娘拿出自己家的面羅,問:剛換一個籮底多少錢。沒等張籮人回答,王大娘開始敘述家史了,“滴張籮,可好使喚著呢,這是我婆婆在世時候,花了多少錢張的,20多年了沒拾掇過,就是籮底糊的不行了,有幾個圪隆,我用紙糊著,一直對湊著用。”張籮匠接住王大娘的面籮仔細看看,這籮年齡真不小了!木製的籮圈已經發黃到黝黑,籮口被手磨的明晃晃的,但籮圈沒有一個小豁兒口。外側隱隱約約還有一豎行整齊的黑字“公元某某年置 王”,籮底確實已經糊的不行了,而且有幾處漏了的地方糊著小紙片,像一位病人貼著膏藥一般。經過一番商量,張籮匠開始給王大娘換籮底,代價是一塊錢,外加一碗中午飯。


"

在農村,以前家家都要使碾使磨,農家人要把粗糧食磨成面,必須使用一個物件,那就是面籮。在碾上或者在磨坊裡,他們一遍又一遍的把糧食碾碎,過籮。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記得我們家就有兩張籮,一張大點的細籮,一般用來加工高粱、小麥使用。一張小點兒的籮,稱作紗籮,用來籮玉茭面。紗籮還有一種用處,就是在夏季,麵缸因蓋的不嚴,面裡生了蟲子或者因為返潮凝成了小疙瘩,就會用紗籮把缸裡的面過一遍,這個家務活我做過很多次。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一張面籮,結構很簡單,圓圓的籮圈是木頭做的,一塊薄薄的木板彎成一個圓圈,接口釘牢。聽大人說那是用柳樹的木頭做的,柳樹木頭軟,但我沒親眼見過如何做。籮圈底部裝上一層粗細不同的鐵紗,就是一張籮。可就是這樣工藝,我們本地人多不會做,是要靠“張籮匠”的。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張——籮奧!張——籮奧!”一個高高的外地口音傳來,他的語調與我們本地人大不一樣,“張”字發的很特殊,聽起來像“恩”,“籮”字發的四聲音像個“落”字音,而且和“奧”字幾乎連在一起。我們小孩聽到就開始跟著學,“恩——籮奧!”他聽到也不介意我們的不敬,繼續推著自行車叫賣著。他所有的用具,都用一輛自行車載著。自行車後架左右掛著很多籮圈和竹纖條,多個籮圈整理的很齊整,大籮圈套著小籮圈最後用細繩綁在一側,一大把竹纖條也被他纏的緊緊的,很緊貼的掛在車另一側,儘量不佔空間。後座上捆著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旅行包,包裡面放著幾卷不同粗細的鐵紗,前面車把上掛一個工具袋子,有時會橫綁著一卷鐵紗。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中午時候,大人們去地回來了,他開始有了生意。找一塊比較寬敞還靠牆的位置坐下,開始張羅生意了。


東家李大嬸出來問:張一張紗籮多錢?西家王大娘拿出自己家的面羅,問:剛換一個籮底多少錢。沒等張籮人回答,王大娘開始敘述家史了,“滴張籮,可好使喚著呢,這是我婆婆在世時候,花了多少錢張的,20多年了沒拾掇過,就是籮底糊的不行了,有幾個圪隆,我用紙糊著,一直對湊著用。”張籮匠接住王大娘的面籮仔細看看,這籮年齡真不小了!木製的籮圈已經發黃到黝黑,籮口被手磨的明晃晃的,但籮圈沒有一個小豁兒口。外側隱隱約約還有一豎行整齊的黑字“公元某某年置 王”,籮底確實已經糊的不行了,而且有幾處漏了的地方糊著小紙片,像一位病人貼著膏藥一般。經過一番商量,張籮匠開始給王大娘換籮底,代價是一塊錢,外加一碗中午飯。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只見那匠人,三下兩下就把舊的籮底取了下來,扔在了一邊,用刮刀利索嚓嚓嚓把籮圈底部殘留物刮淨,把籮圈底兒朝上平放地上,用雙腳固定,包內取出鐵紗,展開蒙在籮圈上面,略有寬餘的裁下方方的一塊。取一根竹纖條比等一下,剪下一段正好的竹纖條,墊在籮圈底部、壓住鐵紗,撐緊。再把多餘的鐵紗沿著籮底裁掉,再下一根纖條,壓住剩餘的鐵紗邊緣,最後在纖條上面對稱打上四個小眼,用竹籤釘牢。還要打磨一下邊楞,用手挨著摸一下邊沿兒,看看哪裡還刮手不刮,然後輕輕放在一邊。小孩們圍過來,趕緊撿走他裁下的鐵紗邊角料,去一邊玩了。

"

在農村,以前家家都要使碾使磨,農家人要把粗糧食磨成面,必須使用一個物件,那就是面籮。在碾上或者在磨坊裡,他們一遍又一遍的把糧食碾碎,過籮。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記得我們家就有兩張籮,一張大點的細籮,一般用來加工高粱、小麥使用。一張小點兒的籮,稱作紗籮,用來籮玉茭面。紗籮還有一種用處,就是在夏季,麵缸因蓋的不嚴,面裡生了蟲子或者因為返潮凝成了小疙瘩,就會用紗籮把缸裡的面過一遍,這個家務活我做過很多次。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一張面籮,結構很簡單,圓圓的籮圈是木頭做的,一塊薄薄的木板彎成一個圓圈,接口釘牢。聽大人說那是用柳樹的木頭做的,柳樹木頭軟,但我沒親眼見過如何做。籮圈底部裝上一層粗細不同的鐵紗,就是一張籮。可就是這樣工藝,我們本地人多不會做,是要靠“張籮匠”的。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張——籮奧!張——籮奧!”一個高高的外地口音傳來,他的語調與我們本地人大不一樣,“張”字發的很特殊,聽起來像“恩”,“籮”字發的四聲音像個“落”字音,而且和“奧”字幾乎連在一起。我們小孩聽到就開始跟著學,“恩——籮奧!”他聽到也不介意我們的不敬,繼續推著自行車叫賣著。他所有的用具,都用一輛自行車載著。自行車後架左右掛著很多籮圈和竹纖條,多個籮圈整理的很齊整,大籮圈套著小籮圈最後用細繩綁在一側,一大把竹纖條也被他纏的緊緊的,很緊貼的掛在車另一側,儘量不佔空間。後座上捆著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旅行包,包裡面放著幾卷不同粗細的鐵紗,前面車把上掛一個工具袋子,有時會橫綁著一卷鐵紗。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中午時候,大人們去地回來了,他開始有了生意。找一塊比較寬敞還靠牆的位置坐下,開始張羅生意了。


東家李大嬸出來問:張一張紗籮多錢?西家王大娘拿出自己家的面羅,問:剛換一個籮底多少錢。沒等張籮人回答,王大娘開始敘述家史了,“滴張籮,可好使喚著呢,這是我婆婆在世時候,花了多少錢張的,20多年了沒拾掇過,就是籮底糊的不行了,有幾個圪隆,我用紙糊著,一直對湊著用。”張籮匠接住王大娘的面籮仔細看看,這籮年齡真不小了!木製的籮圈已經發黃到黝黑,籮口被手磨的明晃晃的,但籮圈沒有一個小豁兒口。外側隱隱約約還有一豎行整齊的黑字“公元某某年置 王”,籮底確實已經糊的不行了,而且有幾處漏了的地方糊著小紙片,像一位病人貼著膏藥一般。經過一番商量,張籮匠開始給王大娘換籮底,代價是一塊錢,外加一碗中午飯。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只見那匠人,三下兩下就把舊的籮底取了下來,扔在了一邊,用刮刀利索嚓嚓嚓把籮圈底部殘留物刮淨,把籮圈底兒朝上平放地上,用雙腳固定,包內取出鐵紗,展開蒙在籮圈上面,略有寬餘的裁下方方的一塊。取一根竹纖條比等一下,剪下一段正好的竹纖條,墊在籮圈底部、壓住鐵紗,撐緊。再把多餘的鐵紗沿著籮底裁掉,再下一根纖條,壓住剩餘的鐵紗邊緣,最後在纖條上面對稱打上四個小眼,用竹籤釘牢。還要打磨一下邊楞,用手挨著摸一下邊沿兒,看看哪裡還刮手不刮,然後輕輕放在一邊。小孩們圍過來,趕緊撿走他裁下的鐵紗邊角料,去一邊玩了。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舊籮被就換上了新籮底,就像一位滄桑老人穿上一雙嶄新的鞋子,看著很刺眼。這時候王大娘端出一大碗酸菜圪條,紅白相間的麵條,粗細厚薄均均勻勻,上面澆一層漿水菜,白白的豆腐塊和粉條夾雜其間,酸菜上又撒滿細細的芝麻面兒,老遠就問著香噴噴的。

"

在農村,以前家家都要使碾使磨,農家人要把粗糧食磨成面,必須使用一個物件,那就是面籮。在碾上或者在磨坊裡,他們一遍又一遍的把糧食碾碎,過籮。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記得我們家就有兩張籮,一張大點的細籮,一般用來加工高粱、小麥使用。一張小點兒的籮,稱作紗籮,用來籮玉茭面。紗籮還有一種用處,就是在夏季,麵缸因蓋的不嚴,面裡生了蟲子或者因為返潮凝成了小疙瘩,就會用紗籮把缸裡的面過一遍,這個家務活我做過很多次。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一張面籮,結構很簡單,圓圓的籮圈是木頭做的,一塊薄薄的木板彎成一個圓圈,接口釘牢。聽大人說那是用柳樹的木頭做的,柳樹木頭軟,但我沒親眼見過如何做。籮圈底部裝上一層粗細不同的鐵紗,就是一張籮。可就是這樣工藝,我們本地人多不會做,是要靠“張籮匠”的。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張——籮奧!張——籮奧!”一個高高的外地口音傳來,他的語調與我們本地人大不一樣,“張”字發的很特殊,聽起來像“恩”,“籮”字發的四聲音像個“落”字音,而且和“奧”字幾乎連在一起。我們小孩聽到就開始跟著學,“恩——籮奧!”他聽到也不介意我們的不敬,繼續推著自行車叫賣著。他所有的用具,都用一輛自行車載著。自行車後架左右掛著很多籮圈和竹纖條,多個籮圈整理的很齊整,大籮圈套著小籮圈最後用細繩綁在一側,一大把竹纖條也被他纏的緊緊的,很緊貼的掛在車另一側,儘量不佔空間。後座上捆著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旅行包,包裡面放著幾卷不同粗細的鐵紗,前面車把上掛一個工具袋子,有時會橫綁著一卷鐵紗。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中午時候,大人們去地回來了,他開始有了生意。找一塊比較寬敞還靠牆的位置坐下,開始張羅生意了。


東家李大嬸出來問:張一張紗籮多錢?西家王大娘拿出自己家的面羅,問:剛換一個籮底多少錢。沒等張籮人回答,王大娘開始敘述家史了,“滴張籮,可好使喚著呢,這是我婆婆在世時候,花了多少錢張的,20多年了沒拾掇過,就是籮底糊的不行了,有幾個圪隆,我用紙糊著,一直對湊著用。”張籮匠接住王大娘的面籮仔細看看,這籮年齡真不小了!木製的籮圈已經發黃到黝黑,籮口被手磨的明晃晃的,但籮圈沒有一個小豁兒口。外側隱隱約約還有一豎行整齊的黑字“公元某某年置 王”,籮底確實已經糊的不行了,而且有幾處漏了的地方糊著小紙片,像一位病人貼著膏藥一般。經過一番商量,張籮匠開始給王大娘換籮底,代價是一塊錢,外加一碗中午飯。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只見那匠人,三下兩下就把舊的籮底取了下來,扔在了一邊,用刮刀利索嚓嚓嚓把籮圈底部殘留物刮淨,把籮圈底兒朝上平放地上,用雙腳固定,包內取出鐵紗,展開蒙在籮圈上面,略有寬餘的裁下方方的一塊。取一根竹纖條比等一下,剪下一段正好的竹纖條,墊在籮圈底部、壓住鐵紗,撐緊。再把多餘的鐵紗沿著籮底裁掉,再下一根纖條,壓住剩餘的鐵紗邊緣,最後在纖條上面對稱打上四個小眼,用竹籤釘牢。還要打磨一下邊楞,用手挨著摸一下邊沿兒,看看哪裡還刮手不刮,然後輕輕放在一邊。小孩們圍過來,趕緊撿走他裁下的鐵紗邊角料,去一邊玩了。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舊籮被就換上了新籮底,就像一位滄桑老人穿上一雙嶄新的鞋子,看著很刺眼。這時候王大娘端出一大碗酸菜圪條,紅白相間的麵條,粗細厚薄均均勻勻,上面澆一層漿水菜,白白的豆腐塊和粉條夾雜其間,酸菜上又撒滿細細的芝麻面兒,老遠就問著香噴噴的。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張籮匠看到飯來了,笑呵呵的說:“飯真不錯,聞著真香!”王大娘接過換過底的籮,拿在手裡拍了拍,覺得挺紮實,說一聲回去試試。

過一會,匠人吃完飯,繼續忙著其他的生活。大娘拿出一塊錢給匠人,他倒不好意思了,說:“算了吧,算了吧。”大娘說,“給你吧,你出門人,不容易,快拿住吧。”匠人不再推讓,接住塞進口袋,繼續忙活。說一聲,“大膽使喚,籮底有問題,修理不花錢嗯。”


"

在農村,以前家家都要使碾使磨,農家人要把粗糧食磨成面,必須使用一個物件,那就是面籮。在碾上或者在磨坊裡,他們一遍又一遍的把糧食碾碎,過籮。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記得我們家就有兩張籮,一張大點的細籮,一般用來加工高粱、小麥使用。一張小點兒的籮,稱作紗籮,用來籮玉茭面。紗籮還有一種用處,就是在夏季,麵缸因蓋的不嚴,面裡生了蟲子或者因為返潮凝成了小疙瘩,就會用紗籮把缸裡的面過一遍,這個家務活我做過很多次。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一張面籮,結構很簡單,圓圓的籮圈是木頭做的,一塊薄薄的木板彎成一個圓圈,接口釘牢。聽大人說那是用柳樹的木頭做的,柳樹木頭軟,但我沒親眼見過如何做。籮圈底部裝上一層粗細不同的鐵紗,就是一張籮。可就是這樣工藝,我們本地人多不會做,是要靠“張籮匠”的。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張——籮奧!張——籮奧!”一個高高的外地口音傳來,他的語調與我們本地人大不一樣,“張”字發的很特殊,聽起來像“恩”,“籮”字發的四聲音像個“落”字音,而且和“奧”字幾乎連在一起。我們小孩聽到就開始跟著學,“恩——籮奧!”他聽到也不介意我們的不敬,繼續推著自行車叫賣著。他所有的用具,都用一輛自行車載著。自行車後架左右掛著很多籮圈和竹纖條,多個籮圈整理的很齊整,大籮圈套著小籮圈最後用細繩綁在一側,一大把竹纖條也被他纏的緊緊的,很緊貼的掛在車另一側,儘量不佔空間。後座上捆著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旅行包,包裡面放著幾卷不同粗細的鐵紗,前面車把上掛一個工具袋子,有時會橫綁著一卷鐵紗。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中午時候,大人們去地回來了,他開始有了生意。找一塊比較寬敞還靠牆的位置坐下,開始張羅生意了。


東家李大嬸出來問:張一張紗籮多錢?西家王大娘拿出自己家的面羅,問:剛換一個籮底多少錢。沒等張籮人回答,王大娘開始敘述家史了,“滴張籮,可好使喚著呢,這是我婆婆在世時候,花了多少錢張的,20多年了沒拾掇過,就是籮底糊的不行了,有幾個圪隆,我用紙糊著,一直對湊著用。”張籮匠接住王大娘的面籮仔細看看,這籮年齡真不小了!木製的籮圈已經發黃到黝黑,籮口被手磨的明晃晃的,但籮圈沒有一個小豁兒口。外側隱隱約約還有一豎行整齊的黑字“公元某某年置 王”,籮底確實已經糊的不行了,而且有幾處漏了的地方糊著小紙片,像一位病人貼著膏藥一般。經過一番商量,張籮匠開始給王大娘換籮底,代價是一塊錢,外加一碗中午飯。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只見那匠人,三下兩下就把舊的籮底取了下來,扔在了一邊,用刮刀利索嚓嚓嚓把籮圈底部殘留物刮淨,把籮圈底兒朝上平放地上,用雙腳固定,包內取出鐵紗,展開蒙在籮圈上面,略有寬餘的裁下方方的一塊。取一根竹纖條比等一下,剪下一段正好的竹纖條,墊在籮圈底部、壓住鐵紗,撐緊。再把多餘的鐵紗沿著籮底裁掉,再下一根纖條,壓住剩餘的鐵紗邊緣,最後在纖條上面對稱打上四個小眼,用竹籤釘牢。還要打磨一下邊楞,用手挨著摸一下邊沿兒,看看哪裡還刮手不刮,然後輕輕放在一邊。小孩們圍過來,趕緊撿走他裁下的鐵紗邊角料,去一邊玩了。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舊籮被就換上了新籮底,就像一位滄桑老人穿上一雙嶄新的鞋子,看著很刺眼。這時候王大娘端出一大碗酸菜圪條,紅白相間的麵條,粗細厚薄均均勻勻,上面澆一層漿水菜,白白的豆腐塊和粉條夾雜其間,酸菜上又撒滿細細的芝麻面兒,老遠就問著香噴噴的。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張籮匠看到飯來了,笑呵呵的說:“飯真不錯,聞著真香!”王大娘接過換過底的籮,拿在手裡拍了拍,覺得挺紮實,說一聲回去試試。

過一會,匠人吃完飯,繼續忙著其他的生活。大娘拿出一塊錢給匠人,他倒不好意思了,說:“算了吧,算了吧。”大娘說,“給你吧,你出門人,不容易,快拿住吧。”匠人不再推讓,接住塞進口袋,繼續忙活。說一聲,“大膽使喚,籮底有問題,修理不花錢嗯。”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午休中,迷迷糊糊聽到“恩——籮奧!”的叫聲越來越遠,也許這兒的活都已經做完了吧。


"

在農村,以前家家都要使碾使磨,農家人要把粗糧食磨成面,必須使用一個物件,那就是面籮。在碾上或者在磨坊裡,他們一遍又一遍的把糧食碾碎,過籮。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記得我們家就有兩張籮,一張大點的細籮,一般用來加工高粱、小麥使用。一張小點兒的籮,稱作紗籮,用來籮玉茭面。紗籮還有一種用處,就是在夏季,麵缸因蓋的不嚴,面裡生了蟲子或者因為返潮凝成了小疙瘩,就會用紗籮把缸裡的面過一遍,這個家務活我做過很多次。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一張面籮,結構很簡單,圓圓的籮圈是木頭做的,一塊薄薄的木板彎成一個圓圈,接口釘牢。聽大人說那是用柳樹的木頭做的,柳樹木頭軟,但我沒親眼見過如何做。籮圈底部裝上一層粗細不同的鐵紗,就是一張籮。可就是這樣工藝,我們本地人多不會做,是要靠“張籮匠”的。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張——籮奧!張——籮奧!”一個高高的外地口音傳來,他的語調與我們本地人大不一樣,“張”字發的很特殊,聽起來像“恩”,“籮”字發的四聲音像個“落”字音,而且和“奧”字幾乎連在一起。我們小孩聽到就開始跟著學,“恩——籮奧!”他聽到也不介意我們的不敬,繼續推著自行車叫賣著。他所有的用具,都用一輛自行車載著。自行車後架左右掛著很多籮圈和竹纖條,多個籮圈整理的很齊整,大籮圈套著小籮圈最後用細繩綁在一側,一大把竹纖條也被他纏的緊緊的,很緊貼的掛在車另一側,儘量不佔空間。後座上捆著還有一個比較大的旅行包,包裡面放著幾卷不同粗細的鐵紗,前面車把上掛一個工具袋子,有時會橫綁著一卷鐵紗。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中午時候,大人們去地回來了,他開始有了生意。找一塊比較寬敞還靠牆的位置坐下,開始張羅生意了。


東家李大嬸出來問:張一張紗籮多錢?西家王大娘拿出自己家的面羅,問:剛換一個籮底多少錢。沒等張籮人回答,王大娘開始敘述家史了,“滴張籮,可好使喚著呢,這是我婆婆在世時候,花了多少錢張的,20多年了沒拾掇過,就是籮底糊的不行了,有幾個圪隆,我用紙糊著,一直對湊著用。”張籮匠接住王大娘的面籮仔細看看,這籮年齡真不小了!木製的籮圈已經發黃到黝黑,籮口被手磨的明晃晃的,但籮圈沒有一個小豁兒口。外側隱隱約約還有一豎行整齊的黑字“公元某某年置 王”,籮底確實已經糊的不行了,而且有幾處漏了的地方糊著小紙片,像一位病人貼著膏藥一般。經過一番商量,張籮匠開始給王大娘換籮底,代價是一塊錢,外加一碗中午飯。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只見那匠人,三下兩下就把舊的籮底取了下來,扔在了一邊,用刮刀利索嚓嚓嚓把籮圈底部殘留物刮淨,把籮圈底兒朝上平放地上,用雙腳固定,包內取出鐵紗,展開蒙在籮圈上面,略有寬餘的裁下方方的一塊。取一根竹纖條比等一下,剪下一段正好的竹纖條,墊在籮圈底部、壓住鐵紗,撐緊。再把多餘的鐵紗沿著籮底裁掉,再下一根纖條,壓住剩餘的鐵紗邊緣,最後在纖條上面對稱打上四個小眼,用竹籤釘牢。還要打磨一下邊楞,用手挨著摸一下邊沿兒,看看哪裡還刮手不刮,然後輕輕放在一邊。小孩們圍過來,趕緊撿走他裁下的鐵紗邊角料,去一邊玩了。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舊籮被就換上了新籮底,就像一位滄桑老人穿上一雙嶄新的鞋子,看著很刺眼。這時候王大娘端出一大碗酸菜圪條,紅白相間的麵條,粗細厚薄均均勻勻,上面澆一層漿水菜,白白的豆腐塊和粉條夾雜其間,酸菜上又撒滿細細的芝麻面兒,老遠就問著香噴噴的。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張籮匠看到飯來了,笑呵呵的說:“飯真不錯,聞著真香!”王大娘接過換過底的籮,拿在手裡拍了拍,覺得挺紮實,說一聲回去試試。

過一會,匠人吃完飯,繼續忙著其他的生活。大娘拿出一塊錢給匠人,他倒不好意思了,說:“算了吧,算了吧。”大娘說,“給你吧,你出門人,不容易,快拿住吧。”匠人不再推讓,接住塞進口袋,繼續忙活。說一聲,“大膽使喚,籮底有問題,修理不花錢嗯。”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午休中,迷迷糊糊聽到“恩——籮奧!”的叫聲越來越遠,也許這兒的活都已經做完了吧。


張籮,一個消失的農村老手藝

內容/澤州民俗

編輯/夢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