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發展史》歐洲中世紀文學之七:中期英雄史詩2'

"
"
《世界文學發展史》歐洲中世紀文學之七:中期英雄史詩2

歐洲中世紀文學之七:中期英雄史詩2

3.《尼伯龍根之歌》

德意志的英雄史詩《尼伯龍根之歌》結構龐大,有9516行,共39歌,每歌均有標解。它產生於公元1200年前後,然而早在民族大遷徙時代其中心內容已經流傳並逐漸具有胚胎,到公元12世紀才真正定型。史詩分上、下兩部分,第一部分從第1 歌到第19歌,名為《齊格弗裡德之死》,從第20歌到39歌為第二部分,名為《克里姆希爾特的復仇》。史詩由北歐神話、一定的歷史根據和英雄傳說混和而成,被稱為德國的《伊利昂記》。

貫串《尼伯龍根之歌》的中心情節是爭奪尼伯龍根寶物。尼德蘭王子齊格弗裡德殺死巨龍,得到了尼伯龍根寶物。他向勃艮第國王鞏特爾的妹妹求婚,鞏特爾答應把妹妹克里姆希爾特嫁給他,同時要求齊格弗裡德幫助他打敗撒克遜人並去征服冰島女王布倫希爾特。齊格弗裡德憑著隱身衣和刀槍不入的奇功使鞏特爾如願以償娶了冰島女王。哥哥、妹妹雙雙成婚。10年後,姑嫂爭執,哥哥的忠臣殺死了妹夫並將尼伯龍根寶物沉入萊茵河。13年後,妹妹克里姆希爾特嫁給了更強大的匈奴王埃採爾,立志為齊格弗裡德復仇。又過了13年,克里姆希爾特終於殺死了哥哥鞏特爾和他的忠臣哈根,她的部下目睹其殘酷地殺害堂堂武士,憤怒至極,殺死了克里姆希爾特。在遍地血泊中史詩結束。

《尼伯龍根之歌》雖取材於神話並以民族大遷徙為時代背景,但反映的卻是公元12世紀日耳曼民族的社會現實,是剛剛形成並逐漸鞏固起來的封建社會思想道德觀念的體現。這裡有嚴格的等級觀念,君對於臣、夫之於妻的道德規範。最為具有時代特點的是對於財產的貪婪慾望,為了奪得尼伯龍根這個象徵權勢的寶物,史詩中的人們置兄弟姐妹、夫妻、朋友的情份於不顧,爾虞我詐、相互殘殺。史詩淋漓盡致地刻劃了一幅陰暗、殘酷的封建現實的圖景。值得深思的是,在同一時期出現的《熙德之歌》、《羅蘭之歌》等歐洲英雄史詩所具有的為祖國、為集體、為個人的榮譽而奮鬥的英雄精神,在《尼伯龍根之歌》中根本尋覓不到,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些虛偽醜惡的世相。

4.《伊戈爾遠征記》

俄國的《伊戈爾遠征記》是一部帶有濃厚愛國主義色彩的英雄史詩。它由序詩、3 章和結尾組成,史詩描寫基輔羅斯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國內王公相互殘殺,盤踞在黑海沿岸的突厥族波洛夫人乘機侵襲搶劫,嚴重地威脅著人民的安全。伊戈爾這位作戰英勇、深受眾望的英雄出於對榮譽的追求而遠征,討伐波洛夫人,由於遠離俄羅斯諸侯而孤軍奮戰,雖有萬夫不擋之勇仍然慘遭失敗並遭囚禁。基輔大公斯維雅託斯拉夫號召諸侯團結起來保衛祖國,抵禦外敵,為" 羅斯的土地" 、為" 伊戈爾的創傷" 報仇雪恥。伊戈爾逃出牢籠,重返祖國。

濃厚的愛國主義是這部史詩的鮮明主題。作者用優美的筆觸描繪了幅員遼闊的俄羅斯國土,它是一個統一的龐大整體。那風、太陽、藍色的閃電、在跳躍的烏雲、朝霧、鳴囀的夜鶯、啞啼的寒鴉、大海、湖泊等構成了史詩的壯麗背景。如今俄羅斯的土地在呻吟,王公們的內訌破壞了和平,敵人的入侵使戰死的軍人的妻子在慟哭,伊戈爾的潰敗使整個俄羅斯悲痛欲絕。只有團結一致、消除政治上的分裂才能保衛美好的國土,拯救俄羅斯的人民。在此,基輔大公的形象是與進步的歷史要求相吻合的,他高瞻遠矚,為克服同室操戈而呼籲,為維護全俄羅斯的利益而奮鬥,他是人民的愛國理想體現,是那個時代的英明王公。

伊戈爾是一位具有雙重性格的英雄。一方面他具有一系列的優良品格:軍人的勇敢與熱情,對一切敵人和困難無所畏懼,是在" 號角下誕生、頭盔下長大,用長矛利刃進餐" 的健兒,為了俄羅斯的" 藍色的頓河" 而跨上了快捷的駿馬,將生死置之度外;另一方面,伊戈爾征戰的主要動機是為了追求個人的榮譽,正是這種榮譽的片面追求把他引向了註定要失敗的境地。儘管如此,伊戈爾仍然是驍勇的俄羅斯民族英雄的典型,他的感情和信念與祖國緊緊地連在一起,因而在他終於逃出波洛夫人的囚禁重返祖國之時,俄羅斯人民表達了由衷的喜悅之情。

《伊戈爾遠征記》充滿著抒情色彩,俄羅斯的土地和人民被賦予了博大與深厚的特質。城市、鄉村、江河洋溢著濃郁的情感,連飛禽走獸也彷彿具有人的智慧。當伊戈爾失利後," 基輔悲傷的呻吟起來,……憂愁在俄羅斯國土上氾濫,大量的悲哀在俄羅斯國土上奔流" ,這類擬人化的描寫充滿於詩中,使史詩傳達出盎然的詩意。還有語言上對民間詩歌的吸收以及對口頭文學的借鑑發展都使得這部史詩在俄羅斯文學史上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