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前還放著一個漢白玉須彌座,這個應該是供桌,現代製品,桌上沒有香爐和花瓶。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前還放著一個漢白玉須彌座,這個應該是供桌,現代製品,桌上沒有香爐和花瓶。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還是觀塔吧。這是一座典型的遼代八角密簷磚塔,這種樣式的塔盛行於遼金時期。先看看下部。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前還放著一個漢白玉須彌座,這個應該是供桌,現代製品,桌上沒有香爐和花瓶。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還是觀塔吧。這是一座典型的遼代八角密簷磚塔,這種樣式的塔盛行於遼金時期。先看看下部。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最下面有三尺高青磚月臺,然後是雙層須彌座基座。上面那層須彌座就是常見的樣式,壺門佛龕裡有佛像,佛龕外面立柱上是金剛力士。下面那層須彌座很有意思,壺門佛龕裡不是佛像,而是向外撲出來的獅子頭;壺門外面也沒有金剛力士,而是花草磚雕。

須彌座之上居然還有一層磚雕勾欄,真高級!這在其它遼塔裡可是沒見過。勾欄之上是三層蓮花瓣,那就是蓮座唄。據說過去到重要日子,比如佛誕節,寺裡的僧人會在這些蓮花瓣裡灌上燈油再插一根燈草,天黑之後全都點亮。我想那情景一定很神奇,就想看看這每個蓮花瓣能裝多少燈油,使勁跳腳,不行,夠不著。

從最下面一層須彌座開始,每向上一層就縮小一圈。到蓮花座最小,可是蓮花座還是比塔身大了二圈,目測蓮花座和塔身上的第一層屋簷是一樣大的。從整體上看,這座塔有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所以塔就會顯得特別穩定,給人一個特別踏實的感覺。

蓮花座上就是磚砌八面塔身,看看塔身南面正面的磚雕。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前還放著一個漢白玉須彌座,這個應該是供桌,現代製品,桌上沒有香爐和花瓶。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還是觀塔吧。這是一座典型的遼代八角密簷磚塔,這種樣式的塔盛行於遼金時期。先看看下部。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最下面有三尺高青磚月臺,然後是雙層須彌座基座。上面那層須彌座就是常見的樣式,壺門佛龕裡有佛像,佛龕外面立柱上是金剛力士。下面那層須彌座很有意思,壺門佛龕裡不是佛像,而是向外撲出來的獅子頭;壺門外面也沒有金剛力士,而是花草磚雕。

須彌座之上居然還有一層磚雕勾欄,真高級!這在其它遼塔裡可是沒見過。勾欄之上是三層蓮花瓣,那就是蓮座唄。據說過去到重要日子,比如佛誕節,寺裡的僧人會在這些蓮花瓣裡灌上燈油再插一根燈草,天黑之後全都點亮。我想那情景一定很神奇,就想看看這每個蓮花瓣能裝多少燈油,使勁跳腳,不行,夠不著。

從最下面一層須彌座開始,每向上一層就縮小一圈。到蓮花座最小,可是蓮花座還是比塔身大了二圈,目測蓮花座和塔身上的第一層屋簷是一樣大的。從整體上看,這座塔有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所以塔就會顯得特別穩定,給人一個特別踏實的感覺。

蓮花座上就是磚砌八面塔身,看看塔身南面正面的磚雕。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太精美了!中間是一座拱圈門,門兩邊站著兩位金剛力士,遼代磚塔上的金剛力士像都是渾身肌肉,而且都是非常用力緊繃的樣子。法國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人物雕像也是這個樣子,你如果看他的那座《青銅時代》,那就是這裡金剛力士像的翻版。我估計羅丹肯定當年來過北京旅遊,也在此塔下嗟嘆來著,回去就塑了一座《青銅時代》力士像。你再回想一下健美比賽裡的男演員,是不是都擺成這裡金剛力士的姿勢?當然,他們先要練出身上的那些疙瘩肉。金剛力士頭頂上是騰雲駕霧的兩位飛天菩薩,最上面是一座垂簾華蓋。再看門框,拱券上有二龍戲珠。這門有框,有楣,有扇,有簪,這都不稀奇,我在銀山塔林見過這樣的磚雕券門。最讓我驚訝的是這門扇格芯里居然是三交六椀櫺花,這種櫺花只有皇宮才用,明代皇宮紫禁城裡才有,宮外頂多就是雙交四椀。遼代契丹人會熟練掌握漢人頂級營造樣式、還把它用到寺廟裡?這扇門外擺放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還是全規格的:須彌座、蓮花座和背光都齊全。上面拱券門楣裡是一尊毗盧遮那佛像,他的左手站著的是迦葉尊者;右手站著的是阿難陀尊者。這個正面的磚雕實在是太震撼了,精細無比,神態端莊的佛像和張牙舞爪的金剛。看那金剛力士像的破損程度,再看那些佛像的完好程度,我估計金剛是遼代原作,佛像可能是清代或者近代新作。

側面就是一扇直櫺窗,也有磚雕人像,窗兩邊的人像已經看不出來模樣了,窗戶上面是騎著六牙白象往南走的普賢菩薩。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前還放著一個漢白玉須彌座,這個應該是供桌,現代製品,桌上沒有香爐和花瓶。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還是觀塔吧。這是一座典型的遼代八角密簷磚塔,這種樣式的塔盛行於遼金時期。先看看下部。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最下面有三尺高青磚月臺,然後是雙層須彌座基座。上面那層須彌座就是常見的樣式,壺門佛龕裡有佛像,佛龕外面立柱上是金剛力士。下面那層須彌座很有意思,壺門佛龕裡不是佛像,而是向外撲出來的獅子頭;壺門外面也沒有金剛力士,而是花草磚雕。

須彌座之上居然還有一層磚雕勾欄,真高級!這在其它遼塔裡可是沒見過。勾欄之上是三層蓮花瓣,那就是蓮座唄。據說過去到重要日子,比如佛誕節,寺裡的僧人會在這些蓮花瓣裡灌上燈油再插一根燈草,天黑之後全都點亮。我想那情景一定很神奇,就想看看這每個蓮花瓣能裝多少燈油,使勁跳腳,不行,夠不著。

從最下面一層須彌座開始,每向上一層就縮小一圈。到蓮花座最小,可是蓮花座還是比塔身大了二圈,目測蓮花座和塔身上的第一層屋簷是一樣大的。從整體上看,這座塔有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所以塔就會顯得特別穩定,給人一個特別踏實的感覺。

蓮花座上就是磚砌八面塔身,看看塔身南面正面的磚雕。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太精美了!中間是一座拱圈門,門兩邊站著兩位金剛力士,遼代磚塔上的金剛力士像都是渾身肌肉,而且都是非常用力緊繃的樣子。法國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人物雕像也是這個樣子,你如果看他的那座《青銅時代》,那就是這裡金剛力士像的翻版。我估計羅丹肯定當年來過北京旅遊,也在此塔下嗟嘆來著,回去就塑了一座《青銅時代》力士像。你再回想一下健美比賽裡的男演員,是不是都擺成這裡金剛力士的姿勢?當然,他們先要練出身上的那些疙瘩肉。金剛力士頭頂上是騰雲駕霧的兩位飛天菩薩,最上面是一座垂簾華蓋。再看門框,拱券上有二龍戲珠。這門有框,有楣,有扇,有簪,這都不稀奇,我在銀山塔林見過這樣的磚雕券門。最讓我驚訝的是這門扇格芯里居然是三交六椀櫺花,這種櫺花只有皇宮才用,明代皇宮紫禁城裡才有,宮外頂多就是雙交四椀。遼代契丹人會熟練掌握漢人頂級營造樣式、還把它用到寺廟裡?這扇門外擺放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還是全規格的:須彌座、蓮花座和背光都齊全。上面拱券門楣裡是一尊毗盧遮那佛像,他的左手站著的是迦葉尊者;右手站著的是阿難陀尊者。這個正面的磚雕實在是太震撼了,精細無比,神態端莊的佛像和張牙舞爪的金剛。看那金剛力士像的破損程度,再看那些佛像的完好程度,我估計金剛是遼代原作,佛像可能是清代或者近代新作。

側面就是一扇直櫺窗,也有磚雕人像,窗兩邊的人像已經看不出來模樣了,窗戶上面是騎著六牙白象往南走的普賢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東面正面和南面基本一樣,門前沒有那尊釋迦牟尼佛像,門楣裡也是毗盧遮那佛像,就是大日如來,手勢和南面那尊不一樣。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前還放著一個漢白玉須彌座,這個應該是供桌,現代製品,桌上沒有香爐和花瓶。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還是觀塔吧。這是一座典型的遼代八角密簷磚塔,這種樣式的塔盛行於遼金時期。先看看下部。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最下面有三尺高青磚月臺,然後是雙層須彌座基座。上面那層須彌座就是常見的樣式,壺門佛龕裡有佛像,佛龕外面立柱上是金剛力士。下面那層須彌座很有意思,壺門佛龕裡不是佛像,而是向外撲出來的獅子頭;壺門外面也沒有金剛力士,而是花草磚雕。

須彌座之上居然還有一層磚雕勾欄,真高級!這在其它遼塔裡可是沒見過。勾欄之上是三層蓮花瓣,那就是蓮座唄。據說過去到重要日子,比如佛誕節,寺裡的僧人會在這些蓮花瓣裡灌上燈油再插一根燈草,天黑之後全都點亮。我想那情景一定很神奇,就想看看這每個蓮花瓣能裝多少燈油,使勁跳腳,不行,夠不著。

從最下面一層須彌座開始,每向上一層就縮小一圈。到蓮花座最小,可是蓮花座還是比塔身大了二圈,目測蓮花座和塔身上的第一層屋簷是一樣大的。從整體上看,這座塔有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所以塔就會顯得特別穩定,給人一個特別踏實的感覺。

蓮花座上就是磚砌八面塔身,看看塔身南面正面的磚雕。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太精美了!中間是一座拱圈門,門兩邊站著兩位金剛力士,遼代磚塔上的金剛力士像都是渾身肌肉,而且都是非常用力緊繃的樣子。法國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人物雕像也是這個樣子,你如果看他的那座《青銅時代》,那就是這裡金剛力士像的翻版。我估計羅丹肯定當年來過北京旅遊,也在此塔下嗟嘆來著,回去就塑了一座《青銅時代》力士像。你再回想一下健美比賽裡的男演員,是不是都擺成這裡金剛力士的姿勢?當然,他們先要練出身上的那些疙瘩肉。金剛力士頭頂上是騰雲駕霧的兩位飛天菩薩,最上面是一座垂簾華蓋。再看門框,拱券上有二龍戲珠。這門有框,有楣,有扇,有簪,這都不稀奇,我在銀山塔林見過這樣的磚雕券門。最讓我驚訝的是這門扇格芯里居然是三交六椀櫺花,這種櫺花只有皇宮才用,明代皇宮紫禁城裡才有,宮外頂多就是雙交四椀。遼代契丹人會熟練掌握漢人頂級營造樣式、還把它用到寺廟裡?這扇門外擺放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還是全規格的:須彌座、蓮花座和背光都齊全。上面拱券門楣裡是一尊毗盧遮那佛像,他的左手站著的是迦葉尊者;右手站著的是阿難陀尊者。這個正面的磚雕實在是太震撼了,精細無比,神態端莊的佛像和張牙舞爪的金剛。看那金剛力士像的破損程度,再看那些佛像的完好程度,我估計金剛是遼代原作,佛像可能是清代或者近代新作。

側面就是一扇直櫺窗,也有磚雕人像,窗兩邊的人像已經看不出來模樣了,窗戶上面是騎著六牙白象往南走的普賢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東面正面和南面基本一樣,門前沒有那尊釋迦牟尼佛像,門楣裡也是毗盧遮那佛像,就是大日如來,手勢和南面那尊不一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北面正面的磚雕破損很嚴重,只能看見門楣裡的千手觀音像。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前還放著一個漢白玉須彌座,這個應該是供桌,現代製品,桌上沒有香爐和花瓶。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還是觀塔吧。這是一座典型的遼代八角密簷磚塔,這種樣式的塔盛行於遼金時期。先看看下部。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最下面有三尺高青磚月臺,然後是雙層須彌座基座。上面那層須彌座就是常見的樣式,壺門佛龕裡有佛像,佛龕外面立柱上是金剛力士。下面那層須彌座很有意思,壺門佛龕裡不是佛像,而是向外撲出來的獅子頭;壺門外面也沒有金剛力士,而是花草磚雕。

須彌座之上居然還有一層磚雕勾欄,真高級!這在其它遼塔裡可是沒見過。勾欄之上是三層蓮花瓣,那就是蓮座唄。據說過去到重要日子,比如佛誕節,寺裡的僧人會在這些蓮花瓣裡灌上燈油再插一根燈草,天黑之後全都點亮。我想那情景一定很神奇,就想看看這每個蓮花瓣能裝多少燈油,使勁跳腳,不行,夠不著。

從最下面一層須彌座開始,每向上一層就縮小一圈。到蓮花座最小,可是蓮花座還是比塔身大了二圈,目測蓮花座和塔身上的第一層屋簷是一樣大的。從整體上看,這座塔有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所以塔就會顯得特別穩定,給人一個特別踏實的感覺。

蓮花座上就是磚砌八面塔身,看看塔身南面正面的磚雕。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太精美了!中間是一座拱圈門,門兩邊站著兩位金剛力士,遼代磚塔上的金剛力士像都是渾身肌肉,而且都是非常用力緊繃的樣子。法國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人物雕像也是這個樣子,你如果看他的那座《青銅時代》,那就是這裡金剛力士像的翻版。我估計羅丹肯定當年來過北京旅遊,也在此塔下嗟嘆來著,回去就塑了一座《青銅時代》力士像。你再回想一下健美比賽裡的男演員,是不是都擺成這裡金剛力士的姿勢?當然,他們先要練出身上的那些疙瘩肉。金剛力士頭頂上是騰雲駕霧的兩位飛天菩薩,最上面是一座垂簾華蓋。再看門框,拱券上有二龍戲珠。這門有框,有楣,有扇,有簪,這都不稀奇,我在銀山塔林見過這樣的磚雕券門。最讓我驚訝的是這門扇格芯里居然是三交六椀櫺花,這種櫺花只有皇宮才用,明代皇宮紫禁城裡才有,宮外頂多就是雙交四椀。遼代契丹人會熟練掌握漢人頂級營造樣式、還把它用到寺廟裡?這扇門外擺放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還是全規格的:須彌座、蓮花座和背光都齊全。上面拱券門楣裡是一尊毗盧遮那佛像,他的左手站著的是迦葉尊者;右手站著的是阿難陀尊者。這個正面的磚雕實在是太震撼了,精細無比,神態端莊的佛像和張牙舞爪的金剛。看那金剛力士像的破損程度,再看那些佛像的完好程度,我估計金剛是遼代原作,佛像可能是清代或者近代新作。

側面就是一扇直櫺窗,也有磚雕人像,窗兩邊的人像已經看不出來模樣了,窗戶上面是騎著六牙白象往南走的普賢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東面正面和南面基本一樣,門前沒有那尊釋迦牟尼佛像,門楣裡也是毗盧遮那佛像,就是大日如來,手勢和南面那尊不一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北面正面的磚雕破損很嚴重,只能看見門楣裡的千手觀音像。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個側面窗戶上的磚雕是騎著青毛獅子也往南走的文殊菩薩。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前還放著一個漢白玉須彌座,這個應該是供桌,現代製品,桌上沒有香爐和花瓶。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還是觀塔吧。這是一座典型的遼代八角密簷磚塔,這種樣式的塔盛行於遼金時期。先看看下部。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最下面有三尺高青磚月臺,然後是雙層須彌座基座。上面那層須彌座就是常見的樣式,壺門佛龕裡有佛像,佛龕外面立柱上是金剛力士。下面那層須彌座很有意思,壺門佛龕裡不是佛像,而是向外撲出來的獅子頭;壺門外面也沒有金剛力士,而是花草磚雕。

須彌座之上居然還有一層磚雕勾欄,真高級!這在其它遼塔裡可是沒見過。勾欄之上是三層蓮花瓣,那就是蓮座唄。據說過去到重要日子,比如佛誕節,寺裡的僧人會在這些蓮花瓣裡灌上燈油再插一根燈草,天黑之後全都點亮。我想那情景一定很神奇,就想看看這每個蓮花瓣能裝多少燈油,使勁跳腳,不行,夠不著。

從最下面一層須彌座開始,每向上一層就縮小一圈。到蓮花座最小,可是蓮花座還是比塔身大了二圈,目測蓮花座和塔身上的第一層屋簷是一樣大的。從整體上看,這座塔有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所以塔就會顯得特別穩定,給人一個特別踏實的感覺。

蓮花座上就是磚砌八面塔身,看看塔身南面正面的磚雕。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太精美了!中間是一座拱圈門,門兩邊站著兩位金剛力士,遼代磚塔上的金剛力士像都是渾身肌肉,而且都是非常用力緊繃的樣子。法國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人物雕像也是這個樣子,你如果看他的那座《青銅時代》,那就是這裡金剛力士像的翻版。我估計羅丹肯定當年來過北京旅遊,也在此塔下嗟嘆來著,回去就塑了一座《青銅時代》力士像。你再回想一下健美比賽裡的男演員,是不是都擺成這裡金剛力士的姿勢?當然,他們先要練出身上的那些疙瘩肉。金剛力士頭頂上是騰雲駕霧的兩位飛天菩薩,最上面是一座垂簾華蓋。再看門框,拱券上有二龍戲珠。這門有框,有楣,有扇,有簪,這都不稀奇,我在銀山塔林見過這樣的磚雕券門。最讓我驚訝的是這門扇格芯里居然是三交六椀櫺花,這種櫺花只有皇宮才用,明代皇宮紫禁城裡才有,宮外頂多就是雙交四椀。遼代契丹人會熟練掌握漢人頂級營造樣式、還把它用到寺廟裡?這扇門外擺放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還是全規格的:須彌座、蓮花座和背光都齊全。上面拱券門楣裡是一尊毗盧遮那佛像,他的左手站著的是迦葉尊者;右手站著的是阿難陀尊者。這個正面的磚雕實在是太震撼了,精細無比,神態端莊的佛像和張牙舞爪的金剛。看那金剛力士像的破損程度,再看那些佛像的完好程度,我估計金剛是遼代原作,佛像可能是清代或者近代新作。

側面就是一扇直櫺窗,也有磚雕人像,窗兩邊的人像已經看不出來模樣了,窗戶上面是騎著六牙白象往南走的普賢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東面正面和南面基本一樣,門前沒有那尊釋迦牟尼佛像,門楣裡也是毗盧遮那佛像,就是大日如來,手勢和南面那尊不一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北面正面的磚雕破損很嚴重,只能看見門楣裡的千手觀音像。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個側面窗戶上的磚雕是騎著青毛獅子也往南走的文殊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身上的這一圈磚雕真是非常棒,我們在赤峰剛剛看的那座大明塔也是八角遼代密簷磚塔,但是遠沒有這座精美。這座天寧寺塔的塔身往上是十三層密簷,每層都是磚雕仿木的樑枋椽脊和斗拱,最神奇的是每層屋簷上都是綠色琉璃瓦,還有琉璃的脊獸和仙人騎雞,居然連套獸都是齊全的,太精密了!屋脊下掛著風鈴。我看應該是近年重修過的。塔頂上的塔剎是雙層蓮花座上磚砌的寶珠,尺寸和塔比起來有點偏大,原來這個塔剎是乾隆二十一年改的,原裝的遼代塔剎是鐵的,那應該是仰月寶珠。

中國北方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不少遼代密簷磚塔,風格都基本一樣,但是這座天寧寺塔是所有遼塔中最後一座,所以能做得這麼精緻。建此塔時,因為天祚帝的窮奢極侈,遼國已經走上了窮途末路,從此塔的精細也可以反映出當時世道的奢華風氣。

有人說玲瓏路上的那座玲瓏塔是仿造這座天寧寺塔建造的。其實,玲瓏塔更接近遼代其它的那些密簷磚塔,比如銀山塔林的那些塔。天寧寺塔和其它遼代密簷磚塔最大的不同一個是它比塔身大的基座,還有一個就是上面十三層密簷的外輪廓線,其它的遼塔慣例都是直線;只有天寧寺塔是上面向裡收縮的一條弧線,這在唐代叫做“收殺”。所以,天寧寺塔在遼塔裡是一個特例,而玲瓏塔模仿的是遼塔的慣例。

塔後現在重修了一個院子,有一座剛剛刷過油的垂花門,門口的工人說裡面是師傅住的地方,不讓進。可是我在整個院子裡除了穿便衣的志願者,就沒見一位穿制服的僧人。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前還放著一個漢白玉須彌座,這個應該是供桌,現代製品,桌上沒有香爐和花瓶。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還是觀塔吧。這是一座典型的遼代八角密簷磚塔,這種樣式的塔盛行於遼金時期。先看看下部。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最下面有三尺高青磚月臺,然後是雙層須彌座基座。上面那層須彌座就是常見的樣式,壺門佛龕裡有佛像,佛龕外面立柱上是金剛力士。下面那層須彌座很有意思,壺門佛龕裡不是佛像,而是向外撲出來的獅子頭;壺門外面也沒有金剛力士,而是花草磚雕。

須彌座之上居然還有一層磚雕勾欄,真高級!這在其它遼塔裡可是沒見過。勾欄之上是三層蓮花瓣,那就是蓮座唄。據說過去到重要日子,比如佛誕節,寺裡的僧人會在這些蓮花瓣裡灌上燈油再插一根燈草,天黑之後全都點亮。我想那情景一定很神奇,就想看看這每個蓮花瓣能裝多少燈油,使勁跳腳,不行,夠不著。

從最下面一層須彌座開始,每向上一層就縮小一圈。到蓮花座最小,可是蓮花座還是比塔身大了二圈,目測蓮花座和塔身上的第一層屋簷是一樣大的。從整體上看,這座塔有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所以塔就會顯得特別穩定,給人一個特別踏實的感覺。

蓮花座上就是磚砌八面塔身,看看塔身南面正面的磚雕。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太精美了!中間是一座拱圈門,門兩邊站著兩位金剛力士,遼代磚塔上的金剛力士像都是渾身肌肉,而且都是非常用力緊繃的樣子。法國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人物雕像也是這個樣子,你如果看他的那座《青銅時代》,那就是這裡金剛力士像的翻版。我估計羅丹肯定當年來過北京旅遊,也在此塔下嗟嘆來著,回去就塑了一座《青銅時代》力士像。你再回想一下健美比賽裡的男演員,是不是都擺成這裡金剛力士的姿勢?當然,他們先要練出身上的那些疙瘩肉。金剛力士頭頂上是騰雲駕霧的兩位飛天菩薩,最上面是一座垂簾華蓋。再看門框,拱券上有二龍戲珠。這門有框,有楣,有扇,有簪,這都不稀奇,我在銀山塔林見過這樣的磚雕券門。最讓我驚訝的是這門扇格芯里居然是三交六椀櫺花,這種櫺花只有皇宮才用,明代皇宮紫禁城裡才有,宮外頂多就是雙交四椀。遼代契丹人會熟練掌握漢人頂級營造樣式、還把它用到寺廟裡?這扇門外擺放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還是全規格的:須彌座、蓮花座和背光都齊全。上面拱券門楣裡是一尊毗盧遮那佛像,他的左手站著的是迦葉尊者;右手站著的是阿難陀尊者。這個正面的磚雕實在是太震撼了,精細無比,神態端莊的佛像和張牙舞爪的金剛。看那金剛力士像的破損程度,再看那些佛像的完好程度,我估計金剛是遼代原作,佛像可能是清代或者近代新作。

側面就是一扇直櫺窗,也有磚雕人像,窗兩邊的人像已經看不出來模樣了,窗戶上面是騎著六牙白象往南走的普賢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東面正面和南面基本一樣,門前沒有那尊釋迦牟尼佛像,門楣裡也是毗盧遮那佛像,就是大日如來,手勢和南面那尊不一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北面正面的磚雕破損很嚴重,只能看見門楣裡的千手觀音像。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個側面窗戶上的磚雕是騎著青毛獅子也往南走的文殊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身上的這一圈磚雕真是非常棒,我們在赤峰剛剛看的那座大明塔也是八角遼代密簷磚塔,但是遠沒有這座精美。這座天寧寺塔的塔身往上是十三層密簷,每層都是磚雕仿木的樑枋椽脊和斗拱,最神奇的是每層屋簷上都是綠色琉璃瓦,還有琉璃的脊獸和仙人騎雞,居然連套獸都是齊全的,太精密了!屋脊下掛著風鈴。我看應該是近年重修過的。塔頂上的塔剎是雙層蓮花座上磚砌的寶珠,尺寸和塔比起來有點偏大,原來這個塔剎是乾隆二十一年改的,原裝的遼代塔剎是鐵的,那應該是仰月寶珠。

中國北方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不少遼代密簷磚塔,風格都基本一樣,但是這座天寧寺塔是所有遼塔中最後一座,所以能做得這麼精緻。建此塔時,因為天祚帝的窮奢極侈,遼國已經走上了窮途末路,從此塔的精細也可以反映出當時世道的奢華風氣。

有人說玲瓏路上的那座玲瓏塔是仿造這座天寧寺塔建造的。其實,玲瓏塔更接近遼代其它的那些密簷磚塔,比如銀山塔林的那些塔。天寧寺塔和其它遼代密簷磚塔最大的不同一個是它比塔身大的基座,還有一個就是上面十三層密簷的外輪廓線,其它的遼塔慣例都是直線;只有天寧寺塔是上面向裡收縮的一條弧線,這在唐代叫做“收殺”。所以,天寧寺塔在遼塔裡是一個特例,而玲瓏塔模仿的是遼塔的慣例。

塔後現在重修了一個院子,有一座剛剛刷過油的垂花門,門口的工人說裡面是師傅住的地方,不讓進。可是我在整個院子裡除了穿便衣的志願者,就沒見一位穿制服的僧人。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北角上還有一座小小的如意門,探頭向裡面張望了一下,裡面是一條夾道,東邊有一排房子。據說永樂皇帝的軍師姚廣孝退休以後曾住天寧寺的西北角僧房,我估計應該不是這裡,明代的西北角現在已經沒有了。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前還放著一個漢白玉須彌座,這個應該是供桌,現代製品,桌上沒有香爐和花瓶。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還是觀塔吧。這是一座典型的遼代八角密簷磚塔,這種樣式的塔盛行於遼金時期。先看看下部。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最下面有三尺高青磚月臺,然後是雙層須彌座基座。上面那層須彌座就是常見的樣式,壺門佛龕裡有佛像,佛龕外面立柱上是金剛力士。下面那層須彌座很有意思,壺門佛龕裡不是佛像,而是向外撲出來的獅子頭;壺門外面也沒有金剛力士,而是花草磚雕。

須彌座之上居然還有一層磚雕勾欄,真高級!這在其它遼塔裡可是沒見過。勾欄之上是三層蓮花瓣,那就是蓮座唄。據說過去到重要日子,比如佛誕節,寺裡的僧人會在這些蓮花瓣裡灌上燈油再插一根燈草,天黑之後全都點亮。我想那情景一定很神奇,就想看看這每個蓮花瓣能裝多少燈油,使勁跳腳,不行,夠不著。

從最下面一層須彌座開始,每向上一層就縮小一圈。到蓮花座最小,可是蓮花座還是比塔身大了二圈,目測蓮花座和塔身上的第一層屋簷是一樣大的。從整體上看,這座塔有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所以塔就會顯得特別穩定,給人一個特別踏實的感覺。

蓮花座上就是磚砌八面塔身,看看塔身南面正面的磚雕。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太精美了!中間是一座拱圈門,門兩邊站著兩位金剛力士,遼代磚塔上的金剛力士像都是渾身肌肉,而且都是非常用力緊繃的樣子。法國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人物雕像也是這個樣子,你如果看他的那座《青銅時代》,那就是這裡金剛力士像的翻版。我估計羅丹肯定當年來過北京旅遊,也在此塔下嗟嘆來著,回去就塑了一座《青銅時代》力士像。你再回想一下健美比賽裡的男演員,是不是都擺成這裡金剛力士的姿勢?當然,他們先要練出身上的那些疙瘩肉。金剛力士頭頂上是騰雲駕霧的兩位飛天菩薩,最上面是一座垂簾華蓋。再看門框,拱券上有二龍戲珠。這門有框,有楣,有扇,有簪,這都不稀奇,我在銀山塔林見過這樣的磚雕券門。最讓我驚訝的是這門扇格芯里居然是三交六椀櫺花,這種櫺花只有皇宮才用,明代皇宮紫禁城裡才有,宮外頂多就是雙交四椀。遼代契丹人會熟練掌握漢人頂級營造樣式、還把它用到寺廟裡?這扇門外擺放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還是全規格的:須彌座、蓮花座和背光都齊全。上面拱券門楣裡是一尊毗盧遮那佛像,他的左手站著的是迦葉尊者;右手站著的是阿難陀尊者。這個正面的磚雕實在是太震撼了,精細無比,神態端莊的佛像和張牙舞爪的金剛。看那金剛力士像的破損程度,再看那些佛像的完好程度,我估計金剛是遼代原作,佛像可能是清代或者近代新作。

側面就是一扇直櫺窗,也有磚雕人像,窗兩邊的人像已經看不出來模樣了,窗戶上面是騎著六牙白象往南走的普賢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東面正面和南面基本一樣,門前沒有那尊釋迦牟尼佛像,門楣裡也是毗盧遮那佛像,就是大日如來,手勢和南面那尊不一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北面正面的磚雕破損很嚴重,只能看見門楣裡的千手觀音像。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個側面窗戶上的磚雕是騎著青毛獅子也往南走的文殊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身上的這一圈磚雕真是非常棒,我們在赤峰剛剛看的那座大明塔也是八角遼代密簷磚塔,但是遠沒有這座精美。這座天寧寺塔的塔身往上是十三層密簷,每層都是磚雕仿木的樑枋椽脊和斗拱,最神奇的是每層屋簷上都是綠色琉璃瓦,還有琉璃的脊獸和仙人騎雞,居然連套獸都是齊全的,太精密了!屋脊下掛著風鈴。我看應該是近年重修過的。塔頂上的塔剎是雙層蓮花座上磚砌的寶珠,尺寸和塔比起來有點偏大,原來這個塔剎是乾隆二十一年改的,原裝的遼代塔剎是鐵的,那應該是仰月寶珠。

中國北方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不少遼代密簷磚塔,風格都基本一樣,但是這座天寧寺塔是所有遼塔中最後一座,所以能做得這麼精緻。建此塔時,因為天祚帝的窮奢極侈,遼國已經走上了窮途末路,從此塔的精細也可以反映出當時世道的奢華風氣。

有人說玲瓏路上的那座玲瓏塔是仿造這座天寧寺塔建造的。其實,玲瓏塔更接近遼代其它的那些密簷磚塔,比如銀山塔林的那些塔。天寧寺塔和其它遼代密簷磚塔最大的不同一個是它比塔身大的基座,還有一個就是上面十三層密簷的外輪廓線,其它的遼塔慣例都是直線;只有天寧寺塔是上面向裡收縮的一條弧線,這在唐代叫做“收殺”。所以,天寧寺塔在遼塔裡是一個特例,而玲瓏塔模仿的是遼塔的慣例。

塔後現在重修了一個院子,有一座剛剛刷過油的垂花門,門口的工人說裡面是師傅住的地方,不讓進。可是我在整個院子裡除了穿便衣的志願者,就沒見一位穿制服的僧人。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北角上還有一座小小的如意門,探頭向裡面張望了一下,裡面是一條夾道,東邊有一排房子。據說永樂皇帝的軍師姚廣孝退休以後曾住天寧寺的西北角僧房,我估計應該不是這裡,明代的西北角現在已經沒有了。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寶塔的身影裡,看一眼它的外輪廓。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前還放著一個漢白玉須彌座,這個應該是供桌,現代製品,桌上沒有香爐和花瓶。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還是觀塔吧。這是一座典型的遼代八角密簷磚塔,這種樣式的塔盛行於遼金時期。先看看下部。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最下面有三尺高青磚月臺,然後是雙層須彌座基座。上面那層須彌座就是常見的樣式,壺門佛龕裡有佛像,佛龕外面立柱上是金剛力士。下面那層須彌座很有意思,壺門佛龕裡不是佛像,而是向外撲出來的獅子頭;壺門外面也沒有金剛力士,而是花草磚雕。

須彌座之上居然還有一層磚雕勾欄,真高級!這在其它遼塔裡可是沒見過。勾欄之上是三層蓮花瓣,那就是蓮座唄。據說過去到重要日子,比如佛誕節,寺裡的僧人會在這些蓮花瓣裡灌上燈油再插一根燈草,天黑之後全都點亮。我想那情景一定很神奇,就想看看這每個蓮花瓣能裝多少燈油,使勁跳腳,不行,夠不著。

從最下面一層須彌座開始,每向上一層就縮小一圈。到蓮花座最小,可是蓮花座還是比塔身大了二圈,目測蓮花座和塔身上的第一層屋簷是一樣大的。從整體上看,這座塔有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所以塔就會顯得特別穩定,給人一個特別踏實的感覺。

蓮花座上就是磚砌八面塔身,看看塔身南面正面的磚雕。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太精美了!中間是一座拱圈門,門兩邊站著兩位金剛力士,遼代磚塔上的金剛力士像都是渾身肌肉,而且都是非常用力緊繃的樣子。法國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人物雕像也是這個樣子,你如果看他的那座《青銅時代》,那就是這裡金剛力士像的翻版。我估計羅丹肯定當年來過北京旅遊,也在此塔下嗟嘆來著,回去就塑了一座《青銅時代》力士像。你再回想一下健美比賽裡的男演員,是不是都擺成這裡金剛力士的姿勢?當然,他們先要練出身上的那些疙瘩肉。金剛力士頭頂上是騰雲駕霧的兩位飛天菩薩,最上面是一座垂簾華蓋。再看門框,拱券上有二龍戲珠。這門有框,有楣,有扇,有簪,這都不稀奇,我在銀山塔林見過這樣的磚雕券門。最讓我驚訝的是這門扇格芯里居然是三交六椀櫺花,這種櫺花只有皇宮才用,明代皇宮紫禁城裡才有,宮外頂多就是雙交四椀。遼代契丹人會熟練掌握漢人頂級營造樣式、還把它用到寺廟裡?這扇門外擺放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還是全規格的:須彌座、蓮花座和背光都齊全。上面拱券門楣裡是一尊毗盧遮那佛像,他的左手站著的是迦葉尊者;右手站著的是阿難陀尊者。這個正面的磚雕實在是太震撼了,精細無比,神態端莊的佛像和張牙舞爪的金剛。看那金剛力士像的破損程度,再看那些佛像的完好程度,我估計金剛是遼代原作,佛像可能是清代或者近代新作。

側面就是一扇直櫺窗,也有磚雕人像,窗兩邊的人像已經看不出來模樣了,窗戶上面是騎著六牙白象往南走的普賢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東面正面和南面基本一樣,門前沒有那尊釋迦牟尼佛像,門楣裡也是毗盧遮那佛像,就是大日如來,手勢和南面那尊不一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北面正面的磚雕破損很嚴重,只能看見門楣裡的千手觀音像。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個側面窗戶上的磚雕是騎著青毛獅子也往南走的文殊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身上的這一圈磚雕真是非常棒,我們在赤峰剛剛看的那座大明塔也是八角遼代密簷磚塔,但是遠沒有這座精美。這座天寧寺塔的塔身往上是十三層密簷,每層都是磚雕仿木的樑枋椽脊和斗拱,最神奇的是每層屋簷上都是綠色琉璃瓦,還有琉璃的脊獸和仙人騎雞,居然連套獸都是齊全的,太精密了!屋脊下掛著風鈴。我看應該是近年重修過的。塔頂上的塔剎是雙層蓮花座上磚砌的寶珠,尺寸和塔比起來有點偏大,原來這個塔剎是乾隆二十一年改的,原裝的遼代塔剎是鐵的,那應該是仰月寶珠。

中國北方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不少遼代密簷磚塔,風格都基本一樣,但是這座天寧寺塔是所有遼塔中最後一座,所以能做得這麼精緻。建此塔時,因為天祚帝的窮奢極侈,遼國已經走上了窮途末路,從此塔的精細也可以反映出當時世道的奢華風氣。

有人說玲瓏路上的那座玲瓏塔是仿造這座天寧寺塔建造的。其實,玲瓏塔更接近遼代其它的那些密簷磚塔,比如銀山塔林的那些塔。天寧寺塔和其它遼代密簷磚塔最大的不同一個是它比塔身大的基座,還有一個就是上面十三層密簷的外輪廓線,其它的遼塔慣例都是直線;只有天寧寺塔是上面向裡收縮的一條弧線,這在唐代叫做“收殺”。所以,天寧寺塔在遼塔裡是一個特例,而玲瓏塔模仿的是遼塔的慣例。

塔後現在重修了一個院子,有一座剛剛刷過油的垂花門,門口的工人說裡面是師傅住的地方,不讓進。可是我在整個院子裡除了穿便衣的志願者,就沒見一位穿制服的僧人。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北角上還有一座小小的如意門,探頭向裡面張望了一下,裡面是一條夾道,東邊有一排房子。據說永樂皇帝的軍師姚廣孝退休以後曾住天寧寺的西北角僧房,我估計應該不是這裡,明代的西北角現在已經沒有了。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寶塔的身影裡,看一眼它的外輪廓。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我在二環路上走過無數次,也看見這座塔無數次,這次終於身臨其境仔細欣賞了一下,真不愧是遼塔中的極品。它的各部分比例非常協調,遠觀就可以感覺到塔形很勻稱,既不像赤峰大明塔那樣胖,也不像銀山塔林遼塔那樣基座太小而顯得頭重腳輕。

遼代的磚塔除了這種密簷塔,還有仿木樓閣塔,我曾經在涿州見過兩座遼代磚塔,就都是仿木樓閣塔。當時的涿州是幽雲十六州的最南部,緊鄰北宋,多年下來就學會了仿宋式樓閣。而北方雖然這種密簷磚塔居多,可也是融入了很多更精細的漢族造塔樣式,逐漸減少了遊牧民族的粗獷風格。所以,這座天寧寺塔是遼代密簷磚塔建築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

想起還見過一座別具一格的遼塔,和所有遼塔都不一樣,有漢族樓閣元素,有印度覆缽元素,還有尼泊爾覆缽塔元素,混合在一起,別具一格。這座特別的遼代磚塔就是天津薊州白塔,在獨樂寺之南的觀音殿裡。我有一篇小文《走薊州,漁陽鼙鼓聲已絕》中有圖片,網上可以搜到。

看遼塔一定要最後再看這座天寧寺塔,不僅因為它是遼代最後一座塔;而且最重要的是因為它是最精美的遼塔。有話說“黃山歸來不看山”,看天寧寺塔也有此意。

最後,離開之前再回望一眼這座精美的天寧寺塔。

"

所有的北京人都走過二環路,一半的中國人也都走過這條路,凡是走過這條路的人都知道西二環有一座天寧寺橋,橋邊有一座高高的寶塔和煙囪。那座寶塔就是天寧寺裡的遼塔,而那根菸囪則是北京二熱。二熱就是北京第二熱電廠,第一熱電廠在八王墳。

有塔的地方肯定有寺,所以天寧寺塔下面肯定是天寧寺呀,對吧?而且,按道理說這個寺肯定要比塔歲數大。所以,這座天寧寺肯定在前,其塔在後。多數情況下,寺廟都沒了那塔還能剩下來。我們前二天在赤峰看的遼塔也是寺沒了塔還在。前些年我在正定也看過一個天寧寺,那寺也沒了,可是寺裡的凌霄塔還在,那座塔是更古老的唐塔。

要說北京的這座天寧寺歷史可是相當長,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孝文帝時代。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最牛的一國,開始的時候是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在平城,就是現在的大同。後來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到洛陽,推動北魏達到興盛。北魏是鮮卑人政權,也是少數民族,他們有一個非常殘忍的制度就是“子貴母死”,拓跋宏被立為太子之後,他的生母便被賜死。孝文帝時期,還沒有北京城,有一個幽州。北魏興佛,當時在這個幽州建了一座光林寺,沒說具體哪一年,就說是延興年間,那就說是公元475年左右吧,也有一千五百年了。到了隋文帝楊堅的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漢人又當了皇上,定都大興城,就是現在的西安。北京這裡還是隻有幽州城,這座光林寺就被新來的大和尚改了名字,叫做弘業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二百年,阿育王成為印度最大的王,他後來皈依佛祖,開始供奉佛舍利。到了公元一世紀,迦膩色迦王把阿育王建的桑奇大塔擴大成為印度最大的舍利塔。2006年,印度政府出資在洛陽白馬寺建了一座佛殿,這座佛殿就是仿造桑奇大塔而建,不過裡面沒有佛舍利。白馬寺是東漢時期佛教東漸時的印度僧人所建,從那時起,就有不少佛舍利傳入中國。到了隋文帝時期,又大興佛教,隋文帝到處建塔供奉佛舍利。有人說是印度阿育王送給隋文帝一批佛舍利,其實不可能,因為隋文帝比阿育王晚了七、八百年,比迦膩色迦王都晚了五百年。反正不管怎樣,隋文帝得了一批佛舍利,他就到處建塔藏這些佛舍利,據說在各地一共建了三十座塔。弘業寺這裡也建了一座塔,也是為了祕藏佛舍利。就是說,最早在隋仁壽二年就有了天寧寺塔。據說隋代的這座塔是木塔,木塔很難持久,現存最老的木塔是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和楊玉環要好的那個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二年(公元713年),這個弘業寺來了一位高僧,又把寺改了個名字叫做天王寺。唐武宗李炎在位時的會昌滅佛,弘業寺也被毀得夠嗆,那座木塔肯定是被毀了,裡面的佛舍利不知道是不是也被毀了。天寧寺的隋代木塔雖然沒了,大概也能腦補出它的樣子,肯定是類似於應縣木塔那樣的樓閣式塔,隋唐時期樓閣塔居多。

隋之後是唐,唐之後是五代十國。唐末時期,鎮壓黃巢起義的酋長李克用崛起,當上了河東節度使。他的兒子李存勖更激進,自立為王,這就是五代中的後唐。後唐末帝李從珂的河東節度使沙陀族人石敬瑭在太原起兵要推翻李從珂,可是又打不過,他就以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招北方遼國契丹人來幫忙。在契丹人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後晉,當上了契丹遼王的兒皇帝。契丹人進關後,在北京這裡以幽州城為基礎建立了陪都南京幽都府,也叫燕京,就在現在的廣安門一帶。那他們肯定會在燕京搞些城建土木工程,搭房子修路什麼的,這個天王寺當時就在燕京城內,也得到了重建,成為大剎。遼國皇帝通常派一位皇親國戚住在燕京,替他把守南方疆土。到了遼國末代皇帝天祚帝的時候,駐紮在燕京的是天祚帝的阿叔耶律淳和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他們繼續搞城建,其中一項工程就是在天王寺築塔。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克遼中京後,天祚帝只好亡命天涯。燕京這邊和天祚帝失聯之後,這個阿叔耶律淳便自接侄位做了遼帝,叫做遼宣宗天錫皇帝,開了一個新的年號叫做建福元年,也就是1122年,中原這時是北宋徽宗的宣和四年。天錫帝上位之後,一邊依靠耶律大石抵抗北宋攻擊;一邊還要繼續建造那些紀念性工程項目。天王寺的這座塔這個時候剛好完工,不過不知道塔裡還有沒有佛舍利。塔起之後沒多久,大概也就是三、四個月,這耶律淳飲酒過量爆發心肌梗塞就彎回去了。因此,這座天王寺的塔就成了耶律淳在歷史上留下的唯一痕跡。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寧寺塔就是耶律淳建的,前些年維修此塔時刨出來一塊石刻,也就是建塔功德碑,上面說當年此塔的建造師是寇世英,時間是天祚帝的天慶十年,也就是公元1120年。此後,遼代滅亡;耶律淳弄出來的那個叫北遼沒過幾年就垮了。耶律大石被俘又逃脫,他西行漫漫去建他的西遼,又殘喘了八十多年。耶律契丹人在東北的殘渣餘孽又鼓搗出了一個東遼,也沒苟延幾年。所以,天王寺的這座塔就成了遼代的最後一座塔,很有代表性。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打敗了遼國之後,就接手了燕京城,並且在這裡大興土木建了自己的都城,這就是金中都。完顏部落能夠崛起完全是因為遼末天祚帝進退失當,而且還有大鳥摻和進來。女真地區有一種非常厲害的老鷹叫海東青,天祚帝每年讓完顏部落進貢若干只海東青。後來海東青越來越少,天祚帝還是貪得無厭,逼得完顏阿骨打不得不帶著他的部落挑燈夜戰,不對,應該是揭竿而起。前二年我們去吉林賞霧凇,見當地滿族人多有在胳膊上架著一隻海東青的。這個天祚帝亡國還真是一隻鳥引起的血案。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最後拿下燕京第二年就歸西了,直到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才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如今的哈爾濱郊區阿城)遷到燕京,燕京成為金中都。金代時期,天王寺是城中第一剎,各代金帝悉心照料加苦心經營,這座寺達到鼎盛。而且,又有高僧跟著海陵王進駐中都,住進了天王寺唸佛,他就順便把這寺改了一個自己的名號,叫做大萬安寺。海陵王之後的金世宗在香山蓋了一座香山寺,其後的金章宗把香山寺題名“大永安寺”,這是金代中都二座著名的“安”字系列寺廟。

這座大萬安寺香火在金代和元代一直延續下去,一直到了元末,只不過元代的時候,天王寺已經不在元大都城牆範圍內。元末帝惠宗時期,各路矛盾紛紛激化,導致各地民眾紛紛站了起來。其中一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就很厲害,這郭子興沒有帝命,站起來不久就因病又躺下了。這時候就有朱元璋前赴後繼站了出來,接過了郭子興遺傳的扎槍,他這個人命中註定穿黃衣。朱元璋率領眾將官及其嘍羅們先是打下了集慶路,就是現在的南京,然後他就把集慶路改名叫應天府,在那裡稱了帝,叫做太祖,國號大明,開始了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接下來,明軍一鼓作氣攻佔了元大都。元大都當時是元惠宗的都城,他當然就要玩了命的抵抗,這城裡坐著一個末代皇帝吆喝兵丁守城,那城外是開國皇帝的軍隊搖旗吶喊,你看看,這兩撥皇帝的軍隊打得是昏天黑地呀。最後,這末皇帝沒有打過始皇帝,從大都宵遁去了上都。朱元璋說這個元惠宗跑得好,還算是順應天時,便給他起個名字叫“元順帝”,並且把元大都改名北平。攻打大都的明軍元帥的是第一集團軍司令徐達和參謀長常遇春,他倆打了勝仗肯定是要慶祝,歷史中沒有看到放火屠城的記載,但是城外的天王寺明明是這個時候被銷燬了,僅餘一塔,磚砌的,燒不動。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祖朱元璋撒開了握著印把子的手。燕王朱棣和謀士姚廣孝鼓秋來鼓秋去,把建文帝給鼓秋丟了。燕王朱棣如願以償地坐上了建文帝沒坐熱的龍椅,握上了那個炙手可熱的印把子,他在應天府登上了基,然後改年號永樂。永樂皇帝登基後把北平府改成了順天府,開始建設都城,這就是北京,沒多久就把明都從應天府遷到了北京。永樂皇帝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重修天王寺。他不僅把寺重建,還重修了那座遼塔。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這座寺又改了一次名,就是現在的名字“天寧寺”,這個名字很有可能是明宣宗朱瞻基題的,就是“敕建天寧寺”的來歷。明代末期,天寧寺又一次毀於戰火;清乾隆年間又重修,在當時成為名剎。這座天寧寺自元代被框在城牆外就再也沒有進過城,明代早期北京只有內城牆,南邊就是前三門一線;後來修了外城,南邊擴大到永定門、左安門和右安門一線,外城西邊到廣安門,和內城有一個西便門,天寧寺既不在內城裡,也不在外城裡,但是緊靠外城牆。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天寧寺的中心還是那座遼塔,塔前面的建築拆了一部分,重修了山門;但是塔後面的所有建築都荒廢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民國期間修改後的模樣。最近一次修繕是2007年,以後還經常刷油抹灰,所以現在看上去還新光閃閃。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山門殿和北京其它寺廟類似,比如我們上次在沙灘北街看到的祝嵩寺,石拱門石拱窗,灰瓦單簷硬山頂,屋頂下部是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感情這是山門殿和天王殿合二為一呀。中間坐著大肚彌勒佛,沒有佛龕和背光,他後面背靠背站著韋陀。兩邊沒有四大天王塑像,而是畫在牆上的彩色畫像。門上的那塊匾既不是朱棣的字,也不是乾隆的,是近年重修時現代書法家的字。

進了山門就一切盡收眼底了,鐘鼓樓、東西配殿和正殿都在一個院子裡。還可以看見後面的遼塔和二熱的煙囪。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鐘樓那邊背陰兒,看看鼓樓得了,新油的,應該是民國重修的那座,中規中矩的清代營造式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配殿,捲棚硬山頂,少了一條屋脊。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西配殿門口就把後面的主角都見了,乾隆年間的功德碑、正殿和後面的塔,前後臺之間沒有院牆。這裡現在是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可以拜佛,但只能在院子裡燒香。樹蔭裡的轎車應該是管理單位處長或者參謀長的。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看看正殿,不是大雄寶殿,而是接引殿。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座接引殿是現在本寺中僅次於遼塔的古建築了,應該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的。殿裡中間坐著的是金絲楠木接引佛像,就是阿彌陀佛,西邊山牆上畫著大勢至菩薩像,東邊山牆上畫著觀世音菩薩像。這三位佛和菩薩稱做西方三聖。接引殿通常在寺裡的後院,這座殿前邊過去肯定還有一座殿,而且應該是供釋迦牟尼佛像的。問了一下殿裡的志願者,說最早前面是有一座釋迦殿,乾隆重修時就已經沒有了。按說,山門裡是彌勒佛,中間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後殿就應該是燃燈佛;西方阿彌陀佛應該是在中間大殿裡釋迦牟尼的右手邊,左手邊是東方藥師佛。這座寺建毀建毀的好幾次,可能佛殿和佛像都擺亂了。

這座大殿規格並不是很高,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上面是綠色琉璃瓦單簷硬山頂,無斗拱樑架。進去一看,屋頂所有露明的樑柱枋脊椽全都是老的,沒有找到重修記錄貼,但應該也是乾隆年間的。我估計這個大殿的框架都是過去的,牆可能是新的,或者貼了新皮。在裡面看這座大殿還是非常漂亮的,沒有斗拱還能做什麼漂亮,真是了不起。

接引殿後面也沒有院牆,直接就是塔院,裡面那座站著的就是著名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院子裡擺著一塊白玉雕刻,上去仔細看了一下,是自在觀音像,肯定是近年發了財的香客進的貢。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前還放著一個漢白玉須彌座,這個應該是供桌,現代製品,桌上沒有香爐和花瓶。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還是觀塔吧。這是一座典型的遼代八角密簷磚塔,這種樣式的塔盛行於遼金時期。先看看下部。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最下面有三尺高青磚月臺,然後是雙層須彌座基座。上面那層須彌座就是常見的樣式,壺門佛龕裡有佛像,佛龕外面立柱上是金剛力士。下面那層須彌座很有意思,壺門佛龕裡不是佛像,而是向外撲出來的獅子頭;壺門外面也沒有金剛力士,而是花草磚雕。

須彌座之上居然還有一層磚雕勾欄,真高級!這在其它遼塔裡可是沒見過。勾欄之上是三層蓮花瓣,那就是蓮座唄。據說過去到重要日子,比如佛誕節,寺裡的僧人會在這些蓮花瓣裡灌上燈油再插一根燈草,天黑之後全都點亮。我想那情景一定很神奇,就想看看這每個蓮花瓣能裝多少燈油,使勁跳腳,不行,夠不著。

從最下面一層須彌座開始,每向上一層就縮小一圈。到蓮花座最小,可是蓮花座還是比塔身大了二圈,目測蓮花座和塔身上的第一層屋簷是一樣大的。從整體上看,這座塔有一個非常穩固的基礎,所以塔就會顯得特別穩定,給人一個特別踏實的感覺。

蓮花座上就是磚砌八面塔身,看看塔身南面正面的磚雕。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太精美了!中間是一座拱圈門,門兩邊站著兩位金剛力士,遼代磚塔上的金剛力士像都是渾身肌肉,而且都是非常用力緊繃的樣子。法國現實主義雕塑家羅丹的人物雕像也是這個樣子,你如果看他的那座《青銅時代》,那就是這裡金剛力士像的翻版。我估計羅丹肯定當年來過北京旅遊,也在此塔下嗟嘆來著,回去就塑了一座《青銅時代》力士像。你再回想一下健美比賽裡的男演員,是不是都擺成這裡金剛力士的姿勢?當然,他們先要練出身上的那些疙瘩肉。金剛力士頭頂上是騰雲駕霧的兩位飛天菩薩,最上面是一座垂簾華蓋。再看門框,拱券上有二龍戲珠。這門有框,有楣,有扇,有簪,這都不稀奇,我在銀山塔林見過這樣的磚雕券門。最讓我驚訝的是這門扇格芯里居然是三交六椀櫺花,這種櫺花只有皇宮才用,明代皇宮紫禁城裡才有,宮外頂多就是雙交四椀。遼代契丹人會熟練掌握漢人頂級營造樣式、還把它用到寺廟裡?這扇門外擺放著一尊釋迦牟尼佛像,還是全規格的:須彌座、蓮花座和背光都齊全。上面拱券門楣裡是一尊毗盧遮那佛像,他的左手站著的是迦葉尊者;右手站著的是阿難陀尊者。這個正面的磚雕實在是太震撼了,精細無比,神態端莊的佛像和張牙舞爪的金剛。看那金剛力士像的破損程度,再看那些佛像的完好程度,我估計金剛是遼代原作,佛像可能是清代或者近代新作。

側面就是一扇直櫺窗,也有磚雕人像,窗兩邊的人像已經看不出來模樣了,窗戶上面是騎著六牙白象往南走的普賢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東面正面和南面基本一樣,門前沒有那尊釋迦牟尼佛像,門楣裡也是毗盧遮那佛像,就是大日如來,手勢和南面那尊不一樣。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北面正面的磚雕破損很嚴重,只能看見門楣裡的千手觀音像。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這個側面窗戶上的磚雕是騎著青毛獅子也往南走的文殊菩薩。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塔身上的這一圈磚雕真是非常棒,我們在赤峰剛剛看的那座大明塔也是八角遼代密簷磚塔,但是遠沒有這座精美。這座天寧寺塔的塔身往上是十三層密簷,每層都是磚雕仿木的樑枋椽脊和斗拱,最神奇的是每層屋簷上都是綠色琉璃瓦,還有琉璃的脊獸和仙人騎雞,居然連套獸都是齊全的,太精密了!屋脊下掛著風鈴。我看應該是近年重修過的。塔頂上的塔剎是雙層蓮花座上磚砌的寶珠,尺寸和塔比起來有點偏大,原來這個塔剎是乾隆二十一年改的,原裝的遼代塔剎是鐵的,那應該是仰月寶珠。

中國北方現在保存下來的還有不少遼代密簷磚塔,風格都基本一樣,但是這座天寧寺塔是所有遼塔中最後一座,所以能做得這麼精緻。建此塔時,因為天祚帝的窮奢極侈,遼國已經走上了窮途末路,從此塔的精細也可以反映出當時世道的奢華風氣。

有人說玲瓏路上的那座玲瓏塔是仿造這座天寧寺塔建造的。其實,玲瓏塔更接近遼代其它的那些密簷磚塔,比如銀山塔林的那些塔。天寧寺塔和其它遼代密簷磚塔最大的不同一個是它比塔身大的基座,還有一個就是上面十三層密簷的外輪廓線,其它的遼塔慣例都是直線;只有天寧寺塔是上面向裡收縮的一條弧線,這在唐代叫做“收殺”。所以,天寧寺塔在遼塔裡是一個特例,而玲瓏塔模仿的是遼塔的慣例。

塔後現在重修了一個院子,有一座剛剛刷過油的垂花門,門口的工人說裡面是師傅住的地方,不讓進。可是我在整個院子裡除了穿便衣的志願者,就沒見一位穿制服的僧人。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西北角上還有一座小小的如意門,探頭向裡面張望了一下,裡面是一條夾道,東邊有一排房子。據說永樂皇帝的軍師姚廣孝退休以後曾住天寧寺的西北角僧房,我估計應該不是這裡,明代的西北角現在已經沒有了。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站在寶塔的身影裡,看一眼它的外輪廓。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我在二環路上走過無數次,也看見這座塔無數次,這次終於身臨其境仔細欣賞了一下,真不愧是遼塔中的極品。它的各部分比例非常協調,遠觀就可以感覺到塔形很勻稱,既不像赤峰大明塔那樣胖,也不像銀山塔林遼塔那樣基座太小而顯得頭重腳輕。

遼代的磚塔除了這種密簷塔,還有仿木樓閣塔,我曾經在涿州見過兩座遼代磚塔,就都是仿木樓閣塔。當時的涿州是幽雲十六州的最南部,緊鄰北宋,多年下來就學會了仿宋式樓閣。而北方雖然這種密簷磚塔居多,可也是融入了很多更精細的漢族造塔樣式,逐漸減少了遊牧民族的粗獷風格。所以,這座天寧寺塔是遼代密簷磚塔建築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

想起還見過一座別具一格的遼塔,和所有遼塔都不一樣,有漢族樓閣元素,有印度覆缽元素,還有尼泊爾覆缽塔元素,混合在一起,別具一格。這座特別的遼代磚塔就是天津薊州白塔,在獨樂寺之南的觀音殿裡。我有一篇小文《走薊州,漁陽鼙鼓聲已絕》中有圖片,網上可以搜到。

看遼塔一定要最後再看這座天寧寺塔,不僅因為它是遼代最後一座塔;而且最重要的是因為它是最精美的遼塔。有話說“黃山歸來不看山”,看天寧寺塔也有此意。

最後,離開之前再回望一眼這座精美的天寧寺塔。

北京人人皆知的天寧寺有座最漂亮的遼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