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前簷礎石上立著渾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著史料性的寶貴楹聯。題寫石柱的書法家 、題字雕刻年份等,一目瞭然——古宋郭川---題 ,歲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靈,líng) 蘋藻(pínɡ zǎo)千年 傳遺澤(gū)分洛秀 蒸嘗萬古 仰宗風”,二程祠前簷石柱上下聯將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風亮節和功績大德以及後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都一一反映了出來。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前簷礎石上立著渾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著史料性的寶貴楹聯。題寫石柱的書法家 、題字雕刻年份等,一目瞭然——古宋郭川---題 ,歲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靈,líng) 蘋藻(pínɡ zǎo)千年 傳遺澤(gū)分洛秀 蒸嘗萬古 仰宗風”,二程祠前簷石柱上下聯將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風亮節和功績大德以及後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都一一反映了出來。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廊柱上的石柱楹聯,上下聯中“嵩”“洛”二字已點明鄧州夏集程氏先祖居住地,“蘋藻”“蒸嘗”泛指祭祀祭拜,“傳遺澤”“仰宗風”那種慎終追遠、不忘祖典、成風開化之思想溢於言表。

所謂“蒸嘗”,原來舊時,宗祠、族譜、祭田是一個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緊密關聯,互為作用,其中祭田為修譜建祠和族內活動提供經濟來源。家族原本排序每家每年輪流代理徵收祭田“蒸嘗”,並負責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務的經濟支出。

相信這樣一副內涵飽滿的楹聯,對於敦親睦族,弘揚正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也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前簷礎石上立著渾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著史料性的寶貴楹聯。題寫石柱的書法家 、題字雕刻年份等,一目瞭然——古宋郭川---題 ,歲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靈,líng) 蘋藻(pínɡ zǎo)千年 傳遺澤(gū)分洛秀 蒸嘗萬古 仰宗風”,二程祠前簷石柱上下聯將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風亮節和功績大德以及後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都一一反映了出來。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廊柱上的石柱楹聯,上下聯中“嵩”“洛”二字已點明鄧州夏集程氏先祖居住地,“蘋藻”“蒸嘗”泛指祭祀祭拜,“傳遺澤”“仰宗風”那種慎終追遠、不忘祖典、成風開化之思想溢於言表。

所謂“蒸嘗”,原來舊時,宗祠、族譜、祭田是一個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緊密關聯,互為作用,其中祭田為修譜建祠和族內活動提供經濟來源。家族原本排序每家每年輪流代理徵收祭田“蒸嘗”,並負責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務的經濟支出。

相信這樣一副內涵飽滿的楹聯,對於敦親睦族,弘揚正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也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蒸嘗萬古,爼豆千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十分重視祭祀祖先,通過緬懷宗功祖德,祈求祖靈蔭佑,並以優良家風為導引,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前簷礎石上立著渾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著史料性的寶貴楹聯。題寫石柱的書法家 、題字雕刻年份等,一目瞭然——古宋郭川---題 ,歲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靈,líng) 蘋藻(pínɡ zǎo)千年 傳遺澤(gū)分洛秀 蒸嘗萬古 仰宗風”,二程祠前簷石柱上下聯將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風亮節和功績大德以及後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都一一反映了出來。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廊柱上的石柱楹聯,上下聯中“嵩”“洛”二字已點明鄧州夏集程氏先祖居住地,“蘋藻”“蒸嘗”泛指祭祀祭拜,“傳遺澤”“仰宗風”那種慎終追遠、不忘祖典、成風開化之思想溢於言表。

所謂“蒸嘗”,原來舊時,宗祠、族譜、祭田是一個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緊密關聯,互為作用,其中祭田為修譜建祠和族內活動提供經濟來源。家族原本排序每家每年輪流代理徵收祭田“蒸嘗”,並負責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務的經濟支出。

相信這樣一副內涵飽滿的楹聯,對於敦親睦族,弘揚正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也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蒸嘗萬古,爼豆千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十分重視祭祀祖先,通過緬懷宗功祖德,祈求祖靈蔭佑,並以優良家風為導引,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平時大門緊閉,那天採風通過多方聯繫,二程祠專門護理人打開門鎖,得以入內觀瞻。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前簷礎石上立著渾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著史料性的寶貴楹聯。題寫石柱的書法家 、題字雕刻年份等,一目瞭然——古宋郭川---題 ,歲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靈,líng) 蘋藻(pínɡ zǎo)千年 傳遺澤(gū)分洛秀 蒸嘗萬古 仰宗風”,二程祠前簷石柱上下聯將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風亮節和功績大德以及後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都一一反映了出來。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廊柱上的石柱楹聯,上下聯中“嵩”“洛”二字已點明鄧州夏集程氏先祖居住地,“蘋藻”“蒸嘗”泛指祭祀祭拜,“傳遺澤”“仰宗風”那種慎終追遠、不忘祖典、成風開化之思想溢於言表。

所謂“蒸嘗”,原來舊時,宗祠、族譜、祭田是一個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緊密關聯,互為作用,其中祭田為修譜建祠和族內活動提供經濟來源。家族原本排序每家每年輪流代理徵收祭田“蒸嘗”,並負責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務的經濟支出。

相信這樣一副內涵飽滿的楹聯,對於敦親睦族,弘揚正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也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蒸嘗萬古,爼豆千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十分重視祭祀祖先,通過緬懷宗功祖德,祈求祖靈蔭佑,並以優良家風為導引,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平時大門緊閉,那天採風通過多方聯繫,二程祠專門護理人打開門鎖,得以入內觀瞻。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前簷礎石上立著渾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著史料性的寶貴楹聯。題寫石柱的書法家 、題字雕刻年份等,一目瞭然——古宋郭川---題 ,歲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靈,líng) 蘋藻(pínɡ zǎo)千年 傳遺澤(gū)分洛秀 蒸嘗萬古 仰宗風”,二程祠前簷石柱上下聯將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風亮節和功績大德以及後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都一一反映了出來。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廊柱上的石柱楹聯,上下聯中“嵩”“洛”二字已點明鄧州夏集程氏先祖居住地,“蘋藻”“蒸嘗”泛指祭祀祭拜,“傳遺澤”“仰宗風”那種慎終追遠、不忘祖典、成風開化之思想溢於言表。

所謂“蒸嘗”,原來舊時,宗祠、族譜、祭田是一個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緊密關聯,互為作用,其中祭田為修譜建祠和族內活動提供經濟來源。家族原本排序每家每年輪流代理徵收祭田“蒸嘗”,並負責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務的經濟支出。

相信這樣一副內涵飽滿的楹聯,對於敦親睦族,弘揚正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也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蒸嘗萬古,爼豆千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十分重視祭祀祖先,通過緬懷宗功祖德,祈求祖靈蔭佑,並以優良家風為導引,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平時大門緊閉,那天採風通過多方聯繫,二程祠專門護理人打開門鎖,得以入內觀瞻。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內的牆壁上,後人手寫的“二程語錄”,告誡代代程氏家人“齊家”“慎獨”的重要性。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前簷礎石上立著渾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著史料性的寶貴楹聯。題寫石柱的書法家 、題字雕刻年份等,一目瞭然——古宋郭川---題 ,歲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靈,líng) 蘋藻(pínɡ zǎo)千年 傳遺澤(gū)分洛秀 蒸嘗萬古 仰宗風”,二程祠前簷石柱上下聯將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風亮節和功績大德以及後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都一一反映了出來。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廊柱上的石柱楹聯,上下聯中“嵩”“洛”二字已點明鄧州夏集程氏先祖居住地,“蘋藻”“蒸嘗”泛指祭祀祭拜,“傳遺澤”“仰宗風”那種慎終追遠、不忘祖典、成風開化之思想溢於言表。

所謂“蒸嘗”,原來舊時,宗祠、族譜、祭田是一個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緊密關聯,互為作用,其中祭田為修譜建祠和族內活動提供經濟來源。家族原本排序每家每年輪流代理徵收祭田“蒸嘗”,並負責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務的經濟支出。

相信這樣一副內涵飽滿的楹聯,對於敦親睦族,弘揚正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也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蒸嘗萬古,爼豆千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十分重視祭祀祖先,通過緬懷宗功祖德,祈求祖靈蔭佑,並以優良家風為導引,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平時大門緊閉,那天採風通過多方聯繫,二程祠專門護理人打開門鎖,得以入內觀瞻。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內的牆壁上,後人手寫的“二程語錄”,告誡代代程氏家人“齊家”“慎獨”的重要性。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前簷礎石上立著渾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著史料性的寶貴楹聯。題寫石柱的書法家 、題字雕刻年份等,一目瞭然——古宋郭川---題 ,歲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靈,líng) 蘋藻(pínɡ zǎo)千年 傳遺澤(gū)分洛秀 蒸嘗萬古 仰宗風”,二程祠前簷石柱上下聯將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風亮節和功績大德以及後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都一一反映了出來。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廊柱上的石柱楹聯,上下聯中“嵩”“洛”二字已點明鄧州夏集程氏先祖居住地,“蘋藻”“蒸嘗”泛指祭祀祭拜,“傳遺澤”“仰宗風”那種慎終追遠、不忘祖典、成風開化之思想溢於言表。

所謂“蒸嘗”,原來舊時,宗祠、族譜、祭田是一個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緊密關聯,互為作用,其中祭田為修譜建祠和族內活動提供經濟來源。家族原本排序每家每年輪流代理徵收祭田“蒸嘗”,並負責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務的經濟支出。

相信這樣一副內涵飽滿的楹聯,對於敦親睦族,弘揚正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也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蒸嘗萬古,爼豆千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十分重視祭祀祖先,通過緬懷宗功祖德,祈求祖靈蔭佑,並以優良家風為導引,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平時大門緊閉,那天採風通過多方聯繫,二程祠專門護理人打開門鎖,得以入內觀瞻。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內的牆壁上,後人手寫的“二程語錄”,告誡代代程氏家人“齊家”“慎獨”的重要性。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祭祀祖先是祠堂的首要功能,二程祠內正中擺放著二程的牌位及程集程氏明始祖程德之牌位。

宗祠是家族的象徵性標誌,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實際還有多種功能,家族中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大可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場地。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前簷礎石上立著渾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著史料性的寶貴楹聯。題寫石柱的書法家 、題字雕刻年份等,一目瞭然——古宋郭川---題 ,歲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靈,líng) 蘋藻(pínɡ zǎo)千年 傳遺澤(gū)分洛秀 蒸嘗萬古 仰宗風”,二程祠前簷石柱上下聯將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風亮節和功績大德以及後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都一一反映了出來。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廊柱上的石柱楹聯,上下聯中“嵩”“洛”二字已點明鄧州夏集程氏先祖居住地,“蘋藻”“蒸嘗”泛指祭祀祭拜,“傳遺澤”“仰宗風”那種慎終追遠、不忘祖典、成風開化之思想溢於言表。

所謂“蒸嘗”,原來舊時,宗祠、族譜、祭田是一個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緊密關聯,互為作用,其中祭田為修譜建祠和族內活動提供經濟來源。家族原本排序每家每年輪流代理徵收祭田“蒸嘗”,並負責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務的經濟支出。

相信這樣一副內涵飽滿的楹聯,對於敦親睦族,弘揚正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也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蒸嘗萬古,爼豆千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十分重視祭祀祖先,通過緬懷宗功祖德,祈求祖靈蔭佑,並以優良家風為導引,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平時大門緊閉,那天採風通過多方聯繫,二程祠專門護理人打開門鎖,得以入內觀瞻。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內的牆壁上,後人手寫的“二程語錄”,告誡代代程氏家人“齊家”“慎獨”的重要性。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祭祀祖先是祠堂的首要功能,二程祠內正中擺放著二程的牌位及程集程氏明始祖程德之牌位。

宗祠是家族的象徵性標誌,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實際還有多種功能,家族中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大可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場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大殿脊檁上的局部紀念文字和照片)

時------大清乾隆肆拾貳年歲次丁酉拾壹月貳拾貳日辰時 修 篤行 秉坤 二程夫子祠堂程氏閤族五門曾孫 主事人 歲進士世楷幫理 玉書 世程 齊道 篤淑 木泥作 田 亮 仝立 米思聰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前簷礎石上立著渾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著史料性的寶貴楹聯。題寫石柱的書法家 、題字雕刻年份等,一目瞭然——古宋郭川---題 ,歲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靈,líng) 蘋藻(pínɡ zǎo)千年 傳遺澤(gū)分洛秀 蒸嘗萬古 仰宗風”,二程祠前簷石柱上下聯將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風亮節和功績大德以及後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都一一反映了出來。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廊柱上的石柱楹聯,上下聯中“嵩”“洛”二字已點明鄧州夏集程氏先祖居住地,“蘋藻”“蒸嘗”泛指祭祀祭拜,“傳遺澤”“仰宗風”那種慎終追遠、不忘祖典、成風開化之思想溢於言表。

所謂“蒸嘗”,原來舊時,宗祠、族譜、祭田是一個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緊密關聯,互為作用,其中祭田為修譜建祠和族內活動提供經濟來源。家族原本排序每家每年輪流代理徵收祭田“蒸嘗”,並負責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務的經濟支出。

相信這樣一副內涵飽滿的楹聯,對於敦親睦族,弘揚正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也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蒸嘗萬古,爼豆千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十分重視祭祀祖先,通過緬懷宗功祖德,祈求祖靈蔭佑,並以優良家風為導引,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平時大門緊閉,那天採風通過多方聯繫,二程祠專門護理人打開門鎖,得以入內觀瞻。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內的牆壁上,後人手寫的“二程語錄”,告誡代代程氏家人“齊家”“慎獨”的重要性。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祭祀祖先是祠堂的首要功能,二程祠內正中擺放著二程的牌位及程集程氏明始祖程德之牌位。

宗祠是家族的象徵性標誌,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實際還有多種功能,家族中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大可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場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大殿脊檁上的局部紀念文字和照片)

時------大清乾隆肆拾貳年歲次丁酉拾壹月貳拾貳日辰時 修 篤行 秉坤 二程夫子祠堂程氏閤族五門曾孫 主事人 歲進士世楷幫理 玉書 世程 齊道 篤淑 木泥作 田 亮 仝立 米思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裡還懸掛有一塊落款康熙的“學達性天”匾,只聽說當年康熙共給全國送了9個同樣的橫匾,其中據說給嶽麓書院有兩塊(另一塊給了白鹿洞書院)。康熙帝親自題寫,自然可以感覺到這四個字的分量,那麼怎麼在程集這裡人們也要掛一塊如此高大上的橫匾呢?

原來雖然“學達性天”四字是康熙題寫的,但其思想卻是出於大名鼎鼎的儒家,【據《皇清文獻通考》卷七十三載:“(康熙)二十五年,頒發御書‘學達性天’四字匾額於宋儒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並頒日講解義經史諸書。”】

“性”“天”的統一,即是“人”“天”的統一。所以,“性命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天人合一”。“學達性天” 主要是指通過教育、通過做學問、通過“養性”達到“性命合一”、達到“性”“天”齊、達到“性”“天”的統一。這既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國教育幾千年不變的目標。

目前的教育不知有多少人在研究“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不知又有多少人為了短期效益,已經人為地將教育搞得表象繁雜,實際深入傳統文化中去探尋‘為什麼要教’的本質問題,也許教育沒有那麼蕪雜,不是有學者就認為"真正的教育,其責任必須以引導學習者成人為務,以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嗎?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前簷礎石上立著渾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著史料性的寶貴楹聯。題寫石柱的書法家 、題字雕刻年份等,一目瞭然——古宋郭川---題 ,歲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靈,líng) 蘋藻(pínɡ zǎo)千年 傳遺澤(gū)分洛秀 蒸嘗萬古 仰宗風”,二程祠前簷石柱上下聯將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風亮節和功績大德以及後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都一一反映了出來。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廊柱上的石柱楹聯,上下聯中“嵩”“洛”二字已點明鄧州夏集程氏先祖居住地,“蘋藻”“蒸嘗”泛指祭祀祭拜,“傳遺澤”“仰宗風”那種慎終追遠、不忘祖典、成風開化之思想溢於言表。

所謂“蒸嘗”,原來舊時,宗祠、族譜、祭田是一個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緊密關聯,互為作用,其中祭田為修譜建祠和族內活動提供經濟來源。家族原本排序每家每年輪流代理徵收祭田“蒸嘗”,並負責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務的經濟支出。

相信這樣一副內涵飽滿的楹聯,對於敦親睦族,弘揚正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也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蒸嘗萬古,爼豆千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十分重視祭祀祖先,通過緬懷宗功祖德,祈求祖靈蔭佑,並以優良家風為導引,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平時大門緊閉,那天採風通過多方聯繫,二程祠專門護理人打開門鎖,得以入內觀瞻。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內的牆壁上,後人手寫的“二程語錄”,告誡代代程氏家人“齊家”“慎獨”的重要性。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祭祀祖先是祠堂的首要功能,二程祠內正中擺放著二程的牌位及程集程氏明始祖程德之牌位。

宗祠是家族的象徵性標誌,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實際還有多種功能,家族中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大可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場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大殿脊檁上的局部紀念文字和照片)

時------大清乾隆肆拾貳年歲次丁酉拾壹月貳拾貳日辰時 修 篤行 秉坤 二程夫子祠堂程氏閤族五門曾孫 主事人 歲進士世楷幫理 玉書 世程 齊道 篤淑 木泥作 田 亮 仝立 米思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裡還懸掛有一塊落款康熙的“學達性天”匾,只聽說當年康熙共給全國送了9個同樣的橫匾,其中據說給嶽麓書院有兩塊(另一塊給了白鹿洞書院)。康熙帝親自題寫,自然可以感覺到這四個字的分量,那麼怎麼在程集這裡人們也要掛一塊如此高大上的橫匾呢?

原來雖然“學達性天”四字是康熙題寫的,但其思想卻是出於大名鼎鼎的儒家,【據《皇清文獻通考》卷七十三載:“(康熙)二十五年,頒發御書‘學達性天’四字匾額於宋儒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並頒日講解義經史諸書。”】

“性”“天”的統一,即是“人”“天”的統一。所以,“性命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天人合一”。“學達性天” 主要是指通過教育、通過做學問、通過“養性”達到“性命合一”、達到“性”“天”齊、達到“性”“天”的統一。這既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國教育幾千年不變的目標。

目前的教育不知有多少人在研究“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不知又有多少人為了短期效益,已經人為地將教育搞得表象繁雜,實際深入傳統文化中去探尋‘為什麼要教’的本質問題,也許教育沒有那麼蕪雜,不是有學者就認為"真正的教育,其責任必須以引導學習者成人為務,以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嗎?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這裡堂中天地悠悠,堂裡香燈永續,每一個細節都還在傳遞著整個家族的歷史情感,每一炷清香也都隱隱薰出著整個族群的期盼。

如今的二程祠成了留給鄧州市夏集鎮程集程氏家族的一座懷舊場地,但不知它所承載的豐厚文化基因能否得以延續?不知它能否真正成為人們心靈的驛站?


補充資料——

一、程顥的哲學專門著作不多,主要哲學代表作有他的學生呂大臨所記關於“識仁”的一段語錄。後人稱《識仁篇》;他與張載討論“定性”問題的《答橫渠先生書》,後人稱《定性書》。他的哲學思想多散見於語錄、詩文中。明末徐必達將他與程頤的著作彙編為《二程全書》。程頤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還有《遺書》、《文集》、《經說》等。他與程顥的著作,明代後期合編為《二程全書》。今中華書局編有《二程集》出版。

二、清康熙年間,程加貴由夏集鎮程集分遷大路西側,故名路西村;程鳳賢由夏集鎮程集遷出,在程集程氏祠堂北崗上建村,故名後崗村;程起文由夏集鎮程集遷出,因新居住村有大白楊樹,故名白楊樹村

"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

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初次聽說程顥程頤兩兄弟的名字,始於原來初中語文教材中一篇鄧拓的雜文《事事關心》,不管是文中點到的江蘇無錫“東林書院也好,也不管是程源、程頤、楊龜山、朱熹、顧憲成怎樣的師徒關係也罷,他們的故事無論是時間或是距離總覺得離咱遠遠的。

可是,原本出生於湖北黃安縣(今湖北省紅安縣二程鎮)的宋儒大家、一輩子長期在洛陽講學、死後又葬於洛陽伊川、一生幾乎沒與咱鄧州有啥交集的二程先生——宋明理學奠基人程顥和程頤,偏偏就在咱鄧州市夏集鎮享有這麼一座獨特的祭拜其二程兄弟的祠堂——二程祠,這又是為什麼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其實事情緣由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採風中,從一處碑刻上倒尋到一些蛛絲馬跡——

“維水有源,其流乃長,維木有本,乾枝斯昌。靜觀物請, 理無或爽,況在人類,事更彰彰,粵稽我祖, 前代莫徵,延及炎宋,傳盛洛嵩二程後裔,轉遷懷慶,明祖二年,南徙至鄧。 相傳二世生我五祖:昆季、序葵、鬆蒼、柏古、聖賢。身各異處,各親其親,愈處愈遠 ,當此與明,維理是重。 聖論煌煌,反覆叮嚀,念我祖眾,共祖同宗; 蒙諸兄恩,澤篤淳風,公墳地分, 前後兩段; 在墳前者三畝五分,荒地六分列墳後邊。戶名祖塋,永作祭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二程祠原貌大致勾勒圖,來自《程氏家譜》)

據碑載及相關資料得知, 原來夏集鎮程集村程氏先祖自認“傳盛洛嵩,二程後裔”,後又“轉遷懷慶”,明洪武二年(程德)由河南省懷慶府“南徙至鄧”,遷至如今的鄧州市夏集街西北方一帶,漸成集市,故名程集。

清代程集後人為了追源溯本,紀念先祖,特立碑建祠。原建築貌似“四合院”佈局,正房及到座均為三開間,東西左右各一開廂房,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位於倒座的當心間,大門前面沒有院落。

據上了點年紀的當地人回憶——1973 年以前的“二程祠”左邊是“明故程氏五門始祖墓”墳地;大殿兩邊分別是東西兩座耳房;再往前是東西屋,分別修建於清道光 7年、13 年;前面是三間房,有兩個圓形窗戶;院內有一個三步臺階,左邊還有一棵很大的桑樹,結白色的桑果;西屋邊上有一棵木瓜樹,前殿邊上有一棵高大的柏樹。據說那時出鄧縣城往北看,就能看到二程祠堂院內的枝繁葉茂的大柏樹,不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柏樹被伐。西邊墳地裡的柏樹,大概在1955--1957年間也被砍伐,被用作電話線杆使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那位老人講得扼要簡明,記憶清晰的似乎是那一圈四合院建築以及那桑葚、那木瓜、那柏樹,對被砍的柏樹好像更感到有點惋惜,可對於大名鼎鼎的二程先祖又茫然無知,談話間絕少提及二程的故事,殊不知由於二程的傑出貢獻,伊洛地區程姓就將二人以前的世系稱為上世系,而將二人作為程姓下世系的始祖,伊洛地區程姓遂成河南程姓的正宗。

自認“二程後裔”的程姓當初建祠堂時,自然會考慮到始祖二程,夏集鎮程集祠堂的堂號就直接命名“二程祠”,簡單明瞭,霸氣地指向了近千年前的兩位宋儒大家,它是鄧州夏集程氏後人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它也代表著鄧州夏集程氏後人的族源血統和歷史榮譽。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程集村的二程祠實為程集人的宗祠、祖祠,被程集人視為家族的聖殿,是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立祠敬宗,立的是一種形式,拜的是一種信仰,敬的是的一種文化,長期以來相信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一代一代的程氏人以及周邊人。

人之髮膚生命,授之於父母,根之於祖宗。慎終追遠,不忘祖根,憶念先祖,傳承祖德,興盛子孫,這興許就是最初興建祠堂的初衷。可是自認是二程後裔的程氏人可否瞭解二程的思想、學識、道德、人品?可否真的明白先人立祠的初衷?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圖片來自資料)

程顥程頤兩兄弟年齡相差只有一歲。程顥生於公元1032年,程頤生於公元1033年。程顥自幼聰穎,並能刻苦學習,10歲能寫詩作賦,20餘歲即中進士,隨後做了幾任地方小官。

後來由於程顥在政治上同司馬光等共同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實行變法的神宗時期,沒有得到信任與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顧為由,退居閒職。他回洛陽後,便與其弟程頤一起每日以讀書勸學為務。神宗去世後,反對新法的舊黨人物被起用,程顥也同時被召入京,授為中正寺丞,但還沒來得及上路赴任,便病死在家,終年54歲。

公元1082年,同樣官場失意的程頤在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資助下,得以在洛陽龍門講學,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伊皋書院”,即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也就從那時起,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

有人曾說“別人努力一生,是想成為聖人,而程氏兄弟的職業,是教別人怎樣成為聖人”。實際二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繼承和發展後,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佔據統治地位。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二程確有曠世奇才。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生前在政治上長期遭受排擠和貶放,其學說也曾一度被視為異端邪說。直到南宋後期,地位才開始得以提高。清康熙二十五年,更將二程進入為賢,位列孔子門下、漢唐諸儒之上。乾隆十六年,皇帝派使臣祭奠二程,祭文稱他們是百世的“真儒”和“哲人”。二程的理學倡導封建禮教,強化倫理政治,成為一種官方哲學,加上封建最高統治者的推崇,其地位愈發顯赫。

二程兄弟最大的志趣與成就乃是求道和學術。他們著書立說,創辦洛學,講學授徒,“居洛陽殆十餘年,與弟講學於家”, 士之從學者不絕於館,有不遠千里而至者”。同時,還經常與司馬光、呂公著、邵雍、張載等知名學者議政論道,使洛學逐漸形成完整體系,不斷完善成熟,走向全國。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夏集二程祠目前也就坐落在夏集鎮程集學校內,這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二程講學授徒之意,不知二程的一些教育理念能否被後人所繼承和發揚?

當年二程認為教師主要是指導學生讀經的方法,至於蘊藏在經中的“義理”,應由學習者去反覆思索,從己出發,由近及遠,自己尋求。故二程提倡勤于思,也許這也是“學而不思則罔”的繼續,強調在思考過程中去發展思想。

當然二程的見解反映在教學作風上也有差異,程顥和氣,程頤嚴肅。故前者有“如坐春風”之譽,後者有“程門立雪”之典。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前,在新時代的程集學校裡,重溫一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可能也頗為適宜。

話說當年二程講授理學時,洛陽這些地方的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楊時被調去做官他都沒有去,在潁昌以學生禮節拜程顥為師。四年後,程顥去世,楊時聽說以後,便在臥室設立了程顥的靈位哭祭。之後,已四十歲的楊時又到洛陽拜見程頤,那天正值冬雪飄飛,來到老師門前,只見程頤正閉眼端坐養神,楊時與同學遊酢(zuò)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程頤已經察覺的時候,那門外的雪已經一尺多深了。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程門立雪”的故事,它告訴了求學者,尊敬師長心誠意堅乃求學的法寶之一。

想到這些傳說故事,不由得又認真環顧了一下眼前的二程祠、眼前的學校······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垂脊上左右互襯、四勢勻和的蹲踞神獸。

如今保存下來的二程祠,僅剩主殿三間,我們通過它的局部細節,你也可感受到它別樣的氣勢。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的卯榫樑頭,獨特月樑拱形前簷頂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入門兩側各有四扇均勻分佈著160格的木質大窗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精雕細刻著蓮花、牡丹以及鹿獸等圖案的多層方形柱礎石。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前簷礎石上立著渾厚的石柱,更有那石柱上雕刻著史料性的寶貴楹聯。題寫石柱的書法家 、題字雕刻年份等,一目瞭然——古宋郭川---題 ,歲在乙末(即 1775 年)。

支毓嵩 靈(靈,líng) 蘋藻(pínɡ zǎo)千年 傳遺澤(gū)分洛秀 蒸嘗萬古 仰宗風”,二程祠前簷石柱上下聯將祖先居住地、家族名人的高風亮節和功績大德以及後人仰慕之情等信息,以文化藝術手法,將其豐富的內涵都一一反映了出來。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廊柱上的石柱楹聯,上下聯中“嵩”“洛”二字已點明鄧州夏集程氏先祖居住地,“蘋藻”“蒸嘗”泛指祭祀祭拜,“傳遺澤”“仰宗風”那種慎終追遠、不忘祖典、成風開化之思想溢於言表。

所謂“蒸嘗”,原來舊時,宗祠、族譜、祭田是一個家族的三大支柱,三者緊密關聯,互為作用,其中祭田為修譜建祠和族內活動提供經濟來源。家族原本排序每家每年輪流代理徵收祭田“蒸嘗”,並負責這年的祭祖修祠和族房一些事務的經濟支出。

相信這樣一副內涵飽滿的楹聯,對於敦親睦族,弘揚正道,啟迪後人,催人向上,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也一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 蒸嘗萬古,爼豆千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十分重視祭祀祖先,通過緬懷宗功祖德,祈求祖靈蔭佑,並以優良家風為導引,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平時大門緊閉,那天採風通過多方聯繫,二程祠專門護理人打開門鎖,得以入內觀瞻。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內的牆壁上,後人手寫的“二程語錄”,告誡代代程氏家人“齊家”“慎獨”的重要性。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祭祀祖先是祠堂的首要功能,二程祠內正中擺放著二程的牌位及程集程氏明始祖程德之牌位。

宗祠是家族的象徵性標誌,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實際還有多種功能,家族中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大可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場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二程祠”大殿脊檁上的局部紀念文字和照片)

時------大清乾隆肆拾貳年歲次丁酉拾壹月貳拾貳日辰時 修 篤行 秉坤 二程夫子祠堂程氏閤族五門曾孫 主事人 歲進士世楷幫理 玉書 世程 齊道 篤淑 木泥作 田 亮 仝立 米思聰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在二程祠裡還懸掛有一塊落款康熙的“學達性天”匾,只聽說當年康熙共給全國送了9個同樣的橫匾,其中據說給嶽麓書院有兩塊(另一塊給了白鹿洞書院)。康熙帝親自題寫,自然可以感覺到這四個字的分量,那麼怎麼在程集這裡人們也要掛一塊如此高大上的橫匾呢?

原來雖然“學達性天”四字是康熙題寫的,但其思想卻是出於大名鼎鼎的儒家,【據《皇清文獻通考》卷七十三載:“(康熙)二十五年,頒發御書‘學達性天’四字匾額於宋儒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並頒日講解義經史諸書。”】

“性”“天”的統一,即是“人”“天”的統一。所以,“性命合一”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天人合一”。“學達性天” 主要是指通過教育、通過做學問、通過“養性”達到“性命合一”、達到“性”“天”齊、達到“性”“天”的統一。這既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國教育幾千年不變的目標。

目前的教育不知有多少人在研究“教什麼”和“怎麼教”的問題,不知又有多少人為了短期效益,已經人為地將教育搞得表象繁雜,實際深入傳統文化中去探尋‘為什麼要教’的本質問題,也許教育沒有那麼蕪雜,不是有學者就認為"真正的教育,其責任必須以引導學習者成人為務,以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嗎?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這裡堂中天地悠悠,堂裡香燈永續,每一個細節都還在傳遞著整個家族的歷史情感,每一炷清香也都隱隱薰出著整個族群的期盼。

如今的二程祠成了留給鄧州市夏集鎮程集程氏家族的一座懷舊場地,但不知它所承載的豐厚文化基因能否得以延續?不知它能否真正成為人們心靈的驛站?


補充資料——

一、程顥的哲學專門著作不多,主要哲學代表作有他的學生呂大臨所記關於“識仁”的一段語錄。後人稱《識仁篇》;他與張載討論“定性”問題的《答橫渠先生書》,後人稱《定性書》。他的哲學思想多散見於語錄、詩文中。明末徐必達將他與程頤的著作彙編為《二程全書》。程頤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還有《遺書》、《文集》、《經說》等。他與程顥的著作,明代後期合編為《二程全書》。今中華書局編有《二程集》出版。

二、清康熙年間,程加貴由夏集鎮程集分遷大路西側,故名路西村;程鳳賢由夏集鎮程集遷出,在程集程氏祠堂北崗上建村,故名後崗村;程起文由夏集鎮程集遷出,因新居住村有大白楊樹,故名白楊樹村

鄧州夏集有座二程祠文/笑熬漿糊


作者笑熬漿糊在夏集鎮程集村二程祠

作者微信號:stp13838711986

作者簡介:尚廷普,網名“笑熬漿糊”,今日頭條“圖說鄧州”的創始人及原創作者。業餘堅持原創,關注歷史文化,傳遞社會正能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