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

中華詩詞中有大量寫景狀物的篇目,大自然的風花雪月、草木山石、鳥獸蟲魚均是詩人詞人的寵兒。作為微小昆蟲的蟬,也逃不過詩人的慧眼。寫蟬的古詩詞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詩詞中的“蟬”。

最早寫到蟬的詩歌出現在《詩經》裡。《詩經·七月》中寫道:“四月秀葽,五月鳴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四月份草長得很茂盛,五月份可以聽得見蟬鳴。《詩經·蕩》中也寫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這句的意思就是說蟬鳴如沸水一樣,擾亂人的思緒。這裡的蜩、螗指的都是蟬。

先秦時,寫到蟬的詩歌多寫其鳴叫。等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將蟬入詩已不單單是描寫其聲音,而是對聲、形、生活方式等進行多方面描寫。如南北朝時期範雲的《詠早蟬詩》“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霄液,飛音承露清。”此詩就對蟬的多方面進行了細膩的描述。

"

中華詩詞中有大量寫景狀物的篇目,大自然的風花雪月、草木山石、鳥獸蟲魚均是詩人詞人的寵兒。作為微小昆蟲的蟬,也逃不過詩人的慧眼。寫蟬的古詩詞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詩詞中的“蟬”。

最早寫到蟬的詩歌出現在《詩經》裡。《詩經·七月》中寫道:“四月秀葽,五月鳴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四月份草長得很茂盛,五月份可以聽得見蟬鳴。《詩經·蕩》中也寫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這句的意思就是說蟬鳴如沸水一樣,擾亂人的思緒。這裡的蜩、螗指的都是蟬。

先秦時,寫到蟬的詩歌多寫其鳴叫。等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將蟬入詩已不單單是描寫其聲音,而是對聲、形、生活方式等進行多方面描寫。如南北朝時期範雲的《詠早蟬詩》“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霄液,飛音承露清。”此詩就對蟬的多方面進行了細膩的描述。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此外,魏晉時期的詩人在寫蟬時,已將蟬賦予了感情色彩。陶淵明在《己酉歲九月九日》寫道:“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西晉的陸機在《擬明月何皎皎》中寫道:“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這裡的“哀蟬”、“寒蟬”正是作者對蟬賦予了感情。

等到唐宋時期,詩詞創作已經達到頂峰,寫蟬的篇目也大大增加。詩詞中的蟬與文人多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言:“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唐宋文人在詩詞中多有用到託物寄情的手法,蟬被賦予諸多情感象徵。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古詩詞中蟬的意象。

(一)報時令之變

有一個成語是“蟬不知雪”,蟬往往六七月份生,到秋天便會死去,是等不到冬天的。所以,蟬鳴多在夏末之際,古人也以蟬鳴作為秋天到來的信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就將蟬與秋聯繫在一起。潘安在河陽做縣令時,寫下“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徐陵在《山池應令詩》寫道:“猿啼知谷晚。蟬咽覺山秋”;薛道衡的《夏晚詩》中也有“高天澄遠色,秋氣入蟬聲”之句。

"

中華詩詞中有大量寫景狀物的篇目,大自然的風花雪月、草木山石、鳥獸蟲魚均是詩人詞人的寵兒。作為微小昆蟲的蟬,也逃不過詩人的慧眼。寫蟬的古詩詞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詩詞中的“蟬”。

最早寫到蟬的詩歌出現在《詩經》裡。《詩經·七月》中寫道:“四月秀葽,五月鳴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四月份草長得很茂盛,五月份可以聽得見蟬鳴。《詩經·蕩》中也寫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這句的意思就是說蟬鳴如沸水一樣,擾亂人的思緒。這裡的蜩、螗指的都是蟬。

先秦時,寫到蟬的詩歌多寫其鳴叫。等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將蟬入詩已不單單是描寫其聲音,而是對聲、形、生活方式等進行多方面描寫。如南北朝時期範雲的《詠早蟬詩》“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霄液,飛音承露清。”此詩就對蟬的多方面進行了細膩的描述。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此外,魏晉時期的詩人在寫蟬時,已將蟬賦予了感情色彩。陶淵明在《己酉歲九月九日》寫道:“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西晉的陸機在《擬明月何皎皎》中寫道:“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這裡的“哀蟬”、“寒蟬”正是作者對蟬賦予了感情。

等到唐宋時期,詩詞創作已經達到頂峰,寫蟬的篇目也大大增加。詩詞中的蟬與文人多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言:“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唐宋文人在詩詞中多有用到託物寄情的手法,蟬被賦予諸多情感象徵。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古詩詞中蟬的意象。

(一)報時令之變

有一個成語是“蟬不知雪”,蟬往往六七月份生,到秋天便會死去,是等不到冬天的。所以,蟬鳴多在夏末之際,古人也以蟬鳴作為秋天到來的信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就將蟬與秋聯繫在一起。潘安在河陽做縣令時,寫下“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徐陵在《山池應令詩》寫道:“猿啼知谷晚。蟬咽覺山秋”;薛道衡的《夏晚詩》中也有“高天澄遠色,秋氣入蟬聲”之句。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唐以後,將蟬看成報秋使者的文人不在少數。劉禹錫在《始聞秋風》中寫道:“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這裡的“君”和“我”都指秋風,去年詩人看菊花與秋風告別,如今聽到蟬鳴知秋風又回來了。白居易在《宴散》中也寫道:“殘暑蟬催盡,新秋雁戴來。”在白居易看來,蟬鳴意味著夏天將盡,秋天將至。此外,南唐詩人李中也有“千里夢隨殘月斷,一聲蟬送早秋來”的詩句。

(二)襯環境之幽

蟬通常在濃密的樹蔭下鳴叫,能聽見蟬鳴之處,也多為僻靜之地。所以,文人也常通過寫蟬鳴來襯托環境的幽靜,聽蟬鳴也體現了文人的生活情趣。

最典型的例證就是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出驚動了在樹枝上棲息的鳥,蟬鳴讓夜晚顯得更加的寂靜,這首《西江月》是描寫田園風光的詞,展現恬靜的生活之美和詞人對山村生活的樂趣。南朝王籍在五言詩《入若耶溪》中,就用“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兩句以動襯靜,以蟬噪和鳥鳴來寫山林之幽靜。

再如,唐代詩人姚合在《閒居》一詩中描寫自己的閒靜生活,“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此處也正是以蟬聲來襯自己住所之幽靜,現自己閒居之心。

"

中華詩詞中有大量寫景狀物的篇目,大自然的風花雪月、草木山石、鳥獸蟲魚均是詩人詞人的寵兒。作為微小昆蟲的蟬,也逃不過詩人的慧眼。寫蟬的古詩詞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詩詞中的“蟬”。

最早寫到蟬的詩歌出現在《詩經》裡。《詩經·七月》中寫道:“四月秀葽,五月鳴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四月份草長得很茂盛,五月份可以聽得見蟬鳴。《詩經·蕩》中也寫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這句的意思就是說蟬鳴如沸水一樣,擾亂人的思緒。這裡的蜩、螗指的都是蟬。

先秦時,寫到蟬的詩歌多寫其鳴叫。等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將蟬入詩已不單單是描寫其聲音,而是對聲、形、生活方式等進行多方面描寫。如南北朝時期範雲的《詠早蟬詩》“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霄液,飛音承露清。”此詩就對蟬的多方面進行了細膩的描述。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此外,魏晉時期的詩人在寫蟬時,已將蟬賦予了感情色彩。陶淵明在《己酉歲九月九日》寫道:“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西晉的陸機在《擬明月何皎皎》中寫道:“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這裡的“哀蟬”、“寒蟬”正是作者對蟬賦予了感情。

等到唐宋時期,詩詞創作已經達到頂峰,寫蟬的篇目也大大增加。詩詞中的蟬與文人多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言:“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唐宋文人在詩詞中多有用到託物寄情的手法,蟬被賦予諸多情感象徵。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古詩詞中蟬的意象。

(一)報時令之變

有一個成語是“蟬不知雪”,蟬往往六七月份生,到秋天便會死去,是等不到冬天的。所以,蟬鳴多在夏末之際,古人也以蟬鳴作為秋天到來的信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就將蟬與秋聯繫在一起。潘安在河陽做縣令時,寫下“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徐陵在《山池應令詩》寫道:“猿啼知谷晚。蟬咽覺山秋”;薛道衡的《夏晚詩》中也有“高天澄遠色,秋氣入蟬聲”之句。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唐以後,將蟬看成報秋使者的文人不在少數。劉禹錫在《始聞秋風》中寫道:“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這裡的“君”和“我”都指秋風,去年詩人看菊花與秋風告別,如今聽到蟬鳴知秋風又回來了。白居易在《宴散》中也寫道:“殘暑蟬催盡,新秋雁戴來。”在白居易看來,蟬鳴意味著夏天將盡,秋天將至。此外,南唐詩人李中也有“千里夢隨殘月斷,一聲蟬送早秋來”的詩句。

(二)襯環境之幽

蟬通常在濃密的樹蔭下鳴叫,能聽見蟬鳴之處,也多為僻靜之地。所以,文人也常通過寫蟬鳴來襯托環境的幽靜,聽蟬鳴也體現了文人的生活情趣。

最典型的例證就是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出驚動了在樹枝上棲息的鳥,蟬鳴讓夜晚顯得更加的寂靜,這首《西江月》是描寫田園風光的詞,展現恬靜的生活之美和詞人對山村生活的樂趣。南朝王籍在五言詩《入若耶溪》中,就用“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兩句以動襯靜,以蟬噪和鳥鳴來寫山林之幽靜。

再如,唐代詩人姚合在《閒居》一詩中描寫自己的閒靜生活,“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此處也正是以蟬聲來襯自己住所之幽靜,現自己閒居之心。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以上佳句多用蟬鳴反襯環境,還有以蟬鳴來正襯環境之靜的詩作。李白的題畫詩《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中有“此中冥昧失晝夜,隱几寂聽無鳴蟬”之句,這兩句就是以聽不見蟬鳴直接表現環境的幽靜。

(三)引思鄉之情

由於蟬鳴多預示秋天將至,古人又多有“悲秋”之感,所以蟬鳴也極易引人悲傷。尤其是在外的遊子,聞蟬鳴後往往心中增添愁緒,起羈旅思鄉之情。借“蟬”來訴思鄉之苦的詩人不在少數。

唐代詩人陸暢聞早蟬之鳴,憶故鄉之秋,寫下《聞早蟬》:“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裡故園秋”;蟬鳴還引起白居易的愁意和鄉心,他在《早蟬》一詩中寫下“亦如早蟬聲,先入閒人耳。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理學大家朱熹也曾聽蟬聲起羈旅之思,作《宿山寺聞蟬作》一詩:“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

寫秋思之蟬的詩人還有很多,唐代盧殷有《晚蟬》一詩,“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減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張喬的《蟬》,“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還有耿湋的《新蟬》:“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謝,能令萬感生。”

蟬本在自然鳴叫,但因文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本是平常的蟬鳴被賦予特殊的含義。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這其實是文人移情於物的一種體現,人的心境如何,外界事物在人的眼中就是如何。

(四)抒心中之意

蟬的叫聲較為淒厲,文人多借此渲染悽清的氛圍。如柳永《雨霖鈴》的開篇“寒蟬悽切,對長亭晚”,以蟬鳴奠定全詞的哀傷的情感基調;趙彥端《點絳脣·憔悴天涯》一詞用“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來收尾,視聽結合,渲染淡淡的憂傷。

蟬鳴還可表現悽楚之情,抒發心中失意。離愁別恨,宦海浮沉,命運之苦,詩人們的種種悽苦經歷都可以借蟬來表達。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經歷仕途挫折,就寫過“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將蟬鳴視為蟬泣,以蟬旁的露水喻蟬的眼淚,移情於物,抒自己心中之悲;白居易在《答夢得聞蟬見寄》中有詩句“人貌非前日,蟬聲似去年”,借蟬聲抒發心中離別的愁苦和自己對友人劉禹錫的思念。

"

中華詩詞中有大量寫景狀物的篇目,大自然的風花雪月、草木山石、鳥獸蟲魚均是詩人詞人的寵兒。作為微小昆蟲的蟬,也逃不過詩人的慧眼。寫蟬的古詩詞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詩詞中的“蟬”。

最早寫到蟬的詩歌出現在《詩經》裡。《詩經·七月》中寫道:“四月秀葽,五月鳴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四月份草長得很茂盛,五月份可以聽得見蟬鳴。《詩經·蕩》中也寫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這句的意思就是說蟬鳴如沸水一樣,擾亂人的思緒。這裡的蜩、螗指的都是蟬。

先秦時,寫到蟬的詩歌多寫其鳴叫。等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將蟬入詩已不單單是描寫其聲音,而是對聲、形、生活方式等進行多方面描寫。如南北朝時期範雲的《詠早蟬詩》“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霄液,飛音承露清。”此詩就對蟬的多方面進行了細膩的描述。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此外,魏晉時期的詩人在寫蟬時,已將蟬賦予了感情色彩。陶淵明在《己酉歲九月九日》寫道:“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西晉的陸機在《擬明月何皎皎》中寫道:“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這裡的“哀蟬”、“寒蟬”正是作者對蟬賦予了感情。

等到唐宋時期,詩詞創作已經達到頂峰,寫蟬的篇目也大大增加。詩詞中的蟬與文人多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言:“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唐宋文人在詩詞中多有用到託物寄情的手法,蟬被賦予諸多情感象徵。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古詩詞中蟬的意象。

(一)報時令之變

有一個成語是“蟬不知雪”,蟬往往六七月份生,到秋天便會死去,是等不到冬天的。所以,蟬鳴多在夏末之際,古人也以蟬鳴作為秋天到來的信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就將蟬與秋聯繫在一起。潘安在河陽做縣令時,寫下“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徐陵在《山池應令詩》寫道:“猿啼知谷晚。蟬咽覺山秋”;薛道衡的《夏晚詩》中也有“高天澄遠色,秋氣入蟬聲”之句。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唐以後,將蟬看成報秋使者的文人不在少數。劉禹錫在《始聞秋風》中寫道:“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這裡的“君”和“我”都指秋風,去年詩人看菊花與秋風告別,如今聽到蟬鳴知秋風又回來了。白居易在《宴散》中也寫道:“殘暑蟬催盡,新秋雁戴來。”在白居易看來,蟬鳴意味著夏天將盡,秋天將至。此外,南唐詩人李中也有“千里夢隨殘月斷,一聲蟬送早秋來”的詩句。

(二)襯環境之幽

蟬通常在濃密的樹蔭下鳴叫,能聽見蟬鳴之處,也多為僻靜之地。所以,文人也常通過寫蟬鳴來襯托環境的幽靜,聽蟬鳴也體現了文人的生活情趣。

最典型的例證就是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出驚動了在樹枝上棲息的鳥,蟬鳴讓夜晚顯得更加的寂靜,這首《西江月》是描寫田園風光的詞,展現恬靜的生活之美和詞人對山村生活的樂趣。南朝王籍在五言詩《入若耶溪》中,就用“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兩句以動襯靜,以蟬噪和鳥鳴來寫山林之幽靜。

再如,唐代詩人姚合在《閒居》一詩中描寫自己的閒靜生活,“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此處也正是以蟬聲來襯自己住所之幽靜,現自己閒居之心。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以上佳句多用蟬鳴反襯環境,還有以蟬鳴來正襯環境之靜的詩作。李白的題畫詩《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中有“此中冥昧失晝夜,隱几寂聽無鳴蟬”之句,這兩句就是以聽不見蟬鳴直接表現環境的幽靜。

(三)引思鄉之情

由於蟬鳴多預示秋天將至,古人又多有“悲秋”之感,所以蟬鳴也極易引人悲傷。尤其是在外的遊子,聞蟬鳴後往往心中增添愁緒,起羈旅思鄉之情。借“蟬”來訴思鄉之苦的詩人不在少數。

唐代詩人陸暢聞早蟬之鳴,憶故鄉之秋,寫下《聞早蟬》:“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裡故園秋”;蟬鳴還引起白居易的愁意和鄉心,他在《早蟬》一詩中寫下“亦如早蟬聲,先入閒人耳。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理學大家朱熹也曾聽蟬聲起羈旅之思,作《宿山寺聞蟬作》一詩:“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

寫秋思之蟬的詩人還有很多,唐代盧殷有《晚蟬》一詩,“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減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張喬的《蟬》,“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還有耿湋的《新蟬》:“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謝,能令萬感生。”

蟬本在自然鳴叫,但因文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本是平常的蟬鳴被賦予特殊的含義。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這其實是文人移情於物的一種體現,人的心境如何,外界事物在人的眼中就是如何。

(四)抒心中之意

蟬的叫聲較為淒厲,文人多借此渲染悽清的氛圍。如柳永《雨霖鈴》的開篇“寒蟬悽切,對長亭晚”,以蟬鳴奠定全詞的哀傷的情感基調;趙彥端《點絳脣·憔悴天涯》一詞用“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來收尾,視聽結合,渲染淡淡的憂傷。

蟬鳴還可表現悽楚之情,抒發心中失意。離愁別恨,宦海浮沉,命運之苦,詩人們的種種悽苦經歷都可以借蟬來表達。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經歷仕途挫折,就寫過“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將蟬鳴視為蟬泣,以蟬旁的露水喻蟬的眼淚,移情於物,抒自己心中之悲;白居易在《答夢得聞蟬見寄》中有詩句“人貌非前日,蟬聲似去年”,借蟬聲抒發心中離別的愁苦和自己對友人劉禹錫的思念。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還有陸游的《秋日聞蟬》一詩,“斷角斜陽觸處愁,長亭搔首晚悠悠。世間最是蟬堪恨,送盡行人更送秋。”這也是借蟬鳴寫離愁別恨的佳作。再如晚唐詩人雍陶的“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南宋詞人王沂孫《齊天樂·蟬》中的“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都是借蟬鳴來抒心中塊壘。

(五)喻高潔之性

古人認為蟬居住枝頭,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常用此來喻自身心志高潔。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著名的“詠蟬三絕”就是借蟬發聲,託蟬言志的佳作。

如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人寫出了蟬清高俊朗的特點。蟬生性高潔,自可蟬聲遠揚,無需憑藉外力。人亦如此,只要高潔自信,何懼聲名不能遠播。

再如駱賓王的《蟬》中寫道:“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含冤入獄,有冤難辯,有屈難伸。露重風大,蟬欲飛不得,欲響無聲正是他自己現狀的真實寫照。蟬之高潔,正象徵駱賓王心性高潔。

"

中華詩詞中有大量寫景狀物的篇目,大自然的風花雪月、草木山石、鳥獸蟲魚均是詩人詞人的寵兒。作為微小昆蟲的蟬,也逃不過詩人的慧眼。寫蟬的古詩詞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詩詞中的“蟬”。

最早寫到蟬的詩歌出現在《詩經》裡。《詩經·七月》中寫道:“四月秀葽,五月鳴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四月份草長得很茂盛,五月份可以聽得見蟬鳴。《詩經·蕩》中也寫道:“如蜩如螗,如沸如羹。”這句的意思就是說蟬鳴如沸水一樣,擾亂人的思緒。這裡的蜩、螗指的都是蟬。

先秦時,寫到蟬的詩歌多寫其鳴叫。等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將蟬入詩已不單單是描寫其聲音,而是對聲、形、生活方式等進行多方面描寫。如南北朝時期範雲的《詠早蟬詩》“生隨春冰薄,質與秋塵輕。端綏挹霄液,飛音承露清。”此詩就對蟬的多方面進行了細膩的描述。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此外,魏晉時期的詩人在寫蟬時,已將蟬賦予了感情色彩。陶淵明在《己酉歲九月九日》寫道:“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西晉的陸機在《擬明月何皎皎》中寫道:“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這裡的“哀蟬”、“寒蟬”正是作者對蟬賦予了感情。

等到唐宋時期,詩詞創作已經達到頂峰,寫蟬的篇目也大大增加。詩詞中的蟬與文人多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言:“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唐宋文人在詩詞中多有用到託物寄情的手法,蟬被賦予諸多情感象徵。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古詩詞中蟬的意象。

(一)報時令之變

有一個成語是“蟬不知雪”,蟬往往六七月份生,到秋天便會死去,是等不到冬天的。所以,蟬鳴多在夏末之際,古人也以蟬鳴作為秋天到來的信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就將蟬與秋聯繫在一起。潘安在河陽做縣令時,寫下“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徐陵在《山池應令詩》寫道:“猿啼知谷晚。蟬咽覺山秋”;薛道衡的《夏晚詩》中也有“高天澄遠色,秋氣入蟬聲”之句。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唐以後,將蟬看成報秋使者的文人不在少數。劉禹錫在《始聞秋風》中寫道:“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這裡的“君”和“我”都指秋風,去年詩人看菊花與秋風告別,如今聽到蟬鳴知秋風又回來了。白居易在《宴散》中也寫道:“殘暑蟬催盡,新秋雁戴來。”在白居易看來,蟬鳴意味著夏天將盡,秋天將至。此外,南唐詩人李中也有“千里夢隨殘月斷,一聲蟬送早秋來”的詩句。

(二)襯環境之幽

蟬通常在濃密的樹蔭下鳴叫,能聽見蟬鳴之處,也多為僻靜之地。所以,文人也常通過寫蟬鳴來襯托環境的幽靜,聽蟬鳴也體現了文人的生活情趣。

最典型的例證就是辛棄疾的“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出驚動了在樹枝上棲息的鳥,蟬鳴讓夜晚顯得更加的寂靜,這首《西江月》是描寫田園風光的詞,展現恬靜的生活之美和詞人對山村生活的樂趣。南朝王籍在五言詩《入若耶溪》中,就用“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兩句以動襯靜,以蟬噪和鳥鳴來寫山林之幽靜。

再如,唐代詩人姚合在《閒居》一詩中描寫自己的閒靜生活,“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此處也正是以蟬聲來襯自己住所之幽靜,現自己閒居之心。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以上佳句多用蟬鳴反襯環境,還有以蟬鳴來正襯環境之靜的詩作。李白的題畫詩《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中有“此中冥昧失晝夜,隱几寂聽無鳴蟬”之句,這兩句就是以聽不見蟬鳴直接表現環境的幽靜。

(三)引思鄉之情

由於蟬鳴多預示秋天將至,古人又多有“悲秋”之感,所以蟬鳴也極易引人悲傷。尤其是在外的遊子,聞蟬鳴後往往心中增添愁緒,起羈旅思鄉之情。借“蟬”來訴思鄉之苦的詩人不在少數。

唐代詩人陸暢聞早蟬之鳴,憶故鄉之秋,寫下《聞早蟬》:“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裡故園秋”;蟬鳴還引起白居易的愁意和鄉心,他在《早蟬》一詩中寫下“亦如早蟬聲,先入閒人耳。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理學大家朱熹也曾聽蟬聲起羈旅之思,作《宿山寺聞蟬作》一詩:“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

寫秋思之蟬的詩人還有很多,唐代盧殷有《晚蟬》一詩,“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減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張喬的《蟬》,“先秋蟬一悲,長是客行時。曾感去年者,又鳴何處枝”;還有耿湋的《新蟬》:“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謝,能令萬感生。”

蟬本在自然鳴叫,但因文人所處的環境不同,本是平常的蟬鳴被賦予特殊的含義。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這其實是文人移情於物的一種體現,人的心境如何,外界事物在人的眼中就是如何。

(四)抒心中之意

蟬的叫聲較為淒厲,文人多借此渲染悽清的氛圍。如柳永《雨霖鈴》的開篇“寒蟬悽切,對長亭晚”,以蟬鳴奠定全詞的哀傷的情感基調;趙彥端《點絳脣·憔悴天涯》一詞用“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來收尾,視聽結合,渲染淡淡的憂傷。

蟬鳴還可表現悽楚之情,抒發心中失意。離愁別恨,宦海浮沉,命運之苦,詩人們的種種悽苦經歷都可以借蟬來表達。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經歷仕途挫折,就寫過“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將蟬鳴視為蟬泣,以蟬旁的露水喻蟬的眼淚,移情於物,抒自己心中之悲;白居易在《答夢得聞蟬見寄》中有詩句“人貌非前日,蟬聲似去年”,借蟬聲抒發心中離別的愁苦和自己對友人劉禹錫的思念。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還有陸游的《秋日聞蟬》一詩,“斷角斜陽觸處愁,長亭搔首晚悠悠。世間最是蟬堪恨,送盡行人更送秋。”這也是借蟬鳴寫離愁別恨的佳作。再如晚唐詩人雍陶的“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南宋詞人王沂孫《齊天樂·蟬》中的“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都是借蟬鳴來抒心中塊壘。

(五)喻高潔之性

古人認為蟬居住枝頭,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常用此來喻自身心志高潔。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著名的“詠蟬三絕”就是借蟬發聲,託蟬言志的佳作。

如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人寫出了蟬清高俊朗的特點。蟬生性高潔,自可蟬聲遠揚,無需憑藉外力。人亦如此,只要高潔自信,何懼聲名不能遠播。

再如駱賓王的《蟬》中寫道:“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含冤入獄,有冤難辯,有屈難伸。露重風大,蟬欲飛不得,欲響無聲正是他自己現狀的真實寫照。蟬之高潔,正象徵駱賓王心性高潔。

解讀古詩詞中“蟬”的意象,“蟬”的文學意義,你知道多少?

早在魏晉時期,文人就有專為蟬作賦的先例,傅玄在《蟬賦》裡言:“美茲蟬之純潔兮,稟陰陽之微靈;含精粹之貞氣兮,體自然之妙形”;曹植在《蟬賦》裡文:“實淡薄而寡慾兮,獨怡樂而長吟。” 這些都是對蟬高潔淡薄品德的美好讚許。

(六)結語

以上是詩詞中常見的“蟬”的意象。此外,還有種不常見的意象,由於蟬的生命短暫,詩人也會見蟬產生歲月蹉跎,鬢髮衰白的感慨,如陳子昂在《感遇詩》中就發出“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的嘆息。

王夫之有言:“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文人寫景,多移情入景;文人寫物,多為借物抒情或託物言志之作。這種手法在古詩詞中常用。尤其是在詩詞繁盛的唐宋,文人已將託物寓意的手法應用自如,達到爐火純青之境界。

從先秦到清代,寫蟬的詩詞有很多,“蟬”在詩詞中的意象大體可以歸為以上幾種。清楚“蟬”的文學意義,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內涵,理解詩人的情感。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獻:

1.馬思瑩《蟬在中國古典詩詞裡的獨特意象》

2.洪合民《古詩詞中的“蟬”意象解讀》

3.舒韶雄《詩意地棲息的蟬——古詩中蟬的意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