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詩歌 聯想集團 文學 安德烈·紀德 艾茲拉·龐德 摔跤 實話實說真的好難 2019-09-19
"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為了讓自己對生活發生興趣,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讀餘秀華詩集,我想起紀德《大地食糧》中這話,我感覺她的詩是對此話的最好闡釋。也許,我之所以聯想到這句話,還是沒有逃離開詩人自身生活的影子。面對無數的“腦癱”、“農婦”標籤,我總希望讀到一些純粹的東西,而不是被詩人的身份所拘束。

"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為了讓自己對生活發生興趣,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讀餘秀華詩集,我想起紀德《大地食糧》中這話,我感覺她的詩是對此話的最好闡釋。也許,我之所以聯想到這句話,還是沒有逃離開詩人自身生活的影子。面對無數的“腦癱”、“農婦”標籤,我總希望讀到一些純粹的東西,而不是被詩人的身份所拘束。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可是,我心所願,並不能控制我腦所行。對詩歌的理解,總是揮不開詩人身份的影子。 也許,我們對詩歌的理解,從來就沒有純粹過。即使對詩人身世一無所知,也要於讀詩時,去幻想出一個詩人來。畢竟,詩歌背後必須有人,沒有人,又何談詩歌、遑論文學呢?連“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都必須去尋找出一個情調別緻的詩人。

"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為了讓自己對生活發生興趣,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讀餘秀華詩集,我想起紀德《大地食糧》中這話,我感覺她的詩是對此話的最好闡釋。也許,我之所以聯想到這句話,還是沒有逃離開詩人自身生活的影子。面對無數的“腦癱”、“農婦”標籤,我總希望讀到一些純粹的東西,而不是被詩人的身份所拘束。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可是,我心所願,並不能控制我腦所行。對詩歌的理解,總是揮不開詩人身份的影子。 也許,我們對詩歌的理解,從來就沒有純粹過。即使對詩人身世一無所知,也要於讀詩時,去幻想出一個詩人來。畢竟,詩歌背後必須有人,沒有人,又何談詩歌、遑論文學呢?連“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都必須去尋找出一個情調別緻的詩人。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因此,我們又何必特意去撇開一個別樣身世的詩人餘秀華呢?也因此,我讀到“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時,我願意幻想出詩人的那份自卑和難過;在讀到“……我不再想他。哪怕他病了,死去/我的悲傷也無法打落一場淚水”時,我情願以為,這是詩人在為自己的命運感傷和憤恨;在讀到《下午,摔了一跤》“提竹籃過田溝的時候,我摔了下去/一籃草也摔了下去/當然,一把鐮刀也摔下去了……我摔在田溝裡的時候想起這些,睜開眼睛/雲白得浩浩蕩蕩/散落一地的草綠得浩浩蕩蕩”時,我也很自然地想起一個瘸腿農婦摔跤的畫面……

"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為了讓自己對生活發生興趣,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讀餘秀華詩集,我想起紀德《大地食糧》中這話,我感覺她的詩是對此話的最好闡釋。也許,我之所以聯想到這句話,還是沒有逃離開詩人自身生活的影子。面對無數的“腦癱”、“農婦”標籤,我總希望讀到一些純粹的東西,而不是被詩人的身份所拘束。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可是,我心所願,並不能控制我腦所行。對詩歌的理解,總是揮不開詩人身份的影子。 也許,我們對詩歌的理解,從來就沒有純粹過。即使對詩人身世一無所知,也要於讀詩時,去幻想出一個詩人來。畢竟,詩歌背後必須有人,沒有人,又何談詩歌、遑論文學呢?連“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都必須去尋找出一個情調別緻的詩人。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因此,我們又何必特意去撇開一個別樣身世的詩人餘秀華呢?也因此,我讀到“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時,我願意幻想出詩人的那份自卑和難過;在讀到“……我不再想他。哪怕他病了,死去/我的悲傷也無法打落一場淚水”時,我情願以為,這是詩人在為自己的命運感傷和憤恨;在讀到《下午,摔了一跤》“提竹籃過田溝的時候,我摔了下去/一籃草也摔了下去/當然,一把鐮刀也摔下去了……我摔在田溝裡的時候想起這些,睜開眼睛/雲白得浩浩蕩蕩/散落一地的草綠得浩浩蕩蕩”時,我也很自然地想起一個瘸腿農婦摔跤的畫面……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也許,這些過於現實的聯想迷惑了我,讓我之前所有相信的詩歌理念全然消逝。可是,我又在想,能調動起我們的想象、驅逐我們理論前提的詩歌,難道就不可以是好詩嗎?埃茲拉·龐德論詩的時候有個比喻:“做桌子不在乎你首先做哪條桌腿,只要你完成的時候桌子有腿並且站得穩就行。”或許,餘秀華的詩句組合、字詞調用還有著明顯的學徒氣,還不夠精緻。但只要它們有詩意,可以打動我們,並且讓我們沉思默想,去感受一種生活的艱難,去回味一種疼痛的記憶,去思考一種活著的哲學,那麼,我們又何必太吝惜自己的欣賞之語呢?

"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為了讓自己對生活發生興趣,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讀餘秀華詩集,我想起紀德《大地食糧》中這話,我感覺她的詩是對此話的最好闡釋。也許,我之所以聯想到這句話,還是沒有逃離開詩人自身生活的影子。面對無數的“腦癱”、“農婦”標籤,我總希望讀到一些純粹的東西,而不是被詩人的身份所拘束。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可是,我心所願,並不能控制我腦所行。對詩歌的理解,總是揮不開詩人身份的影子。 也許,我們對詩歌的理解,從來就沒有純粹過。即使對詩人身世一無所知,也要於讀詩時,去幻想出一個詩人來。畢竟,詩歌背後必須有人,沒有人,又何談詩歌、遑論文學呢?連“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都必須去尋找出一個情調別緻的詩人。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因此,我們又何必特意去撇開一個別樣身世的詩人餘秀華呢?也因此,我讀到“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時,我願意幻想出詩人的那份自卑和難過;在讀到“……我不再想他。哪怕他病了,死去/我的悲傷也無法打落一場淚水”時,我情願以為,這是詩人在為自己的命運感傷和憤恨;在讀到《下午,摔了一跤》“提竹籃過田溝的時候,我摔了下去/一籃草也摔了下去/當然,一把鐮刀也摔下去了……我摔在田溝裡的時候想起這些,睜開眼睛/雲白得浩浩蕩蕩/散落一地的草綠得浩浩蕩蕩”時,我也很自然地想起一個瘸腿農婦摔跤的畫面……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也許,這些過於現實的聯想迷惑了我,讓我之前所有相信的詩歌理念全然消逝。可是,我又在想,能調動起我們的想象、驅逐我們理論前提的詩歌,難道就不可以是好詩嗎?埃茲拉·龐德論詩的時候有個比喻:“做桌子不在乎你首先做哪條桌腿,只要你完成的時候桌子有腿並且站得穩就行。”或許,餘秀華的詩句組合、字詞調用還有著明顯的學徒氣,還不夠精緻。但只要它們有詩意,可以打動我們,並且讓我們沉思默想,去感受一種生活的艱難,去回味一種疼痛的記憶,去思考一種活著的哲學,那麼,我們又何必太吝惜自己的欣賞之語呢?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讀餘秀華的詩,可以看到一種清晰的生活之苦。生活中那些細微的東西,總是被她捕捉得足夠奇妙、深沉。就如《割不盡的秋草》第二部分:“除了與你,我與大地上的一切靠得很近/比如這個下午,一群人抬著棺材經過/他們把雲朵扯下來,撒得到處都是”,“你”“大地上的一切”“棺材”“雲朵”,這些意象組合起來,既具體也飄渺,既輕靈又哀傷,這些奇妙的感受,其實就是迸發而來的詩意。

"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為了讓自己對生活發生興趣,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讀餘秀華詩集,我想起紀德《大地食糧》中這話,我感覺她的詩是對此話的最好闡釋。也許,我之所以聯想到這句話,還是沒有逃離開詩人自身生活的影子。面對無數的“腦癱”、“農婦”標籤,我總希望讀到一些純粹的東西,而不是被詩人的身份所拘束。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可是,我心所願,並不能控制我腦所行。對詩歌的理解,總是揮不開詩人身份的影子。 也許,我們對詩歌的理解,從來就沒有純粹過。即使對詩人身世一無所知,也要於讀詩時,去幻想出一個詩人來。畢竟,詩歌背後必須有人,沒有人,又何談詩歌、遑論文學呢?連“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都必須去尋找出一個情調別緻的詩人。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因此,我們又何必特意去撇開一個別樣身世的詩人餘秀華呢?也因此,我讀到“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時,我願意幻想出詩人的那份自卑和難過;在讀到“……我不再想他。哪怕他病了,死去/我的悲傷也無法打落一場淚水”時,我情願以為,這是詩人在為自己的命運感傷和憤恨;在讀到《下午,摔了一跤》“提竹籃過田溝的時候,我摔了下去/一籃草也摔了下去/當然,一把鐮刀也摔下去了……我摔在田溝裡的時候想起這些,睜開眼睛/雲白得浩浩蕩蕩/散落一地的草綠得浩浩蕩蕩”時,我也很自然地想起一個瘸腿農婦摔跤的畫面……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也許,這些過於現實的聯想迷惑了我,讓我之前所有相信的詩歌理念全然消逝。可是,我又在想,能調動起我們的想象、驅逐我們理論前提的詩歌,難道就不可以是好詩嗎?埃茲拉·龐德論詩的時候有個比喻:“做桌子不在乎你首先做哪條桌腿,只要你完成的時候桌子有腿並且站得穩就行。”或許,餘秀華的詩句組合、字詞調用還有著明顯的學徒氣,還不夠精緻。但只要它們有詩意,可以打動我們,並且讓我們沉思默想,去感受一種生活的艱難,去回味一種疼痛的記憶,去思考一種活著的哲學,那麼,我們又何必太吝惜自己的欣賞之語呢?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讀餘秀華的詩,可以看到一種清晰的生活之苦。生活中那些細微的東西,總是被她捕捉得足夠奇妙、深沉。就如《割不盡的秋草》第二部分:“除了與你,我與大地上的一切靠得很近/比如這個下午,一群人抬著棺材經過/他們把雲朵扯下來,撒得到處都是”,“你”“大地上的一切”“棺材”“雲朵”,這些意象組合起來,既具體也飄渺,既輕靈又哀傷,這些奇妙的感受,其實就是迸發而來的詩意。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鄉土世界的萬物,進入詩人的心靈世界,總有意想不到的沉痛之思。比如前已提及的《下午,摔了一跤》,題材是再平常不過的場景,她寫到“竹籃”“田溝”“鐮刀”“荊棘”的時候,好像吹來一陣田園清風,可讀到用白絲巾包紮受傷的手時,讀到“但十年過去,它還那麼白/贈我白絲巾的人不知去了哪裡”時,那麼隨便的聯想,哀傷感來得那麼純粹,讓置身事外的讀者也惶惑難安。

"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你永遠都不會知道,為了讓自己對生活發生興趣,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讀餘秀華詩集,我想起紀德《大地食糧》中這話,我感覺她的詩是對此話的最好闡釋。也許,我之所以聯想到這句話,還是沒有逃離開詩人自身生活的影子。面對無數的“腦癱”、“農婦”標籤,我總希望讀到一些純粹的東西,而不是被詩人的身份所拘束。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可是,我心所願,並不能控制我腦所行。對詩歌的理解,總是揮不開詩人身份的影子。 也許,我們對詩歌的理解,從來就沒有純粹過。即使對詩人身世一無所知,也要於讀詩時,去幻想出一個詩人來。畢竟,詩歌背後必須有人,沒有人,又何談詩歌、遑論文學呢?連“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都必須去尋找出一個情調別緻的詩人。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因此,我們又何必特意去撇開一個別樣身世的詩人餘秀華呢?也因此,我讀到“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春天”時,我願意幻想出詩人的那份自卑和難過;在讀到“……我不再想他。哪怕他病了,死去/我的悲傷也無法打落一場淚水”時,我情願以為,這是詩人在為自己的命運感傷和憤恨;在讀到《下午,摔了一跤》“提竹籃過田溝的時候,我摔了下去/一籃草也摔了下去/當然,一把鐮刀也摔下去了……我摔在田溝裡的時候想起這些,睜開眼睛/雲白得浩浩蕩蕩/散落一地的草綠得浩浩蕩蕩”時,我也很自然地想起一個瘸腿農婦摔跤的畫面……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也許,這些過於現實的聯想迷惑了我,讓我之前所有相信的詩歌理念全然消逝。可是,我又在想,能調動起我們的想象、驅逐我們理論前提的詩歌,難道就不可以是好詩嗎?埃茲拉·龐德論詩的時候有個比喻:“做桌子不在乎你首先做哪條桌腿,只要你完成的時候桌子有腿並且站得穩就行。”或許,餘秀華的詩句組合、字詞調用還有著明顯的學徒氣,還不夠精緻。但只要它們有詩意,可以打動我們,並且讓我們沉思默想,去感受一種生活的艱難,去回味一種疼痛的記憶,去思考一種活著的哲學,那麼,我們又何必太吝惜自己的欣賞之語呢?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讀餘秀華的詩,可以看到一種清晰的生活之苦。生活中那些細微的東西,總是被她捕捉得足夠奇妙、深沉。就如《割不盡的秋草》第二部分:“除了與你,我與大地上的一切靠得很近/比如這個下午,一群人抬著棺材經過/他們把雲朵扯下來,撒得到處都是”,“你”“大地上的一切”“棺材”“雲朵”,這些意象組合起來,既具體也飄渺,既輕靈又哀傷,這些奇妙的感受,其實就是迸發而來的詩意。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鄉土世界的萬物,進入詩人的心靈世界,總有意想不到的沉痛之思。比如前已提及的《下午,摔了一跤》,題材是再平常不過的場景,她寫到“竹籃”“田溝”“鐮刀”“荊棘”的時候,好像吹來一陣田園清風,可讀到用白絲巾包紮受傷的手時,讀到“但十年過去,它還那麼白/贈我白絲巾的人不知去了哪裡”時,那麼隨便的聯想,哀傷感來得那麼純粹,讓置身事外的讀者也惶惑難安。

《摔了一跤》:餘秀華,面對質疑,面對敵意,我豎起了全身的刺

餘秀華的詩確實有一股力量,但它們不是簡單地要尋光明、找幸福,而是一種撿起疼感來咀嚼,讓疼痛誕生詩意,以詩歌來支撐生活的內在力量。在自序裡,餘秀華說:“於我而言,只有在寫詩歌的時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靜的,快樂的……詩歌一直在清潔我,悲憫我。”她享受寫詩的過程,在詩歌裡,完不完整已經不重要了,她比所有完整的人都自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