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照鄰詩文歷代刊刻與傳播

詩歌 盧照鄰 舊唐書 明朝 善本古籍 2017-04-06

自唐至清,盧照鄰詩文刊刻傳播經歷了結集、散佚、再重新結集的過程。唐、宋、元時期,其作品版本原貌皆不可知,只存在於書目著錄。大量的盧照鄰詩文主要保存在宋元時期的總集與選集及詩文評之中。明清兩代,刊刻流傳的有三個系統的版本。一卷本系統;二卷本系統,其中,元和江氏靈鶼閣本,乃影刻南宋書棚本,刊刻精美,為世所重;七卷本系統,為目今所見最早之七卷本,此版本成為盧照鄰作品之集大成者。

盧照鄰詩文歷代刊刻與傳播

盧照鄰,初唐文壇著名的河北詩人,時與王勃、楊炯、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盧照鄰詩文作品的流傳與刊刻情況具有一定代表性,對其歷史進行梳理,不但有助於盧照鄰作品整理以及詩文研究,亦有助於我們瞭解唐代作家詩文作品的歷代流播特點。

一、唐五代盧照鄰詩文的結集和流傳

根據史書及相關資料記載,盧照鄰在世時,其詩文已有流傳,並因此而享有才名。

《舊唐書》卷八十四《裴行儉傳》記載:“時有後進楊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以文章見稱,吏部侍郎李敬玄盛為延譽,引以示行儉。行儉曰:才名有之,爵祿蓋寡……”則盧照鄰在咸亨之前,當已有詩文作品行於世。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盧照鄰傳》記載:“著《釋疾文》、《五悲》等誦,頗有騷人之風,甚為文士所重。”知盧照鄰後亦有文章行於當世。

《舊唐書 盧照鄰傳》稱“文集二十卷”,檢《舊唐書 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皆著錄《盧照鄰集二十卷》,又《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通志藝文略》皆著錄又有《幽憂子三卷》。可以肯定,盧照鄰確有兩種集子行世,而且很可能是其生前就已結集傳播。

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九《盧升之集七卷》雲:“……又《窮魚賦序》稱嘗思報德故冠之篇首,則照鄰自編之集當以是賦為第一,而此本列秋霖馴鳶二賦後,其與在朝諸賢書亦非完本,知由後人掇拾而成,非其舊帙矣。”可推知,盧照鄰生前曾自編文集於世。檢史書及相關資料,尚未發現當世有人為其結集的記載,我們猜想,見於書目著錄的《盧照鄰集二十卷》和《幽憂子集三卷》,也極可能為盧照鄰自編。至於刊刻情況,亦不得知。

查檢現存唐人選本中,只有兩種錄有盧照鄰少量詩歌:

《玉臺後集》(自《唐人選唐詩新編》[1])只錄有盧照鄰詩歌,但篇目不詳。傅璇琮先生在“盧照鄰”條下注:《後村詩話》續集卷一雲《玉臺後集》收盧照鄰詩,篇目不詳。

《搜玉小集》(自《唐人選唐詩新編》)錄盧照鄰詩一首:《王昭君》(《文苑英華》卷二〇四題作《昭君怨》)。

《玉臺後集》乃是李康成上承《玉臺新詠》編選樑代至唐代吟詠婦女生活之詩,呂玉華稱皆“豔而不靡”之作,檢所錄王勃二詩風格,應是。《搜玉小集》編次參差,莫得體例,卻是編選初唐宮廷以外之詩人詩作,且言所選乃當時名士詩。亦可讓我們尋到盧照鄰當世詩名已著及詩文流傳的證明。

二、宋元時期盧照鄰詩文的著錄與流傳

宋元時期的公私書目,對盧照鄰詩文的整理結集情況,皆有著錄:

《舊唐書》卷四十七《經籍志》第二十七著錄:

《盧照鄰集》二十卷。

《新唐書》卷六十《藝文志》第五十著錄:

《盧照鄰集》二十卷,又《幽憂子》三卷。

《崇文總目》卷十一別集類著錄:

《盧照鄰集》十卷。

鄭樵《通志》卷七十《藝文略》第八著錄:

《盧照鄰集》二十卷,《幽憂子集》三卷。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袁本)卷四上著錄:

盧照鄰《幽憂子集》十卷。

尤袤《遂初堂書目》亦載《盧照鄰集》,但未著錄卷數。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六著錄:

《盧照鄰集》十卷。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一《經籍考》五十八著錄:

盧照鄰《幽憂子集》十卷。

(元)脫脫《宋史》卷二百八第一百六十一《藝文志七》著錄:

《盧照鄰集》十卷。後又著錄有盧照鄰《幽憂子》三卷。

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卷一《盧照鄰傳》載:

有詩文二十卷及幽憂子三卷行於世。

盧照鄰詩文歷代刊刻與傳播

由上可知,宋元時期,有多種盧照鄰詩文集流傳於世。按歐陽修先後參與編修《崇文總目》和《新唐書藝文志》,然此二書著錄盧照鄰作品結集情況卻不同。根據《崇文總目》著錄的是國家藏書,十卷本《盧照鄰集》乃為宋時國家藏書,而其餘乃未收入國家藏書。則宋時應有盧照鄰詩文集四種:《盧照鄰集》二十卷一種、《盧照鄰集》十卷一種、《幽憂子集》三卷一種、《幽憂子集》十卷一種,到了元代,《盧照鄰集》二十卷本已不見書目著錄,但見《唐才子傳》所載,疑作者乃據前人史書記載,並未親見。但《盧照鄰集》十卷本、《幽憂子集》三卷本和十卷本尚行於世。

盧照鄰詩文歷代刊刻與傳播

總之,盧照鄰詩文集在宋元時期的版本原貌皆不可知,只存在於書目著錄。此外,盧照鄰詩文還散見於宋元時期的總集與選集及詩文評之中。其載錄情況如下:

宋初李昉等編《文苑英華》選錄上起蕭樑、下迄晚唐五代作家,作品近兩萬篇,是一部上繼《文選》的總集,也是目前所見保存盧照鄰詩文既多且全且時代較早的文獻。《文苑英華》選盧照鄰賦5篇,選盧照鄰詩66題76首。詩賦而外,還選盧照鄰之文18題24篇。因為《文苑英華》獨具的資料價值,所以使它成為校勘盧照鄰詩文作品的重要文獻。

姚鉉《唐文萃》卷十二、卷十八選詩3題6首,分屬幽怨、俠少、詠史三類。

郭茂倩《樂府詩集》選詩14首。

蒲積中《歲時雜詠》選詩5首。

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七選詩4題8首。

洪邁《萬首唐人絕句》卷十四選詩2題5首。

楊士弘《唐音》選詩26題27首。

總之,在史書著錄的盧照鄰詩文集未見刊刻流傳的情況下,宋元時期的總集、選集、詩文評中載錄盧照鄰詩賦共93首,數量僅次於《全唐詩》的95篇,其中《綿州官池贈別》為全詩所無;載錄文29篇,數量超過《全唐文》,其中《三國論》一篇後經考訂為王勃所作。在保存盧照鄰詩文作品方面的貢獻,功莫大焉。

三、明代盧照鄰詩文的刊刻與流傳

由於明代刻書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後,受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復古之風的影響,尊唐風氣幾乎籠罩了整個詩壇,佔據了統治地位,所以相對於宋人整理、刊刻隋唐五代別集範圍狹窄偏重大家無暇顧及中小作家的情況,唐人別集在明代的整理、刊刻與出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就筆者所見,盧照鄰詩文集在這個時期有多種版本:

(一)一卷本盧照鄰詩

盧照鄰詩一卷在明代有四個版本,一為明活字印本一冊,一為唐四傑集四卷本,一為唐十二名家詩本,一為鐫校釋唐四傑文集明萬曆二十六年鄭雲竹宗文書舍刻本。

明活字印本一冊。現藏北京國家圖書館。題名:盧照鄰詩,有“桐鳳”印,有小傳,無目錄。集中有殘損,但字清晰。集後有識,可知,此本源出宋版。至清代桐鳳手中,又曾歷經兵災,實屬珍貴,又知,桐鳳得此本時,已有殘蝕。然字清晰,確實可稱善本。

唐四傑集四卷本。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張明刻本,二冊。另有王勃、駱賓王、楊炯詩集各一卷。此本字體不一,應是編纂者,分屬不同人抄寫之故。字跡清晰,是一個不錯的本子。該本編次、收詩皆同明活字本,當與其同出一源。前有唐四傑集敘,為西橋山人建安程寬撰。

唐十二名家詩本。明萬曆12年楊一統所刻。前有兩個刻唐十二家詩序、重刻十二家詩引、唐詩十二名家詩敘略。集編次同明活字印本。

鐫校釋唐四傑文集明萬曆二十六年鄭雲竹宗文書舍刻本。在國家圖書館善本藏書室。卡片記為《鐫校釋唐四傑文集四卷》,明彭濱校釋。總集題名為《唐四傑文集》,共四冊,線裝,紙頁已黃脆。總集按春、夏、秋、冬編次,分別為王、楊、盧、駱四人之集。前有劉曰寧撰《刻四傑文集引》。校勘精細,排印清晰,有句讀,是個不錯的本子。集編次、選詩基本同明活字本。

(二)盧照鄰集二卷本

本人共見到盧照鄰集二卷明代的八個版本:明銅活字印本、唐百家詩本、十二家唐詩明嘉靖黃埻刻本、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唐八家詩本、張遜業校江都黃氏明嘉靖31年(1552)刻本、唐十二家詩刻本、前唐十二家詩明萬曆三十一年霏玉軒本。

明銅活字印本。集分上下卷,除五言古詩多出《於時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贈柳九隴》、《至望喜矚目言懷貽劍外知己》兩首而外,其餘皆同明活字本。

唐百家詩本。嘉靖十九年刻本目錄前有徐獻忠《唐詩品序》,目錄首頁有“南陵徐氏仁山珍藏”印章。目錄後為朱警所寫的“唐百家詩後語”。朱警講述了輯刻唐詩的原委和過程,《唐百家詩》乃朱警承父遺志,並在其父所裒舉的基礎上,又投合友人徐獻忠的愛好,輯刻而成。《唐百家詩》收初唐二十一家、盛唐十一家、中唐二十七家、晚唐四十二家。《盧照鄰集》二卷輯入“初唐二十一家”(今存二十家)。此本卷首頁有長樂鄭振鐸西龍苑書印。編次、選詩皆同明銅活字本。

十二家唐詩明嘉靖黃埻刻本。十二家唐詩二十四卷,明張遜業編,存十一家二十二卷。此本編次同明活字。

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題為《唐六家集二十六卷》。編次同明活字本,但無有五排編次,通通歸入五律。選賦、七古、五絕、雜言騷體皆同明活字本。五古同明銅活字本,五律同明活字本之五律與五排。

唐八家詩本。明刻本。總集題為《唐八家詩二十六卷》。行款、編次、選詩皆同《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此兩本應出一源。

張遜業校江都黃氏明嘉靖31年(1552)刻本。本人所見,有一冊線裝和二冊線裝兩種印本。一冊本書前夾有小頁,上書:周叔弢先生捐贈普通書十一種、十八冊、計一捆。此本基本清晰,偶有墨重墨淺,不妨閱讀。二冊本《盧照鄰集捲上》有“長樂鄭振鐸西龍苑書”印,次本清晰。集後均有“陳崔、史起蟄等十一人同閱”字。兩種印本行款、編次皆同《十二家唐詩明嘉靖黃埻刻本》。

唐十二家詩刻本。明嘉靖間(1522-1566)。函上題名“明版唐人集”,前夾有書條,上寫:十二家唐詩共十二家。此本分卷、行款、編次皆同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與明銅活字印本同出一源。卷首有“長樂鄭振鐸西龍苑書”字。

前唐十二家詩明萬曆三十一年霏玉軒本。題為《前唐十二家詩二十四卷》,傅增湘校跋並錄黃丕烈題識。前有許自昌草書序,已有殘損。序中記載了校刻此集的原因,反映了明人重視傳刻初盛唐中小詩人作品集的風氣。編次皆同十二家唐詩明嘉靖黃埻刻本。

(三)幽憂子集七卷初唐四子集本

此為目今所見最早之七卷本。明崇禎十三年張燮、曹荃刻本,附錄一卷。總集題名《初唐四子集》,前有曹荃《刻初唐四子集序》。從序中看出,張燮、曹荃對四傑之文學地位頗為推尊,可謂開一代之先。所以其對盧照鄰作品之裒集,甚為用力,也使此版本成為盧照鄰作品之集大成者。後世七卷本,皆據此而來。

集分七卷,附錄:《舊唐書 盧照鄰小傳》、《新唐書 盧照鄰小傳》、駱賓王《豔情代郭氏答盧照鄰》、遺事(《孫思邈傳》)、集評(《朝野僉載》)。

除別集和總集中的刊印之外,明代的詩評、地方藝文志和選本對盧照鄰詩文亦有著錄。高棅《唐詩品彙》卷一、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卷四十六、卷五十六、卷七十一選錄詩歌30題32首,皆見前選。《唐詩品彙 唐詩拾遺》卷一、卷三、卷五、卷八選錄盧照鄰詩8首,皆見前選。周復俊《全蜀藝文志》卷九選錄盧照鄰詩1首,卷三十二、卷四十三選錄盧照鄰文3篇,皆見前選。又,卷五十二記載盧照鄰《悟本寺記》一文,於今未見。曹學佺《石倉歷代詩選》卷十九、卷二十選錄盧照鄰詩52題54首,皆見前選,其中《辛法司宅觀妓》題名異於前選題名《辛司法宅觀妓》。陸時雍《唐詩鏡》卷二選錄盧照鄰詩9首,皆見前選。

此外,在《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中,《盧升之集七卷》尚有明刻十卷本。

四、清代盧照鄰詩文的刊刻與流傳

有清一代學術繁榮,隋唐五代別集的刊刻的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超過了宋、元、明各代。盧照鄰詩文集也得到了精心的整理和刊刻,筆者所見以七卷本為主,有二卷本二種。下面按時代先後分而論之。

全唐詩本(1705)、四庫全書本(1773-1793)、星渚項氏刻本(1781)、叢雅居刻本(1644-1911)、畿輔叢書本(1644-1911)、光緒五年七月淮南書局盧照鄰文集二卷本(1879)、元和江氏靈鶼閣盧照鄰集二卷本(1895)、四部叢刊本。

(一)全唐詩本

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修本《盧照鄰詩》二卷,《全唐詩》卷四十一、卷四十二收。據康熙《御製全唐詩序》:“朕茲發內府所有全唐詩,命諸詞臣,合唐音統籤諸編,參互校勘,蒐補缺遺,略去初盛中晚之名,一依時代分置次序。”選錄盧照鄰詩歌83題102首又一句。集雖未分卷,但從編次仍可看出按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五絕之順序,同明銅活字本,選詩次序不同,但篇目略同。此本亦是以明銅活字本為源,補以其它總集、選本、詩評中少部分詩歌,編輯而成。選錄盧照鄰詩歌可謂集大成之作。

(二)欽定四庫全書本

乾隆三十八年(1773)至四十八年(1782)編修而成的《四庫全書》本。近年來,四庫全書本以其校勘精審越來越被學界重視。原因有三:一,參校他本,擇善而從。二,其纂修校讎工作,多出當時大儒之手,文學如姚鼐、紀昀、朱珪、曾燠,俱是名家。三,清代內府藏書甚富,宋元舊本頗多,大有校勘上的價值。本人所見為河北大學宋史中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據書中書影知,原書高31.5公分,寬20公分,封面經部綠色,史部紅色,子部藍色,集部灰色,簡明目錄黃色。內頁款式:原書版心高22.3公分,寬15.3公分,每頁16行,行21字,魚尾下標註書名、卷次及頁數,紅框白口,天地甚寬,明朗美觀。

此本題名《盧升之集》,在別集類一·唐。提要中未詳所源版本,但檢其卷次、編次、選詩情況,皆與明代張燮、曹荃《幽憂子集七卷》之初唐四子集本相同,只是未收附錄,應源於此本,另外,明本《臨階竹》此本中題名作《階下竹》,不知所參何本。

(三)星渚項氏刻本

乾隆46年(1781)刻本,1冊。趙氏藏書,在初唐四傑集,線裝。總集前有項家達撰述四傑作品集之著錄源流。項氏因不滿當時傳世盧集之不善、不全的狀況,因而取所見各本,加以點勘,合刻而成。集分七卷,編次同明《幽憂子集七卷》初唐四子集本,但所收卷數有所不同。

(四)叢雅居刻本

叢雅居鄒氏刻本。此為盧升之集七卷,清(1644-1911),2冊,線裝。前有《唐書文苑傳》盧照鄰傳,此本前無項家達所撰。編次、選錄作品皆同星渚項氏刻本,排印清晰。

(五)畿輔叢書本

此為盧升之集七卷本。本人見到三種本子。一為清(1644-1911)1冊刻本,一為光緒5年(1879)1冊刻本,一為新城王氏清光緒5年刻本(1879)。

清(1644-1911)1冊刻本。畿輔叢書總目前有黃彭年序。從序中得知,畿輔叢書乃王文泉會萃其家鄉京畿人士自古以來之著述,黃彭年見到了此初刻本。盧升之集前錄《唐書文苑傳》盧照鄰傳。盧升之集目錄、編次、選錄詩文皆同明《幽憂子集七卷》本。校勘精細,排印清晰,乃是個不錯的本子。

新城王氏清光緒5年刻本。此為武進陶湘,民國2年(會印),1冊,在《畿輔叢書初編》,線裝。編次、選錄詩文、行款皆同上本。叢書前有繆荃孫識。可知,清(1644-1911)1冊刻本乃依此本而刻,因為王文泉初刻本並無總目。此本為光緒甲午(5)年,李順德在督直隸學時刊印,並且是抽印了初刻本中的三十五種。繆荃孫亦未見初刻本。畿輔叢書初編總目後有陶湘識。“光緒五年開雕、謙德堂藏板”一種。線裝,編次、選詩、行款皆同上本。

(六)光緒五年七月淮南書局盧照鄰文集二卷本(1879)

在《初唐四傑文集》,光緒五年七月,淮南書局刊成,線裝。有《初唐四傑文集目錄》,另有王勃、楊炯、駱賓王集。總集分上、中、下三冊,共二十一卷。有字墨跡不清,但不妨閱讀。集共收盧照鄰文章22題28篇,皆見前選。

(七)元和江氏靈鶼閣盧照鄰集二卷本

刻本。蘇州元和江氏靈鶼閣,清光緒21年1冊。在《唐人五十家小集》,線裝。此為宋本唐人小集,靈鶼閣影印,章鈺署檢,蘇州察院場振新書社經印。有唐人五十家小集總目,元和江標影印宋本校刊。盧照鄰集後附有書社自藏二十餘種總集目錄,其《唐人小集》後注云:十六冊,洋八元。

本集為南宋書棚本,世間流行甚少,江建霞先生影刻於湘中,凡五十家。首列盛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專集而殿以張司業,中如盧同、曹鄴、李丞相、權德輿諸名家,蒐羅宏富,蓋唐集中之巨觀也。印刻之精,尤其餘事,為研究三唐者不可不讀之書。

建霞即江標之字,精於版本目錄之學,博學工詩文,嘗刻《靈鶼閣叢書》,世稱精本。南宋書棚本為世間所貴,又唐集宋刊今存甚少,從中可尋各集原貌,因而價值頗高。盧照鄰集與王勃集、楊炯集合刊為一冊。

盧照鄰集前書有:光緒二十一年六月江氏影宋。排印清晰。應該是為保持宋本原貌,脫頁處仍之。《戰城南》後多出《失群雁》6句,《相如琴臺》後脫掉《長安古意》前半部分。

其行款選詩編次皆同明刻唐百家詩本,可知二者源出同一個底本,但此本刻錄精美,非明刻本所比,為後世所重。

結語

自唐至清,盧照鄰詩文刊刻傳播經歷了結集、散佚、再重新結集的過程。根據史志和目錄等文獻的記載,唐代最初應有兩個集子《盧照鄰集二十卷》和《幽憂子集三卷》,但其刊刻情況,不得而知。宋、元時期,盧照鄰作品不斷散佚,但仍有《盧照鄰集》十卷本、《幽憂子集》三卷本和十卷本行於世。但其版本原貌皆不可知,只存在於書目著錄。此時,大量的盧照鄰詩文主要保存在宋元時期的總集與選集及詩文評之中。明清兩代,刊刻流傳的有三個系統的版本。一卷本系統,盧照鄰詩一卷在明代有四個版本,一為明活字印本一冊,一為唐四傑集四卷本,一為唐十二名家詩本,一為鐫校釋唐四傑文集明萬曆二十六年鄭雲竹宗文書舍刻本。明活字本源出宋版王子安盧升之集,未知幾卷本,其餘三個刻本皆同此或略同,清代無刊刻。二卷本系統,含詩集、文集兩種,明代包括八個版本:明銅活字印本、唐百家詩本、十二家唐詩明嘉靖黃埻刻本、唐六家集明嘉靖刻本、唐八家詩本、張遜業校江都黃氏明嘉靖31年(1552)刻本、唐十二家詩刻本、前唐十二家詩明萬曆三十一年霏玉軒本。清代有全唐詩本、元和江氏靈鶼閣盧照鄰集二卷本,以上皆與明活字本略同,可見,同出一源。其中,元和江氏靈鶼閣本,乃影刻南宋書棚本,刊刻精美,為世所重;全唐詩本補以其它總集、選本、詩評中少部分詩歌,編輯而成,成為選錄盧照鄰詩歌集大成之作。光緒五年七月淮南書局盧照鄰文集二卷本(1879)乃專錄文集之本。七卷本系統,明崇禎十三年張燮、曹荃刻本《幽憂子七卷》,為目今所見最早之七卷本,由於張燮、曹荃對四傑之文學地位頗為推尊,所以其對盧照鄰作品之裒集,甚為用力,也使此版本成為盧照鄰作品之集大成者。清代七卷本有四庫全書本、星渚項氏刻本、叢雅居刻本、畿輔叢書本以及民國四部叢刊本,皆據此而來。

此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現了三個盧照鄰作品集的新整理本,一是任國緒箋註的《盧照鄰集編年箋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二是祝尚書箋註的《盧照鄰集箋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三是李雲逸校注的《盧照鄰集校注》,中華書局,1998年版。三本皆以《四部叢刊》影印《幽憂子集》為底本,將盧照鄰作品編為七卷,這三個整理校注本的出版,將盧照鄰詩文的編集刊刻工作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課題201103223成果

註釋

[1]傅璇琮編撰《唐人選唐詩新編》,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參考文獻:

①《幽憂子集七卷》,明崇禎十三年張燮、曹荃刻本。

②《盧照鄰詩》二卷,康熙四十四年(1705)御製全唐詩本。

③《盧昇之集》,欽定《四庫全書》本。

④《盧昇之集七卷》,叢雅居清同治刻本。

⑤《盧照鄰集二卷》,元和江氏靈鶼閣刻本,清光緒21年。

⑥ 任國緒《盧照鄰集編年箋註》,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

⑦ 祝尚書《盧照鄰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⑧ 李雲逸《盧照鄰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版。

⑨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點校本。

⑩ 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11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

12 司馬光編著 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中華書局,1956年版。

13 晁公武著 孫猛校正《郡齋讀書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4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簡介

王明好,(1970-)女,河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理論,古代文學。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