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與李大釗並稱“南楊北李”,面對蔣介石勸降大義凜然:“死可以,變節不行!”'

"


"


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與李大釗並稱“南楊北李”,面對蔣介石勸降大義凜然:“死可以,變節不行!”

◆楊匏安

文/苗體君 竇春芳

在中共“一大”召開前到底有多少中共黨員,黨史理論界最有權威性說法是有53人,其依據是:1921年11月,在中共 “一大”閉幕四個月後,由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漢俊起草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中國的共產主義組織是從去年年中成立的。起初,在上海該組織一共只有五個人。領導人是享有威望的《新青年》的主編陳同志。這個組織逐漸擴大其活動範圍,現在已有六個小組,有五十三個成員”。最近,我翻閱資料發現楊匏安卻不在53人之中,而各種史料顯示楊匏安確確實實是在中共“一大”前加入的中國共產黨。今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120週年,讓我們重溫歷史,讓今天更多的人熟悉這位曾經被歷史模糊、遺忘的中共早期的黨員、中共早期優秀的理論家、革命活動家和革命烈士。

他是楊家將的後裔

1896年11月6日,楊匏安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南屏鄉北山村(今屬於珠海市香洲區)一個破落的茶商家庭。過去的廣東香山是鄭觀應、容閎、孫中山的故鄉,雖然楊匏安也出生在這裡,但今天絕大多數中山人、珠海人對他的名字並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

楊匏安家是名門之後,也是香山的大戶人家,其始祖是北宋楊家將楊文廣的第二個兒子,傳到楊匏安剛好是 23 代。楊匏安的祖父楊訓常曾經把家族的生意做到了南洋群島、印度和拉丁美洲等地,楊訓常有 1 3 個子女,楊匏安的父親楊富祥是長子,到楊訓常去世時,楊家已一天不如一天了,楊匏安的父親以販賣茶葉、瓷器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楊匏安的母親陳智,出身於香山縣古鶴村一個華僑官商家庭,她秉性剛強,受過舊式教育,愛好詩詞書法,陳智一生共生了 9 個孩子,但活下來的只有楊匏安一個,楊匏安從小就坐在母親的膝上跟著母親誦讀詩詞古文,後來他自稱:“幼時頗有詩癖”這大半是出自他母親的薰陶。楊匏安還有一個庶母,名叫關秀英,是香山縣一戶貧苦家庭的孩子,是楊匏安母親陳智的陪嫁女,後來一直留在楊家,楊匏安稱她為“二媽”,她沒有什麼文化,但為人勤快、吃苦耐勞,對楊匏安一生影響很大。

父親楊富祥在楊匏安童年時就病逝了,留下孤兒寡婦,一家人靠母親陳智的手藝維持生活,7 歲時,楊匏安入本鄉恭都學堂讀書。小學畢業後,家裡賣了田地,託親戚帶他到廣州,楊匏安不負家人重託考進兩廣高等學堂預科,兩廣高等學堂的前身,是清末洋務派首領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廣雅書院,是華南最有名的學府,辛亥革命後改名省立一中,也就是今天的廣雅中學。楊匏安在良師指引下,不但文史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而且廣泛接觸了洋務派、改良派、革命派和無政府主義派等各種社會思潮。

他曾經以“擾亂學校教學,圖謀不軌”的罪名入獄

1912年秋,16歲的楊匏安從廣東省立一中畢業,然後回到家鄉恭都的小學任教,任教期間,他是學生最喜愛的老師,他正直、善良,由於和 3 名年輕的同事揭發校長劉希明貪汙,校長劉希明買通官方,給楊匏安扣上了“擾亂學校教學,圖謀不軌”的罪名,楊匏安三人被關進了監獄。出獄後,他們三人再也無法回校任教了,就一塊隨同華僑商人乘舟東渡日本,在日本橫濱,他們原想靠一位同行的親戚介紹職業,不料那位洋行買辦,聽說他們是坐牢出來的,竟將他們拒之門外。楊匏安只好寄居在橫濱市的一間小閣樓上,靠找些零活度日。日子久了,帶去的書籍也變賣完了,還是找不到固定的工作。他們又自編油印刊物《如此》,上街兜售,藉此向華僑控訴家鄉軍閥豪紳統治的罪惡,和自己由於揭露貪汙被誣害入獄的經過。楊匏安常常交不起房租,但他並沒有向困難低頭,他餓著肚子堅持自學日語。他的日文在國內已有一些基礎,到日本後,由於刻苦用功,很快就能從事翻譯了,他還經常到圖書館,如飢似渴地研讀有關西方各種流派新學說的日文書籍,為他日後回國發表大量的譯著,奠定了根基。

在日本期間,楊匏安租住的旁邊有一所女子私塾學校,私塾的主人叫潘雪箴,她是康有為的堂弟婦,是一位熱愛祖國、富有民族氣節的華僑老教師。她對楊匏安等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多次介紹學生買楊匏安他們自編的刊物,對生活窘迫的楊匏安有很大的幫助。楊匏安也常到潘雪箴家談論詩詞文學和各種社會學說,潘雪箴有一個女兒名叫康若愚,她對楊匏安的才華十分欽佩,並對楊匏安產生了愛慕之情,1916 年秋天,潘雪箴老師生病,請楊匏安代課,一週後,這位愛國華僑老教師溘然長逝了,臨終前她將自己的一雙兒女託付給了楊匏安。

1916 年的冬天,楊匏安的母親謊稱病重,把楊匏安從日本騙回家,母親的用意是讓兒子楊匏安趕快與鄰村姑娘吳佩琪結婚,母命難違,雖然在日本楊匏安已經與康若愚訂了婚,他不得不忍痛割愛,給遠在日本的康若愚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楊匏安對康若愚作了解釋。後來,與楊匏安的母親協商,康若愚回國後,拜楊匏安的母親為乾孃。

他與李大釗被稱為“南楊北李”,是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1917 年春節過後,楊匏安帶著妻子、母親和堂弟來到澳門,在印刷商陳之如家任家庭教師,在澳門他結交了一大批文化人士,並在澳門文化界嶄露頭角。《東方雜誌》創刊於1904年3月11日,社址在上海,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的綜合性期刊,當時在國內影響力極大,僅次於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楊匏安在上面發表了用文言文寫成的《原夢》,全文4000 字,文章分析了夢的成因及是否能預測吉凶禍福等,這一年楊匏安才 20 歲,不久他又在《東方雜誌》上發表了 2000 字的題目為《暈船之防止法》一文。

1918 年春,楊匏安摯友陳大年從日本回國,擔任《廣東中華新報》主筆,《廣東中華新報》是當時廣州一家規模較大的報紙,社長是容伯挺,李大釗、林伯渠二人是容伯挺的好朋友,容伯挺也曾經是中國留日學生反袁世凱組織——神州學會的成員。陳大年邀請楊匏安任《廣東中華新報》記者,並推薦楊匏安到一所私立時敏中學任教務主任,就這樣楊匏安一家來到了廣州,居住在廣州司后街楊家祠。這時楊匏安已有個孩子,妻子、母親、連獨身的姑母、父母雙亡的堂弟,一家七口人,生活十分艱難,這時,警察局的同鄉官僚請楊匏安當祕書,這是一個“肥缺”,對於多數人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但楊匏安自甘清寒,也不肯與他們同流合汙。

利用教學之餘,1918年3月間,楊匏安在《廣東中華新報》上發表了十多篇散文筆記和一篇文言小說《王呆子》。《王呆子》寫的是一位綽號王呆子的少年,為其父親、姐姐復仇的故事。王呆子的母親病逝後,因為天旱絕收無錢收殮,王家就向村中劣紳鄭氏借了高利貸,後來,王呆子的父親被鄭氏逼死,姐姐被鄭氏搶走,又被鄭氏的小妾妒忌而將她摧殘致死。1 6歲的王呆子在連失 3 位親人後,卻自願到惡霸家為傭,服侍主人唯恐不周,被鄰里所不齒。第二年清明節,呆子隨主人鄭氏入山掃墓,乘主人拜祖之際,驟舉鋤頭將惡霸擊暈在地,然後從懷中取出利刃,剜出鄭氏心肝,拜祭父親、姐姐,然後逃到山中做了強盜。該小說發表在五四運動前,是一篇具有初步革命文學意義的好作品。

楊匏安早在日本橫濱期間思想就開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開始他常和國內無政府主義者通信,後來,精通日語後,他開始閱讀日文的馬克思主義原著,思想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啟發,楊匏安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從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想朝著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世界觀發展。《廣東中華新報》從1919 年6月起,增設《通俗大學校》副刊,介紹西方新思潮和科學知識,為此,楊匏安撰寫的《青年心理講話》一文連續登載一個多月,以引導學生在愛國運動中健康成長。同年 6 月至 8 月,楊匏安又在該刊發表了近 3 萬字的《美學拾零》,介紹了柏拉圖、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等十多位西方著名學者的美學思想,該文也是我國最早系統地介紹西方美學思潮的文章。 同年7月12日至年底,楊匏安以《世界學說》為總題,在該刊發表了兩萬多字的文章,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種流派的哲學觀點和社會學說;其中包括唯物論、唯心論、經驗論、感覺論、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實證論、機械論、實用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集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國家社會主義、講壇社會主義、基督教社會主義、社會改良主義等等,在《社會主義》一文中,楊匏安稱讚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社會主義聖典”。

知道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人,都知道“南陳北李”,即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在北京最早開展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但在建黨前,還有一個“南楊北李”,即楊匏安在廣東、李大釗在北京最早系統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廣大國人都知道李大釗的貢獻,卻很少有人知道楊匏安。楊匏安在以《世界學說》為總題的文章中,有一篇幅最長、最重要的文章題目是《馬克思主義》,該文於 1919 年 11 月 11 日至 12 月 4日,在《廣東中華新報》連續登載了19天。這篇文章與李大釗的著名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幾乎是同時問世的,也是華南地區最早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與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名著之一。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對楊匏安這篇文章評價甚高,認為楊匏安也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先驅,黨史上應該將“北李”和“南楊”並列起來提。

《馬克思主義》一文的發表,也標誌著楊匏安已從革命民主主義者開始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他不僅是中國南方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他的宣傳活動也為廣東共產黨組織的建立,作了思想準備。

他應該是中共“一大”前入黨的一位黨員

1920 年 8 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陳獨秀就寫信約請他在北京大學教書時的學生譚平山,在廣州成立相應的組織,不久,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青年團是共產黨的助手,楊匏安加入了青年團。


"


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與李大釗並稱“南楊北李”,面對蔣介石勸降大義凜然:“死可以,變節不行!”

◆楊匏安

文/苗體君 竇春芳

在中共“一大”召開前到底有多少中共黨員,黨史理論界最有權威性說法是有53人,其依據是:1921年11月,在中共 “一大”閉幕四個月後,由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漢俊起草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中國的共產主義組織是從去年年中成立的。起初,在上海該組織一共只有五個人。領導人是享有威望的《新青年》的主編陳同志。這個組織逐漸擴大其活動範圍,現在已有六個小組,有五十三個成員”。最近,我翻閱資料發現楊匏安卻不在53人之中,而各種史料顯示楊匏安確確實實是在中共“一大”前加入的中國共產黨。今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120週年,讓我們重溫歷史,讓今天更多的人熟悉這位曾經被歷史模糊、遺忘的中共早期的黨員、中共早期優秀的理論家、革命活動家和革命烈士。

他是楊家將的後裔

1896年11月6日,楊匏安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南屏鄉北山村(今屬於珠海市香洲區)一個破落的茶商家庭。過去的廣東香山是鄭觀應、容閎、孫中山的故鄉,雖然楊匏安也出生在這裡,但今天絕大多數中山人、珠海人對他的名字並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

楊匏安家是名門之後,也是香山的大戶人家,其始祖是北宋楊家將楊文廣的第二個兒子,傳到楊匏安剛好是 23 代。楊匏安的祖父楊訓常曾經把家族的生意做到了南洋群島、印度和拉丁美洲等地,楊訓常有 1 3 個子女,楊匏安的父親楊富祥是長子,到楊訓常去世時,楊家已一天不如一天了,楊匏安的父親以販賣茶葉、瓷器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楊匏安的母親陳智,出身於香山縣古鶴村一個華僑官商家庭,她秉性剛強,受過舊式教育,愛好詩詞書法,陳智一生共生了 9 個孩子,但活下來的只有楊匏安一個,楊匏安從小就坐在母親的膝上跟著母親誦讀詩詞古文,後來他自稱:“幼時頗有詩癖”這大半是出自他母親的薰陶。楊匏安還有一個庶母,名叫關秀英,是香山縣一戶貧苦家庭的孩子,是楊匏安母親陳智的陪嫁女,後來一直留在楊家,楊匏安稱她為“二媽”,她沒有什麼文化,但為人勤快、吃苦耐勞,對楊匏安一生影響很大。

父親楊富祥在楊匏安童年時就病逝了,留下孤兒寡婦,一家人靠母親陳智的手藝維持生活,7 歲時,楊匏安入本鄉恭都學堂讀書。小學畢業後,家裡賣了田地,託親戚帶他到廣州,楊匏安不負家人重託考進兩廣高等學堂預科,兩廣高等學堂的前身,是清末洋務派首領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廣雅書院,是華南最有名的學府,辛亥革命後改名省立一中,也就是今天的廣雅中學。楊匏安在良師指引下,不但文史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而且廣泛接觸了洋務派、改良派、革命派和無政府主義派等各種社會思潮。

他曾經以“擾亂學校教學,圖謀不軌”的罪名入獄

1912年秋,16歲的楊匏安從廣東省立一中畢業,然後回到家鄉恭都的小學任教,任教期間,他是學生最喜愛的老師,他正直、善良,由於和 3 名年輕的同事揭發校長劉希明貪汙,校長劉希明買通官方,給楊匏安扣上了“擾亂學校教學,圖謀不軌”的罪名,楊匏安三人被關進了監獄。出獄後,他們三人再也無法回校任教了,就一塊隨同華僑商人乘舟東渡日本,在日本橫濱,他們原想靠一位同行的親戚介紹職業,不料那位洋行買辦,聽說他們是坐牢出來的,竟將他們拒之門外。楊匏安只好寄居在橫濱市的一間小閣樓上,靠找些零活度日。日子久了,帶去的書籍也變賣完了,還是找不到固定的工作。他們又自編油印刊物《如此》,上街兜售,藉此向華僑控訴家鄉軍閥豪紳統治的罪惡,和自己由於揭露貪汙被誣害入獄的經過。楊匏安常常交不起房租,但他並沒有向困難低頭,他餓著肚子堅持自學日語。他的日文在國內已有一些基礎,到日本後,由於刻苦用功,很快就能從事翻譯了,他還經常到圖書館,如飢似渴地研讀有關西方各種流派新學說的日文書籍,為他日後回國發表大量的譯著,奠定了根基。

在日本期間,楊匏安租住的旁邊有一所女子私塾學校,私塾的主人叫潘雪箴,她是康有為的堂弟婦,是一位熱愛祖國、富有民族氣節的華僑老教師。她對楊匏安等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多次介紹學生買楊匏安他們自編的刊物,對生活窘迫的楊匏安有很大的幫助。楊匏安也常到潘雪箴家談論詩詞文學和各種社會學說,潘雪箴有一個女兒名叫康若愚,她對楊匏安的才華十分欽佩,並對楊匏安產生了愛慕之情,1916 年秋天,潘雪箴老師生病,請楊匏安代課,一週後,這位愛國華僑老教師溘然長逝了,臨終前她將自己的一雙兒女託付給了楊匏安。

1916 年的冬天,楊匏安的母親謊稱病重,把楊匏安從日本騙回家,母親的用意是讓兒子楊匏安趕快與鄰村姑娘吳佩琪結婚,母命難違,雖然在日本楊匏安已經與康若愚訂了婚,他不得不忍痛割愛,給遠在日本的康若愚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楊匏安對康若愚作了解釋。後來,與楊匏安的母親協商,康若愚回國後,拜楊匏安的母親為乾孃。

他與李大釗被稱為“南楊北李”,是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1917 年春節過後,楊匏安帶著妻子、母親和堂弟來到澳門,在印刷商陳之如家任家庭教師,在澳門他結交了一大批文化人士,並在澳門文化界嶄露頭角。《東方雜誌》創刊於1904年3月11日,社址在上海,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的綜合性期刊,當時在國內影響力極大,僅次於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楊匏安在上面發表了用文言文寫成的《原夢》,全文4000 字,文章分析了夢的成因及是否能預測吉凶禍福等,這一年楊匏安才 20 歲,不久他又在《東方雜誌》上發表了 2000 字的題目為《暈船之防止法》一文。

1918 年春,楊匏安摯友陳大年從日本回國,擔任《廣東中華新報》主筆,《廣東中華新報》是當時廣州一家規模較大的報紙,社長是容伯挺,李大釗、林伯渠二人是容伯挺的好朋友,容伯挺也曾經是中國留日學生反袁世凱組織——神州學會的成員。陳大年邀請楊匏安任《廣東中華新報》記者,並推薦楊匏安到一所私立時敏中學任教務主任,就這樣楊匏安一家來到了廣州,居住在廣州司后街楊家祠。這時楊匏安已有個孩子,妻子、母親、連獨身的姑母、父母雙亡的堂弟,一家七口人,生活十分艱難,這時,警察局的同鄉官僚請楊匏安當祕書,這是一個“肥缺”,對於多數人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但楊匏安自甘清寒,也不肯與他們同流合汙。

利用教學之餘,1918年3月間,楊匏安在《廣東中華新報》上發表了十多篇散文筆記和一篇文言小說《王呆子》。《王呆子》寫的是一位綽號王呆子的少年,為其父親、姐姐復仇的故事。王呆子的母親病逝後,因為天旱絕收無錢收殮,王家就向村中劣紳鄭氏借了高利貸,後來,王呆子的父親被鄭氏逼死,姐姐被鄭氏搶走,又被鄭氏的小妾妒忌而將她摧殘致死。1 6歲的王呆子在連失 3 位親人後,卻自願到惡霸家為傭,服侍主人唯恐不周,被鄰里所不齒。第二年清明節,呆子隨主人鄭氏入山掃墓,乘主人拜祖之際,驟舉鋤頭將惡霸擊暈在地,然後從懷中取出利刃,剜出鄭氏心肝,拜祭父親、姐姐,然後逃到山中做了強盜。該小說發表在五四運動前,是一篇具有初步革命文學意義的好作品。

楊匏安早在日本橫濱期間思想就開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開始他常和國內無政府主義者通信,後來,精通日語後,他開始閱讀日文的馬克思主義原著,思想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啟發,楊匏安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從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想朝著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世界觀發展。《廣東中華新報》從1919 年6月起,增設《通俗大學校》副刊,介紹西方新思潮和科學知識,為此,楊匏安撰寫的《青年心理講話》一文連續登載一個多月,以引導學生在愛國運動中健康成長。同年 6 月至 8 月,楊匏安又在該刊發表了近 3 萬字的《美學拾零》,介紹了柏拉圖、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等十多位西方著名學者的美學思想,該文也是我國最早系統地介紹西方美學思潮的文章。 同年7月12日至年底,楊匏安以《世界學說》為總題,在該刊發表了兩萬多字的文章,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種流派的哲學觀點和社會學說;其中包括唯物論、唯心論、經驗論、感覺論、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實證論、機械論、實用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集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國家社會主義、講壇社會主義、基督教社會主義、社會改良主義等等,在《社會主義》一文中,楊匏安稱讚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社會主義聖典”。

知道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人,都知道“南陳北李”,即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在北京最早開展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但在建黨前,還有一個“南楊北李”,即楊匏安在廣東、李大釗在北京最早系統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廣大國人都知道李大釗的貢獻,卻很少有人知道楊匏安。楊匏安在以《世界學說》為總題的文章中,有一篇幅最長、最重要的文章題目是《馬克思主義》,該文於 1919 年 11 月 11 日至 12 月 4日,在《廣東中華新報》連續登載了19天。這篇文章與李大釗的著名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幾乎是同時問世的,也是華南地區最早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與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名著之一。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對楊匏安這篇文章評價甚高,認為楊匏安也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先驅,黨史上應該將“北李”和“南楊”並列起來提。

《馬克思主義》一文的發表,也標誌著楊匏安已從革命民主主義者開始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他不僅是中國南方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他的宣傳活動也為廣東共產黨組織的建立,作了思想準備。

他應該是中共“一大”前入黨的一位黨員

1920 年 8 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陳獨秀就寫信約請他在北京大學教書時的學生譚平山,在廣州成立相應的組織,不久,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青年團是共產黨的助手,楊匏安加入了青年團。


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與李大釗並稱“南楊北李”,面對蔣介石勸降大義凜然:“死可以,變節不行!”


◆1925年初,中共廣東區委部分成員合影。右起分別為楊匏安、陳延年、劉爾崧、馮菊坡。

1920 年底,陳獨秀應廣東省省長陳炯明的邀請,擔任廣東省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長一職,陳獨秀從上海來到廣州。陳獨秀與譚平山等人頻繁接觸後,於 1921 年春正式成立廣州共產黨,也就是“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陳獨秀任書記,不久,譚平山擔任書記。在譚平山的引薦下,陳獨秀在廣州革命活動的據點楊家祠會見了楊匏安。1921年春夏之間,也就是在中共“一大”召開前,由譚平山介紹,楊匏安正式加入共產黨,成為中共早期的黨員。但過去普遍認為: 中共“一大”前,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裡沒有楊匏安,“1921 年 8 月,陳公博出席黨的‘一大’回來後,向支部全體黨員作了彙報。支部決定發展黨員,擴大黨組織,先後吸收阮嘯仙、劉爾崧、楊匏安等入黨。至 1922 年 6 月底,廣東黨組織共有黨員32人。”(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共產主義小組》(下),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87 年9 月,第682頁。)

但林伯渠在《黨成立時期的一些情況》一文中寫道:“同年(也就是1921 年,引者注)五、六月我到了廣州,又同譚平山、陳公博、楊匏安等座談了兩次,那時小組情形,只要彼此知道或經朋友介紹是研究俄羅斯問題和搞共產主義的,遇到就約個地方談談,沒有什麼章程。但是個人來往及通信聯繫也是有的。”(《“一大”前後》(二),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2 月出版,第32頁。)林伯渠是湖南臨澧人,1904年赴日本留學,並在東京加入同盟會,1920 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1921 年經李大釗、陳獨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應該說林伯渠是當事人,他的回憶還是十分可靠的,在他的回憶中,清楚地顯示楊匏安在中共“一大”前,就已經加入了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了,也就是說楊匏安已經是中共黨員了。

從最近的一些研究資料來看,廣東楊匏安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黃永康經過考證,楊匏安大約是在1921 年春夏間,經譚平山介紹加入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就是說中共“一大”前,楊匏安已加入了共產黨。

周恩來稱讚他“為官廉潔,家境清貧”

楊匏安很長一段時間,以教書為生,他先後在家鄉做過小學教師、在澳門做過家庭教師,後來又在廣州的幾所學校任教,他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教師,他的講課贏得了許許多多學生的欽佩,革命烈士周文雍就曾經是他的學生。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會議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同年10 月中共派譚平山、楊匏安為中共駐國民黨的黨團正副書記。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後推舉共產黨員譚平山為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林伯渠為農民部長,楊匏安任組織部祕書,因為譚平山還兼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工作十分繁忙,所以中央組織部的日常工作實際上是由楊匏安主持。同年 11 月,因為譚平山出席國際會議,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由楊匏安代理中央組織部長,楊匏安任職期間,堅持用人唯賢的原則,廉潔奉公,從不徇私濫任。

省港罷工時,楊匏安兼任廣東政府財政部的代表,掌管大量錢財,他均分文不沾。當時經常有人上門給他送禮,但楊匏安從不許家人接受。有一次省港罷工委員會發放捐款後,留在楊家的袋子裡剩下一枚硬幣,也就只值一兩毛錢,他的孩子們撿到後拿著玩時,被楊匏安發現了,楊匏安馬上嚴肅地對兒子們說:“這是公家的錢,一分一文都不能要。”接著,他又讓孩子們馬上把這枚硬幣送回罷工委員會。當時,雖然楊匏安身居國民黨高位,但他 兩 袖 清 風 ,他依然白天當編輯校對,晚上寫作譯書 ,有時還要幫家人推磨做米餈,讓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孩子清晨上街叫賣。

1924 年秋,中共廣東區委會成立時,楊匏安任監察委員,與周恩來、陳獨秀的大兒子陳延年等在一起工作,他們常在楊家祠開會,所以,周恩來在與楊匏安接觸的過程中,被楊匏安的行為所打動,周恩來稱讚楊匏安“為官廉潔,家境清貧”。


"


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與李大釗並稱“南楊北李”,面對蔣介石勸降大義凜然:“死可以,變節不行!”

◆楊匏安

文/苗體君 竇春芳

在中共“一大”召開前到底有多少中共黨員,黨史理論界最有權威性說法是有53人,其依據是:1921年11月,在中共 “一大”閉幕四個月後,由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漢俊起草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中國的共產主義組織是從去年年中成立的。起初,在上海該組織一共只有五個人。領導人是享有威望的《新青年》的主編陳同志。這個組織逐漸擴大其活動範圍,現在已有六個小組,有五十三個成員”。最近,我翻閱資料發現楊匏安卻不在53人之中,而各種史料顯示楊匏安確確實實是在中共“一大”前加入的中國共產黨。今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120週年,讓我們重溫歷史,讓今天更多的人熟悉這位曾經被歷史模糊、遺忘的中共早期的黨員、中共早期優秀的理論家、革命活動家和革命烈士。

他是楊家將的後裔

1896年11月6日,楊匏安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南屏鄉北山村(今屬於珠海市香洲區)一個破落的茶商家庭。過去的廣東香山是鄭觀應、容閎、孫中山的故鄉,雖然楊匏安也出生在這裡,但今天絕大多數中山人、珠海人對他的名字並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

楊匏安家是名門之後,也是香山的大戶人家,其始祖是北宋楊家將楊文廣的第二個兒子,傳到楊匏安剛好是 23 代。楊匏安的祖父楊訓常曾經把家族的生意做到了南洋群島、印度和拉丁美洲等地,楊訓常有 1 3 個子女,楊匏安的父親楊富祥是長子,到楊訓常去世時,楊家已一天不如一天了,楊匏安的父親以販賣茶葉、瓷器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楊匏安的母親陳智,出身於香山縣古鶴村一個華僑官商家庭,她秉性剛強,受過舊式教育,愛好詩詞書法,陳智一生共生了 9 個孩子,但活下來的只有楊匏安一個,楊匏安從小就坐在母親的膝上跟著母親誦讀詩詞古文,後來他自稱:“幼時頗有詩癖”這大半是出自他母親的薰陶。楊匏安還有一個庶母,名叫關秀英,是香山縣一戶貧苦家庭的孩子,是楊匏安母親陳智的陪嫁女,後來一直留在楊家,楊匏安稱她為“二媽”,她沒有什麼文化,但為人勤快、吃苦耐勞,對楊匏安一生影響很大。

父親楊富祥在楊匏安童年時就病逝了,留下孤兒寡婦,一家人靠母親陳智的手藝維持生活,7 歲時,楊匏安入本鄉恭都學堂讀書。小學畢業後,家裡賣了田地,託親戚帶他到廣州,楊匏安不負家人重託考進兩廣高等學堂預科,兩廣高等學堂的前身,是清末洋務派首領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廣雅書院,是華南最有名的學府,辛亥革命後改名省立一中,也就是今天的廣雅中學。楊匏安在良師指引下,不但文史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而且廣泛接觸了洋務派、改良派、革命派和無政府主義派等各種社會思潮。

他曾經以“擾亂學校教學,圖謀不軌”的罪名入獄

1912年秋,16歲的楊匏安從廣東省立一中畢業,然後回到家鄉恭都的小學任教,任教期間,他是學生最喜愛的老師,他正直、善良,由於和 3 名年輕的同事揭發校長劉希明貪汙,校長劉希明買通官方,給楊匏安扣上了“擾亂學校教學,圖謀不軌”的罪名,楊匏安三人被關進了監獄。出獄後,他們三人再也無法回校任教了,就一塊隨同華僑商人乘舟東渡日本,在日本橫濱,他們原想靠一位同行的親戚介紹職業,不料那位洋行買辦,聽說他們是坐牢出來的,竟將他們拒之門外。楊匏安只好寄居在橫濱市的一間小閣樓上,靠找些零活度日。日子久了,帶去的書籍也變賣完了,還是找不到固定的工作。他們又自編油印刊物《如此》,上街兜售,藉此向華僑控訴家鄉軍閥豪紳統治的罪惡,和自己由於揭露貪汙被誣害入獄的經過。楊匏安常常交不起房租,但他並沒有向困難低頭,他餓著肚子堅持自學日語。他的日文在國內已有一些基礎,到日本後,由於刻苦用功,很快就能從事翻譯了,他還經常到圖書館,如飢似渴地研讀有關西方各種流派新學說的日文書籍,為他日後回國發表大量的譯著,奠定了根基。

在日本期間,楊匏安租住的旁邊有一所女子私塾學校,私塾的主人叫潘雪箴,她是康有為的堂弟婦,是一位熱愛祖國、富有民族氣節的華僑老教師。她對楊匏安等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多次介紹學生買楊匏安他們自編的刊物,對生活窘迫的楊匏安有很大的幫助。楊匏安也常到潘雪箴家談論詩詞文學和各種社會學說,潘雪箴有一個女兒名叫康若愚,她對楊匏安的才華十分欽佩,並對楊匏安產生了愛慕之情,1916 年秋天,潘雪箴老師生病,請楊匏安代課,一週後,這位愛國華僑老教師溘然長逝了,臨終前她將自己的一雙兒女託付給了楊匏安。

1916 年的冬天,楊匏安的母親謊稱病重,把楊匏安從日本騙回家,母親的用意是讓兒子楊匏安趕快與鄰村姑娘吳佩琪結婚,母命難違,雖然在日本楊匏安已經與康若愚訂了婚,他不得不忍痛割愛,給遠在日本的康若愚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楊匏安對康若愚作了解釋。後來,與楊匏安的母親協商,康若愚回國後,拜楊匏安的母親為乾孃。

他與李大釗被稱為“南楊北李”,是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1917 年春節過後,楊匏安帶著妻子、母親和堂弟來到澳門,在印刷商陳之如家任家庭教師,在澳門他結交了一大批文化人士,並在澳門文化界嶄露頭角。《東方雜誌》創刊於1904年3月11日,社址在上海,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的綜合性期刊,當時在國內影響力極大,僅次於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楊匏安在上面發表了用文言文寫成的《原夢》,全文4000 字,文章分析了夢的成因及是否能預測吉凶禍福等,這一年楊匏安才 20 歲,不久他又在《東方雜誌》上發表了 2000 字的題目為《暈船之防止法》一文。

1918 年春,楊匏安摯友陳大年從日本回國,擔任《廣東中華新報》主筆,《廣東中華新報》是當時廣州一家規模較大的報紙,社長是容伯挺,李大釗、林伯渠二人是容伯挺的好朋友,容伯挺也曾經是中國留日學生反袁世凱組織——神州學會的成員。陳大年邀請楊匏安任《廣東中華新報》記者,並推薦楊匏安到一所私立時敏中學任教務主任,就這樣楊匏安一家來到了廣州,居住在廣州司后街楊家祠。這時楊匏安已有個孩子,妻子、母親、連獨身的姑母、父母雙亡的堂弟,一家七口人,生活十分艱難,這時,警察局的同鄉官僚請楊匏安當祕書,這是一個“肥缺”,對於多數人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但楊匏安自甘清寒,也不肯與他們同流合汙。

利用教學之餘,1918年3月間,楊匏安在《廣東中華新報》上發表了十多篇散文筆記和一篇文言小說《王呆子》。《王呆子》寫的是一位綽號王呆子的少年,為其父親、姐姐復仇的故事。王呆子的母親病逝後,因為天旱絕收無錢收殮,王家就向村中劣紳鄭氏借了高利貸,後來,王呆子的父親被鄭氏逼死,姐姐被鄭氏搶走,又被鄭氏的小妾妒忌而將她摧殘致死。1 6歲的王呆子在連失 3 位親人後,卻自願到惡霸家為傭,服侍主人唯恐不周,被鄰里所不齒。第二年清明節,呆子隨主人鄭氏入山掃墓,乘主人拜祖之際,驟舉鋤頭將惡霸擊暈在地,然後從懷中取出利刃,剜出鄭氏心肝,拜祭父親、姐姐,然後逃到山中做了強盜。該小說發表在五四運動前,是一篇具有初步革命文學意義的好作品。

楊匏安早在日本橫濱期間思想就開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開始他常和國內無政府主義者通信,後來,精通日語後,他開始閱讀日文的馬克思主義原著,思想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啟發,楊匏安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從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想朝著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世界觀發展。《廣東中華新報》從1919 年6月起,增設《通俗大學校》副刊,介紹西方新思潮和科學知識,為此,楊匏安撰寫的《青年心理講話》一文連續登載一個多月,以引導學生在愛國運動中健康成長。同年 6 月至 8 月,楊匏安又在該刊發表了近 3 萬字的《美學拾零》,介紹了柏拉圖、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等十多位西方著名學者的美學思想,該文也是我國最早系統地介紹西方美學思潮的文章。 同年7月12日至年底,楊匏安以《世界學說》為總題,在該刊發表了兩萬多字的文章,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種流派的哲學觀點和社會學說;其中包括唯物論、唯心論、經驗論、感覺論、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實證論、機械論、實用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集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國家社會主義、講壇社會主義、基督教社會主義、社會改良主義等等,在《社會主義》一文中,楊匏安稱讚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社會主義聖典”。

知道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人,都知道“南陳北李”,即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在北京最早開展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但在建黨前,還有一個“南楊北李”,即楊匏安在廣東、李大釗在北京最早系統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廣大國人都知道李大釗的貢獻,卻很少有人知道楊匏安。楊匏安在以《世界學說》為總題的文章中,有一篇幅最長、最重要的文章題目是《馬克思主義》,該文於 1919 年 11 月 11 日至 12 月 4日,在《廣東中華新報》連續登載了19天。這篇文章與李大釗的著名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幾乎是同時問世的,也是華南地區最早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與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名著之一。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對楊匏安這篇文章評價甚高,認為楊匏安也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先驅,黨史上應該將“北李”和“南楊”並列起來提。

《馬克思主義》一文的發表,也標誌著楊匏安已從革命民主主義者開始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他不僅是中國南方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他的宣傳活動也為廣東共產黨組織的建立,作了思想準備。

他應該是中共“一大”前入黨的一位黨員

1920 年 8 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陳獨秀就寫信約請他在北京大學教書時的學生譚平山,在廣州成立相應的組織,不久,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青年團是共產黨的助手,楊匏安加入了青年團。


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與李大釗並稱“南楊北李”,面對蔣介石勸降大義凜然:“死可以,變節不行!”


◆1925年初,中共廣東區委部分成員合影。右起分別為楊匏安、陳延年、劉爾崧、馮菊坡。

1920 年底,陳獨秀應廣東省省長陳炯明的邀請,擔任廣東省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長一職,陳獨秀從上海來到廣州。陳獨秀與譚平山等人頻繁接觸後,於 1921 年春正式成立廣州共產黨,也就是“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陳獨秀任書記,不久,譚平山擔任書記。在譚平山的引薦下,陳獨秀在廣州革命活動的據點楊家祠會見了楊匏安。1921年春夏之間,也就是在中共“一大”召開前,由譚平山介紹,楊匏安正式加入共產黨,成為中共早期的黨員。但過去普遍認為: 中共“一大”前,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裡沒有楊匏安,“1921 年 8 月,陳公博出席黨的‘一大’回來後,向支部全體黨員作了彙報。支部決定發展黨員,擴大黨組織,先後吸收阮嘯仙、劉爾崧、楊匏安等入黨。至 1922 年 6 月底,廣東黨組織共有黨員32人。”(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共產主義小組》(下),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87 年9 月,第682頁。)

但林伯渠在《黨成立時期的一些情況》一文中寫道:“同年(也就是1921 年,引者注)五、六月我到了廣州,又同譚平山、陳公博、楊匏安等座談了兩次,那時小組情形,只要彼此知道或經朋友介紹是研究俄羅斯問題和搞共產主義的,遇到就約個地方談談,沒有什麼章程。但是個人來往及通信聯繫也是有的。”(《“一大”前後》(二),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2 月出版,第32頁。)林伯渠是湖南臨澧人,1904年赴日本留學,並在東京加入同盟會,1920 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1921 年經李大釗、陳獨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應該說林伯渠是當事人,他的回憶還是十分可靠的,在他的回憶中,清楚地顯示楊匏安在中共“一大”前,就已經加入了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了,也就是說楊匏安已經是中共黨員了。

從最近的一些研究資料來看,廣東楊匏安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黃永康經過考證,楊匏安大約是在1921 年春夏間,經譚平山介紹加入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就是說中共“一大”前,楊匏安已加入了共產黨。

周恩來稱讚他“為官廉潔,家境清貧”

楊匏安很長一段時間,以教書為生,他先後在家鄉做過小學教師、在澳門做過家庭教師,後來又在廣州的幾所學校任教,他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教師,他的講課贏得了許許多多學生的欽佩,革命烈士周文雍就曾經是他的學生。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會議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同年10 月中共派譚平山、楊匏安為中共駐國民黨的黨團正副書記。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後推舉共產黨員譚平山為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林伯渠為農民部長,楊匏安任組織部祕書,因為譚平山還兼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工作十分繁忙,所以中央組織部的日常工作實際上是由楊匏安主持。同年 11 月,因為譚平山出席國際會議,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由楊匏安代理中央組織部長,楊匏安任職期間,堅持用人唯賢的原則,廉潔奉公,從不徇私濫任。

省港罷工時,楊匏安兼任廣東政府財政部的代表,掌管大量錢財,他均分文不沾。當時經常有人上門給他送禮,但楊匏安從不許家人接受。有一次省港罷工委員會發放捐款後,留在楊家的袋子裡剩下一枚硬幣,也就只值一兩毛錢,他的孩子們撿到後拿著玩時,被楊匏安發現了,楊匏安馬上嚴肅地對兒子們說:“這是公家的錢,一分一文都不能要。”接著,他又讓孩子們馬上把這枚硬幣送回罷工委員會。當時,雖然楊匏安身居國民黨高位,但他 兩 袖 清 風 ,他依然白天當編輯校對,晚上寫作譯書 ,有時還要幫家人推磨做米餈,讓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孩子清晨上街叫賣。

1924 年秋,中共廣東區委會成立時,楊匏安任監察委員,與周恩來、陳獨秀的大兒子陳延年等在一起工作,他們常在楊家祠開會,所以,周恩來在與楊匏安接觸的過程中,被楊匏安的行為所打動,周恩來稱讚楊匏安“為官廉潔,家境清貧”。


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與李大釗並稱“南楊北李”,面對蔣介石勸降大義凜然:“死可以,變節不行!”


◆1924年,國民黨一大會場,楊匏安(後排左二)與彭湃(前排左二)、何香凝(前排中)等合影。

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刺身亡,為了查處廖仲愷被刺真相和懲辦凶犯,廣東國民政府專門成立了廖案特別委員會和特別法庭,因為楊匏安有很高的威信,被指定擔任審判員,執行審訊案犯工作。1926 年 1 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楊匏安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並被選為 9 箇中央常委之一,他與常委譚平山、林伯渠共同組成祕書處,處理國民黨中央的日常事務。這時的楊匏安仍兼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祕書和廣東省黨部常委兼組織部長職務。

他被錯誤列為“第三黨”成員,被撤銷職務並留黨察看

1927 年4 月27日至5 月9日,中共“五大”在漢口召開,楊匏安與毛澤東、劉少奇、瞿秋白等 82 名代表出席了會議,並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一職。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政變後,同年8月7日,“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楊匏安出席了這次著名的會議。

“八七”會議後,楊匏安回到廣東,在廣州、香港、澳門之間奔走,利用關係以策應南昌起義軍。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左派鄧演達和共產黨個別領導人要求解散共產黨,再次改組國民黨,並組建了第三黨,譚平山在南昌起義失敗後,被中共中央錯誤地開除了黨籍,就這樣譚平山加入了第三黨,因為譚平山是楊匏安的入黨介紹人,而且二人關係密切,中共中央領導人就將楊匏安也列為“第三黨”成員,並撤銷了他的中央監察委員職務,還給予留黨察看處分。

為了澄清事實,1928年2 月,楊匏安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第十七期上發表《所謂第三黨》一文,表白傳聞的無稽。1 9 2 9年,楊匏安在南洋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到上海,被留在黨中央機關參與黨的報刊出版工作。他的家人,也被安排分散住在黨的印刷所或交通機關以掩護黨的活動。楊匏安利用業餘時間,參考其他同志從蘇聯帶回來的東方勞動大學和中山大學的講義,編譯成 20餘萬字的《西洋史要》一書,書的署名是王純一,1930 年由上海南強書店出版,該書簡明扼要地敘述了歐洲的歷史,從歐洲的古代一直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該書也是我國最早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寫成的一部西洋史著作,到1936年,這本書就再版了五次,可見,該書的影響力有多大。

蔣介石親自打電話勸降,他將話筒摔到了牆上

1930年間,由於《紅旗日報》遭敵人破壞,楊匏安不幸被捕,被關進了上海提籃橋監獄,周恩來聞訊後,立即實施營救,並冒著被捕的危險,去探望楊匏安的家人,楊匏安的母親見到周恩來後,激動地說:“這麼危險,你還來看我。”因楊匏安沒有暴露身份,經黨組織營救後,關了8個月的楊匏安被釋放。

出獄後,楊匏安繼續留在黨中央工作。不久,被調到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任農委兼農民部副部長,他開始關注起中國的農業,當時,在白色恐怖的上海,黨的經費十分困難,楊匏安一家人口眾多,日子異常艱苦,他的7個孩子中有2個因病無錢醫治而夭折,他自己患肺病,妻子身體也很不好。但他依然堅持在晚間加緊寫作和翻譯。1930年6月,楊匏安翻譯了拉比杜斯著的《地租論》,1930 年交南強書店出版,署名依然是王純一,這本七萬餘字的小冊子,分3 章,論述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蘇聯,在消滅封建地租和資本主義地租後,如何處理地租問題,對當時正在進行土地革命的各革命根據地,頗有參考作用。

楊匏安在上海第二次被捕是在1931 年7月25日,也是楊匏安一生中第四次被捕,據楊匏安的兒子回憶,當天清晨,一陣粗暴的敲門聲驚醒了楊匏安一家人,隨後,一群持槍的國民黨特務衝了進來,他們大聲嚷道要找楊匏安,楊匏安也預感到自己身份已經暴露,但仍然鎮定地說:“這裡沒有楊匏安,我叫陳君復。”就這樣楊匏安被特務們匆匆帶走。


"


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與李大釗並稱“南楊北李”,面對蔣介石勸降大義凜然:“死可以,變節不行!”

◆楊匏安

文/苗體君 竇春芳

在中共“一大”召開前到底有多少中共黨員,黨史理論界最有權威性說法是有53人,其依據是:1921年11月,在中共 “一大”閉幕四個月後,由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漢俊起草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中國的共產主義組織是從去年年中成立的。起初,在上海該組織一共只有五個人。領導人是享有威望的《新青年》的主編陳同志。這個組織逐漸擴大其活動範圍,現在已有六個小組,有五十三個成員”。最近,我翻閱資料發現楊匏安卻不在53人之中,而各種史料顯示楊匏安確確實實是在中共“一大”前加入的中國共產黨。今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120週年,讓我們重溫歷史,讓今天更多的人熟悉這位曾經被歷史模糊、遺忘的中共早期的黨員、中共早期優秀的理論家、革命活動家和革命烈士。

他是楊家將的後裔

1896年11月6日,楊匏安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南屏鄉北山村(今屬於珠海市香洲區)一個破落的茶商家庭。過去的廣東香山是鄭觀應、容閎、孫中山的故鄉,雖然楊匏安也出生在這裡,但今天絕大多數中山人、珠海人對他的名字並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

楊匏安家是名門之後,也是香山的大戶人家,其始祖是北宋楊家將楊文廣的第二個兒子,傳到楊匏安剛好是 23 代。楊匏安的祖父楊訓常曾經把家族的生意做到了南洋群島、印度和拉丁美洲等地,楊訓常有 1 3 個子女,楊匏安的父親楊富祥是長子,到楊訓常去世時,楊家已一天不如一天了,楊匏安的父親以販賣茶葉、瓷器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楊匏安的母親陳智,出身於香山縣古鶴村一個華僑官商家庭,她秉性剛強,受過舊式教育,愛好詩詞書法,陳智一生共生了 9 個孩子,但活下來的只有楊匏安一個,楊匏安從小就坐在母親的膝上跟著母親誦讀詩詞古文,後來他自稱:“幼時頗有詩癖”這大半是出自他母親的薰陶。楊匏安還有一個庶母,名叫關秀英,是香山縣一戶貧苦家庭的孩子,是楊匏安母親陳智的陪嫁女,後來一直留在楊家,楊匏安稱她為“二媽”,她沒有什麼文化,但為人勤快、吃苦耐勞,對楊匏安一生影響很大。

父親楊富祥在楊匏安童年時就病逝了,留下孤兒寡婦,一家人靠母親陳智的手藝維持生活,7 歲時,楊匏安入本鄉恭都學堂讀書。小學畢業後,家裡賣了田地,託親戚帶他到廣州,楊匏安不負家人重託考進兩廣高等學堂預科,兩廣高等學堂的前身,是清末洋務派首領兩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廣雅書院,是華南最有名的學府,辛亥革命後改名省立一中,也就是今天的廣雅中學。楊匏安在良師指引下,不但文史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而且廣泛接觸了洋務派、改良派、革命派和無政府主義派等各種社會思潮。

他曾經以“擾亂學校教學,圖謀不軌”的罪名入獄

1912年秋,16歲的楊匏安從廣東省立一中畢業,然後回到家鄉恭都的小學任教,任教期間,他是學生最喜愛的老師,他正直、善良,由於和 3 名年輕的同事揭發校長劉希明貪汙,校長劉希明買通官方,給楊匏安扣上了“擾亂學校教學,圖謀不軌”的罪名,楊匏安三人被關進了監獄。出獄後,他們三人再也無法回校任教了,就一塊隨同華僑商人乘舟東渡日本,在日本橫濱,他們原想靠一位同行的親戚介紹職業,不料那位洋行買辦,聽說他們是坐牢出來的,竟將他們拒之門外。楊匏安只好寄居在橫濱市的一間小閣樓上,靠找些零活度日。日子久了,帶去的書籍也變賣完了,還是找不到固定的工作。他們又自編油印刊物《如此》,上街兜售,藉此向華僑控訴家鄉軍閥豪紳統治的罪惡,和自己由於揭露貪汙被誣害入獄的經過。楊匏安常常交不起房租,但他並沒有向困難低頭,他餓著肚子堅持自學日語。他的日文在國內已有一些基礎,到日本後,由於刻苦用功,很快就能從事翻譯了,他還經常到圖書館,如飢似渴地研讀有關西方各種流派新學說的日文書籍,為他日後回國發表大量的譯著,奠定了根基。

在日本期間,楊匏安租住的旁邊有一所女子私塾學校,私塾的主人叫潘雪箴,她是康有為的堂弟婦,是一位熱愛祖國、富有民族氣節的華僑老教師。她對楊匏安等人的遭遇深表同情,多次介紹學生買楊匏安他們自編的刊物,對生活窘迫的楊匏安有很大的幫助。楊匏安也常到潘雪箴家談論詩詞文學和各種社會學說,潘雪箴有一個女兒名叫康若愚,她對楊匏安的才華十分欽佩,並對楊匏安產生了愛慕之情,1916 年秋天,潘雪箴老師生病,請楊匏安代課,一週後,這位愛國華僑老教師溘然長逝了,臨終前她將自己的一雙兒女託付給了楊匏安。

1916 年的冬天,楊匏安的母親謊稱病重,把楊匏安從日本騙回家,母親的用意是讓兒子楊匏安趕快與鄰村姑娘吳佩琪結婚,母命難違,雖然在日本楊匏安已經與康若愚訂了婚,他不得不忍痛割愛,給遠在日本的康若愚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楊匏安對康若愚作了解釋。後來,與楊匏安的母親協商,康若愚回國後,拜楊匏安的母親為乾孃。

他與李大釗被稱為“南楊北李”,是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1917 年春節過後,楊匏安帶著妻子、母親和堂弟來到澳門,在印刷商陳之如家任家庭教師,在澳門他結交了一大批文化人士,並在澳門文化界嶄露頭角。《東方雜誌》創刊於1904年3月11日,社址在上海,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的綜合性期刊,當時在國內影響力極大,僅次於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楊匏安在上面發表了用文言文寫成的《原夢》,全文4000 字,文章分析了夢的成因及是否能預測吉凶禍福等,這一年楊匏安才 20 歲,不久他又在《東方雜誌》上發表了 2000 字的題目為《暈船之防止法》一文。

1918 年春,楊匏安摯友陳大年從日本回國,擔任《廣東中華新報》主筆,《廣東中華新報》是當時廣州一家規模較大的報紙,社長是容伯挺,李大釗、林伯渠二人是容伯挺的好朋友,容伯挺也曾經是中國留日學生反袁世凱組織——神州學會的成員。陳大年邀請楊匏安任《廣東中華新報》記者,並推薦楊匏安到一所私立時敏中學任教務主任,就這樣楊匏安一家來到了廣州,居住在廣州司后街楊家祠。這時楊匏安已有個孩子,妻子、母親、連獨身的姑母、父母雙亡的堂弟,一家七口人,生活十分艱難,這時,警察局的同鄉官僚請楊匏安當祕書,這是一個“肥缺”,對於多數人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但楊匏安自甘清寒,也不肯與他們同流合汙。

利用教學之餘,1918年3月間,楊匏安在《廣東中華新報》上發表了十多篇散文筆記和一篇文言小說《王呆子》。《王呆子》寫的是一位綽號王呆子的少年,為其父親、姐姐復仇的故事。王呆子的母親病逝後,因為天旱絕收無錢收殮,王家就向村中劣紳鄭氏借了高利貸,後來,王呆子的父親被鄭氏逼死,姐姐被鄭氏搶走,又被鄭氏的小妾妒忌而將她摧殘致死。1 6歲的王呆子在連失 3 位親人後,卻自願到惡霸家為傭,服侍主人唯恐不周,被鄰里所不齒。第二年清明節,呆子隨主人鄭氏入山掃墓,乘主人拜祖之際,驟舉鋤頭將惡霸擊暈在地,然後從懷中取出利刃,剜出鄭氏心肝,拜祭父親、姐姐,然後逃到山中做了強盜。該小說發表在五四運動前,是一篇具有初步革命文學意義的好作品。

楊匏安早在日本橫濱期間思想就開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開始他常和國內無政府主義者通信,後來,精通日語後,他開始閱讀日文的馬克思主義原著,思想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啟發,楊匏安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從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想朝著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世界觀發展。《廣東中華新報》從1919 年6月起,增設《通俗大學校》副刊,介紹西方新思潮和科學知識,為此,楊匏安撰寫的《青年心理講話》一文連續登載一個多月,以引導學生在愛國運動中健康成長。同年 6 月至 8 月,楊匏安又在該刊發表了近 3 萬字的《美學拾零》,介紹了柏拉圖、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等十多位西方著名學者的美學思想,該文也是我國最早系統地介紹西方美學思潮的文章。 同年7月12日至年底,楊匏安以《世界學說》為總題,在該刊發表了兩萬多字的文章,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種流派的哲學觀點和社會學說;其中包括唯物論、唯心論、經驗論、感覺論、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實證論、機械論、實用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集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國家社會主義、講壇社會主義、基督教社會主義、社會改良主義等等,在《社會主義》一文中,楊匏安稱讚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社會主義聖典”。

知道中國共產黨歷史的人,都知道“南陳北李”,即陳獨秀在上海、李大釗在北京最早開展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但在建黨前,還有一個“南楊北李”,即楊匏安在廣東、李大釗在北京最早系統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廣大國人都知道李大釗的貢獻,卻很少有人知道楊匏安。楊匏安在以《世界學說》為總題的文章中,有一篇幅最長、最重要的文章題目是《馬克思主義》,該文於 1919 年 11 月 11 日至 12 月 4日,在《廣東中華新報》連續登載了19天。這篇文章與李大釗的著名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幾乎是同時問世的,也是華南地區最早系統地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與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名著之一。胡繩主編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對楊匏安這篇文章評價甚高,認為楊匏安也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先驅,黨史上應該將“北李”和“南楊”並列起來提。

《馬克思主義》一文的發表,也標誌著楊匏安已從革命民主主義者開始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他不僅是中國南方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他的宣傳活動也為廣東共產黨組織的建立,作了思想準備。

他應該是中共“一大”前入黨的一位黨員

1920 年 8 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等,陳獨秀任書記。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陳獨秀就寫信約請他在北京大學教書時的學生譚平山,在廣州成立相應的組織,不久,廣州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青年團是共產黨的助手,楊匏安加入了青年團。


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與李大釗並稱“南楊北李”,面對蔣介石勸降大義凜然:“死可以,變節不行!”


◆1925年初,中共廣東區委部分成員合影。右起分別為楊匏安、陳延年、劉爾崧、馮菊坡。

1920 年底,陳獨秀應廣東省省長陳炯明的邀請,擔任廣東省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長一職,陳獨秀從上海來到廣州。陳獨秀與譚平山等人頻繁接觸後,於 1921 年春正式成立廣州共產黨,也就是“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陳獨秀任書記,不久,譚平山擔任書記。在譚平山的引薦下,陳獨秀在廣州革命活動的據點楊家祠會見了楊匏安。1921年春夏之間,也就是在中共“一大”召開前,由譚平山介紹,楊匏安正式加入共產黨,成為中共早期的黨員。但過去普遍認為: 中共“一大”前,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裡沒有楊匏安,“1921 年 8 月,陳公博出席黨的‘一大’回來後,向支部全體黨員作了彙報。支部決定發展黨員,擴大黨組織,先後吸收阮嘯仙、劉爾崧、楊匏安等入黨。至 1922 年 6 月底,廣東黨組織共有黨員32人。”(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共產主義小組》(下),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87 年9 月,第682頁。)

但林伯渠在《黨成立時期的一些情況》一文中寫道:“同年(也就是1921 年,引者注)五、六月我到了廣州,又同譚平山、陳公博、楊匏安等座談了兩次,那時小組情形,只要彼此知道或經朋友介紹是研究俄羅斯問題和搞共產主義的,遇到就約個地方談談,沒有什麼章程。但是個人來往及通信聯繫也是有的。”(《“一大”前後》(二),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2 月出版,第32頁。)林伯渠是湖南臨澧人,1904年赴日本留學,並在東京加入同盟會,1920 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參議,1921 年經李大釗、陳獨秀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應該說林伯渠是當事人,他的回憶還是十分可靠的,在他的回憶中,清楚地顯示楊匏安在中共“一大”前,就已經加入了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了,也就是說楊匏安已經是中共黨員了。

從最近的一些研究資料來看,廣東楊匏安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黃永康經過考證,楊匏安大約是在1921 年春夏間,經譚平山介紹加入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就是說中共“一大”前,楊匏安已加入了共產黨。

周恩來稱讚他“為官廉潔,家境清貧”

楊匏安很長一段時間,以教書為生,他先後在家鄉做過小學教師、在澳門做過家庭教師,後來又在廣州的幾所學校任教,他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教師,他的講課贏得了許許多多學生的欽佩,革命烈士周文雍就曾經是他的學生。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會議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同年10 月中共派譚平山、楊匏安為中共駐國民黨的黨團正副書記。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會後推舉共產黨員譚平山為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林伯渠為農民部長,楊匏安任組織部祕書,因為譚平山還兼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工作十分繁忙,所以中央組織部的日常工作實際上是由楊匏安主持。同年 11 月,因為譚平山出席國際會議,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決定由楊匏安代理中央組織部長,楊匏安任職期間,堅持用人唯賢的原則,廉潔奉公,從不徇私濫任。

省港罷工時,楊匏安兼任廣東政府財政部的代表,掌管大量錢財,他均分文不沾。當時經常有人上門給他送禮,但楊匏安從不許家人接受。有一次省港罷工委員會發放捐款後,留在楊家的袋子裡剩下一枚硬幣,也就只值一兩毛錢,他的孩子們撿到後拿著玩時,被楊匏安發現了,楊匏安馬上嚴肅地對兒子們說:“這是公家的錢,一分一文都不能要。”接著,他又讓孩子們馬上把這枚硬幣送回罷工委員會。當時,雖然楊匏安身居國民黨高位,但他 兩 袖 清 風 ,他依然白天當編輯校對,晚上寫作譯書 ,有時還要幫家人推磨做米餈,讓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孩子清晨上街叫賣。

1924 年秋,中共廣東區委會成立時,楊匏安任監察委員,與周恩來、陳獨秀的大兒子陳延年等在一起工作,他們常在楊家祠開會,所以,周恩來在與楊匏安接觸的過程中,被楊匏安的行為所打動,周恩來稱讚楊匏安“為官廉潔,家境清貧”。


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與李大釗並稱“南楊北李”,面對蔣介石勸降大義凜然:“死可以,變節不行!”


◆1924年,國民黨一大會場,楊匏安(後排左二)與彭湃(前排左二)、何香凝(前排中)等合影。

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刺身亡,為了查處廖仲愷被刺真相和懲辦凶犯,廣東國民政府專門成立了廖案特別委員會和特別法庭,因為楊匏安有很高的威信,被指定擔任審判員,執行審訊案犯工作。1926 年 1 月,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楊匏安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並被選為 9 箇中央常委之一,他與常委譚平山、林伯渠共同組成祕書處,處理國民黨中央的日常事務。這時的楊匏安仍兼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祕書和廣東省黨部常委兼組織部長職務。

他被錯誤列為“第三黨”成員,被撤銷職務並留黨察看

1927 年4 月27日至5 月9日,中共“五大”在漢口召開,楊匏安與毛澤東、劉少奇、瞿秋白等 82 名代表出席了會議,並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一職。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政變後,同年8月7日,“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楊匏安出席了這次著名的會議。

“八七”會議後,楊匏安回到廣東,在廣州、香港、澳門之間奔走,利用關係以策應南昌起義軍。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左派鄧演達和共產黨個別領導人要求解散共產黨,再次改組國民黨,並組建了第三黨,譚平山在南昌起義失敗後,被中共中央錯誤地開除了黨籍,就這樣譚平山加入了第三黨,因為譚平山是楊匏安的入黨介紹人,而且二人關係密切,中共中央領導人就將楊匏安也列為“第三黨”成員,並撤銷了他的中央監察委員職務,還給予留黨察看處分。

為了澄清事實,1928年2 月,楊匏安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布爾塞維克》第十七期上發表《所謂第三黨》一文,表白傳聞的無稽。1 9 2 9年,楊匏安在南洋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到上海,被留在黨中央機關參與黨的報刊出版工作。他的家人,也被安排分散住在黨的印刷所或交通機關以掩護黨的活動。楊匏安利用業餘時間,參考其他同志從蘇聯帶回來的東方勞動大學和中山大學的講義,編譯成 20餘萬字的《西洋史要》一書,書的署名是王純一,1930 年由上海南強書店出版,該書簡明扼要地敘述了歐洲的歷史,從歐洲的古代一直講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該書也是我國最早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寫成的一部西洋史著作,到1936年,這本書就再版了五次,可見,該書的影響力有多大。

蔣介石親自打電話勸降,他將話筒摔到了牆上

1930年間,由於《紅旗日報》遭敵人破壞,楊匏安不幸被捕,被關進了上海提籃橋監獄,周恩來聞訊後,立即實施營救,並冒著被捕的危險,去探望楊匏安的家人,楊匏安的母親見到周恩來後,激動地說:“這麼危險,你還來看我。”因楊匏安沒有暴露身份,經黨組織營救後,關了8個月的楊匏安被釋放。

出獄後,楊匏安繼續留在黨中央工作。不久,被調到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任農委兼農民部副部長,他開始關注起中國的農業,當時,在白色恐怖的上海,黨的經費十分困難,楊匏安一家人口眾多,日子異常艱苦,他的7個孩子中有2個因病無錢醫治而夭折,他自己患肺病,妻子身體也很不好。但他依然堅持在晚間加緊寫作和翻譯。1930年6月,楊匏安翻譯了拉比杜斯著的《地租論》,1930 年交南強書店出版,署名依然是王純一,這本七萬餘字的小冊子,分3 章,論述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蘇聯,在消滅封建地租和資本主義地租後,如何處理地租問題,對當時正在進行土地革命的各革命根據地,頗有參考作用。

楊匏安在上海第二次被捕是在1931 年7月25日,也是楊匏安一生中第四次被捕,據楊匏安的兒子回憶,當天清晨,一陣粗暴的敲門聲驚醒了楊匏安一家人,隨後,一群持槍的國民黨特務衝了進來,他們大聲嚷道要找楊匏安,楊匏安也預感到自己身份已經暴露,但仍然鎮定地說:“這裡沒有楊匏安,我叫陳君復。”就這樣楊匏安被特務們匆匆帶走。


華南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與李大釗並稱“南楊北李”,面對蔣介石勸降大義凜然:“死可以,變節不行!”


◆楊匏安畫像及就義詩。

被俘後,周恩來組織人員積極營救,甚至通過國民黨高層人士,如宋慶齡、何香凝等設法營救,無奈楊匏安身份已經暴露。後來,周恩來又精心設計,計劃在敵人將楊匏安押解南京的途中,武裝營救,但都沒有成功。楊匏安先被關押在匯山捕房,兩天後被引渡到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偵緝隊。因為楊匏安過去在國民黨內地位很高,蔣介石知道他剛剛在共產黨裡受到處分,就竭力對他實施勸降。蔣介石先後派淞滬警備司令熊式輝、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吳稚暉和廣東香山籍的國民政府委員吳鐵誠面見楊匏安,勸他自首,並脫離共產黨投向國民黨,面對勸降,楊匏安堅決地說:“死可以,變節不行”。接著蔣介石接連給楊匏安寫了兩封勸降信,但蔣介石的親筆信被楊匏安撕得粉碎,最後,蔣介石親自用電話對獄中的楊匏安勸降,楊匏安一聽是蔣介石的電話,就將話筒摔到牆上。最終,蔣介石下令就此處決楊匏安。

楊匏安臨犧牲前,最讓他惦念的是一家人的生活,他從獄中傳出紙條對家人反覆叮囑:“縫紉機雖窮不可賣去”,因為這個縫紉機是他家中唯一的謀生工具。說在他犧牲後,家人不可接受任何不認識的人的任何資助,如果在上海實在沒有辦法生活,就回廣東老家去。

1931 年8月 4 日晚,楊匏安等 8人被槍殺在上海龍華看守所內的一片荒地上,這一年楊匏安才 35 歲。就義前,他口占一首五律詩《示難友》: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 殘生無可戀,大敵正當前。

知止窮張儉,遲行笑褚淵。 從茲分手別,對視莫潸然!

楊匏安犧牲後,他的家人也都走上了革命道路。長子楊玄由周恩來送去參加革命工作;二兒子楊明1938年在武漢找到周恩來,隨後去了延安;三兒子楊志也被黨組織送去延安參加革命;最小的兒子楊文偉則被祖母、姐姐楊絳輝等帶著參加了革命,為黨蒐集、傳遞情報……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