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鄲涉縣的文化遺產 民間藝術 看看有沒有你兒時的記憶

涉縣的文化遺產、民間藝術:

1:涉縣落子

涉縣落子想當年也是有模有樣的。縣劇團,臺村劇團,二分團都各具特色。跑山西下河南也紅過一段時間。可如今也衰落了!老人們說的,那年代還沒我呢!聽說那時的劇團遍地開花。那時日子雖不富裕,但也圖個窮開心。

2:皮影戲

在沒有電影之前,皮影戲曾經在涉縣的文化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了電影之後,皮影戲便在我縣銷聲匿跡。我長這麼大也沒看過真正的皮影戲。故事裡聽的。

3:鼓書

聽說早些年間有好多手藝人活躍在我縣的大小村落。他們白天給人做炕蓆,就是用羊皮做的那種炕蓆,現在在有些人家仍然可以見到。這些手藝人晚上就給街坊表演鼓書。現在都換西夢思了,誰還做炕蓆。做炕蓆的鼓書藝人也沒有了。那時在我縣也有專業的鼓書藝人。他們的鼓書屬於哪個派別咱也不知道。我曾經去做過考證,未果。比考證崑崙還難。

4:革命歌曲

一二九師在涉縣時,涉縣人積極參軍,擁軍。抗日心血高漲。那時誕生了好多革命歌曲。例如《縫軍衣》等。這些紅色歌曲見證了那個血與火的年代。現在的流行歌曲漫天飛。那些紅色歌曲早被遺忘在了角落。試問,還有人會唱《縫軍衣》嗎?

5:九曲

九曲的靈感取之於九曲黃河。《涉縣誌》有記載。記得小時侯每到正月十五就跑鎮上轉九曲。九曲是在麥場或空地上用木樁和繩子為主要材料圍起來的類似迷宮的場地。並用彩燈加以裝飾。每到晚上的時候燈火通明,特漂亮。之外還有文藝社團敲羅打鼓在裡面轉來轉去,很熱鬧。九曲這幾年每到元宵節仍然可以在部分鄉鎮見到。但願能發揚光大。

6:花棍舞

花棍舞在我國北方的很多地方都能見到。我們涉縣俗稱“打花棍”。咱們涉縣的花棍相對於其他地區來說有咱們獨到的特色。在次不細說了。咱們涉縣的花棍整體風格是一樣的,但不同地方仍有不同的特點。花棍應該都熟悉吧。就是手持自做的花棍邊打邊舞,並配有鑼鼓音樂。

7:高蹺

高蹺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在我們涉縣近幾年也少見了。

8:花車

花車大家都不陌生。我們索堡鎮正月十九晚上熱鬧非凡。前些年花車乃是正月十九集會的看點。這幾年少見。記得小時候看那些小孩子化裝成小丑模樣,坐在花車上在大街上游行。後面還跟著穿古裝踩高蹺的隊伍。鑼鼓開道,人山人海。前任縣委書記王社群在某年元宵節搞過一次花車集會。各鄉鎮文藝社團齊聚涉縣城,到處洋溢著歌舞昇平,繁榮昌盛的景象。頗有奧運開幕式的味道。

9:武術

武術俗稱“耍拳”。很早些年間磨池與安居的武術確有些真工夫,也小有名氣。如今舞槍弄棒的少了。發展武術有利於全民健身。希望我縣武術發揚光大。也希望武術被奧委會早日批准為正式比賽項目。

10: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我只見過一次。是一個搞笑節目。一人一鬼為一組。人化裝成小丑,背上揹著一個小鬼模型。人鬼在地上表演摔跤。多組同時表演更為精彩。惟妙惟肖,很逼真。此節目多為晚上表演。此節目意義深刻。指在正義可打倒一切邪惡的牛鬼蛇神。二鬼摔跤的表演手法估計很少有人會了。

11:嗩吶絕技

嗩吶在我縣及為普遍。會吹嗩吶的人極多。現今會嗩吶絕技的少見。嗩吶絕技花樣很多。我最喜歡“掛草刀”。草刀是給畜生切草用的刀架上的鋼刀。“掛草刀”就是表演者嘴裡叼一根筷子。筷子兩頭各掛一把草刀。表演者在嘴裡掛草刀的同時照常表演嗩吶吹奏。其他花樣也很精彩。

12:舞龍與舞獅子

舞龍與舞獅子常見。但其表演手法及技術大不如前。

13:硬功與氣功

我縣乃藏龍臥虎之地。會硬功或氣功的高人雖少但還是有的。只是真人不露相而已。每天在外面充大頭顯擺的人都不是真人。曾經有練硬功者躺地上,肚上放一塊特別大的石頭。用錘子砸石頭。石頭碎了。人卻安然無恙。會氣功者曾經表演“上刀山”。“刀山”是用若干把草刀固定在兩根結實的柱子上,形成一把梯子。表演者光腳順梯子爬上去,再爬下來。(很危險,切勿模仿,後果自負。)

14:石刻

我縣石匠極多。現在的年輕人很少做石匠了。石匠大都會石刻。他們會把字畫雕刻在上好的青石或其他石料上,很精美。好多人家的門樓兩邊都鑲有石碑。上面刻有對聯或字畫。人們對此不叫石碑,俗稱“豎亭”。過去的“豎亭”是民間石匠雕刻出來的。現在建門樓用的“豎亭”都是從石材廠買的皮毛貨。石匠的作品還有墓碑,壁畫等。您走在大街小巷不經意間會看到某家牆角鑲有“泰山石敢當”的石塊吧。為什麼鑲此石塊,在此不細表。

15:刺繡

我縣的刺繡主要表現在繡鞋墊上。我認為繡鞋墊是一門包含藝術性的手工藝製作。前些年在我縣某地曾經有一個習俗。未婚女子會給心上人繡好多雙鞋墊。鞋墊的圖案五花八門。現在會繡鞋墊的女孩子少見。反正天天上網的女孩子很少有會繡鞋墊的(做過調查)。做工精細的刺繡鞋墊在市場上少見。

16:流失的盲人彈唱。

早些年間有好多盲人藝人活躍在我縣的大小村落。村民為他們免費提供食宿。他們在晚上或飯式上給街坊彈唱。曲調主要有墜子,落子等。也有他們自編的。如今各家自掃門前雪,飯式早沒了,那些盲藝人就別提了。

17:流失的樂曲

有家人去世的人家稱為“喪家”。早些年間有喪家在出喪的前一天下午請吹唱班的藝人“送素”。那些藝人從喪家出發,邊行路邊吹奏。前面有手持靈位牌的孝子領路。行至指定的人家便休息片刻。然後返回喪家。如此往返若干趟便結束。

有的喪家會在出喪的前一夜請和尚守夜只至深夜。和尚是找不到了。所以只能找吹唱班的藝人代替。那些藝人在守夜期間要不間斷的吹奏樂曲。為死去的人超度。

無論是“送素”也好,還是“守夜”也罷,在此咱們談的是文化藝術不是民俗。那些藝人在“送素”或“守夜”時吹奏的樂曲真的很好聽,給我留下深刻記憶。那些樂曲都有名字的,只是我不知道而已。那時候我還小。等我長大後去研究它的時候,關於“送素”和“守夜”已經不復存在了。我只知道有一首叫“端花”的曲子,是後來收集的。有一段時間我去尋找研究這些東西。企圖把這些流失的樂曲做成譜子。但由於種種原因沒做成。

編外語:

A很早的時候在懸鐘某寺廟有職業的和尚吹奏班。(未考證)

B過去的吹唱班不叫吹唱班,叫“十樣景”。

18:女媧廟會

關於女媧廟會鄙人不再細表。

這些東西算不算非物質文化遺產?涉縣的民間文化藝術遠不至這些。除此之外還有剪紙,繪畫等。這些民間文化藝術有的已消失了。有的快消失了。望各界人士協力挖掘並保護這些東西。不要把這些東西當做故事留給子孫。

在發展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設。

擴展群眾文化娛樂空間是提高全民素質的有效途徑。

在燈紅酒綠的高科技信息時代,請不要讓那些見證歷史的文化藝術遺產遠去。

網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