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 書法 南宋 王蒙 寫意藝術 寫意藝術 2017-11-04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不應科舉,長期以事繪畫和詩文創作。擅山水,初得父沈叵吉、伯父沈貞吉指授,後取法董源、巨然,中年以黃公望為宗,晚年醉心於吳鎮。四十歲前多畫小幅,後始拓為大幅,筆墨堅實豪放,形成沉著渾厚的風貌。亦作細筆,於謹密中仍具渾成之勢,人稱“細沈”。兼工花卉、鳥獸,擅用重墨淺色,別有風韻。也畫人物,名重當時。書學黃庭堅,詩學白居易、蘇軾、陸游。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沈周,吳門四家之首,在畫法上宗學王蒙,景色繁茂,草木華滋,筆法甚密,風格細秀,文雅蘊藉,屬“細沈”代表作。整幅作品在近於王蒙的繁密的筆墨中展現了想象中廬山的雄偉,開創了以山水畫象徵人品的表現手法。畫面上部沈周自題“廬山高”(篆文)三字,末尾自識:“成化丁亥端陽日,門生長洲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尊先生壽。” 山水少承家法,四十歲前師王蒙,中年後以黃公望為宗,晚乃醉心吳鎮,期間又兼參南宋夏圭筆意,然皆能出入變化。用筆勁捷有力,布墨含蓄蘊藉,融揉參雜,而具自家風貌。其畫以水墨山水為主,另其寫意花卉鳥獸亦甚佳,其影響後人既深又遠,無愧稱明四大畫家之首。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廬山高》長軸,紙本設色,縱,193.8 公分,橫:98.1 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廬山高》是沈周為他的老師陳寬(醒庵)70歲生日祝壽,憑藉想象而創作的一幅國畫精品。時年沈周41歲。

沈周的山水畫以北方畫風特有的遒勁、渾厚之氣,表現南方山水秀美、悽迷之韻,使南北畫風有機融合,又各盡其妙。這一繪畫風格的形成不僅在於其“師古能化,自出機杼”,還與其人品、閱歷及修養的歷練有關。他作品風格的發展大體分為兩個階段,早期以“細筆”畫為主,晚期呈現出粗筆放逸的風格,《廬山高》(見右圖)可以說是兩種風格兼具的代表。沈周40歲以後,開始畫大幅的作品,《廬山高》圖作於41歲,該作品縱139.8釐米,橫98.1釐米,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此作品堪稱沈周經典之作,也是他轉型時期的代表作。

沈周與齊名的另一位畫家唐寅,都曾以廬山作為審美載體,卻表現出不同的意味。沈周用廬山的崇高來比喻老師的學問與道德,同時廬山上有著名的五老峰,沈周就借萬古長青的五老峰來祝賀老"幣的壽誕。所以他選《廬山高》這個畫題是含有特殊意義的。因取廬山的崇高博大讚譽其師,故畫面上所畫崇山峻嶺,層層高疊,近似王蒙的筆法、佈局,作危峰列岫,長鬆巨木,起伏軒昂,雄偉瑰麗。近處一人迎飛瀑遠眺,比例雖小,卻起著點題的作用。由於作者極善於虛、實和黑、白的均衡處理,故畫面雖飽滿卻不覺得擠迫窒息。畫面上水的空靈、雲的浮動,再加上直洩潭底的飛瀑,使密實的構圖裡有了生動的氣韻。整幅畫筆墨顯得堅實渾厚,景物鬱茂,氣勢宏大,雖筆法師王蒙,但更顯清新空靈,融“崇高”的人格理想與壯麗的大自然為一體,也揭示了畫家的胸襟。

此幅畫於成化丁亥(1467),取法為宋、元文人畫傳統,故精力專注,特為傑出。畫中山石林木筆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覺渾樸雄健。,幾無空處,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與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筆法穩健細謹,不恣意逞任,用墨濃淡相間,於滿幅佈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實中有虛。而畫懸泉百丈直瀉衝下,澗水輕柔,雲光山色極為精采。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臨戴進謝安東山圖》立軸絹本,水墨設色,縱170.7釐米,橫89.8釐米,現流落於美國民間。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雲際停舟圖》立軸,絹本,設色,縱249.2釐米,橫94.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雲際停舟圖》為沈周工筆青綠設色鉅製。圖中層巒疊秀,石紋繁複,山間雲嵐纏繞,蒼松雜樹豐茂。篷船停泊岸邊,兩人對坐晤談。表現出高人逸士深山悠遊的生活情景。筆法縝密細秀,設色清朗明潔,吸收了三趙(趙伯瀟、趙伯駒、趙孟煩)青綠山水的長處,做到細而不板、鮮而不豔,格調清新。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明 沈周 參天特秀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幅描繪高聳鬆樹一株。但構圖別出心裁,與傳統描繪鬆樹的傳統構圖不同,沈周並未描繪鬆樹的全貌,僅畫出此鬆樹枝幹上段部份,沒有畫出根部,也沒有表現頂端,以及傾於一側的三兩松枝。

沈周以狂放墨筆勾畫枝幹,藉勁細用筆鋪就針葉,透過淋漓筆墨的明暗對比,充分展現出參天直上的鬆樹動勢姿態。正符合沈周自題詩句「參天直上有奇氣」的鬆樹形貌,也在稱讚得畫之人有如「大材」的寓意。依據沈周題跋,此軸於一四七九年為劉獻之所作,七年後劉氏又轉贈陳鳳翔。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報德英華圖》長卷,紙本,墨筆,縱29釐米,橫251.5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報德英華圖》為沈周仿吳鎮墨筆山水。畫山坡下茅屋數間,樹木環繞,小橋流水,對面溪水遠山,用筆簡率圓嫩,與常見風格稍有不同,為畫家中年之筆。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青園圖 紙本設色 縱19.1釐米橫188.7釐米 旅順博物館藏

此圖繪湖山秋色。該圖結構嚴整均衡,局部富於穿插變化,使畫面景物參差有致,一派清幽逸趣。在用筆上,該圖多用禿筆中鋒,將勾、皴、擦、點有機配合,實中求虛。

作者運用各種筆墨精心描繪了青園的各種景色,畫法工整,用筆圓厚,設色濃麗,山坡用甚密的披麻皴法以淡墨渲染;用線圓勁,墨色濃潤,富有生活氣息,整個青園圖,畫得優美自然,從詩情、畫意乃至哲理都耐人尋味。

以水墨淡設色畫古樹茅堂依山傍水,修竹垂柳之中,一人執卷堂上孜孜而讀,周圍寧靜無波的湖水映帶院落,三間茅堂和籬笆圍牆參差有致,旁襯雜樹新篁,景色平遠而幽深。畫心自題五言詩一首,署款“長州沈周”。

鈐“啟南”、“白石翁”印二方,清宮寶璽十餘方。

此圖曾經清宮內府庋藏,《祕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中國美術全集.明代繪畫》、《中國繪畫全集》著錄。

沈周一生未仕,悠遊林下,以詩書畫自娛。他學識淵博,詩文書畫均富盛名,家富收藏,曾藏有黃公望的《天池石壁圖》、《富春山居圖》等名跡。他交遊甚廣,威望頗高,文徵明、唐寅均從學門下。此圖中,沈周運用各種筆墨精心描繪了青園的各種景色,畫法工整,用筆圓厚,設色濃麗,山坡用甚密的披麻皴法以淡墨渲染;用線圓勁,墨色儂潤,富有生活氣息。整個青園圖,畫得優美自然,從詩情、畫意乃至哲理都耐人尋味。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兩江名勝圖》絹本設色 縱42.2釐米 橫23.8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沈周的山水畫,有些描寫的是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在畫法上,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採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並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

《兩江名勝圖》繪長江淮河兩岸的名勝風景,畫面擷取富有特徵的景物,剪裁簡明,卻構成詩意盎然的境界。每幅構思,單純集中,情景融合,意味雋永。用筆質樸、凝重,山巒的 繁筆勾皴和屋宇的簡筆勾勒,形成疏密的對比,墨色也富有虛實輕重的變化,使畫面產生強烈的裝飾美感。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明 沈周 溪橋訪友 軸

此軸並無紀年,學者曾據其書風推測是五十四歲(約一四八○年)之作。畫中高聳的山體斜傾出奇,透過留白而構築出的山頂平臺,讓人聯想到黃公望的山水樣式。不過沈周筆墨較為簡約,更接近吳鎮的用筆特色。山體的層疊與皴點之運用,都顯示出沈周對吳鎮畫風的熟稔。

此畫為貞父作,推測即是時任官南京的毛珵(貞甫)。沈周詩稱「白下長洲不相及」,白下即南京古地名。毛珵與沈周同為蘇州士人,從賀甫學易。一四八七年取得進士後任南京工科給事中。沈周詩集中有詩贈毛珵,為毛母祝壽,顯示兩人早有往來。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明 沈周 蕉陰橫琴 冊

沈周的扇面以清雅意趣見長,此幅人物小品更屬其中佳作。此幀右側為庭石芭蕉,下有一位文士抱琴獨坐。左側雖見坡石地面,但由五言題詩據滿上方空幅。在扇面左右兩側,形成詩畫相互映襯的視覺效果,構圖深具巧思。

詩文題「蕉下不生暑,坐生千古心。抱琴未須鼓,天地自知音。」字裡行間流露著沈周豁然體悟世道,即使抱著琴而未彈奏,在這天地之間,亦已能獲得回響。畫中文士身形在蕉石對比之下雖顯微小,但其流露的達觀自得情態,透過詩文卻更清晰地相互呼應。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明 沈周 夜坐圖 軸

此軸上半為沈周〈夜坐記〉約四百五十字,篇中詳述沈周於靜夜醒後安坐沉思之所得,旨在強調心志澄清有助益於體悟事理。畫幅下半描繪一處簡樸齋舍,屋中有一人燈前靜坐,畫面與上方題記相互呼應。

沈周時年六十六歲,對王蒙、黃公望畫風的運用更顯自由,並兼採吳鎮樣式,充分展現自我面貌。畫中延續元代書齋山水作法,將書齋安置於山水之間。書齋後有主山環伺,兩側松木亦顯高聳;而流水蜿蜒於前,但有石板橋聯繫前景坡岸,說明其未與世隔絕。主山以淡墨輕染,又以留白表現雲霧,讓此夜景流露出清雅閒淡情調。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京江送別圖》紙本,設色,縱:28釐米,橫:159.2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署款“沈周”。引首清·王時敏隸書“名跡貽徽”四字。後紙有明·文林“送吳敘州之任序”,祝允明“送敘州府太守吳公詩序”。此圖畫法反映了沈周晚年成熟的“粗沈”面貌。畫面作平遠式佈局,近景柳堤河岸,眾人揖手送別;中景遼闊江面,扁舟一葉,主人公船上拜揖告別;遠景叢山相疊,連亙無際。一般的送別圖,作為中心情節的送別場面描繪均較細緻,環境也少地域特徵,而具更多象徵含意,如柳堤屬於典型的送行場合,重山闊水寓意路途遙遠和任重道遠,其構思、境界均呈鮮明的文人畫特色。

鈐“啟南”朱方一印。引首清,王時敏隸書“名跡貽徵”四字。後紙有明,文林“送吳敘州之任序州府太守伍公詩序”,沈周、陳琦、吳瑄、張習、都穆、朱存理、劉嘉□題詩,以及清代顧開增、顧濟乾、吳雲題記。鑑藏印記有[吳雲平生珍藏]等七十五方,曾經陸恭、孫煜峰、翁嵩年、顧開增、張珩等收藏。。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魏園雅集圖 紙本設色 縱145.5釐米橫47.5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沈周在此畫中營造了一種山水亭榭,林泉雅集的氛圍。遠處峰巒陡起,輕披薄霧;近處山頂與中部山腰,露出多處緩緩向上的臺地,泉水從山澗飛流直下,匯成棕棕小溪。溪水旁有一小橋,茅亭內四人席地而坐,書童側立一旁正聽候主人吩咐,一老者拽杖而來。山上山下,草木蔥蘢,葉紅似火的楓葉點綴其間,更添幾分勝地雅集美景。畫家皴染兼施,構築的畫面氣魄雄渾沉靜,畫心連畫家共六人題詠,實為詩書畫熔為一爐的山水佳作。

沈周一生未仕,悠遊林下,以詩書畫自娛。他學識淵博,詩文書畫均富盛名,家富收藏,曾藏有黃公望的《天池石壁圖》、《富春山居圖》等名跡。他交遊甚廣,威望頗高,文徵明、唐寅均從學門下。此圖中,沈周運用各種筆墨精心描繪了青園的各種景色,畫法工整,用筆圓厚,設色濃麗,山坡用甚密的披麻皴法以淡墨渲染;用線圓勁,墨色儂潤,富有生活氣息。整個青園圖,畫得優美自然,從詩情、畫意乃至哲理都耐人尋味。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東山攜妓圖

款為錢塘戴文進謝安東山圖,時在庚子,沈周五十四歲所作。

東晉謝安,初隱東山,後入朝位登臺輔,淝水之戰,一舉擊敗符堅,保東晉百年基業,後人稱為“東山再起”。圖中即畫謝安攜歌伎四人,前有女侍及白鹿引導,正策杖徐行山岩間,山磴桃花盛放,正春暖花開時節,半山松林顛處,一工筆臺閣,山勢陡峭,屹立巍然,雙瀑傾注而下,匯成畫幅下湍之小溪,佈局之周詳用心,直逼宋人。沈周作品以粗疏為多,此圖山石勾勒為主,少見皴法,間以青綠設色,頗有唐人韻味。筆墨處處用心,厚重堅實,遠勝戴進之輕快迅疾,正是他畫藝成熟而達顛峰時之傑作。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青山綠水圖

桐陰立杖圖

  碧梧兩株,高聳半天,一高士正扶杖倚立,左側陡起高岡,順坡而下,漸見山路,一橋接連對岸,正中山峰亭立,山腳低處,相隔成曲折溪岸,雖不見山瀑,正似溪水緩緩流下。中景部份,由兩側山緣相抱而主峰凸出,成四角形,越顯得構圖穩重端厚。桐葉用雙鉤,淺赭草綠輕染,用筆挺拔厚實。山岩皴筆不多,作小青綠設色,先染淺赭,以石綠分,石青破,近巖的石青和山巔的石青,則遙為呼應。由此可知文徵明於水墨法外,兼長趙孟釙嗦蹋芍啻由蛑艽Φ每陪。石橋上一鶴棲立,與人相呼應,解意白鶴,欲伴主過石樑歸去。

近處作四樹,互為橫斜,柳枝枯短,槓葉滿林,已是深秋時節。高士策杖過石橋,雙目遠眺,領略江山無限情趣。近巖數塊,作短披麻,遠處則崇山峻嶺,一磴道從密林間出,傍中立山岩,木橋可通對岸。松樹高聳,林間時見紅葉,主山自畫幅中突起,山頂作礬頭,且時現平臺,極見變化之能事。山石以赭石染,以青綠間隔,清朗悅目。詩為:“千樹秋風萬葉飛,林蹊苔徑步斜暉,履聲歷落啄歌去,猶有餘紅點著衣。”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自壽圖

  十一月廿一日,周七十生辰,作自壽圖,絹本,山峰樹石,學趙伯駒青綠,人物類趙孟睿們壩星撬篩呤鰨菽詡噶卸σ橢鍆嫫鰲2⒂凶允偈住4送紀脛偽劍韝呤糠黽付樾臚歟案洩庖跛瓢拙怨叮豢篩椿亍G耙煌罹屏ⅲ露擻猩窖沂椋笞靼漚兌淮裕兌痘蛘蚍矗礪漵兄隆4送嘉淖植患眩僱加牘使俳兌跚偎技嗬嗨啤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青山出雲圖

 款署弘治壬戍三月,時沈周七十三歲,來往宜興,客吳大本家,同遊張公洞。款識宿西山僧樓,時雨初霽,雲山吞吐有房山筆意,固得佳紙,乃信手寫成。

近巖用米點簇成,大樹五株,濃淡變幻,極富雨意。木橋曲折至僧舍,一高士踞坐屋中,神思惘然。山頭亦用米法,飛瀑下垂,山腰雲間寺廟相連,古鬆成林。山腳下一溪回出,樹後水榭多間,有客正把臂晤談。雲氣上端烘托頗佳,下端太碎,米點排列亦不佳,實為缺憾。詩云:“青山出氣卻成雲,漠漠雲山兩不分,試侍雲開山出色,芙蓉洗眼照秋曛。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漁沙茅屋圖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策杖圖

  為仿倪雲林山水,寫一高士,著履戴笠策杖于山溪曲徑上。近處林木蕭疏,葉不豐茂,枝皆挺直,小枝均作平行,此均倪高士畫法之特色。溪流從遠處山谷中下,穿橋而過,匯成潺潺清流。遠山均不高峻,雖不以倪雲林側鋒折帶皴法為之,然山石的厚重老硬,正是沈周揣摩倪黃簡練筆意的傳神處。董其昌論王世貞評沈周畫,每作倪瓚則筆力太過,倪畫在腕弱,故輕柔而得秀潤。石田翁則用筆奮疾,遠承董巨長披麻遺意,自見本色,又不失蕭疏淡遠的逸趣,非泥古不化者可以領略其中的深意。作畫約當五十九歲。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採菱圖

  丙戍為沈周四十歲,寫成此圖後,復填人月圓詞一闕,以造孤興。菱為夏花秋實的水生植物,圖中寫三名吳中女子,各駕小舟,採菱湖上。近處坡上,三四疏柳,幾株枯樹,已是秋深菱熟時節。遠山不高,坡陀連綿,村落小橋,散見山腳林木際,染色以赭石為主,頗有秋意。用筆勻細,山石作長披麻,柳條下垂,端穆有致,極得趙孟睢叭禱鍔敝乓狻6洳勒悅項為“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宋人之雄去其磔。”沈周此圖與他晚年之雄健大不相同,欣賞當從淵厚靜穆中領取其高古神韻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仿王淵花鳥圖

  沈周晚年有寫生冊,作蝦蟹魚螺與葵萱諸種,其率意神化之處,為後人允為“神品”。此幀為四十二歲盛年時的作品,仿元代花鳥名家王淵的筆意,淵字若水,號澹軒,錢塘人,得趙孟畹鬧甘冢剿宋鎄猓裰袷瘸憑眨緣偶ぁI蛑芤緣閾捶椒ɑ桑ㄇ轡叮匆叮災旎頻愎鴰ǎ嫌興瘢黃芤環桑苷呋厥鬃骱裘礎9鶚鞅史ú躍ⅲ矣酶探濉E鑰餃兀也嚶星錁蘸橢褚丁9鴰ㄓ胲餃兀蛉倨薰蟮男逞裕蝗繢褚撬裕骸胺蜆笥誄薰笥謔搖!被夂屑櫚囊庖濉?釤猓呵菹祿ɑ壩昕鮃賴す鷯巢蘊Γ婚紫嘍曰胛奘攏ㄇ妹龐鋅屠礎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題孫艾蠶桑圖

此圖與木棉圖為相對的,沈周題有齧蠶驚雨過,殘葉怪雲空,足食方足用,當知飼養功。圖中三蠶各據一葉大嚼,各蠶的蜿蜒起伏情狀,在綠色桑葉下,襯托得極為逼真,桑葚或青或紫,也曲極其妙,可見作者的描寫功力確是不凡。此一題材,在國畫中極少見,所以沈周對他所存勸寓世人重視棉蠶的深意,特加表揚。畫中用筆用色的醇厚,誠為文人畫的典型。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題孫艾木棉圖

蠶桑木棉二圖,為沈周好友孫艾所作,公元一四八八年即沈周六十二歲時所題。詩云:當含黃蕊嫩,綿韞碧鈴深,小草存衣被,長民誰此心。並有錢仁夫和句。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菊花文禽圖

 是圖作於正德已巳年中,沈周八十三歲,繪後數月即去世。畫一羽衣未全之公雞,方展肉翅,立於菊下,全神貫注於半空飛翔之雙蝶。菊花四五朵,正面側面都有,濃墨點正葉,淡墨作葉背,並以濃墨為葉筋。菊莖甚高,故立一竹使支持不傾。全圖未用色彩,而墨彩煥然,觀全圖中濃淡墨分佈的得宜,雞目的注視,雞足的伸展有力,雖因年老力衰,未必如早年精到,但信手寫來,無不見其規矩,誠爐火純青之作品。此圖贈與初齋,以公雞及彩蝶的文錦,預祝其文采煥發。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紅杏圖

  款署布娚簡靜好學……壬戍科果登第,嘗有桂枝賀其秋闈,茲複寫杏一本以寄,俾知完庵遺澤所知也。完庵為沈周先輩劉鈺之號,善畫,沈周嘗數度與遊,交往甚密。畫此為賀,以示不忘舊情。壬戍時沈周年七十六歲。。

作老杏一技,小枝一遮於前,一隱於後。以胭脂點花,和墨點花蕊、花萼,濃墨點苔,筆法蒼老,古拙之氣躍然紙上。

宋景文尚書以“紅杏枝頭春意鬧”知名,故後人謂“紅杏尚書”。因而紅杏寓祝進士及第。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花下睡鵝

  沈周兼長禽獸,此圖畫一老鵝,正棲於玉簪花下,鵝轉頸埋首於背羽間,半閉其目,睡態蒙朧。毛羽作雙鉤,略加皴點,自頭至腹一筆而下,時見脫落,卻筆斷而意不斷,頗有宋人含蓄遣意。鵝頂及雙蹼以朱黃染,背景則為一大湖石,峋嶺突兀,挺拔高聳,玉簪一株,亭立石下,正葉以草綠染,背葉則略以白色醒出,葉脈也緩緩勾出,與信筆勾成的花朵,極見清趣。坡面向右方斜下,筆端略見飛白,深得轉折起伏之妙,且使鵝身與山石相對立,與所題詩句對稱,構圖特別顯得穩重安帖。句為:“磊拓東陽筆下姿,風流崔白未成詩;鵝群本是王家帖,傳過羲之又獻之。”意指王羲之籠鵝,喜鵝頸轉折,從中得悟書法筆意,故文人自來愛鵝。沈周書法從黃庭堅來,此幅寫來更為挺拔,約為八十三歲左右晚年作品。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蘭鶴圖

《補東原山水圖》局部

 款為門人沈周補東原圖,款字不佳,可能屬早年作品。

東原先生杜瓊,為長洲鄉先輩,與周伯父貞吉父恆吉均為友好,文翰外山水人物造詣均佳,卒於沈周四十八歲時。週四十五時,杜瓊曾為題蘆汀採菱。

卷右一片淇園,間以雜樹,一高士坐竹間茅亭中,相貌蒼古,意即東園先生。一板橋見於近竹後,左側秋林山道,一高士策杖前行,正欲來訪,與右側捧書小童,遙遙相對。山石林木連筆均作中鋒,石作長披麻,遠處水澤坡岸,連綿不絕。賦色以草綠為主,自見一片清涼。

《中秋望月圖》局部 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中秋望月圖》局部 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寫竹籬茅舍數間,一抹圍牆,畫中賓主四人,或談或望,正共渡中秋佳節。屋邊山坡,老柳兩株,並以胡椒點濃郁墨色,襯托紅楓一叢。四株之樹,枝幹虯結,三直一橫,直具穿插之妙。屋後芭蕉一株,以花青染,屋前立一鶴,正縮頸支腳,作入寐狀,以示夜已深沉。左下方之一片林梢,樹法與右角相同,互作呼應。天際萬里無雲,明月團欒,光照大地。全幅用景不多,虛中透實,實為石田翁用心處。平臺面及屋宇內不用墨染,僅增強色階的差距,已能表達月光的明燦,亦為國畫的寓意手法。

為八月十四夜賞月時作詩與圖,時沈周年六十歲。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雨意圖

近處山岩兩座,匯成溪谷,溪流承遠瀑自茅屋下流出。巖上叢木林立,葉用混點和墨點出,或直或斜,以示受風雨衝擊後之變化。屋中兩人握手言歡,即主人沈周與其三婿德徵。山頭白雲蓊翳,仿米點法,極得虛歇烘托之妙。山腳處林木漫滅,正是雨中看景,若滅若沒。詩云:“雨中作畫借溼潤,燈下寫詩消夜長;明日開門春水闊,平湖歸去自鳴榔。”

一四八七年十二月初三日,小婿史永齡來此,共坐夜話,正值夜雨,寫此以贈。德徵,永齡字也,時沈周六十一歲。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柳陰靜釣圖

  與山水妙品冊柳陰垂釣圖構圖相同,僅為左右有別。作高士坐柳幹,手執釣竽,柳下有岩石數塊,柳枝較密,間加苔點,使更蒼勁。柳枝染色時兼以花青色增補。高士後有竹數枝,與柳相呼應。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

  沈周於黃公望用功頗深,六十一歲中秋摹此山居圖,六十二歲曾仿黃大痴富春圖軸及臨黃公望深山曲鄔圖卷,六十五歲作仿一峰小幛,六十八歲又仿大痴山水圖軸。可見沈周六十以後,頗得黃公望作品之妙理。據山卷跋所言,此捲成於六十一歲之中秋,富壽山居圖原為沈周所藏,周請題於人,遂為其子吞沒,友人子後將之出售,而沈周又因貧無法復出資購得,故寫成此卷,以為追念。且自以為“以意貌之,物造失真」臨紙惘然。

弘治二年,也即沈周六十二歲夏日,富春山居圖為蘇州節推樊舜所得,周併為之題識。

(一)為圖中松林亭子部份,三鬆並立,左右分枝均勻,而別作一鬆斜出。亭內一高士,正俯首觀賞江畔鵝群,原圖高士著帽,作回首觀望狀,由鵝鴨數量甚眾,沈周憑記憶寫來,故不盡然相同。然圖遠處坡岸低小,沈本則更為壯闊。

(二)為全捲起首,木橋連接山道,道繞山後出,可達左側村舍。山作礬頭,樹均用米點,屋舍皆見於坡下之密林中。左側一高士扶杖行於江岸,一坡陡起,枯柳雜樹出於林端,水榭旁更有木橋通往另一沙洲。

(三)中又見主峰,山腳合抱處為水灣,灣內層舍櫛比,密林處處。皴線之圓潤淳厚,與原圖極相近。近景諸樹姿態與點法各各不一,較原圖更富變化。與溪水相隔處另作一山,近處作古鬆兩株,突兀巍聳,山腰林木前後掩映,與雲霧顯晦之遠山,更顯得一片朦朧。左側古木危巖下作一山亭,後有一峰峭起。

(四)亭子部份,前後別見釣艇,亭左有平坡,樹均蒼鬱。山後峰頭連起,直向遠處伸出。山腳以筆橫皴,並以直點摔作密林。圖左為江面開闊處,平臺深窪處為林木或枯或榮,高低錯落甚見風致情韻。

(五)原圖於右首二舟上側,作小橋通連沙洲,此處將坡岸連接,更為緊湊。洲上人家,微露於林間,一人方持杖渡橋前來。近處出高峰,山石和水直皴,水畔更輕筆皴成水波。山腳處作密林,更畫一人行於水畔。左側坡岸林木,為原圖所缺,此則有山路,可通巖間山道,以示未盡之意。

原圖苔點不多,且有用筆直下點成者,筆較枯渴,不若石老之緊挺及用墨之混成。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明 沈周 支硎遇友圖卷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明 沈周 落花圖卷 23.5x 445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 仿大痴山水圖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 灞橋風雪圖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 為祝淇作山水軸 浙江博物館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 雨中山圖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 寫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歷代名家沈周作品欣賞

沈周 牡丹圖 南京博物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