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

更多沙孟海書法作品欣賞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

更多沙孟海書法作品欣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

更多沙孟海書法作品欣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

更多沙孟海書法作品欣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

更多沙孟海書法作品欣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

更多沙孟海書法作品欣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

更多沙孟海書法作品欣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

更多沙孟海書法作品欣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

更多沙孟海書法作品欣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

更多沙孟海書法作品欣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其書法無論篆、隸、楷、草、行,

在中國書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他創造出具有陽剛美的“沙體”,

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如黃鐘大呂,響遏行雲,

使他成為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

題榜名滿江南的“書壇泰斗”。

他揮毫的 “大雄寶殿”

至今仍靜矗在靈隱寺,大氣非凡。

他也是現代高等書法教育先驅之一,

研究語言、詩詞、文史、考古……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14歲喪父,身為長兄便擔父之責。

從此,割捨不掉的便是濃厚的手足親情。

他利用蔣介石侍從室祕書這個合法身份,

多方為從事地下工作的弟弟、

弟媳提供有利條件,

掩護他們祕密開展鬥爭。

他有才多情,豪氣果敢,

在幾經沉淪變換的背景下不忘初心,

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下了別樣的情懷,

他就是——沙孟海。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號石荒、沙村、決明,鄞縣沙村人。1900年出生於名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早習篆刻,曾就讀於慈溪錦堂學校。

少時遇難喪父,賣字供弟讀書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自幼愛好書法篆刻,他在《八十翁猶求不已》一文中說,“14歲父親去世,遺書中有一本有正書局新出版的影印本《集王書聖教序》,我最愛好,經常臨寫。”沙孟海少時家境窘迫,如此刻苦學文練字,有一個重大原因是要供四個弟弟走出寧波讀書,以及後來弟弟從事革命活動和老家親人在滬避難所用。(二弟沙文求、三弟沙文漢、四弟沙文威,三弟媳陳修良都是共產黨人。)沙孟海鬻[yù]文賣字增多,著名詞人朱疆村還主動為他的書法代定潤格。

沙孟海同鄉中,有個叫梅赧翁的前輩寫王字最有名,書法界推為清代第一。於是他便特別留意這位前輩留在寧波的墨跡,如此學了王字五六年。後來,他捨去真、行書,專學篆書,天天臨習《會稽刻石》、《嶧山刻石》,以及吳大澂篆書《說文部首》、《孝經》、《論語》。年紀輕輕的他曾作客鄰村,應囑篆《李氏祠堂記》為堂屏,信手而揮,一字不誤,父老無不歎服,一下子名聞鄉里。

沙孟海在中學求學時,就有許多人來求書,星期天常為人寫屏、寫對。“但上下款照例應寫真、行書,還是見不得人,經常抱憾。”後來他見到商務印書館影印梁啟超臨《王聖教》、《枯樹賦》,結體逼似原帖,鋒稜嶄然,大為驚奇。從此參用其法寫王字,面目為之一變。

融會貫通,風格獨特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再後幾年,他看到神州國光社等處影印的黃道周各體書,多用方筆,結字尤新奇,更合他胃口,於是他就去學黃道周。同時他還結識了北碑功夫很深的錢太希,看錢太希結合《張猛龍》與黃庭堅的體勢來寫大字,這一境界讓沙孟海深為折服。後來他為人題榜,常參用其法。他也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學敘篇》所啟示的程序臨寫北碑,於是他寫大字參用魏碑體勢,便“展得開,站得住”。

1922年,22歲的沙孟海離開寧波赴上海謀生。其間,從學者馮君木、陳屺懷學古文字學,從書畫大師吳昌碩等學書法篆刻,獲益良多,書藝大進。吳昌碩住山西北路,離沙孟海住的海寧路距離極近。於是他經常到吳家去,得到很多指教,胸襟更開豁,眼界更擴大。從此深受吳昌碩影響,沙孟海在書法中特別注意氣魄,注意骨法用筆,注意章法變化。

沙孟海年少時,就對康有為的學問欽佩至極,到上海後又看到康有為在上海多處所寫的擘窠大字,更是感到羨慕萬分,便經由一位同鄉老僧安心頭陀介紹拜訪了康有為。那次短暫的談話,讓沙孟海對學書的理解有了昇華,認識到學習書法的目的不是寫得和古人一模一樣,關鍵在於學習中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

轉益多師,窮源竟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在沙孟海舊居,有一張長長的名錄,是沙孟海自己列出了有過交往的師友們,包括“親炙”“私淑”等,多達幾十人。沙孟海對“轉益多師”還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他給自己定出一個辦法,即學習某一種碑帖,還同時“窮源竟流”,兼學有關的碑帖與墨跡。

所謂窮源,就是要看出這一碑帖和書法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的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所謂竟流,就是要找尋書流宗派流傳後世各種支流,分辨不同支流的變化及特點,而後擇優繼承仿習。因此,沙孟海說,“顏真卿書法是綜合五百年來雄渾剛健一派之大成,所以獨步一時,決不是空中掉下來的。”

任蔣介石祕書,編撰蔣氏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28年,沙孟海發表《近三百年的書學》《印學概論》兩部著作,被學術界認為是書法、治印領域的扛鼎之作,因而名聲大噪,被視為海上名人。

1929年,年僅29歲的沙孟海,被聘任為廣州中山大學預科國文教授。1941年,經同門同鄉陳布雷推薦,任蔣介石侍從室祕書,專事編撰蔣氏家譜及應酬筆墨文字,閒時堅持書學研究,“只寫一些慶弔應酬文章,寫寫家譜,絕不涉足政治和機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


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內報本堂堂前兩側有一副引人矚目的柱對,上聯曰:“本尊親是謂至德要道”,下聯曰:光前裕後所望孝子順孫。這副楹聯的作者是誰,過去人們從未深究,由於它由蔣介石親書,所以,總以為作者就是蔣介石,對外也就這麼介紹。其實非也,這副楹聯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學者、當代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應時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朱家驊之邀,在教育部任祕書,當時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蔣介石知道他擅長金石,對譜牒也頗有研究,特地請他重修《武嶺蔣氏宗譜》。沙孟海無法推辭,只好從命。歷時兩年餘,於1948年12月告成。這次修譜,掛名的大總裁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吳敬恆,總編篡是蔣介石的陳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個編纂之一,但實際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譜定稿時,蔣介石在司職名單中親筆加上“特聘武進吳敬恆先生為總裁,主其事,慈溪陳君佈雷、鄞縣沙君文若為編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總編篡的地位,以示慰藉。

進譜之日,蔣氏宗祠熱鬧異常,掛燈結綵,大擺酒席,吳敬恆、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參與宴請。蔣介石想為故居的報本堂增添匾額,於是趁此機會,請吳敬恆題寫堂額,請沙孟海設計一副堂前楹聯。吳敬恆所書的堂額上首注有“民國第一戍子”,標明題額的時間。沙孟海設計的楹聯,由蔣介石書寫後,制匾掛於堂前兩側。

1949年1月下旬,蔣介石在發動內戰全面失敗的情況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鄉。當時許多人寫文章,說他那次回鄉,辦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蔣氏宗譜。沙孟海對這種說法加以否定。他說:“家譜早在1948年12月蔣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後只是請我另編一本簡譜,只收載他直系一支,而且還未完成。由於宗譜全本體積太大,不便攜帶和翻閱,蔣介石準備離開家鄉,遠去臺灣,所以需要一本易帶易翻的小譜。”

當時沙孟海已離開國民政府,為此,蔣介石派人到處打聽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後,幾次召沙到溪口,除談小譜以外,還探問家鄉先賢全祖望的遺蹟及一些地方掌故,並要沙陪同參觀寧波天一閣。沙孟海怕蔣介石把他留在身邊,委他職務,就找個藉口,離開溪口,到上海進行寫作。那年4月,蔣介石匆促離鄉,蔣氏小譜只在中華書局排印了幾頁樣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與蔣介石的關係也就此結束。

新中國成立身兼數職

鞠躬盡瘁貢獻卓越

新中國成立後,沙孟海留在杭州。住在“若榴花屋”的幾十年,是沙孟海一生中工作最繁忙,也是成就最大的幾十年。其間,沙孟海應聘為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講授文字學和古器物學,又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調查組組長,領導全省的考古調查工作,1954年兼任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創建了正規的陳列體系。1963年,他任浙江美院書法篆刻專業教授。1979年出任西泠印社社長,為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社長,連任三屆,對西泠印社做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當選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文革”結束至逝世為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

為“大雄寶殿”題字

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沙孟海久居杭州,浙江省的名勝古蹟無不請其揮毫,杭州靈隱寺的“大雄寶殿”就是他的手筆,當時署名“沙文若”。

天下寺院的“大雄寶殿”多為楷書、行書或隸書,而沙孟海為靈隱寺草書大匾,一破常規,堪稱一絕,結構嚴謹,線條厚重,筆勢動中有靜,完美解決蘇東坡“草書難以嚴肅持重,大字難以精密不散”之兩難論斷。他87歲高齡時書寫的六尺見方的巨幅“龍”字,也是他擘窠大字的代表,同被書法界譽為極品。

然而,1957年,當他的三弟、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沙文漢被打成“右派” 後,他作為兄長,題寫的匾額也不能繼續存在了。一個旗幟鮮明的決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從匾額上抹去!於是,在“整修內部,暫停參觀” 之後,萬千遊人面對的已是一塊沒有題款的“大雄寶殿”匾。

1970年,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在周恩來陪同下訪問杭州,遊了湖看了戲之後,西哈努克提出要到靈隱寺進香。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提出這個要求無可厚非,但對中國當局卻無疑是一個大難題。

因為1966年6月紅衛兵運動發起後,靈隱寺的菩薩也成為攻擊的目標,被暫時封閉,到這時,靈隱寺仍在繼續封閉之中。周恩來幾經權衡,決定開放靈隱寺。西哈努克如願以償,可誰也不會想到,親王在進入大殿前會盯著“大雄寶殿”四個字,問陪同參觀的中方官員:“這幾個字是誰寫的?為什麼沒有題款?”中國官員吃了一驚,他沒有估計到西哈努克會有這樣的漢學功底。他看了看周恩來,惴惴地告訴親王:這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已經不知何人書寫了。西哈努克不再聲響,似乎已經接受了“無名氏作”的觀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但周恩來卻接受不了,他知道這塊匾額的書寫者並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個為黨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來了當時的省革委會負責人,說了這麼一段話:沙文漢是沙文漢,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麼能夠因為沙文漢是右派,連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連,這不是黨的政策!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周恩來的指示得到了貫徹,浙江當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補一個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這當然是“很抬舉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勁又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好不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相強不得,你總不能摁著別人的手腕吧?事出緊迫,他們只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很難看,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因為之前從作品上被抹去名字的行為,是一種無知和無禮的舉動。來人無奈,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只好另請一個人拼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在“大雄寶殿”的匾額上,很難看。

直到1985年,大雄寶殿再次整修,寺院請沙孟海補款。沙孟海被請到大雄寶殿前時,凝視良久,動情地說,“我重寫一塊吧。”儘管已是85歲高齡,但沙老仍重新題寫了“大雄寶殿”匾額並落款“沙孟海”,這就是目前掛在大雄寶殿上的匾額。30年後歷史終於向這位有骨氣的文人認了錯,雖然晚了一點,但還算及時。

海內榜書,沙翁第一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沙孟海迎來他書法藝術蓬勃發展的春天。隨著學養的豐厚和閱歷的拓展,沙孟海更多地關注字的“體勢”和章法的“氣勢”,創作上,以楷書為主轉向以行草為主,從以往的“尚韻”為主的追求,到對北碑一派“尚勢”為主的追慕,沙孟海將自己的藝術觀念融於帖學和碑派的熔爐中,擷取意態揮灑的帖學和雄渾樸拙的碑派之長,使自己的藝術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然而,沙孟海最為後世所知與認可的,當數他的榜書。有“海內榜書,沙翁第一”之譽。

榜書,古稱署書,即題在宮闕門額上的大字。後來把招牌、匾額、摩崖、碑石上的大型字,統稱為“榜書”。沙孟海“榜書第一”,其大字用筆橫掃,出入自如,結體險勁逼仄,構成上點、線、塊、面對比強烈,空間感、現代感極強。從欣賞角度來看,沙孟海書法特別重“勢”重“力”,這主要表現在他的榜書和摩崖大字上。

沙孟海擘窠大字在書法界獨佔鰲頭,其風格由秀逸儒雅到渾厚華滋最終歸於古拙樸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絢麗多姿到夏之煊赫燦爛而人於深秋的豪邁深遠最終歸於冬之空曠無際。結字的斜畫緊結,不主故常;用筆的側鋒取勢,迅捷爽利,鋒稜躍然;線條的渾厚朴拙,於縱橫之間任其自然,令人羨歎不已。董其昌雲:“漸老漸熟,漸熟漸離,漸近於平、淡自然,而浮華利落矣。姿態橫生矣,堂堂大人相獨露矣。”此語可為沙孟海獨特書法藝術風格寫照。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1992年,世紀同齡老人沙孟海在杭州病逝,享年92歲。

更多沙孟海書法作品欣賞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他是“書壇泰斗”,周恩來請他題字,蔣介石請他修家譜



20世紀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也是一箇中西文化劇烈碰撞的時代,

沙孟海的一生包含了求學、教書、

從政和治學的豐富經歷,

在時代風雲的感召下,

20世紀書法泰斗的地位,

他可謂當之無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