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夜越精彩!“深夜食堂”帶動惠州城市消費格局變遷'

"

“老闆,再來一份炒河粉!”

市區麥岸路、麥興路一帶的夜市在惠州久負盛名,晚上10時是街上最熱鬧的時候,在麥地宵夜店喝碗砂鍋粥,吃份炒河粉,是許多惠州人的夜生活最深刻的記憶。

夜間經濟相關的大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國內夜間餐飲消費額較上年增長47%。人們作息時間的整體推後催生了更多“夜貓子”,也帶動了城市消費格局的變遷。在惠州,從實體店消費到點外賣,“深夜食堂”消費熱度不輸白晝。

"

“老闆,再來一份炒河粉!”

市區麥岸路、麥興路一帶的夜市在惠州久負盛名,晚上10時是街上最熱鬧的時候,在麥地宵夜店喝碗砂鍋粥,吃份炒河粉,是許多惠州人的夜生活最深刻的記憶。

夜間經濟相關的大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國內夜間餐飲消費額較上年增長47%。人們作息時間的整體推後催生了更多“夜貓子”,也帶動了城市消費格局的變遷。在惠州,從實體店消費到點外賣,“深夜食堂”消費熱度不輸白晝。

越夜越精彩!“深夜食堂”帶動惠州城市消費格局變遷

在惠州,市民夜間餐飲消費的熱情越來越旺,惠城中心區麥岸路一帶夜市繁榮。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

 消費火爆

從晚上到凌晨食客不斷

8月15日晚上,記者步行來到市區麥地麥岸路,遠遠就聽到人聲鼎沸,街邊的鮮香美味讓人食慾大增。閃爍的廣告招牌點綴著夜色,幾乎每家餐館門前都坐滿了食客。

“我在這家店吃了八九年宵夜了。”在潮汕西臚蓮藕宵夜檔,家住附近的食客阿生告訴記者,他經常和朋友聚會娛樂結束後,來這裡喝碗湯吃幾個小菜再回家。

市區麥地林林總總的大排檔屬於一代惠州人的記憶,也見證了店老闆林烈武的成長。10年前,汕頭人林烈武在親戚的推薦下來到惠州發展。剛開始,林烈武只是租了一個小門面賣蓮藕湯,漸漸地客人多了,有客人看到店裡有煲湯用的豬肚,建議炒個豬肚,再來個河粉,菜色多了,生意也越來越好。在惠州獨自打拼的林烈武把家人都接到惠州,開起了夫妻店,菜色也從一個菜發展到幾十個菜。

林烈武說,在麥地夜市,真切地感受到“夜經濟”的繁榮。從晚飯開始,一直持續到天亮。即便在凌晨2時,顧客絲毫未曾減少。最多的時候,一天可接待近400位客人。

看好惠州發展的林烈武,又從市區麥地轉戰到河南岸開了一家新店,菜色更加豐富,從湯、炒菜到甜品,有100多個品種。

 外賣平臺

重構全市“夜經濟”生態

這兩年,林烈武的門店還登陸了外賣平臺,如今門店內外賣的夜間銷量大概有100多單。“有的時候忙不過來,門店一天大概接待300多人,加上外賣平臺,廚房供應不上,還得截止下單。”林烈武笑著說。

事實上,林烈武從實體店轉戰到外賣平臺只是近年來惠州夜生活整體變化的一個縮影。數字經濟平臺正在重構惠州的夜經濟生態,外賣生意,如同“極晝”一般燈火通明。

記者登錄美團平臺發現,在“外賣”欄目下的“夜宵”共有940個商家,分為粥麵餃子、熱門小炒、龍蝦燒烤、炸雞漢堡等9個種類。記者看到不少夜宵店的月銷售量都超過5000,一家排名惠州烤串第一的店鋪,月售量達到6579。“現在外出吃宵夜不好停車,但是晚上肚子餓了,打開手機APP就可以下單了。外賣平臺送不到,再找個跑腿小哥就行了,沒有吃不到的宵夜。”市民陳女士說道。

市民劉先生每晚和遊戲好友大戰至深夜,此時一個人外出吃宵夜也不方便,只能點外賣吃。“從傳統的橫瀝湯粉、燒烤再到時下流行的串串、炸雞,應有盡有,送貨還特別快。”劉先生說。

今年7月《阿里巴巴“夜經濟”報告》發佈,晚上9時之後,二線城市外賣餐飲消費增長最快。在餓了麼等外賣服務帶動下,城市半徑擴大,傳統的“非中心地帶”夜經濟彎道超車,市郊外賣消費增速超過中心城區。家住市區惠博大道附近的樑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住得遠,不像以前住麥地,隨時下樓就能吃宵夜。現在不想特意開車出去吃,就讓跑腿小哥送外賣,方便省事。

 發展建言

發展“夜經濟”需市場、社會、政府共同努力

發展勢頭正勁的“夜經濟”,無疑將對消費起到“再升級”的作用,但記者調查發現,相較於消費者的旺盛需求,夜經濟發展還存在配套設施不足等短板。比如,在熱鬧商圈,停車位不足,缺乏政策引導鼓勵,本地特色不強等。

惠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曹倉指出,“夜經濟”是新的需求點,符合經濟發展新趨勢。如果惠州能發展成不夜之城,對惠州城市化進程深化和完整性是有益的。

“夜經濟”的發展需要市場、社會、政府共同努力。曹倉說,要推動“夜經濟”發展,政府既要提供服務,也要加強監管,保障“夜經濟”發展有序文明。比如,要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能力,做好相關配套服務。如增加深夜公交車,對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環境汙染等問題加強監管。

同時,還要鼓勵經營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深夜食堂”的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真正實現特色高質量發展,從而滿足惠州市民的需求,成為消費產業的重要補充。

"

“老闆,再來一份炒河粉!”

市區麥岸路、麥興路一帶的夜市在惠州久負盛名,晚上10時是街上最熱鬧的時候,在麥地宵夜店喝碗砂鍋粥,吃份炒河粉,是許多惠州人的夜生活最深刻的記憶。

夜間經濟相關的大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國內夜間餐飲消費額較上年增長47%。人們作息時間的整體推後催生了更多“夜貓子”,也帶動了城市消費格局的變遷。在惠州,從實體店消費到點外賣,“深夜食堂”消費熱度不輸白晝。

越夜越精彩!“深夜食堂”帶動惠州城市消費格局變遷

在惠州,市民夜間餐飲消費的熱情越來越旺,惠城中心區麥岸路一帶夜市繁榮。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

 消費火爆

從晚上到凌晨食客不斷

8月15日晚上,記者步行來到市區麥地麥岸路,遠遠就聽到人聲鼎沸,街邊的鮮香美味讓人食慾大增。閃爍的廣告招牌點綴著夜色,幾乎每家餐館門前都坐滿了食客。

“我在這家店吃了八九年宵夜了。”在潮汕西臚蓮藕宵夜檔,家住附近的食客阿生告訴記者,他經常和朋友聚會娛樂結束後,來這裡喝碗湯吃幾個小菜再回家。

市區麥地林林總總的大排檔屬於一代惠州人的記憶,也見證了店老闆林烈武的成長。10年前,汕頭人林烈武在親戚的推薦下來到惠州發展。剛開始,林烈武只是租了一個小門面賣蓮藕湯,漸漸地客人多了,有客人看到店裡有煲湯用的豬肚,建議炒個豬肚,再來個河粉,菜色多了,生意也越來越好。在惠州獨自打拼的林烈武把家人都接到惠州,開起了夫妻店,菜色也從一個菜發展到幾十個菜。

林烈武說,在麥地夜市,真切地感受到“夜經濟”的繁榮。從晚飯開始,一直持續到天亮。即便在凌晨2時,顧客絲毫未曾減少。最多的時候,一天可接待近400位客人。

看好惠州發展的林烈武,又從市區麥地轉戰到河南岸開了一家新店,菜色更加豐富,從湯、炒菜到甜品,有100多個品種。

 外賣平臺

重構全市“夜經濟”生態

這兩年,林烈武的門店還登陸了外賣平臺,如今門店內外賣的夜間銷量大概有100多單。“有的時候忙不過來,門店一天大概接待300多人,加上外賣平臺,廚房供應不上,還得截止下單。”林烈武笑著說。

事實上,林烈武從實體店轉戰到外賣平臺只是近年來惠州夜生活整體變化的一個縮影。數字經濟平臺正在重構惠州的夜經濟生態,外賣生意,如同“極晝”一般燈火通明。

記者登錄美團平臺發現,在“外賣”欄目下的“夜宵”共有940個商家,分為粥麵餃子、熱門小炒、龍蝦燒烤、炸雞漢堡等9個種類。記者看到不少夜宵店的月銷售量都超過5000,一家排名惠州烤串第一的店鋪,月售量達到6579。“現在外出吃宵夜不好停車,但是晚上肚子餓了,打開手機APP就可以下單了。外賣平臺送不到,再找個跑腿小哥就行了,沒有吃不到的宵夜。”市民陳女士說道。

市民劉先生每晚和遊戲好友大戰至深夜,此時一個人外出吃宵夜也不方便,只能點外賣吃。“從傳統的橫瀝湯粉、燒烤再到時下流行的串串、炸雞,應有盡有,送貨還特別快。”劉先生說。

今年7月《阿里巴巴“夜經濟”報告》發佈,晚上9時之後,二線城市外賣餐飲消費增長最快。在餓了麼等外賣服務帶動下,城市半徑擴大,傳統的“非中心地帶”夜經濟彎道超車,市郊外賣消費增速超過中心城區。家住市區惠博大道附近的樑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住得遠,不像以前住麥地,隨時下樓就能吃宵夜。現在不想特意開車出去吃,就讓跑腿小哥送外賣,方便省事。

 發展建言

發展“夜經濟”需市場、社會、政府共同努力

發展勢頭正勁的“夜經濟”,無疑將對消費起到“再升級”的作用,但記者調查發現,相較於消費者的旺盛需求,夜經濟發展還存在配套設施不足等短板。比如,在熱鬧商圈,停車位不足,缺乏政策引導鼓勵,本地特色不強等。

惠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曹倉指出,“夜經濟”是新的需求點,符合經濟發展新趨勢。如果惠州能發展成不夜之城,對惠州城市化進程深化和完整性是有益的。

“夜經濟”的發展需要市場、社會、政府共同努力。曹倉說,要推動“夜經濟”發展,政府既要提供服務,也要加強監管,保障“夜經濟”發展有序文明。比如,要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能力,做好相關配套服務。如增加深夜公交車,對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環境汙染等問題加強監管。

同時,還要鼓勵經營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推動“深夜食堂”的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真正實現特色高質量發展,從而滿足惠州市民的需求,成為消費產業的重要補充。

越夜越精彩!“深夜食堂”帶動惠州城市消費格局變遷

市民在龍豐夜市選購商品。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

他山之石>>>

“夜經濟”拓展到治理層面

英國倫敦的“夜經濟”被稱為英國的第五大產業。倫敦“夜經濟”的主要支撐來源於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工程、餐飲服務等,中低收入階層是相關產業的主要勞動力來源,“夜經濟”發展提高了城市就業率。根據經濟研究諮詢機構TBR的數據,倫敦“夜經濟”提供了130萬個工作崗位,年收入達660億英鎊,僅一個城市的夜間經濟就創造了英國全國總稅收的6%。

事實上,除倫敦外,許多國際大都市早已提出“24小時都市”的概念。2018年,紐約首設夜生活辦公室,負責人被稱為“夜間大使”,專門負責統籌協調夜間經濟的發展。據統計,過去幾年間,全世界有超過30個城市設立夜間職位。

為更好地發展城市夜間經濟,近期,上海建立了“夜間區長”和“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制度,加強對夜間經濟發展的管理和協調,這意味著夜經濟正進一步拓展到治理層面。

重慶則將美化夜市街景設置的公共照明和裝飾照明設施全部接入城市路網。在“不夜九街”街區,不僅設置了專門的執勤點,讓相關人員進行安全巡邏和交通巡邏,還特設了“醒酒室”,供醉酒的人在內休息,以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

短評>>>

結合惠州特色壯大“夜經濟”

據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小長假延長一天,消費潛力釋放,其中夜間消費金額佔比高達30%。如今,培養“夜經濟”成為不少地方不約而同的選擇。惠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休閒、旅遊資源豐富,應充分結合本地特色因勢利導,促進“夜經濟”形成更大規模,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惠州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迅猛,城市開放度、包容度、活躍度正在快速提升,吸引著各地遊客到來。如何充分利用遊客資源,打造好符合遊客胃口的“下半場”,值得思考。如今市區江北、金山湖、河南岸等區域多個城市綜合體逐漸形成聚集效應,各種新理念、消費時尚正在流行,麥地、下埔、東平、龍豐等區域的“傳統老街區”魅力不減,這構成了惠州“夜經濟”的基本格局。點亮“夜惠州”,應當在現有基礎和消費格局上,充分利用文化旅遊產業帶動效應,結合本地特色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打造更具消費號召力的核心區域,從整體上增強“夜經濟”支撐力,擴大規模效應。

培育“夜經濟”需要城市治理升級。治安狀況和停車便利程度等,都影響著消費體驗感。這需要對此做好頂層設計,形成保障服務合力。

(凌保康)

來源:惠州日報

記者:譚 琳 謝寶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