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心中拎得清,手上也拎得清”

上海 復旦大學 環境保護 婦產科學 中國環境新聞 2019-07-04
“‘阿拉’心中拎得清,手上也拎得清”

7月1日早上七點,環保志願者牛廣成和往常一樣準時來到了上海市閔行區華梅花苑居民生活垃圾投放點,指導居民垃圾分類。蔡新華攝

中國環境報記者蔡新華 見習記者徐璐

7月1日是上海市依法強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的第一天,很多人都將目光聚焦在上海,看上海能否實施好垃圾分類工作。

一大早,記者兵分兩路,採訪了一些社區和醫院,總的感覺是開局良好,絕大部分市民都能按照要求正確實施分類,將垃圾分門別類地投入收集桶,就像一位社區大媽對記者講的那樣:“‘阿拉’心中拎得清,手上也拎得清。”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副局長唐家富在現場評價道,垃圾分類工作第一天非常順利,超出預期,這主要得益於前期準備工作到位,要好好感謝高素質的上海市民。

志願者值守崗位,市民自覺主動分類

7月1日一大早,記者就跟隨寶山區城管執法大隊來到淞南某小區巡查。城管執法人員告訴記者,此行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檢查小區的分類垃圾桶是否按法規要求放置完畢,二是檢查居民是否按法規要求分類投放垃圾。

在小區的一個垃圾廂房,志願者早已佩戴整齊,等候多時,恰逢一位上班族匆匆來到垃圾廂房丟垃圾。只見他手拎兩個垃圾袋,麻利地將第一個垃圾袋中的果皮菜葉等溼垃圾倒入溼垃圾桶,又將空的塑料袋和幹垃圾袋投入到幹垃圾桶,完全符合規範。

接下來,記者又趕往了虹口區涼城街道第二居委會。由於是老舊小區,並沒有封閉的垃圾廂房,只能設立臨時投放點。雖然當天下著小雨,但志願者們仍堅守崗位,在4個大垃圾桶旁指導居民按規定投放垃圾。

從早上六點半開始,在開放的兩個小時內,居民們絡繹不絕地前來投放垃圾,沒有一個弄混的。居委會幹部在一旁講,整個小區居民素質都很高,原先擔心的亂扔、錯扔的情況一點也沒有發生。

一旁的居民告訴記者,還有兩點需要改進:一是分類垃圾桶偏少,無法容納居民扔下的垃圾,有不少溼垃圾袋只能放在桶外,應該放置更大的垃圾桶;二是開放時間過短,尤其是晚上,往往是在居民用餐前就關閉了,讓人無所適從。

針對這些建議,居委會幹部迴應說,將及時向上級部門反映放置更大的垃圾桶,垃圾投放不再設置關閉時間。

關掉管道井,開啟高樓投放垃圾新模式

有著近30年“高齡”的紅纓大廈,矗立在魯迅公園旁。和上海市其他高樓居民一樣,以往大廈居民是將垃圾不加分類一股腦兒地扔進大樓的管道井,直達樓底的垃圾廂房。但在今天,這種扔垃圾的習慣被打上了休止符號。

大樓物業經理告訴記者,大廈內的管道井被封掉了,所有的居民都要在家裡將生活垃圾分類好,然後直接送到樓下的垃圾廂房,分門別類投放。

恰巧在垃圾廂房邊,記者看到一位拄著柺杖的老人將兩包垃圾分別倒進乾溼兩個垃圾桶。他告訴記者,現在封掉了管道井,扔垃圾是有點不方便,但總體上來說環境改善了很多,垃圾分類工作是值得肯定的。

記者獲悉,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全部高層管道井都已封閉完,並同步落實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這意味著,超3000戶居民告別了用了近30年的垃圾管道井,開啟全新的垃圾投放方式。

醫院垃圾分類動真格,誰產生誰負責

上海有眾多醫院,這裡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也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一大早,記者來到了位於黃浦區外灘街道聞名遐邇的三甲醫院——仁濟醫院。

手拿記錄本,佩戴好工作證,檢查垃圾投放情況,對不規範的垃圾投放進行分揀,並將問題拍照、記錄……今年5月起,仁濟醫院南院六樓東病區保潔員湯美葉有了新身份——垃圾分類管理員。

記者在現場看到,有病員和家屬正好吃完早餐,他們將吃剩的飯菜倒入溼垃圾桶,餐巾紙則丟入幹垃圾桶。整個過程井然有序,十分順利。

一位病員告訴記者,自己入院前就在社區接受了生活垃圾分類的培訓,知道應該如何分。

為配合垃圾分類管理的推行,仁濟醫院共新增四大分類垃圾桶800個,設立病區垃圾分類管理員,制定了“四定一包”垃圾分類工作細則,定時、定人、定職、定責對公共場所的垃圾桶進行包乾監管,並組建8個垃圾分類督查小組,全天巡查醫院垃圾分類情況。

據上海市衛健委有關人士介紹,目前上海各大醫院遵循國際通行的“誰產生,誰負責”原則,並由此開發出可追溯、可問責的垃圾分類管理制度。

在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7月1日起,醫院後勤服務中心負責垃圾分類的日常檢查、抽查與監督,並對每個病區的垃圾袋進行貼標籤定位,由醫院特別招聘的13名垃圾分揀員負責開袋檢查,追溯來源。

一個上午巡查下來,唐家富對當前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情況相當滿意。他對記者說,第一天實施如此順利超乎想象,有4條經驗可總結。包括:加強科學管理,堅持系統推進,注重黨建引領,把垃圾分類工作與基層社會治理、住宅小區綜合治理、精神文明創建等工作相結合。

再有,注重健全分類體系,完善長效機制。目前,上海市基本完成全市1.7萬個居住區分類投放點改造,進一步完善分類收運體系,可回收物回收服務點達8000個、中轉站達170座。實施全過程監督,積極穩妥地推行“不分類、不收運,不分類、不處置”的雙向監督機制,完善垃圾分類全程監管信息系統,集中組織專項執法行動,逐步形成常態化執法機制。

此外,上海市十分注重營造社會氛圍,促進垃圾分類習慣養成。充分發揮居住區(村)黨組織作用,推動形成居(村)委會、業委會、物業企業、志願者“多位一體”動員模式,通過“面對面”告知方式,完成全市800餘萬戶市民入戶宣傳。

與此同時,上海市還全方位引導社會參與,尤其是發揮志願者的服務監督作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