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江源:退牧還草後,這裡的生態好多了

來源:光明日報

三江源,這裡的生態好多了

——來自青海三江源地區的見聞與思考

【中華環保世紀行】

這是一片被譽為“中華水塔”的神奇土地,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均發源於此,每年向下遊輸出620多億立方米的水資源,惠及中國20個省區及東南亞5個國家;

這裡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擁有油麥吊雲杉、紅花綠絨蒿、蟲草三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以及藏羚羊、野犛牛、雪豹等16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這裡也是全球生態最敏感、最脆弱的地區,由於氣候變暖和無序開發,近幾十年來,冰川、雪山逐年萎縮,眾多江河、湖泊和溼地縮小、乾涸,荒漠化和草地退化問題日益突出……

這裡是青海三江源。2016年3月,中辦、國辦正式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三江源成為黨中央、國務院批覆的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近日,記者隨“中華環保世紀行”採訪團深入三江源腹地,用鏡頭和筆觸記錄下在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堅守與努力下,這片美麗而脆弱的土地上發生的可喜變化,以及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退牧還草後,這裡的生態好多了”

葉青村隸屬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立新鄉,位於長江源頭幹流通天河上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得長江源頭之水流經此處形成一個迷人的環狀彎曲。

蟲草採挖季已接近尾聲,50歲的葉青村村民多吉才仁準備收拾東西回到縣城的家裡。“以前我是個牧民,現在響應國家號召退牧還草,一家人都搬到縣城去住,每年五、六月份挖蟲草的時候才回到這裡。”多吉才仁告訴記者。

據立新鄉黨委書記才仁鬆保介紹,當地居民的生活來源主要靠放牧和挖蟲草。2009年,響應國家的號召,當地政府大力推行“退牧還草”,給予配合政策的牧民每人每年2100元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

如今,除了按時領取補助外,多吉才仁一家主要靠挖蟲草和在縣城做小生意為生,雖然收入未必有以前多,但他說自己並不後悔。“退牧還草以後,這裡的生態好多了,天更藍了,草更綠了,水更清了;而且,在縣城生活,小孩子上學和看病也很方便。”

站在葉青村的山岡上,耳邊清晰地聽到谷底的通天河水奔流而過,湍急之處激起朵朵浪花,綠氈子般平坦的山坡上散落著點點黑色花朵般的犛牛……據玉樹州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多加介紹,2018年4月,斥資2億多元的通天河流域治理工程正式開工,通過植樹種草、減畜禁牧等手段,確保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和保護,屆時直接受益的農牧民將達2.26萬人。

2、當保護生態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地處瀾滄江源頭的玉樹州雜多縣,是瀾滄江、長江南源的發源地,也是正在試點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域之一,生態環境地位獨特而重要。

近年來,雜多縣全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在青海省率先推動垃圾分類,減少垃圾汙染,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探索出一條符合高原牧區特點的生活垃圾治理“雜多模式”。

通往雜多縣昂賽鄉的道路兩側,每隔兩三公里便能看到兩座彩色帳篷形狀的垃圾轉運站,沿途不時活躍著生態管護員撿拾垃圾的身影。這些轉運站的垃圾將運到雜多縣城,按照危害等級和可回收程度,引入有能力的企業,由政府監督進行填埋或壓縮轉運處理。

“垃圾換文具”,讓環保理念走進校園,是雜多縣治理垃圾問題的一個妙招。“兩個塑料瓶換一支鉛筆,一斤廢紙換一支中性筆……”據昂塞鄉鄉長旦珍文秀介紹,這裡的學校設有“垃圾兌換點”,學生們在路邊撿到飲料瓶、舊書本什麼的,均可在此換取鉛筆、筆記本等文具。

在青海省雜多縣率先將環境教育納入課堂,老師對學生收集垃圾和分類的情況進行打分,再加上每次環保課堂的成績,最後根據總分定期發放文具作為獎勵。如今這一教育成效正在顯現——“以前學生們總是習慣隨手丟棄垃圾,現在通過‘垃圾換文具’‘環保進課堂’等形式,大家的環境意識提高了”,旦珍文秀說。

除了清理垃圾,生態管護員還肩負著巡護草場、監測野生動物、制止偷盜獵行為、預防森林火情、宣傳生態保護等職責。一般經過簡單的培訓後,大部分村民都能勝任,為了保障民生,雜多縣將生態管護員的崗位全部留給了貧困戶。

將生態管護員制度與精準扶貧相結合,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者變為生態管護者,從而夯實生態環境保護的群眾基礎——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這一創新性舉措,讓當地民眾獲益良多。

“以前幹生態管護員,又苦又累,真是不好乾;通過這幾年的政策宣傳,大家的生態環保意識提高了,幹起來就輕鬆多了,再加上每個月能拿到1800元的工資,何樂而不為呢?”昂賽鄉年都村村民樂尕說。

顯然,在昂賽鄉,保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當地老百姓的自覺行為和生活方式。

3、補償機制化解人獸衝突

雪豹守護著山川,白脣鹿像花兒一樣盛開在山間,金雕自由翱翔在天空……在三江源,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更像是親密的朋友與鄰居。

近些年來,在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下,雪豹、棕熊、狼等昔日難得一見的美麗生靈因生存環境日趨好轉而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由於種群數量和食物鏈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它們的“肇事率”也隨之增加,這讓牧民們在欣喜之餘開始感到煩惱。

相關統計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所涉及的玉樹州治多、曲麻萊、雜多三縣均為人獸衝突的嚴重地區。因猛獸襲擊,年都村每年平均每戶損失4.6頭牛,最高的損失達二三十頭。

在國家公園試點要求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的背景下,要讓世居於此的人們繼續保護和善待野生動物,必須努力找到一種使牧民安居樂業、受損財產獲得補償的有效方式。為此,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率先在年都村試點,通過縣財政支持、高校和社會學術組織資助、群眾投保的方式,籌資建立了“人獸衝突保險基金”。“每社推選5名審核員組成管理小組,按照‘審核員調查取證—管理小組判定損失—審核篩選—全村公示—兌現補償’的程序,以每頭牛兩歲以下賠償500元、兩歲至四歲賠償1000元、四歲以上賠償1500元的標準,建立起野生動物傷害補償議事機制。鄉政府進行全過程監督,儘量簡化審核流程、降低審核成本,讓牧民充分受益。”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昂賽鄉管護站副站長才旺多傑說。

截至目前,園區內共登記人獸衝突傷害事件222起,兌現損失補償22萬餘元。據才旺多傑介紹,2018年,園區在生態建設示範村項目中,又增加保險基金15萬元,並協調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眾籌資金20萬元,“希望通過更加科學完善的野生動物人獸衝突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取得可借鑑、複製的經驗”。

2017年6月,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此舉標誌著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邁出依法建園的步伐。

玉樹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毅認為,如今的玉樹已經進入到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新階段,自然生態保護方面的立法迫在眉睫。這幾年,玉樹從保障西部地區、全國乃至亞洲生態安全的戰略高度出發,積極探索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為有效保護“中華水塔”的水質和周邊生態環境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三江源的生態環境太脆弱了,當地農牧民的生活水平也亟待提高,這就要科學地分析研究政策導向、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各方面因素,從國家、省、州的層面分別立法,具體到國家投資建設的範圍、農牧民生產生活的保障和人獸衝突的化解方法等內容,依靠科學立法和嚴格執法保障三江源地區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李毅強調。

(本報記者 張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