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能治國嗎——淺論儒家的階級觀念

儒家 國學 宋朝 孔子 誰最文藝 2017-03-31

儒家能治國嗎——淺論儒家的階級觀念

一個國家的文化,除了藝術文物、歷史記載、傳統節日之外,最重要的,同時也是聯繫一切文化的要素,就是“思想”。這不只是一種哲學,也直接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每個國家都會有一個貫穿世代的思想,這個思想會造就各種制度,甚至是每一個市井小民的人生態度,也就是“國民性”。

中國從黃帝起,一直是以道家思想為主,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了百家爭鳴的哲學盛世。漢代時,董仲舒提倡獨尊儒術,從此儒家思想便成為中國傳統思想的基礎。往後的兩千多年,即使文學家、思想家輩出,所研究的制度與思想也沒有另成一格,而是一直在儒家思想的主幹上增添旁枝。

然而,這樣長久流傳下來,許多原本立意良善的想法變成了生硬的教條,甚至成了法律,平等的禮儀也逐漸成為統治者的令牌。到了現代,儒家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迂腐的代名詞,尤其文化大革命之後,這些寶貴的精神遺產也化為烏有,只能留下許多表面的文字任人踐踏。這相當可惜,因為儒家思想不是死板的教條,即使到了現代仍指引著人們清楚的思考方向。

儒家並沒有階級觀念

儒家能治國嗎——淺論儒家的階級觀念

聽到儒家思想,很多人都會直接聯想到士大夫觀念,像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詞句,還有君臣父子、士農工商、男尊女卑等等濃厚的階級名詞。這些其實並非最初儒家的概念。例如“唯有讀書高”一句,事實上是來自宋朝的《神童詩》。在極度重文輕武的宋朝,有這樣的詞句並不意外,然而那是政治因素有意為之的教育結果,跟儒家思想完全沾不上邊。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義、知天命,對於職業、地位、身世並沒有執著,而是著重於“在甚麼樣的地位,就該做好甚麼樣的事”,並且要為他人著想而將事情做到最好。“士農工商”雖然“士”在最前,卻不代表士人等於官職,而是擁有知識的人,這個知識可能關於陰陽五行、歷史文學、法律制度等等。而其掌握知識的任務是幫助他人,或是研究知識並將其流傳下去,完全是出於使命感,因此士人往往擁有超越他人的涵養氣質,卻甚至比農民還窮。

在孔子的三千門徒與七十二賢人中,各行各業都有,有人經商、有人務農、有人從軍。他們大都一輩子從事著自己原本的職業,沒有因為跟著孔子學習而變更過自己的工作,改變的只有心態。

做好自己奉獻他人

儒家能治國嗎——淺論儒家的階級觀念

而君臣父子更不是階級的概念,而是身分角色。儒家一直在教育人們如何當一個君子,目的是先達成自身的完美,再去改變世界,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儒家並不會用教條去規範或是攻擊他人,而是強調自我的要求。這種自我要求不分年齡、性別或是任何身分,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在這樣的概念下,君臣父子所代表的不是位階,而是一個身分,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身分負責任。父慈子孝、明君忠臣,都是一樣的道理,要求孩子孝順之前,父母必須先對孩子負起教育的責任,當一個模範,孩子才有可以孝順學習的對象;一個君主若是賢明,那臣子就必須忠誠。因此,在儒家思想中不存在愚忠、愚孝,它所要求的是每個人都要做好自己,並且為他人奉獻。

現代人時常抱怨各種階級的不公:老闆欺壓員工、政府官員濫用職權、服務業被客人糟蹋等等,每當討論這些議題時,總會有人把這一切都歸咎到國人自古以來的觀念,並進一步唾棄儒家思想。然而事實上卻完全相反,那些總是用所謂傳統觀念當理由來欺壓他人的上位者,往往才是最違反傳統的人。

如果人們能夠真正瞭解儒家思想,就會發現在千百年前早已有如此進步的“平等”觀念,如果人人都能去領會並實行它,社會許多不平之事自然能夠獲得改善。如果人人都能恪守一些儒家教條,也許社會上就不會有這許多戾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