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荀子教出的韓非子既反對儒家又發展儒家?

儒家 荀子 國學 中國歷史 漪禾渡江 漪禾渡江 2017-08-05

為什麼說荀子教出的韓非子既反對儒家又發展儒家?

一、儒者是國家蛀蟲

儒家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年的荀子,他卻教出了兩個法家的徒弟,一個是秦始皇的宰相李斯,一個就是韓非子。

有趣的是,韓非子認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他公然抨擊儒家,把儒生列為五蠹,也就是五種國家蛀蟲,枉費國家資財。真是幫理不幫親呀!

更厲害的是,他指出儒家和墨家不合時宜,矛頭直指儒家的開山祖師孔子。

作為一個弱小國家的公子,韓非子痛感時局的動盪不安。他雖口吃,卻善於撰寫文字,精準地描述了當時的真相。“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他寫文直接駁斥仁義學說和兼愛學說的存在價值,認為這些學說已經過時。堅守這些理論的人,不過是守株待兔的傻子罷了。真有欺師滅祖的嫌疑。

喜歡韓非子學說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焚書坑儒,未嘗不是因為心中默認了這種蛀蟲理論,大開殺戒,毫不手軟。

為什麼說荀子教出的韓非子既反對儒家又發展儒家?

二、富強是國家根本

韓非子認為,國家最重要的任務是富國強兵,富國強兵的重要手段是賞罰分明,賞罰分明的第一要義是確立法度。

韓非子特別善於講故事,在他的故事裡,鮮明自在地呈現出他的獨到見解。這裡先說3個小觀點。

一是確立邊界,各司其職

韓昭侯的典冠者,也就是司掌帽子的侍者,看見君上醉臥在床上,幫昭侯蓋上衣服,以免他著涼。

韓昭侯醒來後,不僅不表揚典冠者,反而處罰了他,因為他越俎代庖了。

好心反而會辦錯事,我們在職場中同樣也要注意分寸。畢竟各司其職,公司或者企業才能夠順利地運營。

二是自行賞罰,勿失爪牙

老虎之所以被稱為百獸之王,不過是因為它有銳利的爪牙。

如果有人拔去它的爪牙,那麼也就沒人會害怕它了。

賞罰之權就是人主的爪牙,如果任由大臣行使權力,自然也就名存實亡。

同樣,身為管理者,天天講民主,一味標榜以人為本,根本不肯大膽管理。長此以往,制度規範流於表面,管理權威蕩然無有。

三是輕信失國,小心防範

春秋五霸之前,有一個鄭莊小霸,鄭莊公能夠稱霸,得益於父親鄭武公的多年綢繆。

鄭武公想要攻佔胡國,先是把女兒嫁給國君示好,又把勸伐胡國的大臣斬殺明志。胡國國君全然放下警惕,結果慘遭滅國。

人們常說,“聽其言而觀其行”。政治上卻有太多的詭詐和權謀。與其被人牽著鼻子走,私相揣度,不如陳兵國境,不讓任何人生起覬覦之心。

就好像一個人,與其去鑽營朋友圈,倒不如經營好自己。表面上的客套不如私心裡的敬畏,自身的強大才能帶來永久的和平相處。否則,不是被漠視,就是被侵犯。

為什麼說荀子教出的韓非子既反對儒家又發展儒家?

三、三綱是天下常道

韓非子雖然是荀子的弟子,卻非常推崇老子的《道德經》,並著有《解老》、《喻老》等篇。不僅如此,他還宣稱自己學說的源起,正是道家的黃老之學。

無為而無所不為。老子騎青牛出關,莊子曳尾於塗中,後世的道家講究煉丹飛昇,出世的道家,反而講著入世的大道理。這也就難怪,漢朝初年一直用黃老治世。

韓非子汲取了道家的辯證法和樸素的唯物主義,並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有機融貫為一體,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作為荀子的學生,一方面,韓非子批判了儒家學說的迂腐刻板,另一方面,韓非子繼承並發展了儒家的封建專制學說。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指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然而,明確提出三綱思想的卻是韓非子。

《忠孝篇》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把三綱的作用拔高成天下治亂的根本,在某種意義上發展了儒家學說。

漢武帝時的董仲舒,正是在此基礎上奠定了儒學的至高地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