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爾法狗”看日本文化的東進西行

“阿爾法狗”是英文“AlphaGo”的漢語音譯。“阿爾法狗”戰勝中、日、韓圍棋頂級國手的事已成舊聞。不過,此文的故事,從另一角度展開。筆者無意中得知,“AlphaGo”的“Go”是日語圍棋的意思,便把中文的“圍棋”放入在線的谷歌翻譯,得日語“囲碁”,檢其讀音為“愛狗”,英文拼寫為“Igo”。“Alpha”的詞源為希臘語,意為“第一”,“go”是日語圍棋的讀音。在圍棋還沒有東渡到日本之前(大約7世紀)時,圍棋只是中國的國粹。隨著近代日本經濟的崛起,僅就“囲碁”一詞的西傳,可看到日語對當代文明的影響。

從“浮世繪”到“俳句”裡煉化的靈感

19世紀後期,“浮世繪”進入歐洲,一批試圖改造歐洲古典繪畫的藝術家如高更、塞尚、梵高、莫奈等,特別是梵高,學習借鑑浮世繪的構圖、色彩、線條,進而大膽用於自己的繪畫實踐,從而改變了歐洲的藝術傳統。德國科隆TASCHEN出版的英文原版Hiroshige(《廣重傳》),集中介紹的是歌川廣重(先名為安藤廣重)的《名所江戶百景》。《名所江戶百景》是廣重晚年的精心之作,共120圖,依春夏秋冬四部,描繪江戶風景、風物和人情百態。《名所江戶百景》的表現力和影響力,幾達到浮世繪的巔峰。梵高的名畫《開花的梅樹》《雨中大橋》等都臨摹自《名所江戶百景》。

文學也類似。日本近世的文學得益於歐洲,是一事實。但當日本文學譯介到歐洲時,也一樣影響了歐洲的文學。美國出生成年後定居英國的埃茲拉·龐德有首詩《在地鐵車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全詩只有兩行: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人群中這張張臉龐難見的奇觀

黑樹枝上溼漉漉的一片片花瓣(羅若冰譯)

據考,這首詩,最先是30行,半年後,詩人覺得太散,減為15行,還是覺得太散。一年後,得益於俳句的兩行,於是改成了英語詩歌史上的著名詩篇。俳句的靈感來自唐詩的五言絕句,自不當言。葉渭渠的《日本文化史》認為俳句大約出現在安土桃山時代末期與江戶前期(即16世紀後期至17世紀初期),以“空寂”為特徵,展示出日本詩歌的獨有形式和美學成就。西方學者還認為,松尾芭蕉的俳句,不僅影響了龐德等“意象派”,還影響了金斯伯格等“垮掉派”。

由於日本語言文學藝術近世的輸出,其文化的影響超過了比日本文化和日語更早熟的漢文化和漢語。新近,臺灣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曾泰元在《文匯報》上載文《英文裡的“禪”》,對其《劍橋高階學習詞典》抽樣,認為西方認識“禪”或“禪宗”不是從禪宗(中國化的佛教)的發源地中國和漢語輸出的,而是以日語輸出的。這本詞典裡的13個關於禪的英文詞詞源都出自日語,而且具有“系統性”。日語“禪Zen”進入英文是1727年,比漢語的“禪Chan”早了整整兩個世紀。

日本文化“西征”提供的參照

與其說日語對英語的影響遠勝於漢語對英語的影響,還不如說是日語對漢語的影響遠大於對英語的影響。晚清的衰敗和辛亥革命,都與日本相關。日本稱雄亞洲是以打敗清帝國開始並確立的,歷史的弔詭在於,日本卻為中國的改變與新生提供了兩支極為重要的力量:一支是以孫中山黃興等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一支是以陳獨秀魯迅等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干將。前者,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亞洲的第一個共和政體;後者反禮教反舊文化、倡“德先生”“賽先生”,參與開創了中國文化的新紀元。這兩支重要力量的背後,是日語對漢語的影響。

唐宋之前,以漢語為載體的儒家文明,對東亞(還有東南亞)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漢字到器物、從儒學到佛教,從繪畫到建築、從服飾到茶藝等幾乎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從今天看,漢文化東傳日本影響最深廣最久遠的,除了佛教也許就是漢字了。從9世紀到11世紀,日文完成了平假名的改造與創制(日本學者不認為日文和漢文同文),至今常用漢字2000餘個。19世紀,日語反饋漢語。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漢語外來詞詞典》一書,共收古今外來詞10000餘條。如在“C”大條裡,收外來詞近200個,日語外來詞有36個。像乘客、寵兒、抽象、出版、處女作、創作、刺激、催眠、錯覺等這些我們今天耳熟能詳並廣為應用的詞彙,詞源竟然不是漢語詞彙(至少不是現代漢語詞彙)。除佛教之外,近古之前的外來詞許多已死,日語外來詞卻生機如初。這些日語詞彙,一為日語的原詞,如“見習”(日語音為Minarai),一為轉譯英語意譯後的日語,如“間接”(日語意譯英文indirect)。這兩類詞彙,又以英語意譯為最多。僅此一點,可看到日本近世與西方文明的接觸、接受,在現代知識、現代文明方面,比中國早,還比中國活學活用。

從漢語詞彙的發展史上來看,有兩波外來詞大潮:一波是中古(從公元一世紀到七世紀)的佛教詞彙,再一波便是近現代(19世紀中後期開始的)的日語、英語(也包括法語、德語、俄語等)詞彙。後一波外來詞至今依然行進著,如計算機及現代科技方面的英語,如動漫及現代生活方式方面的日語等。保護民族語言是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的文化政策。但是,無論“他者”的改變,還是“自者”的更新,適應變化而不是一味復古,重向前而不是重回望,應是社會發展的常態和正道。同屬東亞的日本,從近世開始的一系列文化“西征”,為後來者提供了一種經驗和參照。從中國的歷史和當代看,也應如是觀:中古時期(漢唐宋)中國文化和文明,通過陸路和海洋向朝鮮半島與日本東進,以及隨絲綢之路西傳;今天則隨著中國經濟在上世紀末至本世紀的高速發展和全球化的不可逆,漢文化的傳播、現代漢語為更多的人知道和使用,逐漸地開始成為一種現象。

作者:劉火

編輯:周怡倩

責任編輯:金久超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