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根琴絃,幽幽奏出一串串跳動的旋律。

一把長弓,拉出一個城市的詩意和綿長。

"

兩根琴絃,幽幽奏出一串串跳動的旋律。

一把長弓,拉出一個城市的詩意和綿長。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少兒二胡,東臺的文化名片,東臺人驕傲了幾十年的藝術奇葩。當一位位少年兒童手持二胡,在國內外舞臺上激情演奏時,少兒二胡藝術之鄉的美名也隨之遠播。

翻開東臺的樂史,二胡在我市這方人文沃土上流傳奏響了多年。在遍及城鄉的民間文藝活動中,二胡是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時光回溯到明清時期,黃海之濱的東臺,隨著鹽業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民間戲班逐漸興起。城裡、郊外、集鎮或是農村,絲絃琴友比比皆是,半工(農)半藝的民樂班子點亮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每個春晨夏晚,或老或青、或男或女的藝人們竹筒蒙上牛皮紙,兩根弦一把手,吱呀吱呀地就拉起來。當時,東臺大地上出現了一批二胡演奏高手,特別是清末民初,一個叫周鬆權的民間二胡藝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組建了東臺崑劇團,他們一把絲絃一幫腔地,在東臺城鄉及周邊地區巡迴演出《蘇武牧羊》等傳統曲目,一批二胡及民間器樂愛好者在他們的薰陶下湧現。而周鬆權正是當代著名作曲家、中國文聯原名譽主席周巍峙的祖父。

"

兩根琴絃,幽幽奏出一串串跳動的旋律。

一把長弓,拉出一個城市的詩意和綿長。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少兒二胡,東臺的文化名片,東臺人驕傲了幾十年的藝術奇葩。當一位位少年兒童手持二胡,在國內外舞臺上激情演奏時,少兒二胡藝術之鄉的美名也隨之遠播。

翻開東臺的樂史,二胡在我市這方人文沃土上流傳奏響了多年。在遍及城鄉的民間文藝活動中,二胡是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時光回溯到明清時期,黃海之濱的東臺,隨著鹽業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民間戲班逐漸興起。城裡、郊外、集鎮或是農村,絲絃琴友比比皆是,半工(農)半藝的民樂班子點亮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每個春晨夏晚,或老或青、或男或女的藝人們竹筒蒙上牛皮紙,兩根弦一把手,吱呀吱呀地就拉起來。當時,東臺大地上出現了一批二胡演奏高手,特別是清末民初,一個叫周鬆權的民間二胡藝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組建了東臺崑劇團,他們一把絲絃一幫腔地,在東臺城鄉及周邊地區巡迴演出《蘇武牧羊》等傳統曲目,一批二胡及民間器樂愛好者在他們的薰陶下湧現。而周鬆權正是當代著名作曲家、中國文聯原名譽主席周巍峙的祖父。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民俗文化的沃土滋養著東臺二胡教育的生命。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東臺縣文工團(原縣革會文藝宣傳隊)和小紅花宣傳隊成立了,自此開了我市少兒二胡教育的先河。一批拔尖的民間二胡藝人匯聚文工團,一批二胡新秀在“小紅花”得到培養和提高,當時的東臺城鄉近千人會拉二胡,“小紅花”的孩子們表演的器樂合奏、二胡獨奏等節目深得老百姓喜愛,《江河水》《山村變了樣》《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曲目風靡全城。

二胡在東臺的發展傳承,離不開二胡老師(師傅)的言傳身教。一個叫喬桂馥的老師,影響了東臺一代人。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因為喜愛,在校苦練二胡,非專業出生的喬桂馥得到閔季騫教授的賞識和悉心指導,來東臺後,他將自己的藝術人生獻給了“小紅花”。在他開設的二胡培訓班裡,五十多個孩子在這裡愛上了二胡。沒有教材,他自己編,手把手、面對面輔導孩子們練習二胡弓法指法,那些年裡,他將自己學到的系統、專業的二胡知識悉心傳授給學生們。就是這個班,走出了宋曉妹、周維、餘惠生、杭笑春、常曉靜等一批在如今二胡界響噹噹的名字,他們從“小紅花”先後考取了音樂院校,多次斬獲全國及省各級比賽大獎,在江蘇及全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於是,人們稱喬桂馥為東臺二胡教學的拓荒者。

"

兩根琴絃,幽幽奏出一串串跳動的旋律。

一把長弓,拉出一個城市的詩意和綿長。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少兒二胡,東臺的文化名片,東臺人驕傲了幾十年的藝術奇葩。當一位位少年兒童手持二胡,在國內外舞臺上激情演奏時,少兒二胡藝術之鄉的美名也隨之遠播。

翻開東臺的樂史,二胡在我市這方人文沃土上流傳奏響了多年。在遍及城鄉的民間文藝活動中,二胡是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時光回溯到明清時期,黃海之濱的東臺,隨著鹽業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民間戲班逐漸興起。城裡、郊外、集鎮或是農村,絲絃琴友比比皆是,半工(農)半藝的民樂班子點亮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每個春晨夏晚,或老或青、或男或女的藝人們竹筒蒙上牛皮紙,兩根弦一把手,吱呀吱呀地就拉起來。當時,東臺大地上出現了一批二胡演奏高手,特別是清末民初,一個叫周鬆權的民間二胡藝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組建了東臺崑劇團,他們一把絲絃一幫腔地,在東臺城鄉及周邊地區巡迴演出《蘇武牧羊》等傳統曲目,一批二胡及民間器樂愛好者在他們的薰陶下湧現。而周鬆權正是當代著名作曲家、中國文聯原名譽主席周巍峙的祖父。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民俗文化的沃土滋養著東臺二胡教育的生命。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東臺縣文工團(原縣革會文藝宣傳隊)和小紅花宣傳隊成立了,自此開了我市少兒二胡教育的先河。一批拔尖的民間二胡藝人匯聚文工團,一批二胡新秀在“小紅花”得到培養和提高,當時的東臺城鄉近千人會拉二胡,“小紅花”的孩子們表演的器樂合奏、二胡獨奏等節目深得老百姓喜愛,《江河水》《山村變了樣》《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曲目風靡全城。

二胡在東臺的發展傳承,離不開二胡老師(師傅)的言傳身教。一個叫喬桂馥的老師,影響了東臺一代人。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因為喜愛,在校苦練二胡,非專業出生的喬桂馥得到閔季騫教授的賞識和悉心指導,來東臺後,他將自己的藝術人生獻給了“小紅花”。在他開設的二胡培訓班裡,五十多個孩子在這裡愛上了二胡。沒有教材,他自己編,手把手、面對面輔導孩子們練習二胡弓法指法,那些年裡,他將自己學到的系統、專業的二胡知識悉心傳授給學生們。就是這個班,走出了宋曉妹、周維、餘惠生、杭笑春、常曉靜等一批在如今二胡界響噹噹的名字,他們從“小紅花”先後考取了音樂院校,多次斬獲全國及省各級比賽大獎,在江蘇及全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於是,人們稱喬桂馥為東臺二胡教學的拓荒者。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少兒二胡在東臺奏出了“名堂”,東臺人便信心滿懷地踏著這條藝術之路,大步向前。上世紀八十年代,市文化館和少年宮先後辦起二胡培訓班,一位位少年兒童,跟隨老師拉起長弓。九十年代,僅臺城就有二胡老師20多名,學生近千人。越來越多的少兒二胡選手走出東臺,全國各地舉辦的民族器樂大賽或者二胡比賽,都有不少來自於東臺的選手參加並獲獎。

在濃郁的二胡教育氛圍下,周邊的大豐、興化、海安,甚至無錫、常州也常有學生來到我市學習二胡,東臺成為全國重點藝術院校二胡學員的重要生源地。更讓人自豪的是,這些少兒還以二胡為媒,先後多次赴歐洲五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臺灣地區進行藝術交流,奏響了東臺好聲音,在省內外引起極大反響,閔惠芬、馬友德等大師多次充分肯定,並稱之為“東臺現象”。2008年11月我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少兒二胡)之鄉。2011年再次得到文化部的確認命名。

"

兩根琴絃,幽幽奏出一串串跳動的旋律。

一把長弓,拉出一個城市的詩意和綿長。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少兒二胡,東臺的文化名片,東臺人驕傲了幾十年的藝術奇葩。當一位位少年兒童手持二胡,在國內外舞臺上激情演奏時,少兒二胡藝術之鄉的美名也隨之遠播。

翻開東臺的樂史,二胡在我市這方人文沃土上流傳奏響了多年。在遍及城鄉的民間文藝活動中,二胡是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時光回溯到明清時期,黃海之濱的東臺,隨著鹽業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民間戲班逐漸興起。城裡、郊外、集鎮或是農村,絲絃琴友比比皆是,半工(農)半藝的民樂班子點亮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每個春晨夏晚,或老或青、或男或女的藝人們竹筒蒙上牛皮紙,兩根弦一把手,吱呀吱呀地就拉起來。當時,東臺大地上出現了一批二胡演奏高手,特別是清末民初,一個叫周鬆權的民間二胡藝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組建了東臺崑劇團,他們一把絲絃一幫腔地,在東臺城鄉及周邊地區巡迴演出《蘇武牧羊》等傳統曲目,一批二胡及民間器樂愛好者在他們的薰陶下湧現。而周鬆權正是當代著名作曲家、中國文聯原名譽主席周巍峙的祖父。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民俗文化的沃土滋養著東臺二胡教育的生命。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東臺縣文工團(原縣革會文藝宣傳隊)和小紅花宣傳隊成立了,自此開了我市少兒二胡教育的先河。一批拔尖的民間二胡藝人匯聚文工團,一批二胡新秀在“小紅花”得到培養和提高,當時的東臺城鄉近千人會拉二胡,“小紅花”的孩子們表演的器樂合奏、二胡獨奏等節目深得老百姓喜愛,《江河水》《山村變了樣》《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曲目風靡全城。

二胡在東臺的發展傳承,離不開二胡老師(師傅)的言傳身教。一個叫喬桂馥的老師,影響了東臺一代人。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因為喜愛,在校苦練二胡,非專業出生的喬桂馥得到閔季騫教授的賞識和悉心指導,來東臺後,他將自己的藝術人生獻給了“小紅花”。在他開設的二胡培訓班裡,五十多個孩子在這裡愛上了二胡。沒有教材,他自己編,手把手、面對面輔導孩子們練習二胡弓法指法,那些年裡,他將自己學到的系統、專業的二胡知識悉心傳授給學生們。就是這個班,走出了宋曉妹、周維、餘惠生、杭笑春、常曉靜等一批在如今二胡界響噹噹的名字,他們從“小紅花”先後考取了音樂院校,多次斬獲全國及省各級比賽大獎,在江蘇及全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於是,人們稱喬桂馥為東臺二胡教學的拓荒者。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少兒二胡在東臺奏出了“名堂”,東臺人便信心滿懷地踏著這條藝術之路,大步向前。上世紀八十年代,市文化館和少年宮先後辦起二胡培訓班,一位位少年兒童,跟隨老師拉起長弓。九十年代,僅臺城就有二胡老師20多名,學生近千人。越來越多的少兒二胡選手走出東臺,全國各地舉辦的民族器樂大賽或者二胡比賽,都有不少來自於東臺的選手參加並獲獎。

在濃郁的二胡教育氛圍下,周邊的大豐、興化、海安,甚至無錫、常州也常有學生來到我市學習二胡,東臺成為全國重點藝術院校二胡學員的重要生源地。更讓人自豪的是,這些少兒還以二胡為媒,先後多次赴歐洲五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臺灣地區進行藝術交流,奏響了東臺好聲音,在省內外引起極大反響,閔惠芬、馬友德等大師多次充分肯定,並稱之為“東臺現象”。2008年11月我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少兒二胡)之鄉。2011年再次得到文化部的確認命名。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走過初創時期、活躍時期,而今的東臺少兒二胡教育逐漸趨於成熟,在各類器樂比賽中,孩子們用一弓一弦顯示著自己的實力和水平,也讓人們見識了少兒二胡藝術之鄉名不虛傳。2005年8月,《陽光燦爛》榮獲省第四屆少兒藝術節一等獎第一名;2007年,少兒二胡齊奏《水鄉三月天》在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角逐中,將最高獎攬入懷中;2008年《瓜兒熟了》獲中國首屆農民藝術節“銀穗獎”、省“五星工程獎”;2009年《梅香陣陣》《天仙情緣》分別榮獲省第三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暨第五屆少兒藝術節戲劇、音樂組金獎第一名;2012年二胡齊奏《嬉蓮》獲省五星工程獎金獎......東臺的聲音一次次在恢弘的演出大廳響起。

少兒二胡教育取得不俗的成績,人才輩出,使我市學習二胡的學生源源不斷,東臺人二胡創作的勁頭也越來越大。如今,東臺少兒二胡教育已不再拘泥於對傳統樂曲的解讀,一些移植曲目和創新曲目融入進來。為展現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我市還將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具有東臺特色的文化符號融入二胡創作。從《灘塗晨曲》《水鄉三月天》到《瓜兒熟了》《天仙情緣》,灘塗、水鄉、東臺西瓜、天仙配傳說,一個個東臺元素、一幅幅東臺風情,藉助二胡的表現力,向人們展示了我市民風淳樸的美好生活畫卷。

"

兩根琴絃,幽幽奏出一串串跳動的旋律。

一把長弓,拉出一個城市的詩意和綿長。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少兒二胡,東臺的文化名片,東臺人驕傲了幾十年的藝術奇葩。當一位位少年兒童手持二胡,在國內外舞臺上激情演奏時,少兒二胡藝術之鄉的美名也隨之遠播。

翻開東臺的樂史,二胡在我市這方人文沃土上流傳奏響了多年。在遍及城鄉的民間文藝活動中,二胡是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時光回溯到明清時期,黃海之濱的東臺,隨著鹽業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民間戲班逐漸興起。城裡、郊外、集鎮或是農村,絲絃琴友比比皆是,半工(農)半藝的民樂班子點亮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每個春晨夏晚,或老或青、或男或女的藝人們竹筒蒙上牛皮紙,兩根弦一把手,吱呀吱呀地就拉起來。當時,東臺大地上出現了一批二胡演奏高手,特別是清末民初,一個叫周鬆權的民間二胡藝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組建了東臺崑劇團,他們一把絲絃一幫腔地,在東臺城鄉及周邊地區巡迴演出《蘇武牧羊》等傳統曲目,一批二胡及民間器樂愛好者在他們的薰陶下湧現。而周鬆權正是當代著名作曲家、中國文聯原名譽主席周巍峙的祖父。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民俗文化的沃土滋養著東臺二胡教育的生命。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東臺縣文工團(原縣革會文藝宣傳隊)和小紅花宣傳隊成立了,自此開了我市少兒二胡教育的先河。一批拔尖的民間二胡藝人匯聚文工團,一批二胡新秀在“小紅花”得到培養和提高,當時的東臺城鄉近千人會拉二胡,“小紅花”的孩子們表演的器樂合奏、二胡獨奏等節目深得老百姓喜愛,《江河水》《山村變了樣》《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曲目風靡全城。

二胡在東臺的發展傳承,離不開二胡老師(師傅)的言傳身教。一個叫喬桂馥的老師,影響了東臺一代人。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因為喜愛,在校苦練二胡,非專業出生的喬桂馥得到閔季騫教授的賞識和悉心指導,來東臺後,他將自己的藝術人生獻給了“小紅花”。在他開設的二胡培訓班裡,五十多個孩子在這裡愛上了二胡。沒有教材,他自己編,手把手、面對面輔導孩子們練習二胡弓法指法,那些年裡,他將自己學到的系統、專業的二胡知識悉心傳授給學生們。就是這個班,走出了宋曉妹、周維、餘惠生、杭笑春、常曉靜等一批在如今二胡界響噹噹的名字,他們從“小紅花”先後考取了音樂院校,多次斬獲全國及省各級比賽大獎,在江蘇及全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於是,人們稱喬桂馥為東臺二胡教學的拓荒者。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少兒二胡在東臺奏出了“名堂”,東臺人便信心滿懷地踏著這條藝術之路,大步向前。上世紀八十年代,市文化館和少年宮先後辦起二胡培訓班,一位位少年兒童,跟隨老師拉起長弓。九十年代,僅臺城就有二胡老師20多名,學生近千人。越來越多的少兒二胡選手走出東臺,全國各地舉辦的民族器樂大賽或者二胡比賽,都有不少來自於東臺的選手參加並獲獎。

在濃郁的二胡教育氛圍下,周邊的大豐、興化、海安,甚至無錫、常州也常有學生來到我市學習二胡,東臺成為全國重點藝術院校二胡學員的重要生源地。更讓人自豪的是,這些少兒還以二胡為媒,先後多次赴歐洲五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臺灣地區進行藝術交流,奏響了東臺好聲音,在省內外引起極大反響,閔惠芬、馬友德等大師多次充分肯定,並稱之為“東臺現象”。2008年11月我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少兒二胡)之鄉。2011年再次得到文化部的確認命名。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走過初創時期、活躍時期,而今的東臺少兒二胡教育逐漸趨於成熟,在各類器樂比賽中,孩子們用一弓一弦顯示著自己的實力和水平,也讓人們見識了少兒二胡藝術之鄉名不虛傳。2005年8月,《陽光燦爛》榮獲省第四屆少兒藝術節一等獎第一名;2007年,少兒二胡齊奏《水鄉三月天》在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角逐中,將最高獎攬入懷中;2008年《瓜兒熟了》獲中國首屆農民藝術節“銀穗獎”、省“五星工程獎”;2009年《梅香陣陣》《天仙情緣》分別榮獲省第三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暨第五屆少兒藝術節戲劇、音樂組金獎第一名;2012年二胡齊奏《嬉蓮》獲省五星工程獎金獎......東臺的聲音一次次在恢弘的演出大廳響起。

少兒二胡教育取得不俗的成績,人才輩出,使我市學習二胡的學生源源不斷,東臺人二胡創作的勁頭也越來越大。如今,東臺少兒二胡教育已不再拘泥於對傳統樂曲的解讀,一些移植曲目和創新曲目融入進來。為展現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我市還將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具有東臺特色的文化符號融入二胡創作。從《灘塗晨曲》《水鄉三月天》到《瓜兒熟了》《天仙情緣》,灘塗、水鄉、東臺西瓜、天仙配傳說,一個個東臺元素、一幅幅東臺風情,藉助二胡的表現力,向人們展示了我市民風淳樸的美好生活畫卷。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每一個獲獎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其成功有樂曲的高水平打造,有舞臺編導的精巧構思和綜合包裝,更離不開一群小樂手的精彩演奏,這些小樂手小的7、8歲,大的12、13歲,正是他們手持藝術夢想的長弓,奏響了東臺少兒二胡的藝術品牌。《水鄉三月天》《天仙情緣》是兩部演奏難度較大的作品,這些小樂手們在老師的輔導下,通過自己的領悟和苦練,使得每次現場演出都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受到普通觀眾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

兩根琴絃,幽幽奏出一串串跳動的旋律。

一把長弓,拉出一個城市的詩意和綿長。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少兒二胡,東臺的文化名片,東臺人驕傲了幾十年的藝術奇葩。當一位位少年兒童手持二胡,在國內外舞臺上激情演奏時,少兒二胡藝術之鄉的美名也隨之遠播。

翻開東臺的樂史,二胡在我市這方人文沃土上流傳奏響了多年。在遍及城鄉的民間文藝活動中,二胡是市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時光回溯到明清時期,黃海之濱的東臺,隨著鹽業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民間戲班逐漸興起。城裡、郊外、集鎮或是農村,絲絃琴友比比皆是,半工(農)半藝的民樂班子點亮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每個春晨夏晚,或老或青、或男或女的藝人們竹筒蒙上牛皮紙,兩根弦一把手,吱呀吱呀地就拉起來。當時,東臺大地上出現了一批二胡演奏高手,特別是清末民初,一個叫周鬆權的民間二胡藝人,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友人,組建了東臺崑劇團,他們一把絲絃一幫腔地,在東臺城鄉及周邊地區巡迴演出《蘇武牧羊》等傳統曲目,一批二胡及民間器樂愛好者在他們的薰陶下湧現。而周鬆權正是當代著名作曲家、中國文聯原名譽主席周巍峙的祖父。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民俗文化的沃土滋養著東臺二胡教育的生命。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東臺縣文工團(原縣革會文藝宣傳隊)和小紅花宣傳隊成立了,自此開了我市少兒二胡教育的先河。一批拔尖的民間二胡藝人匯聚文工團,一批二胡新秀在“小紅花”得到培養和提高,當時的東臺城鄉近千人會拉二胡,“小紅花”的孩子們表演的器樂合奏、二胡獨奏等節目深得老百姓喜愛,《江河水》《山村變了樣》《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曲目風靡全城。

二胡在東臺的發展傳承,離不開二胡老師(師傅)的言傳身教。一個叫喬桂馥的老師,影響了東臺一代人。畢業於南京師範學院,因為喜愛,在校苦練二胡,非專業出生的喬桂馥得到閔季騫教授的賞識和悉心指導,來東臺後,他將自己的藝術人生獻給了“小紅花”。在他開設的二胡培訓班裡,五十多個孩子在這裡愛上了二胡。沒有教材,他自己編,手把手、面對面輔導孩子們練習二胡弓法指法,那些年裡,他將自己學到的系統、專業的二胡知識悉心傳授給學生們。就是這個班,走出了宋曉妹、周維、餘惠生、杭笑春、常曉靜等一批在如今二胡界響噹噹的名字,他們從“小紅花”先後考取了音樂院校,多次斬獲全國及省各級比賽大獎,在江蘇及全國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於是,人們稱喬桂馥為東臺二胡教學的拓荒者。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少兒二胡在東臺奏出了“名堂”,東臺人便信心滿懷地踏著這條藝術之路,大步向前。上世紀八十年代,市文化館和少年宮先後辦起二胡培訓班,一位位少年兒童,跟隨老師拉起長弓。九十年代,僅臺城就有二胡老師20多名,學生近千人。越來越多的少兒二胡選手走出東臺,全國各地舉辦的民族器樂大賽或者二胡比賽,都有不少來自於東臺的選手參加並獲獎。

在濃郁的二胡教育氛圍下,周邊的大豐、興化、海安,甚至無錫、常州也常有學生來到我市學習二胡,東臺成為全國重點藝術院校二胡學員的重要生源地。更讓人自豪的是,這些少兒還以二胡為媒,先後多次赴歐洲五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臺灣地區進行藝術交流,奏響了東臺好聲音,在省內外引起極大反響,閔惠芬、馬友德等大師多次充分肯定,並稱之為“東臺現象”。2008年11月我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少兒二胡)之鄉。2011年再次得到文化部的確認命名。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走過初創時期、活躍時期,而今的東臺少兒二胡教育逐漸趨於成熟,在各類器樂比賽中,孩子們用一弓一弦顯示著自己的實力和水平,也讓人們見識了少兒二胡藝術之鄉名不虛傳。2005年8月,《陽光燦爛》榮獲省第四屆少兒藝術節一等獎第一名;2007年,少兒二胡齊奏《水鄉三月天》在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角逐中,將最高獎攬入懷中;2008年《瓜兒熟了》獲中國首屆農民藝術節“銀穗獎”、省“五星工程獎”;2009年《梅香陣陣》《天仙情緣》分別榮獲省第三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暨第五屆少兒藝術節戲劇、音樂組金獎第一名;2012年二胡齊奏《嬉蓮》獲省五星工程獎金獎......東臺的聲音一次次在恢弘的演出大廳響起。

少兒二胡教育取得不俗的成績,人才輩出,使我市學習二胡的學生源源不斷,東臺人二胡創作的勁頭也越來越大。如今,東臺少兒二胡教育已不再拘泥於對傳統樂曲的解讀,一些移植曲目和創新曲目融入進來。為展現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我市還將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具有東臺特色的文化符號融入二胡創作。從《灘塗晨曲》《水鄉三月天》到《瓜兒熟了》《天仙情緣》,灘塗、水鄉、東臺西瓜、天仙配傳說,一個個東臺元素、一幅幅東臺風情,藉助二胡的表現力,向人們展示了我市民風淳樸的美好生活畫卷。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每一個獲獎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其成功有樂曲的高水平打造,有舞臺編導的精巧構思和綜合包裝,更離不開一群小樂手的精彩演奏,這些小樂手小的7、8歲,大的12、13歲,正是他們手持藝術夢想的長弓,奏響了東臺少兒二胡的藝術品牌。《水鄉三月天》《天仙情緣》是兩部演奏難度較大的作品,這些小樂手們在老師的輔導下,通過自己的領悟和苦練,使得每次現場演出都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受到普通觀眾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東臺十大文化名片」——少兒二胡

一弓一弦拙樸若詩,一訴一曲情意真摯。如今,作為我市的文化名片,從行政管理部門到文化藝術單位,以及媒體、單位、團體等都對少兒二胡傾注了更多的熱情和希望。近十年,我市多次組織策劃少兒二胡大賽,擴大少兒二胡的影響,竭力為少兒二胡小樂手提供自我展示和比拼的舞臺;邀請專家來我市授課,讓我市小樂手接受到更專業的指導,得到更多的提升;邀請東臺籍二胡大師或國家級演奏大家來我市舉辦音樂會、開講座;組建少兒二胡藝術教育團體,開設二胡興趣小組......二胡教育事業在我市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成為弘揚傳統民族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